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霸秦

龍騰世紀 【第166章】 櫟陽書院 文 / 嬴無敵

    一早也就在百里瑤這個老傢伙跟無敵吹侃什麼天命大道的時候,無敵就算計了日後將這老頭如何烹炸煎煮。

    當然,按照當時無敵的想法,最好便是圈上一塊地,蓋一所書院將他和鬼谷子、老墨子一併抓來當老師授課。可當他真正接觸了鬼谷子之後,才知道這個世界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被多重蝴蝶效應所影響的時空。因此,招攬鬼谷子和老墨子顯然是不可能了,到是這個百里瑤還有那麼點希望。

    自打和魏國秘密簽訂了邊境協議之後,河西的戰事結束得相當迅速,幾乎是秦軍每到一地,當地的魏軍便會望風而逃,便是臨晉關這個原本按照協議應該又魏國來鎮守的關隘,也不過在秦軍的突襲之下堅守了兩天而已。當然,攻臨晉關並沒用上超級版的大將軍炮,不然只怕一天它也守不住。

    而班師回朝之後,還未進入櫟陽城門,無敵便將增擴城市、改建街道,修建書院的國公令下發了出去,一刻功夫也耽誤不得。

    當即,百里瑤聽聞無敵言道櫟陽書院即將建成之事,面色立有詫異,出言問道:「君上歸國,不過月餘,即便書院開建,也怕歷時經年方可建成。」

    「哈哈!」無敵卻是哈哈大笑,伸手將鬼谷子的四字真言疊好安放,便站起身來道:「說是即將建成,其實房舍及一切應用之物都以齊備,只缺授課的教師和求學的士子而已。前輩若是不信,隨本公前往一觀便知。」

    言罷,也不管這是原本準備就秦魏齊三國事態評議的重要場合,拖起百里瑤便自登門而去。

    頓時間,一室之人都是愕然,唯獨衛鞅和申不害兩人見機敏捷,無敵才將舉步他們便已經跟上。」

    無敵忙安慰道:「前輩無需自責。這櫟陽書院還需前輩主理。方可有所建樹。」

    當下。無敵便引著百里瑤參觀去櫟陽書院地內部。

    無敵地龐大計劃當然是需要一步一步來完善地。因此眼下這個櫟陽書院地主要作用便是安置一些愣頭愣腦接著求賢令也不管自己有沒有那個本事便屁顛屁顛跑來地各國士子。讓他們在這裡繼續充電、回爐、深造。並且對他們進行專業地引導。使他們可能成為能夠被秦國所用地人才。

    書院的教學設置。目前主要是算數、文理、博物三個科目。算數教授地自然就是算學,別看先秦時代的學子士人都很牛逼,只要讀過幾本書,背上一把鐵劍就膽敢周遊列國,可這些學子當中極少有人懂得算學,就算懂也只能是簡單的加減,至於乘除和四則運算對他們來說就難度太高了。當然,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一個是這個時代對算數的運用還沒有迫切的需求,在一個所謂的算學在一些士人的眼中看來,不過是商賈用來計算盈虧的市井之學罷了,他們要修習乃是治國安邦地大道,不屑去學這中市井之學。

    而文理,當然也就是讀書識字,春秋時代的文字主要還是由周室制定的大篆,但至戰國時代,天下各國的文字都因為時間的關係開始自行演變,一些複雜的字體漸漸被演變、而一些簡單的字體也因為書寫的關係開始多樣起來。此時,秦國的官方字體已然還是周室地大篆,但山東六國的魏、齊、趙、楚、燕都衍生出了本國的字體。

    周朝自平王於公元前77o年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後,五百餘年間經歷了諸侯兼併的春秋時期和七國爭霸的戰國時期;在語言文字方面,出現了「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的現象。據史料記載,當時「寶」的寫法,就有194種形態。「眉」字的寫法有104種,「壽」字的寫法也有百種以上。有地字體柔婉流動、疏密誇張,有地體勢縱長,有的結構狂怪。這雖對書法藝術地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內容,但對思想交流帶來了不便。

    所以,才有了秦始皇的書同文車同軌,以秦國大篆演變的小篆統一了天下的文字。

    不過,無敵可沒準備現在就挑起書同文車同軌的軒然大波,因此櫟陽書院所教授的文字乃是秦國的官方大篆,畢竟天下各國來秦的士子當中就有不少人已經不識大篆,這樣的人即便真是人才也不可能任他為官不是。

    至於博物,便是天文地理之類的龐雜之學,這一門比較詭異,所以無敵準備先從各國來秦的士子當中物色幾個墨家、農家、雜家的士子先搞出一個章程,在來循序漸進。

    也就在說話間,無敵引百里瑤進入了一間作為教室的大屋。

    原本只有一扇正門大屋此時已經在牆上開出了六扇大窗,在大屋北向的牆上,有一面用厚木拼接,上了厚厚一層黑漆的木板。無敵信步走上前去,從木板下方的一方木盒裡取出了一塊用石灰製成的石膏塊,在黑板上寫了大大的簡體「秦」字,向跟隨參觀的眾人笑道:「諸位可識得?」

    眾人一看訝然,自然都不識得,唯獨玄奇卻是看出了端倪,側頭上前思索起來。無敵見狀,便又在這個簡體秦字的邊上依序寫出了他所知道的各種寫法,直到寫出了小篆體的秦字,玄奇和眾人才恍然大悟。

    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範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大篆是對後來的小篆而言的。

    廣義的大篆包括小篆和早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國文字。這裡的大篆指通行於春秋戰國時期的秦國文字。由於周平王東遷,秦佔據了西周的故地,同時也繼承了西周的文字,即是繼承金文發展而來的。地域性,有的難以識別。大篆,也稱籀(zhu文。因其著錄於字書《史籀篇》而得名。《漢書.藝文志》:「《史籀》十五篇,周室王太史籀作大篆。」《說文》中保留了籀文225個,是許慎依據所見到的《史籀》九篇集入的,是我們今天研究大篆的主要資料。大篆的真跡,一般認為是「石鼓文」。唐初在天興縣陳倉(今陝西寶鳴)南之疇原出土的徑約三尺,上小下大,頂圓底平象饅頭似的十個像鼓一樣的石敦子。上面刻下的是秦獻公十一年作的十首四言詩,是我國最早的刻石文字,經過失而復得,得而復失。原刻的700多字,現存300多字。這十個石敦現存故宮。因內容記載畋獵之事,命名為「獵碣或雍邑刻石」,唐詩人韋應物認為石的形狀象鼓,改名「石鼓文」,現作為大篆的代表。石鼓文具有遒勁凝重的風格。字體結構整齊,筆畫勻圓,並有橫豎行筆,形體趨於方正。大篆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保留西周後期文字的風格,只是略有改變,筆畫更加工整勻稱而已。筆勢圓整。線條比金文均勻,線條化達到完成的程度,無明顯的粗細不均的現象。形體結構比金文工整,開始擺脫象形的拘束,打下了方塊漢字的基礎。同一器物上幾乎沒有異體字,字體繁複,偏旁常有重疊,書寫不便。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