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塵大師驚覺道:「神木甲!」心緒頓然一寧,暗道「她多次提及『止殺之境』,除了神木甲所在之地,哪裡還可止息殺戮!我連這都想不到,確實老糊塗了。」
九尾龜道:「神木甲的來由,給你徒兒好好講講罷。」
亂塵定了回神,追憶啟言,從頭慢慢敘說:「那……那神木甲麼,舊名太白鎖靈胄,由蓬萊仙宗鎖靈部尊者太白童子煉造,穿在身上斷絕七情六慾,本是一件輔助苦修的法器。唐朝初年仙宗鬥法,蓬萊仙宗敗於天山仙宗。天山神木宮主大發慈悲,施神通點化蓬萊眾仙,告之二乘守善,苦修偏空的真義。待點化太白童子時,將鎖靈胄『滅欲』之用去掉,單單保留『消制殺欲』的功效,放入仙泉浸受太陽精華,轉化成純陽至剛的防具。太白童子感激宮主引導,贈送寶物聊表謝意,遂改稱『神木甲』。後來神木宮主涅?入聖,仙跡消匿,留世的法寶僅此一件。」
仙宗的軼聞,龍百靈曾聽母親講過,諸如太白童子,蓬萊鎖靈,滅欲苦修等等字眼,記憶中淡如輕煙,但神木宮主的大名如雷貫耳,暗思「常聽娘親評述,神木宮主號稱八萬四千精靈王,天山神仙的首領,其神通不可思量,卻從未說她有法寶留傳。大概後人崇聖仰止,對她的法寶根本不敢想像。」
九尾龜道:「可惜神木甲,好好的仙宗至寶,讓峨嵋派毀掉了。」
百靈望向師尊,目含疑意。亂塵大師道:「說毀掉言過其實,但神木甲……確是被本派元宗祖師分成了碎塊。」龍百靈睜著一雙清澈的妙眸,茫然不解其故。
亂塵講道:「神木宮主和元宗祖師交誼深厚,算是半師半友。宮主仙逝前贈甲留念,祖師就把神木甲帶入峨嵋山收藏。此寶乃普天至聖的防器,得之可防任何傷害禍殃,各山仙家無不艷慕。不久後,崑崙仙宗的符天王拜山,與祖師交談之際,卻指出神木甲尚有一樁不足之處。」
龍百靈暗想「元宗祖師天天守著法寶,如有缺陷豈能不察?還要外人來指點,那符天王的見識比祖師高麼?」
亂塵大師道:「符天王是崑崙後起之秀,法力德行均屬仙宗翹楚。當時指明神木甲防護雖嚴,但剛性偏於板滯,使用者穿在身上才生效。莫若為其專設一門道法,令甲片剛柔相濟,變化靈活如意。也是湊巧,祖師正在精研玄門真武大陣,思慮天龍神將的防禦之術。符天王提出建議,以陰性內丹吸收傷害,配合陽性內丹築成根基,化外侵為己用,可使防術更臻完備。兩位大高手日夜探討,數月後創製出一種奇絕的法術,這法術便是……」
百靈心念微動,接口道:「伏柔天王盾!」
亂塵大師點頭道:「對了,伏柔天王盾。集天下防術之大成,而神木甲是至上防具。倘若修煉天王盾再穿上神木甲,內外相契,剛柔融通,神木甲將會消隱外形,貼附於修煉者的肌膚。從此隨念而生,使用自如。那符天王眼看事成,請祖師煉法披甲,成就三界太上混元神體。祖師答謝美意,將那法術命名為『伏柔天王盾』。此事不久傳開,各派仙家齊來峨嵋山拜賀,祖師趁機舉行『神木法會』。大家認為祖師藉機顯威,要在盛會上親自穿上神木甲。豈知祖師當著眾仙的面,以絕大神通,由內至外將神木甲劈的粉碎。」
龍百靈輕聲道:「啊!」隨即點了點頭,道:「其實這樣才好。」亂塵問道:「哦,好在何處?」百靈道:「神木甲的缺陷已經彌補,成了最完善的防器,既能保護好人,也可庇護壞蛋。祖師爺開宗立派,法寶總是要傳於後代的。假如後輩兒孫有心術不正者,得了此物行惡,外力均不能傷,那可貽害無窮了。」
亂塵大師歎道:「虧你想到這層--神木甲雖消抵殺欲,但人的**多種多樣,除了殺欲,還有色慾,貪慾,甚至食慾……」語氣略滯,顯是想起了魔芋大夫,續道:「適度行欲,那叫享樂天道,但縱慾過度則易入魔。假如某個峨嵋弟子放縱色慾,並無殺人之願,穿了神木甲四處『淫』人妻女,誰能奈何得了他?但是眾多仙家慮不至此,眼看寶物遭毀,紛紛失望辭別,連那符天王也悻然離去。祖師待眾仙散盡,卻將神甲碎片收集,另作他用。」
講到這兒,亂塵目視百靈,道:「那時節,祖師借用天山仙土,正在構建鎮妖塔內部的法界。他把神木甲碎片埋進天王山,分散於谷壑澗峰之間。此舉含藏的深意,你能領悟多少?」
百靈略加思索,道:「懂了。」亂塵大師道:「說說看。」
百靈道:「鎮妖塔四大境界,幽冥江,鬼雄關,死靈荒澤,天王山,皆是用來誡惡導善的場所。其中死靈荒澤和鬼雄關是惡境,陰暗凶險,妖魔如果凶頑不改,必將深陷其內自取滅亡。而天王山是善境,光明和平,祖師將神木甲碎片埋藏在那裡,是想讓妖怪們前去平息殺欲。等到改邪歸正,除盡了邪氣,自己就能越過幽冥江,堂堂正正的走出鎮妖塔。」
強撐著解述一番,幾度氣弱,但她心裡敬意愈深,心想「神木甲的缺點祖師早就知曉,之所以遲遲沒改進,只為後世禍福計量。符天王拜山是個契機,借此造起聲勢,當眾毀壞寶物,一則斷絕眾仙的貪念,二則可用神甲碎片度化妖魔,此計大仁大智,又巧妙周全,人都誇我聰明,跟元宗祖師相比,那可天壤有別。」深吸了口氣,說道:「使令妖魔善惡自擇,自作自受,自行獲得解脫,祖師的佈置太巧妙了,鎮妖塔堪稱峨嵋派頭等道場!」
亂塵大師拍膝大讚:「講的透,講的透!好孩子,悟性空前絕後啊,你若早生千年,得遇到元宗祖師,豈非峨嵋派頭等弟子,一身神通盡授於你,祖師爺豈不大暢心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