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竊國賊

正文 第一三ま章 搶佔先機(下) 文 / 巨火

    h2>紀維將管亥等人的反應盡收眼裡,不動聲色地繼續通報:

    「鑒於舊有軍制已經無法適合形勢需要,經過長達半年醞釀和三次幕僚會議審核修訂,我軍在舊有軍制基礎上,做出相應調整……」

    「首先、正式設立鎮東將軍府,下轄軍令署、軍法署、軍械署、軍需署、軍務署。」

    「這其中,軍令署為三軍最高指揮機關,主管作戰計劃制定、軍事情報和三軍訓練。」

    「軍法署為三軍最高軍法執行機關,監督糾察各部軍法軍紀,建立並掌管全軍人事檔案,掌控各級官兵之獎懲判決。」

    「軍械署為三軍武器裝備督造機關,下轄珠山研究院、黃島造船工坊、珠山鐵工坊和青州鐵工坊。」

    「軍需署掌控三軍糧餉籌集與調撥運輸,下轄東武、馬站、鄒平、蓼城四大軍需物資儲備倉庫。」

    「軍務署掌管三軍資金預算、賬目審核以及統計事務。」

    「五署各設主官一名,佐官兩名,主官為都尉、佐官為佐尉,署員為參軍。」

    「其次,我軍各級編製確定如下:增設『師』、『旅』兩級編製,師級編製為官兵總數15,000人,其中師部機關軍官300人,警衛官兵1500人,設主官一佐官二,均為將軍。」

    「每師下轄二旅,每旅官兵總數6,600人,其中旅部機關軍官100人,設主官一佐官二,主官為校尉,佐官為佐尉。」

    「每旅下轄五部,每部官兵總數1,300人,設主官一佐官二,主官為司馬,佐官為假司馬。」

    「每部下轄二曲,每曲官兵總數628人,設主官一佐官二,主官為軍候,佐官為假軍候。」

    「每曲下轄五隊,每隊官兵總數125人,設主官一佐官二,主官為隊率,佐官為隊副。」

    「每隊下轄二屯,每屯61人,屯長為軍士,每屯下轄五什,每什12人,設什長1人,伍長1人,士卒10人。」

    紀維宣讀完畢,劉存特意留下段時間讓管亥等人好好消化一下,轉向左下首的徐盛,低聲詢問平原郡各部換防的準備事項。

    已晉陞琅琊軍副帥的徐盛將在此次會議之後,率領駐紮平原郡的琅琊軍第一、第二師返回無影山大本營休整三個月,更換新裝備,演練新戰術,隨後南下蒙陰與費縣,接管琅琊國西部與青州西南各縣防務。

    徐盛率部接防後,駐紮費縣的琅琊國騎都尉顏慎,駐紮蒙陰的郡都尉翟越也將率領麾下三萬五千步騎兵,返回無影山大本營,重新整編為琅琊軍第三師、第四師、第五師。

    已晉陞青州軍副帥的太史慈、副將張郃,將率領完成訓練的青州軍第一、第二師接管平原郡防務。

    濟南國中尉秦義,將率領青州軍第三師,駐紮祝阿與固山關。

    管亥等人在徐和、司馬俱等人的介紹下,很快弄明白青州軍的指揮體系和各級編製,覺得井然有序,非常清晰,當即表示服從安排,逐一向主公劉存做出「赴湯蹈火、肝膽塗地」的鄭重承諾。

    劉存沒有授予管亥等人任何官銜,而是鄭重地告訴他們:「三天內,我將把諸位的義舉以奏章急送長安,估計不出一個月,朝廷定會授予諸位相應職銜,諸位就能堂而皇之率領麾下將士們征戰四方了,到時候哪怕遇上董卓,照樣能名正言順劈他兩刀。」

    眾人哄堂大笑,管亥等人裂開大嘴樂得不行。

    心思縝密的張饒想得更多,從初次見到劉存直到現在,點點滴滴清晰地映現他腦海裡,劉存為下屬設身處地考慮,實實在在無微不至的關懷,令他生出刻骨銘心的感激之情。

    當天晚上,劉存在自己家裡舉辦小範圍酒宴,替管亥和張饒接風,公孫沛、趙溶、國淵和韓漾等心腹幕僚應邀出席,軍中只有太史慈、徐盛、徐和、司馬俱四人。

    張饒進入劉府大廳,看到坐在角落對自己笑瞇瞇的軍師倉岐時,整個人如同雕像般呆滯了。

    頭大身小滿面紅光的倉岐樂哈哈過來致禮,張饒這才回過神來,含著淚緊緊握住倉岐的手:「先生,我對不住你啊!」

    倉岐哈哈一笑:「大帥千萬別這麼說,老朽不是好好的嗎?要是沒有固山關一戰,或者當時大帥來得及帶老朽逃跑,誰能知道此刻你我身處何方?這不,咱們哥兒倆又在一起共事,這就是機緣啊!」

    張饒連忙四下望望,看到大家已坐在大廳中央圍著炭爐子準備上酒了,知道是大家給自己留出與倉岐見面的時間,不由得幽幽歎了口氣:

    「先生如今在主公麾下身居何職?」

    倉岐樂哈哈地回答:「老朽是幕府中的一員,負責曆法、潮汐觀測和天氣預測,只是老朽更喜歡去水軍的蓬萊島和黃島。」

    「這個兩地方有主公設立兩年多的潮汐和氣候觀測站,主公的高徒穆衡負責這方面的東西,對大海的浪高、風向、風力、環流、暖流等等進行觀測記錄,很有意思的。」

    「要不是田牧那老傢伙總拉我和他去各縣巡視農田水利,我都想搬到黃島去住了,時不時和水軍那幫後生一起,駕駛一千石大船到夷洲島和濟州島去看看,真是神仙過的日子啊!」

    酒至半酣,大家相互熟悉也就放開了。

    管亥對臉色祥和話語不多的公孫沛很尊敬,聽完公孫沛介紹虎牢關等戰役和董卓遷都過程,忍不住開口詢問:

    「先生,按理說聯軍的攻勢不算猛烈,而且兵力分散,各行其是,若

    若董卓抓住戰機全力一戰,恐怕聯軍早已土崩瓦解……為何向來膽大包天的董卓,忽然變得膽小如鼠了呢?」

    眾人一聽很有意思,公孫沛對管亥擁有此等洞察力很意外,很喜歡管亥的直率,於是欣然將自己的看法說出來:

    「說的沒錯,聯軍根本就佔不到任何便宜,董卓做出遷都決定,是個最大的敗招,很可能因此而走向敗亡!」

    「大多數人認為,聯軍勢大,董卓驚慌;也有人說,董卓麾下大多是西涼子弟,都想搶一把回家過安樂日子;還有人說,董卓已位極人臣,雄心不在!」

    「這些聽起來都很有理由,我個人認為,董卓還是受格局所限,氣宇不夠,哪怕位極人臣,仍是豪強心性,自進入洛陽開始,董卓整個心態均已改變,他的失敗不是敗在軍勢,而是他的心早已敗了!」

    眾人深思不已,公孫沛繼續說道:「其實董卓手下人才濟濟,其中佼佼者非大將徐榮莫屬。」

    「徐榮先是與驍勇善戰的孫堅打了場遭遇戰,在兵力略遜的情況下,一舉擊潰孫堅,打掉了聯軍氣勢;沒過幾天,徐榮率部攻破堅城,烹殺穎川太守李旻,雖然手段殘酷,但不可否認這是一場令人歎服的攻堅戰;稍後,徐榮以一萬二千兵力,將七千追兵全殲,還差點兒要了主將曹孟德小命,打出一場漂亮的伏擊戰,也徹底打掉了聯軍士氣,之後無一人敢率部追擊。」

    「直至此刻,被燒掉大半的雒陽依然掌握在西涼軍手中,聯軍卻已後繼乏力,看樣子沒三五個月緩不過勁來,可見徐榮的每一戰,都可圈可點啊!」

    眾人頻頻點頭,專門為徐榮指揮的三場戰鬥找劉存反覆研究的徐盛和太史慈體會更深,每次想起與劉存連續一天一夜的分析推演,兩人都感覺自己收穫匪淺。r1152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