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穿越重生 > 元末小明王

作品相關 重要詞條——白蓮教 文 / 小魚

    起源

    白蓮教,最早就是「淨土宗」,創立時間是南北朝時期,最早名為「白蓮社」,據《佛祖通載卷第七》記載:

    後秦改白雀(二)太元九年,法師惠遠(慧遠)以秦亂來歸於晉。遠出雁門賈氏。……既而叢力致之舟,舟輒沒,遂失其像。時謠曰,侃唯劍雄,像以神標,可以誠致,難以力招,及遠創寺,心祈之。於是像冷然自至。時晉室微,而天下奇才多隱居不仕。若彭城劉遺民,豫章雷次宗,雁門周續之,新蔡畢穎之,南陽宗炳、張士民、李碩等,從遠遊,並「沙門千餘人」結白蓮社。於無量壽像前,建齋立誓,期生淨土。及聞(鳩摩羅什)羅什法師入關,遠(慧遠)望風欽敬,遺書通好。詞曰:去歲得姚右軍書,且承德聞,仁者曩日殊域,越自外境。於時音譯未交,聞風而悅,頃承懷寶來游,則一日九馳。

    正因為,白蓮社就是淨土宗,所以,淨土宗又名「蓮宗」「蓮社」。由於兩晉時期傳入的佛教,本身就是摩尼教、佛教的融合體(見觀世音),此後,在唐朝時期,白蓮教與祆教、道教等融合。白蓮社大規模發展,從唐朝開始,形成獨立寺廟,如:白蓮宮、白蓮庵。白蓮社(教)開始走向邪教,是南宋以後的事情。

    《寄清源寺僧》唐朝溫庭筠

    石路無塵竹徑開,昔年曾伴戴顒來。

    窗間半偈聞鍾後,松下殘棋送客回。

    簾向玉峰藏夜雪,砌因藍水長秋苔。

    白蓮社裡如相問,為說遊人是姓雷。

    白蓮社一名的由來

    「白蓮社」一名,實際來自「修煉淨土」,先有白蓮社,後有白蓮池、白蓮亭,據北宋陳舜俞著《廬山記卷第一》記載:

    少所推重,一見遠公,肅然心服。乃即寺翻涅盤經,因鑿池為後,植白蓮池中。名其台曰翻經台,今白蓮亭即其故地。遠公與慧永、慧持、曇順、曇恆、竺道生、慧睿、道敬、道昺、曇詵、白衣、張野、宗炳、劉遺民、張詮、周續之、雷次宗、梵僧佛馱耶捨,十八人者,同修淨土之法,因號白蓮社。

    因「白蓮社」的創建者,就是慧遠,又名「遠公」,所以直到宋朝時期,又名「遠公白蓮社」。

    例如:北宋《茅亭客話卷三》(黃休復)記載:

    偽蜀大東門外有妙圓塔,院僧名行勤,俗姓張氏。……張道者,不聚徒,甚脫灑,不結遠公白蓮社。心似秋潭月一輪,何用聲名播天下。

    因「白蓮社」是慧遠創建於「東林寺(北宋初年曾賜名太平興國寺)」,又名「東林白蓮社」。

    例如《升庵詩話卷十》(楊慎):

    遠公池上種何物,碧羅扇底紅鱗魚。……何時得與劉遺民,同入東林白蓮社。

    簡介

    是北宋至近代流傳的民間宗教。淵源於佛教的淨土宗。相傳淨土宗始祖東晉釋慧遠(334∼416?)在廬山東林寺與劉遺民等結白蓮社共同念佛,後世信徒以為楷模。北宋時淨土念佛結社盛行,多稱白蓮社或蓮社,主持者既有僧侶,也有在家信徒。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吳郡昆山(今江蘇昆山)僧人茅子元(法名慈照)在流行的淨土結社的基礎上創建新教門,稱白蓮宗,即白蓮教。元、明、清三代在民間流行,農民軍往往借白蓮教的名義起義。

    白蓮教的經卷繁多,主要有《金鎖洪陽大策》、《玄娘聖母經》、《鎮國定世三陽曆》、《彌勒頌》和《應劫經》等。

    白蓮教的成立與發展

    南宋紹興三年(1133),江蘇吳郡沙門茅子元創立白蓮宗,初為佛教一支,教義源於淨土宗,崇奉阿彌陀佛(無量壽佛)。該教信徒因「謹蔥乳,不殺不飲酒」,被稱為白蓮菜。到了元代,該教滲入了其他宗教觀念,主要是彌勒下生說,逐漸轉為崇奉彌勒佛,改稱白蓮教。早期的白蓮教崇奉阿彌陀佛,提倡念佛持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合稱五戒)以求往生西方淨土,教義與淨土宗大致相同。茅子元採用天台宗教理,繪製《圓融四土三觀選佛圖》,用佛像、圖形和比喻來解說佛土的高低;簡化並統一前人製作的念佛修懺儀式,制定《白蓮晨朝懺儀》。先前的淨土結社,參加者之間只是鬆弛的社友關係,社與社互不相屬,茅子元將其改為師徒傳授、宗門相屬。他在昆山澱山湖建白蓮懺堂,自稱導師,坐受眾拜,又規定徒眾以「普覺妙道」四字命名,從而建立了一個比較定型的教門。

    元末韓山童、劉福通,明代趙全、徐鴻儒,俱是此教中人。是以白蓮教三字,在朝廷眼中,幾乎便是反叛的同意詞。元朝統一中國後,白蓮教受到朝廷承認和獎掖,進入短暫的全盛時期,後來朱元璋借助白蓮教中明教的力量奪取政權之後,在《明律》中明確取締「左道邪術」,白蓮教從此勢落。乾隆三十九年,山東教徒王倫起事反清,白蓮教又一次震驚朝野。

    白蓮教產生之初曾遭到官方禁止,茅子元被流放到江州(今江西九江)。但因教義淺顯、修行簡便而得以傳播。到南宋後期,雖仍被一些地方官府和以正統自居的佛教僧侶視為「事魔邪黨」,但已到處有人傳習,甚至遠播到蒙古族統治下的北方。元朝統一中國後,白蓮教受到朝廷承認和獎掖,進入全盛時期。廬山東林寺和澱山湖白蓮堂是當時白蓮教的兩個中心。

    白蓮教以「普化在家清信之士」為號召,形成一大批有家室的職業教徒,稱白蓮道人。因為他們「在家出家」,不剃髮,不穿僧衣,又被稱為不剃染道人或有發僧。元代由白蓮道人組成的堂庵遍佈南北各地,聚徒多者千百,少者數十,規模堪與佛寺道觀相比。堂庵供奉阿彌陀佛、觀音、大勢至(合稱彌陀三聖)等佛像,上為皇家祝福祈壽,下為地方主辦佛事,也有一些修路築橋之類的善舉。堂庵多擁有田地資產,主持者往往父死子繼,世代相傳,堂庵的財產實際上是主持者世傳的家產。有些頭面道人勾通官府,交結豪強,成為地方一霸。

    經過長期流傳,白蓮教的組織和教義在元代起了變化,戒律鬆懈,宗派林立。一部分教派改奉彌勒佛,宣揚「彌勒下生」這一本屬彌勒淨土法門的宗教讖言。有的教徒夜聚明散,集眾滋事,間或武裝反抗元廷統治。至大元年(1308),朝廷忌白蓮教勢力過大,下令禁止。經廬山東林寺白蓮堂主僧普度奔走營救,白蓮教才在仁宗即位(1311年)後恢復合法地位。及至至治二年(1322),其活動又被限制。此後許多地方的白蓮教組織對官府抱敵對態度,外加其信徒多為下層群眾,故當元末社會矛盾激化時,一些白蓮教組織率先武裝反元。紅巾起義領導人韓山童、劉福通、徐壽輝、鄒普勝等都是白蓮教徒,他們以明王(即阿彌陀佛)出世和彌勒下生的讖言鼓動群眾,產生很大影響。

    明初嚴禁白蓮教。洪武、永樂年間,川、鄂、贛、魯等地多次發生白蓮教徒武裝暴動,有的還建號稱帝,均被鎮壓。明中葉以後,民間宗教名目繁多,有金禪、無為、龍華、悟空、還源、圓頓、弘陽、彌勒、淨空、大成、三陽、混源、聞香、羅道等數十種,有的一教數名。它們各不相屬,教義、儀軌頗多歧異,信奉的神極為繁雜,有天宮的玉皇、地獄的閻王、人間的聖賢等等,最受崇奉的是彌勒佛。從正德年間開始,出現了對無生老母的崇拜,又有「真空家鄉,無生老母」所謂八字真言。據稱,無生老母是上天無生無滅的古佛,她要度化塵世的兒女返歸天界,免遭劫難,這個天界便是真空家鄉。各教派撰有自己的經卷,稱為寶卷。統治者認為這些不同的教派實際上仍是白蓮教,民間也籠統地稱它們為白蓮教。

    在南宋,由於白蓮教在總體上還未脫離正統佛教窠臼,因此還為統治者所容納。元代,由於教內各階層人群所處的地位不同,追求目標也就發生了明顯的分歧。一派以茅子元正宗流裔自居,在宗教學說及其實踐上,繼承茅子元的衣缽,政治上和元統治者合作;另一派則完全背叛茅子元倡教宗旨,與下層民眾運動相契合,走上了反抗元政權的道路。元順帝至正十一年(1351),元朝政府強征民夫堵塞黃河失口,引發了全國規模的白蓮教大起義。起義軍以「彌勒下生,明王出世」相號召,受到不堪元朝統治的廣大民眾的積極響應,迅速席捲全國。至正二十八年八月,明軍攻入大都(今北京)推翻了元王朝。朱元璋深知白蓮教造反的意義,在自詡「大明王」登基稱帝后,立即頒布取締白蓮教的禁令。但是,白蓮教卻並未因此而全然斂跡,經過明前期的南北融合之後,反而出現了暗地流傳的盛況。明建國後,白蓮教徒起事造反幾乎接連不斷。清進關入主中原後,白蓮教徒往往多以民族利益為重,倡言「日月復來」,舉起反清復明的旗幟,從而遭到清廷嚴刑峻法的禁止。但是,在順治、康熙、雍正三朝及乾隆初期的一個世紀內,白蓮教的反清復明活動,始終沒有間斷過。

    白蓮教的經卷繁多,主要有《金鎖洪陽大策》、《玄娘聖母經》、《鎮國定世三陽曆》、《彌勒頌》和《應劫經》等。

    白蓮教名聯:淤泥源自混沌啟,白蓮一現盛世舉.___印於白蓮教聖蓮令上小說網(|com|bsp;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