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盛唐風流

第二部見龍在田 第六百一十八章再下一城(中) 文 / 鳳鳴岐山

    更新時間:2013-02-01

    「殿下,屬下幸不辱使命!」

    能如此麻利地平定亂局,鄧誠自不免有些子自得的興奮,但卻絕不敢在李顯面前表露出來,而是恭敬萬分地行了個大禮,甚是沉穩地稟報了一句道。

    「嗯,有勞鄧掌櫃了,且準備一下,一會隨本宮面聖去。」

    李顯同樣為能如此順利地渡過災民潮一事而心情大好,可也同樣不曾有甚激動的表示,只因他很清楚這不過只是第一道難關罷了,接下來的道路一樣不好走,若不能做到讓災民滿意,後頭的樂子依舊小不到哪去。

    「諾,屬下謹遵殿下令諭。」

    皇帝可不是隨便什麼人都能見的,別說普通老百姓了,便是朝廷官員要面聖一次也極難,五品以下就不消說了,那是連上朝的資格都沒有,可就算是四、五品的大員,除了早朝之外,一年下來,也未必能面聖上一次,毫無疑問,面聖乃是天大的榮耀,饒是鄧誠再沉穩,到了此時,也已是激動得簡直難以自持了,好在早前便已預先知曉或將有此可能,這才沒被這震撼的消息震倒當場,可回答的聲音裡卻也已滿帶著顫音,激動之情溢於言表。

    「嗯。」

    李顯沒再多廢話,只是點頭輕吭了一聲,轉身便向宮門方向行了去,背影巍峨如山一般,讓人一見便有種頂禮膜拜之衝動。

    高宗當皇帝如此多年,還真從未遇到似今日這般被災民逼宮的事兒,心中自不免又氣又急,臉色分外地難看,鐵青著臉端坐在亭子中,大口大口地喘著粗氣,但卻一言不發,那等怒火中燒狀一出,滿園子的朝臣們自是全都噤若寒蟬,誰也不敢在此時驚擾了聖駕,偌大的後園子裡安靜得有若鬼蜮一般。

    「報,天皇陛下,天後娘娘,災民退了,全都退去了!」

    一派難耐的死寂中,卻見一名小宦官如飛一般地竄進了後園子,拔腳狂奔到了亭子前,連大氣都顧不得喘上一口,便已是狂喜萬分地嚷嚷了起來。

    「當真?」

    高宗其實並不擔心無法擊退災民潮,畢竟手無寸鐵的災民再多,遇到了全副武裝的軍隊,那也不過是些待宰的羔羊罷了,真正令其擔心的是他自個兒在青史上的名聲,不為別的,屠殺災民換來的只能是一昏君之評價,高宗可不想自己的一世英名就這麼給毀了去,此時一聽災民已散盡,當真是又驚又喜,心情激盪之下,竟已是霍然而立,滿臉驚喜之色地追問道。

    「千真萬確,災民已退盡,太子殿下請出了『鄧記商號』的大掌櫃,答應給災民們放糧,並承諾直放至雨來之時,災民們便就此散了去,如今南大街上已是再無一災民了。」

    眼瞅著高宗激動若此,那名小宦官自是不敢有絲毫的耽擱,緊趕著將事情的前後經過簡述了一番。

    「好,好,好啊,這個鄧大掌櫃倒真是好手段,朕也曾耳聞其人仗義疏財之名,不錯,不錯,我大唐若是多幾個鄧大掌櫃,朕也就能省心了許多!」

    懸在頭頂上的那頂「昏君」帽子總算是沒落將下來,高宗的心可就安穩了許多,誇獎其鄧誠來,自是不吝美譽。

    「陛下聖明,此天助我大唐也!」

    「是啊,是啊,陛下聖德,方使天下英雄歸心,此乃我大唐興盛之明兆也!」

    「確是如此,陛下聖德廣澤天下,是以方有賢德為助也,當真可喜可賀啊。」

    ……

    聽得災民潮散了去,一眾大臣們本就欣喜得很,此時見高宗心情大好,自是樂得隨聲附和上一番,一連串的馬屁與高帽子就這麼順順當當地全都出了籠,直聽得高宗喜笑顏開不已,捋著長鬚的手都因激動而微微顫抖了起來。

    「兒臣見過父皇、母后。」

    就在一眾大臣們諛詞如潮之際,汗透重衣的李顯已是大步行進了後園之中,疾步走到了亭中,朝著高宗與武後恭恭敬敬地行了個大禮。

    「顯兒不必多禮,平身罷,此番事情做得不錯,朕甚是滿意。」

    高宗心情大好之際,本就看啥都順眼,更別說他原就很是欣賞李顯的才幹,此時見李顯熱出了一身的大汗,心中愛憐之意自是大起了,這便笑呵呵地給出了甚高的評價。

    「謝父皇誇獎,此番事能遂平,全賴父皇洪恩,又有著『鄧記商號』鄧大掌櫃這等豪傑之人幫襯,兒臣不過跑跑腿罷,實不敢自居其功。」

    面對著高宗的高評價,李顯表現得很謹慎,絲毫沒有居功自傲的意思,恭謙地躬身行了個大禮,毫不猶豫地將功勞全都推了個乾淨。

    「顯兒過謙了,此事朕心中有數,知人善任,有功不傲,實君子之道也,朕心甚喜焉,說罷,要朕如何賞賜於爾。」

    高宗對李顯的謙遜態度極為的滿意,笑容滿面地伸手捋了捋胸前的長鬚,開出了個令一眾臣工們都覺得有些匪夷所思的賞格。

    一聽高宗此言,群臣們登時便為之愕然不已,自古以來,哪有任由人挑的賞賜之說,高宗此舉顯然是有悖於常理武後,當然了,愕然歸愕然,諸臣工們也不敢胡亂諫言,打攪了高宗的興頭倒是小事,被李顯這個手段高明的太子惦記上了,那可不是啥好玩的事兒,於是乎,諸臣工們面面相覷之餘,也全都裝起了木頭人,此等情形一出,武後可就有些子急了,只是當著眾朝臣的面,她卻也不願親自跳出來唱反調,無奈之下,只能是飛快地朝著賈朝隱使了個眼神。

    「啟稟陛下,災民如今雖是暫退,可災情卻依舊存在,若無後續手段,事情怕是依舊有變,微臣以為尚不到慶功封賞之時,還望陛下明斷。」

    眼瞅著武後又要拿自個兒當槍使,賈朝隱心裡頭當真比吃了黃連還苦,可也沒得奈何,只能是硬著頭皮從旁閃了出來,一派憂心忡忡狀地出言打岔道。

    「陛下,賈愛卿所言不無道理,大災之事終須得慎重應對才是,所謂一事不煩二注,顯兒先前自言能應對得早請,那此事也就交由顯兒去做好了。」

    有了賈朝隱的打岔,武後自也就有了順水推舟的機會,這一張口之下,便再次毫不客氣地將重擔盡皆壓到了李顯的肩頭之上。

    「唔……」

    救災固然是高宗之所願,可朝廷無糧這麼個事實高宗也是心知肚明的,要其將這等難題就這麼不管不顧地交給李顯,高宗自是有些子不忍心為之,哪怕這個建議乃是出自武後之口,高宗也沒敢立馬便准了下來,遲疑地支吾著,卻是不肯給出個決斷。

    「父皇,能得蒙母后見重,實兒臣之福也,救災一事兒臣自不敢辭,只是兒臣卻有幾處礙難之事,若能蒙父皇恩准,兒臣便可有十成把握渡過此難關。」

    李顯費了如此巨大的精力,苦心造詣地諸般部署,為的便是能借救災一事搶權,自是無懼武後之刁難,不過麼,該討價還價的時候,李顯卻也斷不會手軟了去,這一見高宗在那兒猶豫不決,李顯立馬便站了出來,主動將事情攬入了懷中,不過麼,趁機提些條件卻也是少不得的。

    「哦?究竟是何礙難之事,顯兒且說來與朕聽聽。」

    這場久拖不決的大旱災早已是令高宗煩透了心,再加上先前災民鬧事那一幕一攪合,高宗解決此事的心自是更迫切了幾分,此時聽得李顯說有十成把握,自是不會不動心,本想著一口應承李顯所請,可又擔心李顯要求過甚,心下難免有些子犯起了叨咕,想了想之後,這才謹慎地出言追問了一句道。

    「父皇明鑒,兒臣以為放糧乃是救災之手段,卻不是根本,只能救一時之急,卻無法應對下一回之災情,我朝所設之常平倉與義倉制度看似合理,實則卻常流於形式,不單常平倉虧空無度,義倉更是幾近虛設,這其中固然有管理不善、制度不全之緣由,可更多的則是糧產不足,無以為繼所致,欲從根本上解決此事,須得從兩方面入手,其一,由上而下地制定新規,選任賢能,其二便是推廣良種,從此意義來說,此番大災雖是危難,卻也不失為變革之良機,若父皇能信得過兒臣之能,兒臣願領銜行此變革之事,以杜絕後患。」

    李顯沒急著道出解決眼下這場大災的法子,而是先從根子上剖析了現行體制應對災情無力的原因,堂而皇之地伸手要起了權來。

    「此皆後話,眼下之危兀自懸而未決,顯兒不嫌想得過遠了麼,嗯?」

    一聽李顯開口便是要搶權,武後的肺都險些氣炸了,只是當著眾人的面,卻又不好胡亂發飆,可卻絕不想讓李顯如此輕易地得了手去,這便不待高宗發話,搶先陰測測地插了一句道。

    「母后教訓得是,然則常言道:人無遠憂,必有近慮,正所謂風物長宜放眼量便是這個道理,防微方能杜漸,此與應對眼前之災情實不相悖也。」

    李顯絲毫不因武後話語陰森而膽怯,朝著武後一躬身,態度恭敬到無可挑剔處,可言語間卻並無一絲一毫的退縮,渾然一派爭鋒相對之言辭。

    「嘶……」

    李顯此言一出,已是擺明了與武後當眾打擂台的架勢,一眾朝臣們見狀,全都忍不住倒吸了口涼氣,後園子裡的氣氛再次陡然繃緊了起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