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盛唐風流

第二部見龍在田 第二百八十章「雄起」的高宗(下) 文 / 鳳鳴岐山

    站出來附和蕭明的朝臣們越來越多,到了末了,已有五十餘名朝臣躬身立於大殿之上,竟已超過了朝臣總數的四分之一,內裡還不乏閻立本、樂彥瑋這等宰輔重臣,其情其景只能用一個詞來形容——驚世駭俗,所凝聚出來的壓力之大,著實驚人至極,倘若神經稍脆弱些之人,只怕便得崩潰當場,然則李顯卻是一點都不在意,就當朝臣們的諫議是清風拂面一般,不說出面辯解了,便是連眉頭都不曾皺上一下,就宛若朝臣們所言之事完全與己無關似的。

    擔心?一點都不!事到如今,李顯看得比誰都清楚,在他看來,該擔心的不是自己,而是自以為大局在握的太子,理由麼,說來也簡單,正所謂否極泰來,泰極的話,那就該是否來了——別看太子眼下權柄赫赫,威風八面,但卻忘了最根本的一條,太子只是太子,半君而已,並非帝王,妄圖以勢壓帝王的結果麼,只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哪怕高宗一向懦弱,卻也必定無法容忍一個權勢滔天的太子,制衡與打壓自也就是必然之事了的,一句話,太子此番操之過急之下,怕是要吃大苦頭了,至於太子會吃何等苦頭,李顯卻是絲毫都不關心,左右那廝如此之得意忘形,也活該被好生敲打上一番,真正值得李顯注意的是武後那頭的動向,那才真是決定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的政治格局變化之關鍵所在。

    「裴愛卿,爾身為左相,乃群臣之首,朕想聽聽愛卿對此事有何看法。」

    果不出李顯所料,隨著越來越多的朝臣站將出來,高宗臉上的笑意便愈發淡了下去,到了末了,已是陰霾遍佈,但卻並未就此發作出來,而是棄出諫之群臣於不顧,冷冰冰地點了裴行儉的名。

    一聽到高宗點了裴行儉的名,正嚷嚷著的朝臣們立馬便靜了下來,所有人的目光全都齊刷刷地聚焦到了位列朝臣之首的裴行儉身上,概因裴行儉其人文武雙全、戰功彪炳,又以敢言而著稱,無論是個人威望還是經略天下的才幹,都是滿大唐裡獨一份的人物,從其口中說出來的話份量自是極重。

    「回陛下話,此乃天子家事也,臣不敢與聞,唯陛下聖裁之。」

    裴行儉乃是當今難得的智者,看得自是比旁人都更深遠幾分,在其內心深處,始終認定武後方是亂政的根源之所在,只不過因有著當年立後之際的教訓在,裴行儉為相之時,總是做得多,說得少,在暗中沒少給武後一黨下些絆子,可明面上卻是從不與武後一黨起衝突,至於諸皇子之爭麼,裴行儉卻是十二萬分地不想參與其中,哪怕其心裡頭其實是很看好李顯這個名義上的「小師弟」,但他卻絕不會在公開場合裡支持李顯,此番諸皇子之官一事上,裴行儉始終就不曾發表過意見,今日朝堂上原本也是打算作壁上觀的,奈何卻還是沒能躲將過去,這一聽高宗點了名,裴行儉自不敢不答,略一沉吟之後,便即給出了個模稜兩可的答案。

    「嗯,愛卿之言甚合朕意。」

    裴行儉的話其實就是一句廢話,說了跟沒說是一碼事兒,不過麼,高宗卻顯然很樂意聞之,臉色微霽,擺了下手,示意裴行儉歸位,旋即便將目光轉到了李顯的身上,嘴角一挑,露出了絲和煦的微笑,溫言地開口道:「顯兒,蕭御史的本章爾可是都聽見了,有甚想法麼,嗯?」

    「回父皇的話,兒臣身為皇子,為父皇分憂乃是天經地義之事,至於其餘,不在兒臣考慮範圍之中,但凡父皇有命,兒臣莫敢不從。」李顯一聽便明白了高宗的意思,心中暗笑不已,可口中卻是高調連連,擺出「革命的一塊磚」之高姿態,慷慨激昂地回答道。

    「好,斯言大善,朕沒看錯顯兒,好,甚好。」高宗對李顯是越看越喜歡,鼓著掌,好生誇獎了李顯幾句,雖不曾明確對之官一事表態,可言中之意便已是明擺著否決了蕭明等人的上本。

    「父皇,兒臣以為七弟當真大才也,須當重用為宜,今遼東初平,而新羅又亂,須得有大才之輩鎮之,七弟去歲一戰,而吐蕃膽寒,實能人所不能,若以七弟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何愁北方不靖,此兒臣之愚見也,懇請父皇明斷。」

    一聽高宗的話不對味,李弘顯然是坐不住了,在他看來,已是半死不活的李賢壓根兒就沒啥大威脅,倒是李顯這個總躲在李賢背後的傢伙方是最大的禍害,自不肯讓李顯如此輕鬆地便過了關去,這便不待高宗將話挑明了,立馬站了起來,一派激昂狀地進言道。

    「弘兒此言大謬,須知兵危凶險,稍有不慎便是血染黃沙之下場,爾如此極力推薦顯兒出征,是何道理,嗯?」李弘話音剛落,始終默默端坐在高宗身邊的武後突然面色一厲,毫不客氣地便出言訓斥了李弘一番,言辭激烈,壓根兒就沒給李弘這個太子留半點的情面。

    「母后,兒臣不是這個意思,兒臣,兒臣只是……」

    太子萬萬沒想到武後居然會在此時出手攔截,而且還將話說得如此之重,登時便有些子亂了分寸,臉色瞬間漲得通紅如血,忙不迭地便要出言辯解上一番。

    「只是個甚,爾就這麼幾個弟弟,莫非都要送到戰場上去方才稱心麼?為人兄長者,不加體恤弟弟們也就罷了,相煎如此,於心何忍哉!」

    武後抓住了破綻便不鬆手,毫不客氣地打斷了太子的辯解之言,話語越說越是尖刻,直駁斥得李弘滿頭大汗狂湧不止,一眾朝臣們見狀,全都傻了眼,誰也沒料到事情竟然會有如此巨大的一個轉折。

    嘖嘖,厲害啊,連捎帶打地,這老賊婆子還真不是盞省油的燈!旁人看不住武後此舉的用意,可李顯卻是一眼便看穿了箇中之蹊蹺,此無它,藉機打擊太子的威信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麼,不外乎是賣李顯一個好,伸出一枝虛假的橄欖枝以誘使李顯感恩戴德,倘若李顯沒有三世的記憶在身的話,鬧不好還真會被武後感動了去,至於現在麼,李顯自然是不會去理睬武後的「好意」的。

    「母后言重了,兒臣以為太子哥哥斷不是那等無情無義之輩,舉薦兒臣去平遼,也是出自公心,倘若父皇有命,兒臣定當蕩平全遼,保我大唐北疆之寧靖。」李顯雖對太子如此公然逼迫極之不滿,但卻更不想見到武後藉機扳回局面,這便站將出來,高聲打岔了一句道。

    「母后明鑒,兒臣所思確如七弟所言,斷不敢有絲毫相煎之意,還請父皇、母后明察。」太子正窘迫萬分之際,這一得了李顯的解圍,立馬打蛇隨棍上,緊趕著出言附和了一句道。

    「嗯,弘兒斯言朕信得過。」

    武後顯然是沒料到李顯竟然如此的不賞臉,登時便被狠狠地噎了一下,臉色瞬間便為之一沉,然則卻有不好就此發作,正自尷尬間,幸得高宗出言緩頰了一句,立馬便順勢閉緊了嘴,不再多言,只是拿眼瞟了下李顯,隱約間有股淡淡的煞氣在湧動。

    「父皇聖明。」

    李弘得脫大難,自不敢再在之官一事上多言,稱頌了一句之後,便即落了座,與武後一般閉緊了嘴,再不敢輕舉妄動了。

    「諸位愛卿既以為年長皇子該之官,朕看也是可行的,然,為之官而之官卻是萬不可取,依朕看來,賢兒、顯兒皆棟樑也,放之地方,未免屈才了些,既如此,朕看就讓賢兒入國子監幫辦學政,至於顯兒麼,便去兵部幫襯著好了。」高宗沒再去理會太子的尷尬,而是環視了一下兀自躬身立於大殿上的一眾太子心腹們,語重心長地開口道。

    「陛下,此事萬萬不可,朝堂自有體制,皇子之官乃是祖制,擅改不得,微臣懇請陛下三思!」高宗話語剛落,蕭明已是一頭跪倒在地,高聲抗爭了起來。

    「陛下三思!」

    「陛下,萬萬不可啊!」

    「陛下,擅改祖制非祥兆也,還請陛下收回成命!」

    ……

    蕭明這麼一嚷嚷,已被高宗之言震昏了頭的群臣們立馬便醒過了神來,紛紛出言反對,聲音噪雜成了一片。

    「大膽蕭明,爾欲離間我天家父子耶?來啊,將這蠢貨叉出去!」

    這一見蕭明如此冥頑不明,高宗登時便怒了,一拍龍案,罕有地當庭暴怒了起來,這一吼之下,群臣全都就此呆愣住了,眼睜睜地看著蕭明哀嚎著被數名殿前侍衛拖下了大殿,一時間竟無敢出頭為蕭明緩頰者。

    「父皇息怒,蕭御史所言雖過了些,卻也是出自公心,還望父皇寬恕於其。」

    經先前被羞辱之慘,太子本已膽怯,可一見蕭明要遭殃,卻又無法坐視,沒奈何,只能狀著膽子站了起來,溫言勸解道。

    「陛下息怒,臣等確是出自公心。」

    有了太子的出頭,一眾朝臣們總算是有了主心骨,這便紛紛出言勸解了起來,只是聲音裡早沒了先前逼迫高宗之際的慷慨激昂,有的只是隱隱的心寒……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