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傑副軍長掃視了一眼英軍,發現只有幾名英國人,其餘都是印度人,便向霍金斯少尉問道:「倉庫裡都有什麼物資?」
「回長官的話,裡面存有大約八十噸的糧食,十五噸食鹽,十五噸蔗糖,八噸食用橄欖油,十萬公升汽油,十萬公升煤油,以及部分武器、彈藥、裝備等等。」霍金斯少尉如實地答道。從他內心的想法也捨不得炸毀,樂得送給中國人用來教訓倭國人,因為這時藏南戰役還未打響,中英在面子上還保持著正常關係。
李振傑副軍長示意戰士們把武器還給他們,然後用溫和的語氣說道:「我是中國南洋志願軍,第53軍副軍長李振傑,我們的目的是找倭國人復仇,是大英帝國軍隊的朋友。因此,你們可以攜帶武器離開,但是你們原來的任務取消,請立即將爆炸物拆除,我軍需要這批物資。執行吧,少尉!然後你和你的士兵就可以離開了,我們將在這裡設防抵禦倭國人!」霍金斯少尉愉快地接受了任務,帶領著士兵去拆除爆炸裝置。有強大的中國志願軍部隊頂著,他們再也不擔心會作倭國人的俘虜了。
李振傑副軍長處理完英軍後,同隨後率領全旅趕到這裡的旅長崔萬金,開始著手佈置曼德勒的防務。這是戴安瀾第53軍a師1旅,是第53軍的主力部隊,戴安瀾軍長特地把三架直-6型武裝直升機,三架米-8型直升運輸機加強給這個旅。還把師坦克營的28輛59式輕型坦克配屬給1旅指揮,待公路完全修復以後將趕到這裡。
根據我軍偵察部隊的報告,佔領文敦的日軍只有一個大隊,隸屬於日軍第18師團第55聯隊,距離日軍主力大約有二十公里。
李振傑副軍長皺著眉頭思索了一會,對崔萬金旅長說道:「這個第18師團好像1937年10月在杭州灣登陸,在南京參與了屠殺中國人民的罪惡行動,是製造南京大屠殺的罪魁禍首之一!當年我們八路軍特縱就想咬住它,沒想到被秘密調入南洋地區進行叢林作戰訓練,讓這頭野獸暫時躲過一劫。這可是日軍中的精銳,真是冤家路窄,既然被我們碰上了,就一定要徹底消滅它!」
崔萬金旅長點點頭說道:「首長說的是,我們旅有不少弟兄都參加過淞滬戰役,對日寇的18師團恨之入骨。在聽說我們對面是血債纍纍的第18師團後,弟兄們都義憤填膺紛紛請戰,要給當年血灑淞滬戰場的弟兄們報仇!」
另一個消息令來自未來的李振傑副軍長感到吃驚,日軍在仁安羌包圍了大約一萬五千名英軍,這同原歷史進程十分相似,只不過是英日雙方的兵力,都比原歷史進程多很多。宇宙中不明因素的作用再一次地證明,已經被改變軌跡的歷史,總是試圖回到原來的軌跡上面。
崔萬金旅長向李振傑副軍長請示,是否出兵為仁安羌的英軍解圍,李振傑副軍長喝了一口茶慢悠悠地說道:「先暫時不管它,英軍在日軍面前一直潰退,*著它同日軍背水一戰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你要派人嚴密監視,等英軍消耗了大量的日軍,而且快挺不住的時候我們再出擊。這樣,我們不僅減少了傷亡,還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至於文敦的孤立之敵,你立即派部隊將其殲滅,打響我軍入緬第一槍,將文敦奪回並鞏固陣地,為出擊仁安羌的日軍,製造有利的條件。記住,不留俘虜,就地正法!」崔旅長領命而去。
1942年6月23日夜十一時,我志願軍一個營,佩戴夜戰裝備,突襲了文敦的日軍。日軍沒有想到會有一支生力軍造訪,倉皇之間難以組織有效的抵抗。更何況是在夜間情況不明,搞不清對方的兵力和方向,處處陷於被動挨打的地位。經過一番混戰,日軍損失慘重,有些曾經在中國華北戰場經歷的老兵,明顯地感到一種熟悉的恐懼。那就是在漆黑的夜裡,身邊的人不斷地中彈倒下,而自己卻看不到對方在那裡,完全處於盲目射擊的狀態。大隊長武源大佐曾試圖組織突圍,但是以慘敗而告終,只好率領殘兵退守到一座堅固的獨立家屋,一面繼續頑抗,一面呼喚救援。
天漸漸地亮了,除了那座獨立家屋還有幾十個鬼子在頑抗,七百餘名鬼子已經大部被殲。營長魏承先大尉,將幾門無後座力炮和100毫米迫擊炮調上來,衝著獨立家屋一通招呼,很快被炸成一片平地,鬼子連一具囫圇屍首都沒留下。戰士們押著三十餘名從各個角落裡搜出的俘虜走過來,魏營長命令身邊的警衛員,去把裡面一個佩戴少佐軍銜的鬼子弄過來,殺紅了眼的魏營長二話不說,衝上去就是一陣大嘴巴加窩心腳,打得鬼子口鼻竄血趴在地上。
魏營長的家鄉在南京附近的句容,家人都被鬼子殺光了,同倭國人有不共戴天的血海深仇。抗戰期間一直窩在大後方,沒有機會同鬼子照面,有心去投華北八路報仇,無奈遠隔千山萬水。聽到組建南洋志願軍的消息令他激動不已,本以為再也尋不到倭國人報仇了,沒想到上天又賜予他這個機會,他來到南洋的唯一目的就是殺鬼子報仇。
魏營長雖然發著狠地洩私憤,但是也沒忘記團首長交待的正事,看著打得差不多了,叫過兩個倭國兵將少佐架起來惡狠狠地問道:「你叫什麼名字?職務?」我軍的翻譯把話翻譯了過去。
那個少尉抬起頭,兩眼已經腫成一道縫,用有氣無力的聲音說道:「帝國第18師團55聯隊,龜田大隊,少佐小隊長,河山俊田。請問,你們是什麼軍隊?為什麼要襲擊我們?」
魏營長用微型衝鋒鎗口頂著鬼子的下巴說道:「老子是中國人民南洋志願軍,給你們15軍的那個,叫什麼飯田祥二郎的球毛司令帶個口信兒,目前日軍必須遠離曼德勒三百公里以外,否則將繼續遭到我軍的攻擊。不服咱們就兵戎相見,老子是民間的志願人員,我軍概不接待任何形式的談判。」說完便放著三個鬼子走了,其餘的俘虜全部押到一個水坑邊上槍斃了。
日軍第55聯隊長丸山房信大佐,聽完已經被打得沒有人形的少尉匯報,氣得狠狠一拍桌子:「巴嘎!神勇的第18師團還沒有過戰敗的記錄,你們這些蠢豬都把大倭國皇軍的臉面丟盡了!訓練有素的大倭國皇軍,居然被一夥支那的烏合之眾打敗了,你們還有什麼臉面回來?!」丸山房信大佐越說越氣,抽出王八盒子就要摟火。
但是被第55聯隊副隊長平田一郎大佐攔住了:「聯隊長閣下息怒!事情有些蹊蹺,待審問明白後處理也不遲!」丸山房信大佐聽說,憤憤地將王八盒子收起來。
副聯隊長平田一郎大佐踱到河山俊少佐的面前問道:「你剛才說,這伙支那人自稱是南洋志願軍?你可以肯定他們不是緬甸人?」
「是的,長官,肯定是支那人無疑!」河山少佐回答道。
「那麼,當時的兵力大概有多少?裝備和火力情況怎麼樣?」平田一郎大佐繼續問道。
「兵力大約有四五百人的樣子,身著整齊統一沒有任何標誌的軍服,手執中國產的衝鋒鎗,炮火十分猛烈,戰鬥力遠遠超過英軍。」河山俊少佐答道。
「唔」平田一郎大佐手摸著下巴陷入沉思中。
「卑職以為,這是以志願軍的招牌作掩護,實際上是支那的正規軍,許多曾經在支那大陸作過戰的士兵,幾乎都有這樣的感受。」河山俊少佐說出了自己的判斷。
聯隊長丸山房信大佐似有所悟:「怪不得戰鬥力如此強悍,以龜田大隊的戰鬥力,相當於蔣介石政府軍的一個師,英軍的一個旅,居然被五百多人的支那軍所全殲,除了中國勞動黨的八路軍,目前在世界上還沒有第二。如果這樣解釋,所有發生的一切都順理成章了!平田君,你怎麼看?」平田一郎大佐也點點頭,同意聯隊長丸山房信大佐的推斷。
「那麼,立即向田中新一師團長報告,並派出多股小部隊詳細偵查,同中國人作戰需謹慎,必須得到師團長的同意。命令各部做好出擊準備,一旦接到師團的命令,乘支那軍立足未穩,將其全部殲滅,以雪皇軍失敗之恥!」丸山房信大佐安撫了河山俊少佐一番,命人帶下去到軍醫處療傷。
田中新一中將指揮的日軍第18師團,下轄第114、55、56聯隊,共有兵力3.2萬人。該師團是日軍的一支王牌部隊,兵員來自九州島的產業工人,以凶頑聞名,參加過進攻上海和南京的作戰,是製造南京大屠殺的元兇之一。
它在新加坡曾以3萬多人,迫使了8萬多英軍繳械投降,而後又投入緬甸作戰,有「叢林作戰之王」的稱謂。田中新一中將接到第55聯隊遭到偷襲,龜田大隊七百餘名官兵全部玉碎,僅僅有三人生還的報告後十分震驚。師團參謀長瀨尾少將報告,就在前不久接到緬甸人提供的情報,中**隊大約有五千餘人的兵力進入曼德勒,自稱是中國人民南洋志願軍,由此可以判定這次偷襲肯定是這股支那軍所為。師團長田中新一中將立即電令第56聯隊,從繆拉出發馳援第55聯隊奪回文敦,同時第114聯隊也向曼德勒靠攏,第18師團準備向曼德勒發起攻擊。
師團參謀長瀨尾少將有些遲疑地說道:「是不是向15軍軍部的阪田祥二郎中將報告一下,畢竟中國不是同我們的交戰國,能否通過外交途徑解決呢?」
田中新一中將有點惱怒地反問道:「報告什麼?報告所向無敵的第18師團,一個大隊被支那人全殲?然後再換來一頓無能或白癡的臭罵?支那人已經向我們發動攻擊了,怎麼還說不是交戰國?我一定要把這股支那軍斬盡殺絕,第18師團的榮譽不能毀在我的手裡,有何不妥我一個人負責,命令各部準備全力攻擊曼德勒,就這麼定了!執行吧!」
我南洋志願軍赴緬部隊的第一仗,遇到的對手就是兇惡強悍的第18師團,在曼德勒的一場大戰在即。
日軍在南洋的進展勢如破竹,自從日軍進入緬甸以後,摧枯拉朽般地打擊英軍,令英軍的抵抗十分艱難,幾乎把所有駐緬部隊都投入到南部,試圖阻滯日軍飛速前進的步伐,整個緬北處於空虛狀態。在這種形勢下,我南洋志願軍進入緬甸,令英國人感到十分不爽,無奈駐緬兵力有限,應付倭國人已經感到不支,哪裡還有精力同如狼似虎的中國人抗爭。好在中國南洋志願軍打著為親人復仇,保護中國跨國公司在緬利益的旗號,並且主動同當地的英軍進行聯絡,熱情地聲稱自己是英軍的友軍,對英軍各部的態度也很客氣。這時我軍還沒有發動藏南戰役,而且倭國人已經使英軍焦頭爛額了,全面潰敗已經是一個時間問題,因此英國人也沒有精力同中國理論,志願軍的勢力迅速滲透到緬北的各個角落。
當英緬軍第1師大約一萬五千餘人,以及一部分平民、英美記者、傳教士等,在仁安羌被日軍的第33師團和第5師團(新)一部包圍後,在緬甸境內已經再也沒有用來解圍的力量。亞歷山大將軍為了便於同我志願軍接觸,同時緊急致電英國政府,要求英國政府同中國協商,請中國南洋志願軍協助英軍作戰,解救仁安羌被圍的英軍和平民,惟有中**隊同英軍聯合,才可有效抑制日軍的凌厲攻勢。
英國駐華大使薛穆同陸軍副武官查爾斯上校,緊急同中國外交部長郭泰祺和總參謀長劉劍鋒會面,詳細地介紹了緬甸英軍的不利處境,正式提出英國政府的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