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穿越重生 > 大宋第一太子

《》章 節目錄 第186章 節度使制度 文 / 九天楓

    趙旭的一番沒頭沒尾的話一說,趙旭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具體表達的是什麼意思。

    可是這苗訓居然真的聽懂了,這也不是說他聽懂了,而是他自己琢磨一下,覺得這樣說的也是十分正確的。

    想一想自己家族記載的關於自己祖宗的事跡,現在想起來是真的如趙旭所說。

    諸葛亮日理萬機,全國的大事事無鉅細全部都要過問一番,上面還詳細的記載著有一日他親自去看士兵的伙食。

    然後告訴後勤的人員,說是要給士兵做什麼。吃什麼,伙食要按照什麼樣的標準,可以說真的做到了鞠躬盡瘁了。

    當時個是看了之後就是認為自己的祖宗真是了不起,真正的做到了愛兵如子。

    怪不得當時的士兵都是十分的愛戴他們丞相,這樣的人誰又能不去佩服呢?

    可是現在想起來這樣的事情都是錯誤的,因為諸葛亮不僅僅是這一次去過問這個士兵的伙食問題。

    以後每天他都是去過問了一番,這就有點過了,這不是走的親民路線了,而是勞心勞力了。

    正如眼前這位太子說的,身為一個身居高位的人,不是不可以關注下面的人。

    可以適當的讓士兵和你近距離的接觸,讓下面的人能感受到你的善意。

    但是這種事情你沒有都持續的話,你自己不覺得有點無聊了嗎?這樣的小事情你都過問。

    絕對會極大的分散你的精力,你應該做的是運籌帷幄,進而統籌全局。

    不應該事事都要問的,你可以適當的分權,讓下面的人去做,這樣不是很好嗎?

    「主公你想說的是要將權力下放到具體的官員手裡嗎?」

    苗訓又不傻,人家只說了凡是沒有必要親力親為,你只要管好你的分內之事就好了。

    人家沒有說其他的,可是弦外音就是說你不能把什麼東西都抓在自己的手裡吧。

    但是他自己又不能直接說我要把手中的權力給別人吧,這樣的事情怎麼能從他的嘴裡說出來。

    要知道他現在的身份不一樣了,說出來的話自然也不一樣,很可能就是朝廷以後的準則了。

    越是這樣的人,說話一定是要小心了,不然還不讓有心人聽了去,所以現在的趙旭也是這樣。

    凡事說話做事留三分,不能說全了,這就是說這事情的變數還是很大的,沒有定下來。

    「先生果然是聰明絕頂,一點就明白,我是有這個想法,但是現在還不是時候。」

    什麼三權分立他都想提出來,不過他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他才不提出來遭別人的炮火攻擊呢。

    現在是皇權至上的時代,根深於人們心中的就是要有皇帝大權獨攬。

    那門現在還能說要把皇帝的權力分出去嗎,想不說其他的人,即使趙匡胤這一關也是說不過去吧。

    「既然是分權,我想聽聽主公有什麼看法,怎麼個分權的方法。」

    「先生那只是我一時興起才提出來的,具體的我還沒有想好,但是已經有了大致的輪廓了。」

    按照趙旭的猜想這個分權就是要兩步的,一時分掉官員的權力,二是限制皇帝的權力。

    不過限制皇帝的權力現在絕對是不行的了,且不說以後他當皇帝了吧。

    這個限制皇權就是限制自己的權力,這一點他倒是不怎麼在乎,他真正在乎的還是自己手中的權力。

    他現在需要的是集中的權力,高度的集權,幾乎沒有人可以掣肘的權力。

    趙旭並不是貪戀權力,也不是捨不得自己的位置,不然他能提出來分權嗎?

    因為他有自己的理想,那就是要統一天下,統一天下不是一句話說的。

    我說統一就行了嗎,誰聽我的,統一天下靠的是堂堂正正的天子之師。

    靠的是軍隊的戰鬥力,靠的是一個國家的財力和物力,將他聚集起來,將對方消滅。

    你以為這些東西在一個不是高度集權,皇帝說的就是金口玉言的時代,能很容易的辦到嗎?

    如果皇帝說的不算了,權力被限制了,誰願意聽他的,要有個什麼決策還不是要集體商議。

    集體一商議還不是要耽誤多長時間了,這樣大好的機遇早就白白的溜走了。

    所以趙旭把這個限制皇帝權力的構想從腦海中給刪除出去了,先不說能不能行得通。

    就單單他的理想就不允許他這樣去做,也許他會這樣做,但是絕對不可能會發生在現在。

    「按照我的猜想我是決定要分散官員們的權力的,這個大概的框架我腦海裡還是有的。」

    這不趙旭自己直接把其中的一部分給砍掉了,說是自己只想到了限制官員的權力了。

    苗訓一聽這是可以的呀,現在地方官吏的勢大,是要分散他們手中的權力,這樣有利於中央的統治。

    他的一生都是輔助明主為己任的,現在他自然是站在有利於自己輔佐人的統治的方面想的。

    現在各地的節度使權力過於大,這一點也是他最擔心的,他也在想著如何的解決這個問題。

    沒有想到趙旭就在這個時候說有要分散官員權力的想法,這一點他是絕對的贊成的。

    只要把他們的權力給給瓜分掉了,他們還拿什麼去威脅中央的統治呢?

    「既然主公有了一個大概的框架,那麼你能不能說一下,我倒是想看看你的這個主意是什麼樣的。」

    「先生,你是高看我了吧,我能有什麼高明的主意只不過是有了一點的想法,說出來,讓先生來參詳一下,具體的還要靠你們來完成。」

    具體的細節趙旭是絕對想不出來的,他只能說出來一個大概,剩下的還要考這些大臣去完善。

    「我最想解決掉的是威脅我們大宋統治的地方的節度使問題,我想做的就是把他們的權力給分出去。」

    趙旭開始滔滔不絕的講了一起來,說書人在那邊說書,他在這裡講他的。

    節度使這一個詞出現的比較早,節度節度就是不就是節制調度的意思。

    魏晉的時候朝廷就開始設置了代表政府的持節都督,代表朝廷行使權力。

    在北周和隋的時候將這一持節都督又改稱為內地都督府,但是並不是長設置的。

    因為這一時期戰事並不是時常的發生,所以只有在北方防止遊牧民族的地方才長期的設置內地都督府。

    但是無論是魏晉以來的持節都督,還是北周和隋朝的內地都督府都是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礎上的。

    也就是說沒有均田制這些制度是不能實行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但是唐高宗李治以後均田制逐漸遭到了破壞,土地兼併也是十分的嚴重。

    還有一些不願意受到壓迫的農民不斷的逃跑,加上大量的流民,均田制已經名存實亡了。

    同時也帶來了大量的士兵逃亡,嚴重的出現了國防的困難,使國家處在危險之中。

    為了加強防禦力量和改變臨時有戰事的時候出現徵調士兵的困難,逐漸的形成了職業化的士兵。

    並且也出現了將大量的士兵駐守在某一地域,暫時設置一個臨時軍鎮。

    這些軍鎮逐漸的制度化,開始形成有固定駐地為了管理這些大的軍鎮,開始設置了專門的軍事長官,也就是節度使。

    但是這時候的節度使還不是朝廷的固定的官職,只是在稍後的時間才成為固定官職。

    在唐玄宗李隆基當政的時候,節度使逐漸形成了固定的職位,在全國形成平盧、范陽、河東、朔方、隴右、河西、安西、北庭伊西八個節度使區。

    同時加上劍南、嶺南兩個鎮,一共算是是個大的軍事區域,形成十個大的軍區。

    節度使代表朝廷治理朝廷,統帥這些朝廷的軍隊,朝廷授予他們征伐的權力。

    這時候的節度使還是比較聽從朝廷的調遣的,他們也是老老實實的作著朝廷的官吏。

    但是朝廷忘記了中、央政府授予征伐權力的時代是出現在春秋戰國的時候。

    最後這些都是成為了王朝的障礙,現在睿智的唐玄宗居然再一次使用了這一招。

    果然沒有多久總領范陽、平盧節等四鎮的節度使安祿山發動了動搖唐王朝的安史之亂。

    為了盡快的平息這場叛亂朝廷的中央政府有陸續設置了許多的節度區域。

    也形成了許許多多的節度使,這些人後來成為唐王朝的功臣,當然也是割據一方的節度使。

    朝廷不能節制他們,在他管轄的範圍內,所有的官員都是由他們任命。

    也就是說朝廷無權過問的,還有就是節度使的位置也不是他本人死去就沒有事情了。

    而是可以將他的位子傳給他的兒子親屬,甚至是部下,同時節度使是集軍、財權於一身的。

    這儼然就是一個小的王國,這樣的國王從這個時候開始一直延續到現在。

    其權力之大並不是空穴來風的,而是在這樣的歷史淵源下形成的,要想解決掉這個問題,還是要從他的根源處著手。

    趙旭要想解決節度使的問題,必須知道這些,所以他在自己的腦海裡將這些資料過了一遍。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