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大明國賊

《》燕京破曉 第二百零六章 女兵營喋血 文 / 大漢雄魂

    溫儀、安小慧、水笙率領各自的親兵,以及中軍女兵六百人,同袁承志帶來的兩百騎賊兵浴血廝殺,未經戰陣的女兵營女兵一個照面交手便死傷枕籍,可是這些女兵自從投軍錦衣衛以來,比以前吃得飽穿得暖,受了田承嗣許多恩惠之下,跟隨溫儀、安小慧、水笙他們早已抱有死志,明知不敵也死戰不退,而負責保護溫儀、安小慧、水笙的男親兵,得田承嗣的器重與信任也是感激奮發,此時關鍵時刻正是報恩的時候,一百多男親兵見女人都上前拚死拚活,此時再膽怯的也無顏退後,紛紛搶著上前拚死殺賊。

    可是袁承志率領的兩百義軍騎兵也是非常精銳,也不知是不是屬於李闖的三堵牆所部,僅僅一會兒的功夫,溫儀、安小慧、水笙率領女兵就傷亡了百餘人,男親兵也死傷四五十人,而賊兵的損失竟然不過區區十餘人,這時男親兵面對身邊視死如歸的女人也是爆發了驚人的戰鬥力,他們大多數都放棄了應有的守禦,採取只攻不守的搏命架勢,跟賊兵進行一對一的換命。

    一個賊兵揮刀劈倒一個女兵,一個錦衣衛男親兵也紅了眼緊急搶上舉刀猛砍那個賊兵,賊兵連忙回身舉刀格擋,錦衣衛親兵一刀二刀三刀發瘋似得不斷的砍向賊兵,賊兵見這個錦衣衛官兵只攻不守,心裡頓時也是火起,仰天吆喝了一聲,下一刻撥馬人立擋住錦衣衛官兵的刀勢,自己卻趁機使出一招「力劈華山」,把那個錦衣衛官兵腦袋劈成兩半,可是那個錦衣衛親兵臨死的時候,也一刀剖開了馬腹,戰馬狂跳亂蹦,把那個賊兵甩下馬來,被另一個瞅準時機趕來的錦衣衛親兵上前一刀斬去了首級。

    賊兵的一個小頭目被三個錦衣衛親兵圍殺,賊兵小頭目左擋右格,一旁的十幾名賊兵見狀過來助戰,三個錦衣衛親兵硬是用繡春刀把小頭目的戰馬砍到,在眾賊兵殺死他們之前,把冰冷的繡春刀插進了那個小頭目的身體裡。

    還有一個始終跟隨溫儀身邊的男親兵,拉住了一個企圖衝擊溫青青帳篷所在的賊兵的馬韁,那個親兵跟馬上的賊兵你一刀我一刀的對砍,結果馬上的賊兵落到地上,兩人趴在地上繼續砍,不一會兩人都伏在那裡不動了。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有了這些男親兵的以死相搏,活著的男親兵有樣學樣,紛紛採取以命搏命的殺法,女兵們也開始模仿,女兵們知道自己力氣不足武藝不精,更多的採取兩個三個或者更多人為一組,專門盯著一個賊兵廝殺,這樣賊兵的傷亡頓時開始增加,一頓飯不到的功夫,就有四十多個賊兵傷亡,不少賊兵開始膽怯起來,騎著馬在外圍游而不擊,再不肯突入陣中跟錦衣衛男女官兵換命混戰。

    在錦衣衛男女官兵以死相搏下,溫儀、安小慧、水笙率領麾下親兵、女兵暫時穩住了陣腳,賊兵中最彪悍的袁承志則被安小慧、水笙合起伙來纏鬥,溫儀姿色出眾,毫無疑問地招惹到眾多賊兵圍攻,溫儀身邊的男女親兵傷亡尤其重,溫儀親自仗劍使出十幾年沒練的家傳雷震劍法左衝右突,幾乎每三四劍必刺落一個賊兵下馬,這時眾賊兵才知道這個錦衣衛男女官兵保護的貴婦居然也會武功,之前真是看走眼了,這哪裡是嬌滴滴的熟婦,分明是一頭母老虎。

    俗話說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總歸還是有那麼一批好色勝過惜命的賊兵,圍住溫儀廝殺,企圖活捉溫儀以圖一親芳澤,因此溫儀的身前成了最大的戰圈,錦衣衛和賊兵各自都聚集了百餘人在那個狹小的地方血戰。

    袁承志此際也是非常的苦*,他被安小慧、水笙纏鬥,袁承志對安小慧顧念舊情,只好把攻勢都集中傾瀉在了水笙身上,可是安小慧也看出了端倪,總能夠及時向水笙靠攏,死命的刺殺,讓袁承志不能放手攻殺水笙,袁承志甚至有幾次內力不濟之下都險些被安小慧所傷,於是本就志不在此而在溫青青的袁承志不得不棄了安小慧、水笙,朝著錦衣衛官兵防守最嚴密的那一頂帳篷衝去。

    金光閃動間,袁承志金蛇劍刷刷刺出,帳篷外兩個男親兵兩個女親兵頓時受傷倒地,這還是袁承志看在溫弟弟的面上手下留情,收了些許內力,不然這四個男女親兵一開始就沒命了,可是下一刻又有四個男女親兵擋在了袁承志面前,袁承志金蛇劍毒蛇吐信,一男一女兩個親兵倒下,這時安小慧、水笙趕到,跟袁承志又再次纏鬥在了一起。

    這時溫儀率領的六百男女兵傷亡已經過半,而袁承志率領兩百闖賊騎兵也有近百的傷亡,雙方的局面一時間陷入了僵持,就在這個時候,南面又衝上來一支一百多人的闖軍打扮的騎兵,幾乎同時西面也如波浪般湧上來六七百手持各種武器,衣著雜亂的錦衣衛官兵和粗通武藝的家屬,於是雙方再次展開了一場大混戰。

    原來袁承志率領的這支賊兵,並不是曹賊羅汝才的兵馬,而是跟田承嗣交戰兵敗北歸的「一隻虎」楊旭所部流賊殘部,袁承志、楊旭合在一起,又收羅了一些闖軍的哨騎,正遇到曹賊羅汝才部將楊承祖統領大兵南下,因此都和田承嗣結下樑子的袁承志、楊旭藉著楊承祖的兵力,攛掇著楊承祖也來向田承嗣尋仇。

    話說前日楊承祖率領大軍趕到禹州地界,意外發現田承嗣的錦衣衛竟然這麼長時間還沒有離開,暗道天助我也的楊承祖為了不打草驚蛇,他當即策劃把五萬大軍停留在離穎河五十里的地方,再派手下去聯繫一同出征的「小袁營」延綏鎮部,以鐵桶合圍之勢徹底將田承嗣這支官軍留在禹州,可是報仇心切的楊承暉、楊旭堅決要求出戰,楊承暉、楊旭更是信誓旦旦地提出願意親自冒險,率先潛過穎河埋伏,楊承祖看在弟弟的面上,也掂量了半天,之後最終覺得要是真按照弟弟和那個姓袁的所說,此次正兵啟奇兵齊出勝算很大,於是還是拍板釘釘地同意了這次曹軍單方面行動的計劃。

    偷渡穎河的楊承暉、楊旭兩路人馬都是三千人,楊承暉從熟悉的穎河東面偷渡,袁承志、楊旭從西面潛過穎河,楊承暉、楊旭以楊承祖的中軍大營作為進攻主力,指望著牽制住田承嗣人馬的主力精銳全靠他了,袁承志、楊旭指揮不動楊承祖所部的兩千人馬,只好讓那兩千人馬按照楊承祖的命令側擊穎河南岸,配合曹軍大軍渡河,袁承志、楊旭率領一千闖軍騎兵按計劃繞道偷襲錦衣衛中軍。

    袁承志、楊旭率領的一千闖軍騎兵,在偷襲初期就遭遇了嚴陣以待蘇定軍部,蘇定軍集合了一千五百官兵,本來是準備去支援東面戰場的,卻臨時用在了應對袁承志、楊旭率領一千騎兵上面,蘇定軍以極大的決心和毅力阻止了袁承志、楊旭率部的正面突破。

    袁承志、楊旭在付出近百手下的傷亡後,兩人把率領的闖軍騎兵一分為四,「一隻虎」楊旭率領三百多騎兵殿後纏住蘇定軍的人馬,袁承志則率領一路闖軍騎兵直取小土坡的中軍核心所在,另兩路闖軍騎兵分左右突入,左路義軍負責攻擊官兵的中軍並尋機順路放火,右路闖軍騎兵則負責直取錦衣衛的輜重車隊,左路闖軍騎兵在連破錦衣衛親兵營、新兵營空營之後,緊趕慢趕還是殺到了小土坡跟袁承志這一路人馬會師成功了。

    而錦衣衛伙夫營和眷屬營軍民,見輜重營、親兵營、新兵營火起,中軍大帳和女兵營危在旦夕,兩營軍民自發組織成隊伍,向自己大帳所在的地方進行支援,支援的六七百人中,有官兵、伙夫、老人、半大的孩子和一部分傷兵,只要能拿得動武器的,會兩手兵器拳腳的都行動起來了。

    溫儀、安小慧、水笙看到這個場面都感動得流下了淚水,六七百人老弱殘兵,抱著必死的決心,跟盔甲整齊的闖賊騎兵拚命搏殺,這是九死一生的戰鬥啊,他們完全可以不來參戰的,但是他們還是勇敢的來了,他們是為了整個錦衣衛大家庭,也可以說直白一點就是為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田承嗣,因為整個錦衣衛官兵、家屬絕大多數都蒙受過田承嗣的活命之恩,古代的饑民是刁蠻不服王化的,但也是淳樸的,誰將他們從饑飽線上拉了出來,他們就會為他而死,他們認為錦衣衛可以沒有大家,但錦衣衛絕不能沒有田承嗣,這些人都是為田承嗣而戰的。

    上千人聚集在一塊並不是很大的坡地上,闖賊騎兵的戰馬漸漸地沖不動了,雙方的人們擠在一起,大家都是白刀子進去紅刀子出來,完全變成了以命換命的搏殺,這樣的打法對人少的闖軍極為不利,半頓飯不到的功夫,錦衣衛方面就倒下了兩百多人,闖軍騎兵也倒下了八十多人,看起來是闖軍方面佔了些便宜,可是考慮的錦衣衛方面的人數優勢,到最後被殲滅的一定是闖軍方面。

    這時候袁承志是真的急了,金蛇劍每一劍刺出,都會結果一個擋道的錦衣衛官兵的性命,袁承志終於還是如願殺到了帳篷前,溫儀仗劍堵住了帳篷門簾,袁承志自然認得眼前這個美婦是溫弟弟的母親,於是焦急的說道:「溫伯母,你讓開,小侄要去救青弟。」

    溫儀說道:「袁承志,青青的我的孩子,在我的身邊住著,哪裡需要你來救她?」

    袁承志被溫儀說得一愣,遲疑了一下說道:「伯母,青弟留在你身邊,會被田承嗣這個狗賊害了的。」

    溫儀哼了一聲道:「承嗣是青青的父親,怎麼會害青青,你若是對青青好的話,就趕快離去吧。」

    袁承志說道:「伯母,青弟對田承嗣恨之入骨,如果青弟有什麼舉動,再次激怒了田承嗣這個惡魔,他一定不會放過青弟的。」

    溫儀越聽越不是味說道:「袁承志,你都胡說八道些什麼呀,青青有什麼深仇大恨要對付承嗣啊,難道是你在中間說了些什麼不成?」

    袁承志見狀也不得不皺著眉頭解釋道:「伯母,青弟說田承嗣這個奸賊強迫了你,不如伯母、青弟跟小侄一起走吧。」

    溫儀登時給袁承志氣樂了,說道:「我跟承嗣之間感情好得很,為什麼要跟你們走?」

    袁承志不由有些吃驚又有些惱怒的說道:「哎,真是沒想到青弟會有這樣的母親,你快快讓開,我好帶青弟離開,不然休怪袁某無情了。」

    溫儀說道:「袁承志,你到底想怎樣?今天你要是想帶走青青,除非你先殺了我。」

    轉眼之間,袁承志被溫儀耽擱了不少時間,形勢愈發對闖軍不利了起來,錦衣衛跟闖軍的廝殺,雙方此時分別又有了一百和五十人的傷亡,局面漸漸對錦衣衛方面變得優勢明顯了起來,袁承志這時終於急了喊道:「伯母,你快快讓開,不然小侄就真的要冒犯了。」

    溫儀哼了一聲,把手中的寶劍平指袁承志,擺出了雷震劍法的起手式春雷乍現,袁承志此時終於使忍不住了,怒喊了一聲:「你這個賤女人,讓開!」金蛇劍急刺溫儀而去。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