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玄幻魔法 > 重生之神級備胎

正文 第三百六十九章 謀略 文 / 獨孤紅蝦

    且說這個暑期時段,最為火爆的兩端節目。

    可以說,都是把各自的藝術呈現形式做到了一種極致。

    《華國好聲音》,既是將以往延續的風格,一直保存了下來,並且得到了有效的昇華。

    同樣,在湘西電視台播放的《易中添品三國》,也是在不斷的熱映,獲得了巨大的反響。

    這兩檔節目,可以說是兩檔影響力空前巨大的影片,同時這兩者也是在收視的推動下,針鋒相對。

    一時之間,雙方都積累下了不少的粉絲和人氣。

    而且,在當今的收視基礎上,形成了一種關係有些微妙的鉗制。

    但是相比之下,不可否認,好聲音觀看的觀眾基礎,可能更為龐大。

    當然了,易中添憑藉著它不俗的立意,頗為出彩的表演,以及較小的成本,也可謂是開創了一個電視收視行業的奇跡。

    而這同樣也承載著廣電總局,對於文化傳承的宗旨。

    所以總局,也是在力所能及的條件下,盡力的為《百家講壇》開拓出一個積極、健康的市場

    三國時代,口若懸河的禰衡,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都是才華橫溢的人才,但最終的結局都很悲慘。禰衡被黃祖所殺,孔融被曹操所殺,其中,禰衡的死還讓曹操背負了一個罵名。那麼在曹操唯才是舉的觀念裡,為什麼容不下這兩個一等一的人才?敬請關注《易中天品三國》之——借刀殺人。

    在上期節目中易中天先生講到,二十年來,為曹操看家護院、出謀劃策、盡心盡力的荀彧因為與曹操政見不同而翻臉,最終憂鬱而死。荀彧的死沒能遏止曹操野心的膨脹,因為此刻的曹操已經走火入魔。為了最高權力,他一直在繼續殺人,而且。早在荀彧之前他就殺過人。那麼,曹操還殺過誰。又為什麼要殺呢?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講壇》,為您精彩品三國之「借刀殺人」。

    易中添:

    實際上曹操早就在殺人,殺什麼人?殺反對他的人。但是曹操在這樣做的時候,面臨著一個矛盾,什麼矛盾呢?就是曹操一貫鼓勵說真話,這不是假的,是真的。因為曹操非常明白,對他說真話對他有好處。他是真心實意地希望他的部下和朝廷的大臣能夠對他說真話,能夠真誠地指出他的錯誤和不足,這是真誠的。但是另一方面,他又必須鎮壓他的反對派。那麼如何解決這當中的矛盾呢,一方面保證大家能夠說真話,另一方面他又能夠鎮壓他的反對派?曹操的做法是區分善意反對和惡毒攻擊,他把這兩個東西區分開來,善意的反對他鼓勵,惡毒的攻擊他鎮壓。那你又怎麼樣區分善意的反對和惡毒的攻擊呢?你怎麼搞得清楚呢?曹操的辦法是看三點:第一,看你是提意見還是唱反調;第二。看你是鬧彆扭還是搞陰謀;第三,看你是一個人還是一夥人。如果這個反對派只是一個人,這個人又不過是鬧彆扭。並沒有背後搞陰謀,他的那些反對都是當面說出來的,儘管是唱反調,曹操也不一定殺,比方說禰衡。

    禰衡這個人的特點是什麼呢?目空一切,恃才傲物,誰都看不起。喜歡他的只有一個人,就是孔融。孔融認為禰衡這個人是一等一的人才,不斷地向朝廷上書推薦。把這個禰衡說得簡直是曠世奇才,好得不能再好。也向曹操推薦。那我們知道曹操這個人是主張唯才是舉,他是個愛才的人。所以曹操也想見一見這個禰衡。但是禰衡瞧不起曹操,骨子裡面瞧不起,不願意去見曹操,自稱狂病,說我這個人有病,而且是精神病,我不能去見你;但是背後又不停地說曹操的壞話。這些壞話當然會傳到曹操的耳朵裡,曹操你要知道手下是有特務的,說「說曹操,曹操到」,什麼意思,你在背後議論曹操,曹操來了,有人在打小報告啊,他的這個耳目和線人是很多的,那麼禰衡說他的壞話他當然是知道的

    恃才傲物、狂熬不羈的禰衡,幾經輾轉,最終慘死在野蠻軍閥黃祖的手下。禰衡的死多少讓人聯想到曹操,有人認為,這是曹操心胸狹窄、不能容人,才把禰衡送到劉表那兒,在曹操的心裡,是否有借刀殺人的意思呢?是誰製造了禰衡之死?

    易中添先生剛才講到,孔融認為禰衡是曠世奇才,把他推薦給曹操。不想禰衡恃才傲物,辱罵曹操,曹操把他送給了劉表。禰衡依舊我行我素,辱罵劉表,劉表不堪受辱,又把禰衡送給黃祖。禰衡變本加厲,愈發張狂,後被黃祖所殺。禰衡之死,給後世留下了很多話柄,曹操也為此擔負了「害賢」的惡名。那麼到底是誰製造了禰衡之死?禰衡的死,冤不冤呢?

    禰衡的死,博得了後世很多的同情,很多人同情禰衡。為什麼同情他呢?三個理由:第一,禰衡有敖骨;第二,禰衡罵曹操;第三,禰衡死得冤,因此,同情他。這其實是一種似是而非的看法,我們就來分析一下這三條。

    第一條,禰衡有敖骨嗎?好像有,因為他罵當局啊,到曹操那兒他罵曹操,到劉表那兒他罵劉表,到黃祖那兒罵黃祖,誰是一號領導人他就罵誰,這在很多人看來就是錚錚敖骨啊,你說有幾個敢罵的?罵大老闆的有幾個啊?不敢吧,他敢,有敖骨吧?但是問題不能這麼看。禰衡罵當局不假,但是我們要問三個問題:第一,這個當局該罵不該罵?不該罵你為什麼要罵呢?第二,禰衡為什麼罵?第三,禰衡是不是從來就罵、一貫就罵的?那麼一問,得出的結論是:不是。禰衡這個人其實是很想從政,很想做官的,不是某些人說的多麼多麼清高。他一點都不清高。他覺得他是一個一等一的人才,他可以治國平天下,禰衡迫不及待地就跳出來。要去求得一官半職,跑到哪兒去呢?跑到了許縣。也就是曹操剛把天子迎奉到許縣的時候,禰衡就找上去了。「陰懷一刺」,刺是什麼?刺就是名片,悄悄的懷裡揣著張名片,準備遞給那些他認為可以選擇的老闆。但是這個傢伙目空一切,他誰都看不上,在許都轉了一圈以後,他發現沒有可以投靠的人。沒有投靠的人。那麼你如果是一位真正清高的人,你回去嘛,你也可以躬耕於南陽嘛。他不,他怎麼辦呢?他罵人,他開始罵人。這叫敖骨嗎?這叫狂悖。所以,這樣一個人他是不受歡迎的。我們現在也弄不清楚,他是因為到處碰壁而破口大罵呢,還是因為到處罵人才到處碰壁。我看是惡性循環,一方面他誰都看不起才到處碰壁,碰了壁以後他更看不起別人。他要罵人,他罵人人家更不喜歡他,他更碰壁。史書上的說法是「人皆憎之」。當時所有的人都討厭他。

    他也討厭大家,他也不想搞好群眾關係,他壓根就沒想過要把關係搞好一點。他不是被曹操趕出去嗎,到荊州與依劉表嗎?那麼,當時京都這些文人、名士們就到京郊去送他。送他的時候大家就約好,說禰衡這個傢伙一貫到處罵人,十分可恨,待會兒他來了以後我們都不起來,給他點顏色看看。於是禰衡來了以後。這些送行的人有的躺在地上,有的坐在地上。都不理他。然後禰衡就放聲大哭,這些人就奇怪說你哭什麼啊?他說。唉,躺著的是屍體,坐著的是墳墓,我禰衡來到屍體和墳墓之間能不放聲大哭嗎?你說這種人啊,實在不是曹操、劉表、黃祖不喜歡他,是大家都不喜歡他。他對抗的也不是當局,不是曹操、劉表、黃祖,他對抗的是整個社會,這叫做自絕於人民啊。所以第一條,有敖骨這個不能成立。

    第二個,曹操該不該罵?可以肯定地說,曹操有該罵的地方,有該罵的部分,曹操是有功、有過,或者說有功勞、有罪,他的罪過那一方面是可以罵的。但是,不等於禰衡罵了曹操就是英雄,要看他罵曹操什麼。現在我們不知道他罵的是什麼,因為他罵的這個話原文沒有記載,《三國演義》那是靠不住的。有人說,禰衡罵曹操是因為曹操篡漢,這是不能成立的,因為他罵曹操是在建安元年,建安元年的時候曹操可不篡漢;而且,即便曹操是篡漢的,荀彧不篡漢啊,你為什麼罵荀彧呢?對不對?有人說,他罵曹操是因為曹操暴力,曹操有很多暴行,那劉表沒有暴行啊,你為什麼要罵劉表呢?何況曹操對你禰衡至少是夠意思的了,聽說你要來見,自己馬上就在家裡坐著等,禮賢下士如此,怎麼就該罵呢?所以第二個理由也不成立。

    那麼第三個,禰衡死得冤,成不成立?我的結論是也冤,也不冤。為什麼說他冤呢?他罪不當死,他是罵了很多人,但是不能說罵人就該死嘛。為什麼說他也不冤呢?因為他多多少少有一些咎由自取。我們看他是怎麼回事,他被曹操打發到劉表那兒,他對劉表是歌功頌德,不吝溢美之詞。但是同時他又諷刺劉表的左右,對劉表手下那些人他全部都是諷刺的。所以,劉表的左右手下人就到劉表那兒去打小報告,說將軍有沒有注意禰衡是怎麼歌頌你的?他歌頌你很仁慈,什麼意思?說你是婦人之仁,說你其實是沒有能力,其實是窩囊廢。這話禰衡沒說過,但是劉表一聽,像,相信了。相信了以後,打發到黃祖那兒。那麼曹操把禰衡打發到劉表那兒,他是知道劉表的為人是比較寬厚的,確實也是比較仁慈的,因此曹操的意思就是你到劉表那兒如果能夠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你還可以得一個善終。所以曹操送禰衡到劉表那兒,有以觀後效的這樣的一個意思;而劉表很清楚黃祖是個什麼人,黃祖是什麼人呢?軍閥大老粗,脾氣暴躁,這是是史書上有記載的,他還要把禰衡往黃祖那送,那才是借刀殺人呢。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禰衡之死,第一,是他自己有不檢點的地方;第二。是劉表借刀殺人;第三,歸根結底是社會黑暗。因為禰衡再怎麼說。他沒有死罪。一個江廈太守,就因為人家罵了自己就把人家隨隨便便殺了,這是什麼社會?這是**社會、黑暗社會、沒有人權的社會,還不經審判,也沒有找律師來辯護。所以歸根結底,禰衡死於不講人權和不**制。但是我們可以肯定,即便是在講人權、**制的時代,這個人也不討人喜歡。他說話從來不給對方留面子。也從來不給自己留餘地,他硬是要把對方和自己都逼到牆角上去,這是何苦呢?所以我的結論是,禰衡不該死,也不值得學習,更不能當作英雄來歌頌

    孔融在一些問題上,一而再、再而三地得罪曹操,最終搭進了自己的性命。但是我們可以想見,孔融是孔子的後人,自幼就有讓梨的美名。儘管在一些問題上孔融與曹操意見不一,但曹操要想除掉孔融還應該有所顧及,安排一個合適的罪名。那麼。曹操安排的罪名是什麼呢?

    這個時候曹操改制,恢復西漢初年的政治制度,設立了丞相這個職務自己當了,然後設立了一個副丞相兼監察部部長叫御史大夫,就讓郗慮來當。這個郗慮我們前面出現過幾次了,殺伏皇后啊,封曹操為魏公都是這郗慮,這個郗慮也就幹了這三件事。郗慮當監察部長,郗慮馬上心領神會。就指使人去查查查,最後查出來孔融有一個反動言論。說什麼呢?說「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卯金刀合起來就是繁體的「劉」這個字,就是當皇帝的不一定要姓劉啊。

    孔融的這句「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的狂語,是出自建安十三年,當時的曹操既沒有當皇帝的野心,也沒有當皇帝的條件,而孔融屢屢與曹操作對,因此曹操就拿孔融的這句話做起了文章。

    那就是謀反了,馬上把孔融抓起來了,下獄,處死,棄市,老婆孩子全部殺掉。但是曹操殺孔融,他公佈的罪名不是謀反,是什麼呢?是不孝。說孔融查出來有兩條不孝的言論,第一條說什麼呢?說父母和子女是沒有恩情的。首先父親對子女沒有恩,為什麼呢?因為父親之所以生下兒子、女兒,他的本來目的是為了自己快活,滿足自己的某種**。那母親總有恩吧?他說母親也沒有恩,母親就好比一個瓦罐,這個孩子就好比瓦罐裡裝的東西,東西倒出來以後你說這個東西跟這個瓦罐有什麼關係啊?沒關係。這是一條。第二條就是說,饑荒的時候如果有一點吃的東西,是給父親呢還是給別人?孔融說,如果父親不好,這個東西就寧肯給別人,不要給你父親。這兩條就是不孝了,因此把孔融給殺了,而且把這個罪狀公佈出來。那麼我們現在來看這個案子,我們可以發現這是典型的以言治罪,也是典型的**政治。因為第一條,我們不知道孔融是不是說了這個話,根據公佈的材料看,說是孔融跟禰衡說,然後禰衡到處散佈。但是你要知道禰衡現在已經死了啊,死無對證。就我個人認為,說這個話是禰衡說的還有點像,孔融倒是未必說了這個話,但是曹操一口咬定孔融說的,那就算孔融說了,也不容他辯護,也沒有律師對不對,也沒有證據。第二,就算孔融說了這個話,他頂多是不像話嘛,還犯不了死罪嘛。第三點,曹操自己說過唯才是舉,不仁、不孝都不要緊,對不對?這個孔融僅僅是有一些不孝的言論,你曹操把不孝的人都用到重要的崗位上了,你的罪過不是更大嗎?你怎麼不死呢?魯迅先生說,但是我們不能去問曹操,我們如果去問他,他把我們也殺了。

    但是曹操的這個做法,用心是極深,再次表明曹操是城府很深的政治家,而孔融是書獃子。為什麼呢?曹操為什麼不用謀反的罪名,要用不孝的罪名來殺孔融呢?因為西漢、東漢兩漢王朝是以孝治天下,這個「孝」字非常重要,你去看漢代的皇帝,除了極個別的幾個人以外每個人的謚號前面都有一個「孝」字,比方說惠帝——孝惠帝,武帝——孝武帝。孝是很重要的,曹操用不孝來殺人,就是證明說自己道德高尚,也說明自己維護漢室,是忠臣。污蔑了別人,洗刷了自己,一箭雙鵰,這是第一點。第二點,孔融是什麼人?孔融是孔子的後代啊,孔子的主張是什麼?孝啊,你孔子的後代不孝是什麼概念,你們想想是什麼概念?所以曹操是不但要在政治上把孔融打倒,而且要在道德上把孔融搞臭;不但要消滅他的**,而且要玷污他的聲譽。所以這一手極其毒辣,以至於後來陳壽作《三國誌》的時候都不敢給孔融立傳。

    不過這個事情站在曹操的立場上,也確有一正風氣的作用。曹操是要借孔融來正一正社會風氣,但這個風氣倒不是孝和不孝,是什麼呢?是這個時候這些士人們都非常清高,這些清高的士人當中也有兩撥人,一種是真清高,一種是假清高;一種是真有才,一種是假有才。但是有趣的是,這些人只要有一個士人的身份,那麼不管他是有才氣還是沒才氣,都有脾氣。那麼這些人都是採取一個和當局不合作的態度,這些人都喜歡在背後議論、嘲笑、挖苦、諷刺曹操,這是曹操不能容忍的。曹操是一個在非常之時行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他豈容別人天天在背後說他的壞話?又豈容所有的人都不跟他合作呢?他必須殺一儆百,他必須殺雞給猴子看,孔融就是這樣一隻大公雞。

    那麼,在建安元年,禰衡死了;在建安十三年,孔融死了;在建安十七年,荀彧死了。到了建安二十一年,曹操殺了崔琰;到建安二十四年,曹操殺了楊修。崔琰的死、楊修的死,和前面的這些人——禰衡、孔融、荀彧的情況又不相同,那麼曹操為什麼要殺崔琰,又為什麼要殺楊修呢?請看下集——命案真相

    (未完待續)

    ps:祝大家新年快樂,新的一年裡,吉祥如意,喜氣洋洋!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