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網游動漫 > 小人物的英傑傳

第八卷 神秘的西域在遠方召喚你 5.挾天子真的可以令諸侯麼?(下) 文 / 服部正成

    ps:前方高能反應請注意!

    或許有人要問了,為什麼曹操就能夠通過挾天子從而最終從那四戰之地的兗州以及周邊虎視眈眈的諸侯們中突圍而出成就霸業呢?

    這的確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或許我們可以稍稍探討一點或許正確或許錯誤的東西。

    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策略能夠成功首先需要感謝的人便是我們的董卓童鞋。

    是的,董卓的出現不僅僅是將漢王朝的威嚴徹底踩在腳下那麼簡單,畢竟之前不論是梁冀還是曹節、王甫乃至於十常侍們哪一個的所作所為都對大漢王朝沒有多少好處,畢竟皇帝是依托於王朝才會存在而不是反過來,所以對百姓而言他們只要知道大漢王朝對自己不好就足夠了,畢竟皇帝這種東西距離他們實在是太過遙遠,而世家則乾脆從來就沒將皇帝太放在眼裡。

    實際上董卓對曹操做出的最大的貢獻便是他給予了那些雖然稱不上既得利益者但卻是十常侍和大將軍何進死後最大的政治集團——士族以相當巨大的打擊。

    是的,似乎很多人都忽略了這些還沒有來得及在舞台上表演多久就不得不因為各種原因而謝幕的老人們。雖然因為黨錮之禍以及其他各種各樣的天災**導致這一批士族領袖們並沒有表現出多麼出色的文治武功,但是凡是能夠在大漩渦中存活下來的老夫子們個頂個都是老奸巨猾的老油條,如果和他們在他們擅長的領域廝殺的話,結果董卓已經做出了榜樣。

    曹操雖然擁有出色的智慧以及優秀的團隊,但是他的出身卻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一直是制約他在政治上邁上更高一層的拖累,眾口鑠金積毀銷骨下曹操難保不會成為第二個董卓,畢竟當初董卓的軍隊實力在吞併了洛陽北軍後完全可以稱得上是冠絕天下。

    就算是曹操的內部,在這些老傢伙的遙控下會不會出現內耗呢?畢竟除了曹氏和夏侯氏這兩家互相依存的家族之外,曹操手下將領的來源之複雜可以說空子實在是很多很多。

    畢竟,這個年代「家族的利益高於一切」這樣的話並非什麼笑話,被國家統治階層壓抑的太久的士族實際上對國家的概念已經開始淡漠了,士族已經迫不及待的想要自己掌握政權。

    所以曹操應該感謝董卓以及作為董卓繼承者的李傕和郭汜,正是有了他們的「努力」才將士族一大批精英老狐狸徹底拖垮,並最終讓士族執掌政權的時間推後了數十年。

    也正是這個原因,董卓變成了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奸臣之一。實際上以他的所作所為,也不過和宇文化及、安祿山之流相差無幾。

    而且即使是這樣,曹操依然多次頒布招賢令,一方面是曹操真的求賢若渴,希望能夠尋找到足夠多的人才以便快速恢復和鞏固他治下的領土,但是另一方面又何嘗不是希望能夠藉此打破士族對於官僚體系的壟斷進而打破士族對知識的壟斷呢?

    順便說一句,同樣的事情其實劉備和孫權也沒少做,為了確保皇權的鞏固他們勢必要剪除那些勢力頗大的當地世家豪強,同時也能夠藉機會騰出更多資源來賞賜忠於他們的手下。

    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策略能夠成功第二個需要感謝的人絕對是他的好基友袁紹袁閃閃。

    這裡所說的曹操的感謝並非指袁紹放棄了獲得皇帝的機會,或者應該說不僅僅是。

    袁紹作為一名世家子弟對獲得皇帝的利弊應該是考慮得很清楚的,就算他考慮的不夠周全以他手下的那群謀士的水準也足夠將一件事揉成碎末餵給他並附帶各種建議。

    最終,袁紹選擇了放棄挾天子的機會並最終便宜了曹操。

    只是事情真的就這麼簡單麼?

    只怕是未必,曹操和袁紹兩位好基友的恩怨糾葛顯然不可能那麼簡單。

    遙想歷史上的諸侯討董,曹操的兵力是最少的,甚至連諸侯似乎都稱不上一路,更多的是跟隨著他的另一位好基友張邈一起行動,軍需供給也多仰仗其。這種狀況其實就好像劉備之於公孫瓚一樣,只不過曹操的名望到底要比劉備大上太多太多,而且和聯軍高層又都很熟識。

    可就是這樣少的一點家底,因為曹操年輕時那顆火熱的急於立功正名的心結果幾乎全陪在了獨自追擊董卓的戰場上,同時賠進去的還有張邈派出幫助曹操作戰的陳留世家子弟衛茲。

    不過曹操的倒霉日子顯然沒有過去,緊接著他從袁紹那裡討了一封文書便帶著自己的親信夏侯惇等人跑到丹陽那裡去募兵。時任揚州刺史陳溫和周昕都和袁紹關係不錯,周昕更是曹操從洛陽逃出後能夠拉起隊伍的贊助人之一,當初就曾經給曹操調撥了些許人馬,所以曹操從丹陽募兵的過程倒是蠻順利的,最終獲得了四千丹陽兵。

    可是等到曹操領著部隊北返的時候出事了。

    之前曾經說過,丹陽兵雖然精銳,但是崇拜強者且紀律性相對一般,曹操之前的隊伍中就有丹陽兵的身影,結果卻被曹操一戰可報銷了個底朝天,所以想必當時曹操在丹陽兵中的聲望即使不是仇恨也是一個冷淡。估計丹陽兵都覺得曹操領他們不是去建功立業而是去送死,結果就在沛國龍亢那裡,爆發了一次激烈的叛亂。

    或許之前就可能有小撮丹陽兵做了逃兵,所以曹操這個法家的推崇者在軍營中用了重典,這讓本就對他不怎麼服氣的丹陽兵更是心懷不滿,最終才釀成了這次叛亂。

    不過或許也是因為知道丹陽兵的情緒不太穩定,曹操夜裡也不敢好好睡安穩覺,所以他的營帳剛剛著火他就能竄出來殺人並最終平定了此次叛亂。

    從這件事或許也能佐證曹操那句經典的「吾夢中好殺人」矣(一笑)。

    最後不管是《三國誌·武帝紀》中的「復收兵得千餘人」還是《魏書》中的「其不叛者五百餘人」,反正可以知道曹操此次的損失相當之慘,最後不得不灰溜溜的回到了袁紹駐紮的河內(由此可見河內之於聯軍是多麼的重要——袁紹在北,袁術在南,張邈、鮑信劉岱等人在東,三面夾攻才讓董卓不得不遷都以躲避聯軍鋒銳)。

    可以說到這裡,曹操基本上喪失了作為一支獨立勢力的根基——沒有地盤也沒有多少部隊。

    於是曹操不得不像後來的劉備一樣成為袁紹手下的客將,身邊跟著幾個忠心的手下無所事事。而且還不得不參與到袁紹和韓馥的某些曹操所忌憚的舉動當中,比如擁戴劉虞為帝。

    看看,誰說袁紹不想挾天子以令諸侯來著,他其實比誰都清楚天子在手的好處,只不過劉虞當了皇帝沒名沒分一切都需要仰仗他袁紹,而劉協身邊不但有一群「愛國忠臣」更重要的是他身邊當時聚集了張揚、董承、楊奉、韓暹等一批雜七雜八的軍事「貴族」,袁紹好不容易趕走了呂布而且手底下還有一個同樣讓他不太舒服的麴義,又怎麼可能再請來一堆大爺呢?

    好吧,上面這些先按下不表,我們繼續說曹操……以及他和袁紹之間不得不說的故事。

    曹操能夠在和劉備煮酒論英雄的時候認為天下英雄唯有他與劉備實際上並不僅僅是因為他看到了劉備的能力,畢竟曹操嘴裡說得震天響,但是面對袁紹、孫策等人還是會露出擔憂的樣子就證明曹操絕對是將這幾位當做非常麻煩的對手。他真正感慨的是他與劉備的相似。

    同樣出身並不好(一個宦官後代,一個是平頭百姓),同樣善於隱忍(曹操屈居袁紹之處,劉備那就更不用說,飄零半生),同樣有著別樣的人格魅力,同樣是腹黑學的宗師級人物。

    曹操看劉備就好像看到了另外一個自己,所以他稱讚劉備的同時也是肯定了自己。

    好吧,原本是要將曹操和袁紹的基情故事,結果竟然扯到曹操和劉備之間不得不說的秘聞了。

    在袁紹那裡待了許久的曹操終於等到了一個機會,那就是繼任被兗州刺史劉岱殺死的東郡太守橋瑁的新任東郡太守王肱面對強悍的黑山軍顯然沒什麼太好的辦法,被打的落花流水。

    也正是從這一刻起,曹操的運氣重新變得好起來,不,甚至可以說好的有些讓人吃驚。

    需要說明的一點是以於毒、白繞為首的這次黑山軍入寇事件發生的時間基本上與袁紹和公孫瓚發生界橋之戰的時間相差無幾,雖然不能說這是公孫瓚和黑山軍的默契,畢竟當時還有公孫瓚在渤海一帶擊破黃巾軍的戰例,但是這顯然表示在爭奪冀州的關鍵時刻,袁紹卻不得不面對兩線作戰甚至是三線作戰(公孫瓚任命的青州刺史田楷加上平原令劉備所在的東線)的窘況,所以直到此時,曹操終於再一次有了領兵的機會。而這時候曹操麾下的士兵,估計不是袁紹劃給他的便是他在袁紹授意下或者默許下招募的,估計原本屬於袁紹但是和袁紹關係相當糟糕的清河人朱靈便是這個時候來到曹操麾下的。

    於是乎曹操破白繞於濮陽,又在初平三年春逼走於毒,大破眭固和於夫羅。然後從東郡太守一步步順利的在陳宮和鮑信的幫助下成為了兗州牧並兼併了已故的鮑信的勢力,這樣終於算是穩住了陣腳。

    順帶一提的是,曹操從原本的落魄將軍到東郡的這一系列漂亮的組合拳打開了局面,只怕有一個或者兩個人是功不可沒的,那就是留香荀彧以及那位神秘的戲志才。

    尤其是荀彧,很不好說曹操能夠獲得獨立出兵東郡的機會是否由此人的幫助,畢竟別看荀彧來自穎川世家荀家,但是他的妻子是曾經的中常侍唐衡的女兒,雖然讓荀彧這位少年成名的子弟不至於被政治漩渦所摧垮,但是那些羨慕嫉妒恨的人會不會因此而惡意中傷他卻實在是不好說,至少荀彧在喜好名士的袁紹那裡混的並不如意,或許他能夠和曹操一見如故這種身份上的認同感也起到了不小的加分作用。

    而在這個時候,荀攸估計還在荊州蹉跎,郭嘉還在家裡煉丹,程昱剛剛被曹操征辟,曹操的核心模式團隊當中就屬這兩個人的資格最老功勞最多,所以荀彧的地位一直冠絕所有文臣而戲志才則成為了曹操美好的回憶之一(而他的繼任者郭嘉也成了美好回憶,這兩位……)。

    由此可見,曹操一開始登上諸侯混戰時代的身份並非獨立的諸侯,而是從屬於袁紹但是獨立性稍稍有些強的存在,只不過因為他和袁紹的關係再加上袁紹主要的目標和大敵是公孫瓚和張燕的黑山軍(前者是麻煩,後者是痛恨,因為後者曾經攻破了鄴城,要不是隊伍裡除了叛徒,估計袁紹及其手下的家屬都會被抓做人質),所以為了保證曹操有能力對抗南方的袁術和東邊的陶謙所以默許的他擴大勢力擴充實力的種種舉動。

    而這一點從初平三年袁紹與曹操合兵攻擊屯高唐的劉備,屯平原的單經和屯發乾的陶謙以及初平四年春連續擊敗因為孫堅戰死而徹底落入下風並最終輸給劉表的袁術,將其趕到了揚州一帶這兩件事就可以看出來,曹操的存在的的確確是袁紹抑制袁術的一步妙招。

    在隨後曹操被呂布打的兗州基本丟得一乾二淨的時候,袁紹立刻表示希望曹操回來跟著自己幹,而曹操對此也沒什麼抗拒之心,只不過因為程昱的勸阻這才作罷。雖然並不排除這是梟雄曹操心灰意冷下的頹廢表現,但是能夠讓曹操願意跟隨的袁紹顯然在曹操的心中有著相當的份量,或者說曹操很可能本就有藉著袁紹的幫助東山再起的野心。

    上面之所以講了這麼多袁紹和曹操之間的糾葛,就是為了引出下面的話題,那就是袁紹在對待漢帝劉協的態度上為什麼會做出那樣的決斷。

    除了上面所講擔心會被那些既得利益集團蠶食了自己的勢力並最終成功反撲,只怕還有一個原因便是因為皇帝並沒有落入其他人的手中,而是落入到了曹操的手中!

    為什麼要這麼說呢?

    挾天子最大的好處一來是用天子的招牌吸引人才二來用天子的名義壓服其他諸侯。

    對於第一個好處當時的袁紹已經基本不需要了,甚至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作為世家子弟中最有希望問鼎天下的世家領袖,袁紹根本不是為缺乏人才而發愁,反而為如何應付自己手下已經有的人才之間的內耗而發愁。袁紹並不是沒有主見的人,否則他也不會從一個庶子發展成為當時天下最為強大的諸侯,但是問題是他手下的人才實力都不弱,每一個的話聽起來都非常有道理,於是當袁紹既沒有絕對信任的謀士又沒有明確的戰略目標還偏偏想要採取優中選優的時候,袁紹才會發生悲劇。但是誰都未曾說過袁紹身邊缺少人才的論斷。

    是啊,連荀彧、郭嘉這樣的存在都沒能受到重用,可見其內部的競爭到底有多激烈。

    至於第二點……好吧,話說對於袁紹而言皇帝在他手中和在作為他附屬存在的曹操手中有區別麼?

    嗯,或許有區別,那就是在曹操手中袁紹不但不用承擔皇帝帶來的弊端同時還能夠享受到皇帝帶來的優勢,畢竟在他眼中他要打誰只要和曹操說一聲聖旨不就自動送來了麼?

    更別說袁紹在完成河北四州的統一前和曹操沒有根本上的利害衝突,並且兩次主要的試探(要糧草以及對官位的不滿)都獲得了比較好的反應,所以袁紹自然樂得輕鬆。

    至於傳聞中田豐諫言袁紹稱「早襲許,若挾天子以令諸侯,四海可指麾而定」絕對不會對袁紹的胃口——是啊,或許統一的速度會變快,可是那些人到底是投降的袁紹還是漢帝?吃得太多太快可是很容易撐到的。想想我們的苻堅和民國的蔣大總統吧。

    實際上直到官渡之戰袁紹的贏面依然不小——南面即使張繡投降曹操依然要面對汝南一帶的劉備以及其他與袁家有著千絲萬縷聯繫的勢力的攻擊;西面雖然鍾繇穩住了馬騰和韓遂但是卻依然需要保持一定的兵力,畢竟「韓九曲」實在是名聲太響;東面因為青州軍的軍紀實在太差估計基本上都扔給了居於青徐自治權極大的臧霸,雖然臧霸擋住了袁譚的攻勢,但是如果曹操在主戰場失利的話也絕對不會死忠於曹氏。可以說只有東南孫策的意外死亡對於曹操來說是個真正不錯的消息之外其他幾個方面依然牽扯了曹操不少的精力。

    至於曹操內部更是被袁紹滲透的非常厲害,即使很多只不過是世家豪強習慣性的示好舉動,但是如果能夠有效利用的話依然可以給袁紹帶來大量的好處。

    只是最終的結果……袁紹顯然厚黑學只不過是個學士水平,或者說就算他曾是個厚黑學的博士但是過於順暢的仕途讓他的學識從博士級退化到了學士級。

    不但沒有發揮出己方的全部優勢,反而讓曹操逐步蠶食掉,到最後袁紹官渡大營裡腦筋比較直的將領都死光了,剩下了兩個腦筋比較靈活的終於無法忍受袁紹陣營的那些個名士們習慣性的互相傾軋而選擇了自保並為官渡之戰畫下了最後一個句號。

    至少在御下的水平上,曹操真的是甩了袁紹三條街。

    所以曹操能夠挾天子以令諸侯並獲得成功不但是因為挾天子可以為曹操帶來大量的好處,而且還受惠於西涼軍幫助他將皇帝身邊的利益集團過濾了一遍,同時在他發展的重要時期北方不但不是敵人反而是朋友,西方因為洛陽是一片焦土而乏人問津,僅剩下的兩個方向便可以讓曹操利用皇帝施展縱橫捭闔的手段並最終在四面受敵的兗州成長為一個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大魏國。

    當然,當曹氏的版圖已經足夠大的時候他們已經不需要天子的名號作為他們頭頂的枷鎖,結果曹丕毫無意外的將皇帝徹底踢開,終結了這一段讓人久久回味的歷史。

    這,就是李書實認為的曹操能夠挾天子以令諸侯並成功的真相。

    註:以上完全只是李書實個人觀點,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ps2:一想到過年整個人都感覺似乎要懈怠了下來的樣子,尤其是喝了熱果珍之後,總有種回到暖暖的被窩裡的衝動……

    ps3:今天這一章應該可以算的上是節操滿滿了吧,明天就算是不更也沒問題吧……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