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廷議新政(二)
聽著李瑛說的新鮮理論,朝中的不少大臣都有些不以為然,雖然李瑛貴為太子,但這並不是讓人信服的理由,能夠站在這殿上的,哪個沒有幾十年的從政經驗,哪個不是官海裡面爬滾出來的。
李瑛一個十幾歲的小娃娃,甚至才有這些大臣的兒孫般大小,還沒開府建衙呢,除了幾個親信對他比較推崇之外,其他的大臣對李瑛提出的意見還是不怎麼重視的。即使這次他率領軍隊平定了安南梅叔鸞的叛亂,也有人認為他只不過是藉著楊思勖及其他將領的光,更有人認為安南的叛軍只不過是烏合之眾,有個三五千人就能將他們一舉擊潰。
總而言之,雖然李瑛憑借他的過人的謀略及眼光在藍田軍校、在安南遠征軍樹立了極高的威信,但是在朝中的中高級官員中,李瑛的人脈還很單薄,只有以東宮為主的寥寥幾人。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李瑛議論的影響力,即使他的某些決策是正確的,但是朝中的政敵是不會讓他有實施的機會的,哪怕這是個利國利民的好方法,他們也會千方百計的阻止的。
只見李瑛意見剛提出來,在李瑛回京城那天並未露面的禮部尚書韓休站了出來,躬身說道:「陛下,太子殿下,臣有一事相詢?」
「韓尚書請講!」對於六部的大員,李瑛也很客氣,一個是因為韓休位高權重,是歷朝多年的老臣,再者對人如一的態度也會贏得讚賞,為李瑛以後招攬朝中其他人打下基礎。即使他可能是他的政治對手,因為這是體現一個人胸襟和氣度的地方。一個領袖,對他的政敵尚且如此寬宏大量,那麼他對待自己的部屬又會差到哪裡去?
「安南都護府在叛亂平定以後,太子殿下曾奏請過皇上,任命敬暉閣老之子敬讓為安南大都護,要對安南實施改土歸流,不知在當地是否已經實施,實施的效果如何?」韓休一本正經的問到。
李瑛也沒想到他會問到這個,微一錯愕,說道:「現在安南都護府是百廢待興,敬都護需要做的工作有很多,不過首先還是要安定民心和清剿梅叔鸞殘部,在這兩方面做好之後,才能對當地的那些瑤王、頭人等進行改土歸流的政策,將當地的原有頭人首領全部改換成朝廷派遣的官員,這樣,使得地方豪強的力量得以削弱,中央政府的影響力得以加強。具體的效果如何,雖然現在還不確定會怎樣,但是可以確定的是,朝廷今後對安南都護府的控制必定會增強。」
「原來是這樣啊!」韓休臉上露出了一個古怪的笑容,躬身向皇帝說道:「陛下,原來太子殿下提出來的所謂『改土歸流』,現在只不過是一個構思而已,且不說朝廷派遣官員去治理是否有好的效果,那裡的頭人首領如果不想交出手中的權利而未可知,止不定又要刀兵相向。再說了,安南都護府地處南疆偏處,瘴氣叢生,與其說是讓人去做官,倒不如說是充軍流放更好。不說朝臣,就是一般的百姓,他也不願意折騰那麼遠,跑到那裡去做官,所以還不一定有用原來的頭人首領治理的效果好。」
他這一番似是而非的理論,加上他侃侃而談的架式,反而博得了許多大臣的贊同,畢竟韓尚書的資歷擺那放著,更重要的一點是,他說出了他們想說的,沒有人願意去那裡做官。幾大都護府都一樣,都是屬於那種蠻荒之地,都不是原來漢民族居住的地方,只不過因為擴張與遷徙才佔領的地方,誰願意去那種鳥不拉屎的地方?那叫當官嗎?得罪了皇帝,有的還只是流放三千里呢,安南都護府的極南之地,距離長安足有五千里,犯了欺君之罪也只不過發配那麼遠哪。
李瑛看著滿朝文武大臣們的反應,他實在是想不到,在這一群高官中,竟然找不到一個真正引起共鳴的,所有人首先想到的,不是這項政策實施之後對朝廷會有什麼樣的好處,而是如果將來我犯了錯,是不是也有可能會發配到那裡去?把事情往最壞的一面想是沒錯,但是如果因為這樣而人人自危,那就失去了它原有的意義了。
正在李瑛暗自生氣時,一個聲音響了起來,說道:「陛下,臣贊同太子殿下的意見。」
李瑛欣喜的抬起頭來一看,卻是尚書左僕射張九齡,李瑛不禁大喜,這可是中間派官員的風向標啊。張九齡是當朝宰相,他說的話還是很有份量的,如果他贊同自己的意見,有這面旗幟往那一放,那麼實施起來的難度將會小很多。
「哦?張愛卿有何見解,不如說來聽聽。」對於半路殺出的張九齡,皇帝也比較驚訝,平時除了正常公務之外,一向不怎麼得罪人的張九齡今天怎麼會與禮部尚書唱起了對台戲呢?自姚崇、宋璟告老後,朝中多年都是裴光庭派繫在一支坐大,雖然他並不是名義上的首輔,但是由於原來他父親的人脈深厚,再加上宮中有武惠妃照應,自然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了。而張九齡雖然身居首輔之位,但也是一直兢兢業業,屬於低頭幹活的老實人一類,只是不知道今天是出於怎樣考慮,竟然站出來公然表示支持李瑛。
對於李瑛的這個觀點,皇帝也不是沒考慮過,但是真正實施起來的難度也不小,就像剛才韓休說的,平定邊疆民族頭人的怨怒和選派何人為官這些都是難題,而且如果在安南一地也還好一點,可是大唐疆域廣闊,還有六個都護府。其中比較特殊的像渤海都護府、安東都護府,根本就是個國中之國,改土歸流不是要給人滅國嗎?大唐雖然現在還算富裕,可是那也經不起戰事不斷的折騰,畢竟從中宗復位之後,安定的日子沒過上幾年呢。而且在西疆還有吐蕃和大食這兩個強敵在伺機而噬呢,如果大唐被各種戰事攪得疲於奔命的話,那麼很有可能會引來覆頂之災。
雖然李隆基的個性是爭強好勝,但也知道自己在什麼樣的處境之下,比如這次對安南用兵,他就同意了,因為大唐還承受得起萬一戰敗的後果,大不了不要安南都護府罷了,反正現在也不受朝廷的管轄。但是如果與吐蕃、大食交戰戰敗可就不一樣了,安西四鎮,現在還有一鎮落在敵人手中呢。如果唐軍再不敵對方的話,那麼敵軍很有可能會長驅直入,直指長安城,想當年,頡利不就是那麼做的嗎?做為一個想有作為的皇帝,李隆基是決不允許在自己的任上出現這種情形的。
「陛下,臣以為太子殿下的提議非常好,很適合朝廷對幾個都護府實施。」張九齡特意在「非常」「適合」這幾個字眼上加重了語氣,讓人一聽就知道他的重點在哪,果然眾人都被他吸引過來,想聽聽他如何詮釋李瑛的見解。
「眾位同僚,大家都知道,各都護府的疆域基本都在我們大唐的邊疆,是所謂的地廣人稀之地,雖然在地理上它不能為大唐帶來什麼,但是它對於朝廷的意義卻十分重要。首先,那裡是大唐對外的橋頭堡,有了它,可以對外國進入大唐的物品徵收稅收,也可以對外輸出我們的產品,將大唐的文化擴展到更大的地方。原來的華夏九州並沒有現在大唐的版圖遼闊,但是因為漢民族文化不斷的發展壯大,所以漢民族的版圖才會越來越大。再者,擴充疆域,也有了許多潛在的對手和敵人,一個軍事上的隔離緩衝是必需的,現在的安西四鎮距離長安城足有兩千里,如果沒有安西都護府,那可能只有一千餘里,相差何等懸殊?加強朝廷對邊疆的控制,可以將漢民族文化的影響力擴展到更遠,而我們大唐的疆域也會相應的擴大。」張九齡一番描述,雖然沒有一個軍事方面的字眼,但是人人都感覺到了他話中的主題,擴張,不打仗光靠文化能擴張嗎?哪個大臣不想建功立業?哪個皇帝不想開疆擴土?所以張九齡的這番話很對在場眾人的口味,雖然他與李瑛敘述的重點不太一樣,但是強調的主題都相同,那就是加強中央政府對地方的管理與控制。
裴光庭一看眾人議論紛紛,頗有些意動的樣子,他知道朝廷中的中間派佔了很大的一部分,如果他再不出聲,很有可能這群人就會被張九齡爭取過去。於是張九齡話音剛落,裴光庭趕忙就站出來,躬身說道:「陛下,臣不同意張大人的看法!」
對於裴光庭的反應,皇帝覺得是意料中事,心想你要是同意才怪呢,不過朝廷也不是一言堂,再說現在皇帝自己也不知道孰優孰劣,只能是看眾人辨論吧,辨到最後誰勝了就聽誰的意見。皇帝在龍椅上頓了頓首說道:「裴卿家有什麼話就說,朕今天將諸位卿家召來,就是為了廣開言路,大家有什麼不同的意見就盡量提出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