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五章鹿死誰手(八)
沁水岸邊,數十名血跡斑斑的漢子躺在岸邊,他們都張著嘴巴,仰望著黑成一片的天空,不停地喘著粗氣。
約莫過了小半個時辰,一名中年漢子撐起身體,道:「小麼,讓大伙起來,翻過了那道山梁,才是安全之地。」
小麼並不小,是一個面相凶狠的大胖子,他站起身來,抬頭一腳踢向身邊之人,低沉著嗓子道:「快起來,別睡了。」小麼接連踢了數人,被踢之人呲牙裂嘴地站起來,聖主就在他們身邊,他們也就不敢如平常一般和小麼笑罵,都偷偷望著往日神秘莫測、法力無力的聖主。
聖主衣著黑衫,黑衫來自於成都府,質地極佳,即飄逸又透氣涼快,黑衫上繡有一隻飛翔的神鳥,神鳥是由紅色的絲繡成,平日裡,隨著黑衫的飄動,就如有靈性一般,但是此時,神鳥也如鬥敗的公雞一般,沮喪地低垂著頭。
聖主見眾人神情中透著些游移,少了些往日的虔誠,他用寬厚的低聲鎮靜地道:「小麼,你帶五名護法在前面探路,劉總護法,你帶五名護法斷後,翻過山梁,就是大周的地盤了,我們到了潞州分壇再休息。」
這一夥人是禮彌教的聖主谷應天及其手下。
禮彌教在大周和北漢邊境興起多年,大周和北漢地方官們分別對其用兵多年,卻剿而不滅,反而是越剿越多,遼州、代州等邊境諸州,許多邊民只知聖主谷應天,不知大周、北漢皇帝。
聖主谷應天肩膀上有一團血跡,走動之時,陣陣鑽心的疼痛從肩膀傳來。谷應天為了在教眾面前保持著法力。只是趁著眾人不注意之時,偷偷地抹了些金創藥,而沒有如尋常手下一樣用厚布包捆。
「真沒有想到太原牙兵如此歷害?」谷應天想著如飛蝗般的箭雨,六名被射成刺蝟的大護法,仍然心有餘悸。
谷應天是上一屆禮彌教主的關門弟子,一身武藝,在江湖上罕有敵手,他能當上新一屆教主。除了其心思縝密以外,武藝高強也是一個原因。谷應天手下有八大護法,個個都是武林中的好手,皆有萬夫不擋之勇,總壇的其餘教眾,大多武藝精熟,他們與大周地遼州府、定州府、北漢的汾州、隆州、沁州的地方官府爭鬥數年,數次把地方官府派出的軍隊引入山中。分割擊破。
這些地方官府懾於禮彌教的實力,對其也就睜隻眼閉只眼,谷應天當上教主之後,千方百計和這些地方官府搭上關係,雙方形成了默契。井水不犯河水,三年來一直相安無事。
谷應天也就慢慢地放鬆了警惕,把總壇由極為偏僻的大山移到了較為平坦的五爐山中,總壇有五百多人。每日吃穿用度著實不少,移到五爐山中以後,採買方便了許多。
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分為利大於弊,利小於弊或利等於弊三種情況,而且利、弊會隨著形勢的變化而轉移。
禮彌教總壇移至了五爐山,一時之間,五爐山朝拜如雲。好生興旺,總壇還暗中買了大片田地,秋收之季,更是一幅五穀豐登地盛世景象。谷應天和上一屆教主不同,他是一個務實派,他執教以來,教中的神鬼之色去了不少,另外由於教內富足。殺人越貨的勾當也越來越少。
前一任教主為一個女子數次刺殺侯大勇。谷應天掌教以後,立刻放棄了這一個危險的行動。谷應天孜孜以求的目標就是讓禮彌教成為佛、道一樣受到官府承認和保護的教派,對於大周朝這位聲威日隆的權臣,還是不碰為好。
誰知天有不測風雲,南下的太原兵突然夜襲了五爐山,太原兵足有萬人,他們封住了五爐山地所有出口,然後猛攻總壇,總壇五百人皆能戰,他們依險力戰,但是太原牙兵卑鄙無恥,不僅派兵偷襲,而且佔據了高地,就用強弩硬弓狂射,使眾多好手死得窩囊之極。
谷應天帶著四十多名教中骨幹,仗著地形熟悉,衝出了北漢軍的包圍,沿著沁水南下,經過兩天的逃亡,已來到了北漢與大周的邊境。走了數里,終於翻過了緩緩的山梁,谷應天一行踏入了大周國境內。
太原兵攻打總壇十分倉促,眾人都沒有帶糧食,兩天逃亡中,只能尋些野果充飢,正是眾人眼冒金花之時,小麼帶著一群衣衫簡樸地村民走了過來,這些村民來到了谷應天面前,目光不敢直視,跪在地上不停地念著禮彌教的經文。
看到這個情景,谷應天暗自鬆了一口氣,暗自打氣道:「多年的心血畢竟沒有白費,有了這些禮彌信眾,禮彌教必將處於不敗之地。」
谷應天一口氣吃了兩個大餅和兩個雞蛋,他擦掉嘴上的痕跡,又在一間破爛但總算乾淨地小宅子裡睡了一會,把黑衫上的污血擦試乾淨,出門之時,重新恢復了聖主的莊重和神秘。
上百名艾家村民聚集在院外,谷應天一露面,呼拉拉全部跪了下來。
谷應天很少講經,只是總壇蒙難,專門講經的護法被北漢軍射殺,他又感於村民的虔誠,就親自佈壇講經。講經剛剛開始,村外就發生了激烈的打鬥聲和喝罵聲,小麼急匆匆地跑過來,道:「大周軍隊來了。」
來到村邊的大周軍隊不過百騎,他們是潞州軍的偵騎,自從劉繼元率兵三萬南下以來,早有大周細作潛回了潞州,每日潞州軍都派出數隊偵騎,不斷地在邊境處巡視,偵探敵人地行蹤。
艾家村位於山窩之中,平日裡依靠著背後的小山遮擋著北風,潞州偵騎十分熟悉這一帶的地形,他們根本沒有想到艾家村裡來了一群禮彌教教眾,從小山左側穿行過來,他們剛要從村口進入艾家村,就遇到了禮彌教的守衛。
禮彌教守衛此時已是驚弓之鳥。見到周軍騎軍到了艾家村口,一面阻擊,一面派入去通知聖主。
偵騎皆由各軍中經驗豐富的老兵組成,在村口驟然遇襲,一名軍士被大樹下的長槍刺下馬來,禮彌教眾平時亦有大弩,可是這次匆忙南逃,弩弓全部丟在了總壇。為了阻止騎軍入村,被迫用長槍和騎軍交戰。
五名禮彌教守衛平舉著手中長槍,站在村莊地入口處,虎視眈眈地盯著騎兵。
大周偵騎雖然只有百人,可是排兵佈陣極為章法,一名軍官喊了幾聲音,四十多騎就繞過村口,向村後插去。剩餘的騎兵就準備從村口進入。
戰馬也感到了戰鬥地威脅,它們興奮地噴著響鼻,腳掌敲打著地面,十幾名騎兵飛快地取下弓箭,對準了幾名長槍手。
在總壇之役上。禮彌教眾多武藝高強地大小護法,還沒有短兵相接,就被北漢一排又一排的弓箭射成了刺蝟,守衛們見大周軍士又拿出來弓箭。便知大事不好。一名守衛便大吼一聲,挺著長槍衝了過來,其餘地守衛明白過來,若不主動進攻,只能是箭手的活靶子,他們也跟著大叫著衝了過來。
五名禮彌教守衛還未接近騎兵隊,十幾枝箭就迎面而來,在這樣短的距離裡。守衛們根本無法完全躲開迅捷無比地鐵箭,四人被射倒在地。
只有一名武藝精純的守衛用長槍擋開了鐵箭,衝到了戰馬前面,他一槍刺入了一名弓箭手的腹中,正待抽槍,卻發現弓箭手雙手緊緊握住了槍桿,死不鬆手,他猛地一使力。把這名弓箭手從馬上挑了起來。就在這一剎那。那名騎軍軍官躍馬上前,手中長刀猛地劈了下來。禮彌教守衛還末收回長槍,只覺胳膊一麻,回首看時,自己的左胳膊已被斬斷。
左手從身體上分離出去,卻仍然緊緊握著長槍。
一枝鐵箭飛來,插在了這名禮彌教守衛的胸口。
當谷應天提著長劍越過信眾之時,大周騎兵們已經衝到身前,眾護法保護著谷應天穿過極窄的小巷,朝村外退去。
劉總護法帶著五位弟子守在巷口狹窄處,他們每人提著一塊門板,用來擋住鐵箭,並且在地上扔了一些胡桌和雜物,減緩騎兵的速度,這樣一來,騎兵的優勢不能發揮,數名慢慢靠近地騎兵接連被劉總護法格殺。
眾騎兵不敢走進狹窄的小巷子,對峙了片刻,一些騎兵然後繞過村口,準備迂迴去追趕谷應天一行。
等騎兵迂迴過來之時,谷應天已經進入了村旁的一片大林子中,這片大林子連接著小山,騎兵剛入密林,又有數人被劉總護法刺入馬下,「遇林莫入、窮寇莫追」是偵騎的兩大原則,騎兵們見敵人歷害,不敢再追,就只有眼看著這一群來歷不明的漢子逃入了林中。
騎兵回到村中,得知來者是禮彌教護法一級地重要人物,大驚之下,一面派人在小山沿途搜索,一面派人回去報信。
禮彌教諸人常年受到官府圍剿,進入山中就如魚得水,等到騎兵引來大隊步軍之時,早已不見了蹤影。
就在邊境烽煙四起之時,在大梁城內,仍然一派和平景象。
杜剛、小武帶著一名老者,整日混在茶館、酒樓、勾欄、寺廟、道觀等人群集中的地方。
杜剛在顯德六年初和孟殊的妹妹孟清結為夫妻,孟清現在已有了身孕,三年的帝都生活,洗去了杜剛臉上地征塵,他就如一名翩翩城中少年郎一樣,穿著一件極為隨意的「半臂」。
大周服飾繼續承了晚唐時期的風格,常穿的有襦、襖、衫、裙等品類。頗具特色的是「半臂」之服,「半臂」是一種上衣,又叫「半袖」,是有裡子的夾外衣,對襟式樣,袖子齊肘、身衣很短。
半臂、短劍和黑頭巾,是大梁城內遊俠兒的標準打扮,不管走到大街小巷,總會遇到不少這樣裝束的年輕人。
那一名老者卻極為普通,把兩隻手籠在袖中,眼睛微閉著,面無表情地跟在杜剛身後,他就如水滴般融入到大梁城內,看過他地人絕對不會留下任何印象。
三人從歸雲寺出來,坐在一個空空的茶舍裡,茶舍全是舊木桌子,上面有一道道裂痕,看來桌子已經很有些年頭了。
「來一杯白水茶」,杜剛走了半天,著實有些口乾,坐上凳子就吩咐道。一位中年漢子手腳麻利地擺上了三個潔白的茶杯,然後提著一壺水過來,隨著開水入茶,一股綠意在水中翻滾。
杜剛曾是侯大勇的親衛,不知不覺學了侯大勇的很多習慣,喝白水茶就是其中之一,喝慣了白水茶,杜剛再無不肯喝有鹽、蔥、姜煮在一起的正式茶飲。
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吹開茶味片子,杜剛輕輕地抿了一口,只覺得一股山水間的清新由唇中升起,不由讚道:「真是好茶,定是今年的明前茶。」中年漢子為杜剛他們泡完茶,就苦著臉坐在一邊,聽到讚揚,臉上露出一絲笑容,討好地道:「少郎真是好手段,一聞就知道是今年地新茶,可惜現在識貨地人太少了,買賣真是難做。」
杜剛身邊的老者眼光掃了中年漢子一眼,道:「聽你口音,似是蜀中人氏。」老者是一口地道地大梁腔,問完之後,就隨意的端起茶杯。
中年漢子似乎很有些驚奇,他到大梁已有十多年,年輕時因為一口家鄉話,作買賣時常受到別人欺負,因此他苦學大梁話,現在一口大梁話說得比大梁人還順溜,沒有想到說了一句話,就被老者聽了出來,不禁頗有些驚奇地問道:「聽老丈口音,必是大梁人無疑,怎麼知道我的是蜀人?」
老者笑道:「蜀人說話,不喜捲舌頭,你有兩個音就沒有捲舌頭。」
茶舍掌櫃臉露佩服之情,「老丈端是歷害。」
老者長歎一聲道:「我是大梁人,二十歲放蜀,在蜀中住了三十年,我的兩房小妾都是成都府人,這蜀語,是熟得不能再熟了。只可惜,戰亂連連,想回去看看也不能成行,現在聽到說蜀語的,也覺得親切,他鄉遇故知,也是人生一大快事。」
這老者平日裡半天也不放個屁,今日見了茶舍掌櫃卻說個不停,小武好奇地瞪著老者,正欲開口調笑,忽覺腳上一痛,已被師傅杜剛踩了一腳,抬頭看時,杜剛卻在低頭喝茶。
大周朝從廣順元年開國,日前到顯德六年,十年時間,這個殘缺的帝國經歷了無數大戰,幸運的是大周越戰越強,殘酷的戰事總在邊境線上或敵國境內進行,帝都大梁已經初具盛世的和平之景,不少回鶻人、吐蕃人、黨項人以及西蜀、北漢的老百姓都定居在大梁。
茶舍掌櫃來到大梁多年,他見老者談到蜀中之時,臉上隱有淚痕,不由得大起好感,他禁不住提起自己最得意的手藝「老先生,我這個茶舍在早上還賣成都府最出名的雜碎面,大梁城裡有不少蜀人喜歡在我這裡來吃麵。」
老者眼睛一亮,嚥了嚥口水,道:「掌櫃這裡有雜碎面?真是太好了,成都府南門拐彎的那一家小店,裡面的雜碎面臭死人,吃過永遠都忘不了。」
茶舍掌櫃他鄉遇故知,心情激動起來,他對坐在一旁呆呆的小廝道:「把火捅開,我要給先生做一碗雜碎面。」茶舍掌櫃看了看老者身旁的杜剛,狠了狠心,加重語氣道:「來三碗。」
很快,三碗熱騰騰的雜碎面端了上來,老者貪婪地嗅了嗅,「呼哧、呼哧」地吃了起來,杜剛在外走了大半日,正有些肚餓,見老者吃得香,也就動起了筷子。長長的麵條還未進嘴,一股十日不洗腳的臭味就撲鼻而來,杜剛猛然間嗅到這個味道,胃腸一陣翻動,差點吐了出來。
老者吃得興致盎然,吃完一碗之後,見杜剛不吃,就毫不客氣地取過了雜碎面。風捲殘雲般地把杜剛的那一碗吸進了肚子裡。小武年少時,流浪四方,曾經吃過又臭又香的雜碎面,他見老者吃得香美,硬著頭皮吃了幾口,吃到最後之時,雜碎面的獨特香味便充滿了整個胃腸。
老者要付錢,茶舍掌櫃死活不收。很有幾分蜀人的豪爽。等到三人離開了茶舍,老者立馬就成為了一個悶葫蘆,轉到了路口,他才輕聲對杜剛道:「唐門之人全是蜀人,蜀人十有**喜歡雜碎面,盯住這一家茶舍,說不定會有意外地發現。」
北伐之前,三公主和王樸相繼中毒。三公主幸得智能大師出手,撿回了一條性命,樞密使王樸卻不幸遇難。唐門與這兩件事情脫不了干係。唐門弟子行蹤隱秘,用毒的手段陰狠毒辣,他們向三公主和樞密使王樸下毒。只能說明一個問題,就是他們和大梁城的某些勢力聯繫在一起,否則,他們沒有理由、也沒有機會向三公主和樞密使下毒。
殺掉大梁城唐門弟子。消除潛在的隱患,是侯大勇交給飛鷹堂杜剛的一個重要任務。
北伐之前,侯大勇對凌靖半是威脅半是利誘,讓凌靖到蜀中去請青城山道長。
青城山道長和唐門同處一地,唐門行事頗為偏激,因此兩派恩怨交織,青城老道昊月和唐門掌門人是莫逆之交,另一位有名的道長李明卻和唐門仇深如海。凌靖多次到青城山,頗知其中內情,他在侯大勇的逼迫之下,來到了青城山,把李明道長的弟弟李通請到了大梁城。
在青城山,李明道長極其出名,可說是眾人皆知地人物,而李通卻是青城山下一個普通富家翁。平時為人低調。沒有多少名氣,但是李通並不是平凡人物。他在暗中操持著李家的生意,正是由於其兄李明和他的共同努力,李氏家族十數年就成為財力雄厚的一方大族。
李通四個兒子皆跟著父親走南闖北做買賣,廣順三年,長子在漢中莫名其妙中毒而亡,屍體運回青城以後,李明道長立刻斷定,是蜀門「鳳尾砂」奪了侄子之命。李明道長找到唐門,唐門主事卻推把責任推給了唐門除名弟子唐適。
李家在青城山族人眾多,為了族人的生計,李明也不願和唐門撕破臉皮,聽到唐門主事的推脫之辭,雖然心有不甘,卻也只能打落牙齒和血吞,放棄追查此事。不過,仇恨的種子已在李明和李通心中產生,特別是李通,殺子之仇更是永遠銘記在心。
凌靖說明來意之後,李通就把家族的生意交給了兒子們,跟隨著凌靖前往大梁。
藉著大梁城權臣侯大勇地手,殺掉唐門子弟,亦是人生快事。
在茶舍旁邊,總是停著好多倆馬車,這些馬車極為普通,全是到歸雲寺上香的婦人所乘,每天來來往往只怕不下百輛。
第二天一大早,李通就乘坐著一輛灰色的馬車來到了茶舍,他透過一層薄紗緊緊盯著茶舍。
早上是茶舍掌櫃是忙的時候,有時吃雜碎面的蜀人來得集中一些,他就忙不過來,茶舍裡就充滿了「龜兒子,日你媽」等親熱地蜀罵,每當此時,茶舍掌櫃臉上就總會笑成一朵花。
李通守到第三天的時候,終於看到了一張熟悉的面孔,此人行走間小心翼翼,生怕踩死一隻螞蟻,他在一旁觀察了很久,最終忍不住雜碎面的臭味,還是坐在了茶舍地角落之中。
得到了準備消息的杜剛匆匆走進了侯府。
林中虎在院中逗弄著兩條大狗,橫行、霸道已長成了小獅子一般的大狗,它們圍繞在林中虎的左右,雄赳赳、氣昂昂,聽到小門吱地響了一聲,性急的橫行胸膛裡發出低低地的一聲怒吼,就向門口衝去。
能進小屋的人,都是和侯大勇關係密切之人,橫行相貌凶狠,記憶力卻著實驚人,只要到過小屋之人,它都牢牢的記在心中。
杜剛一支腳剛剛邁進小門,就看到了一個碩大地毛腦袋,森森利牙就在眼前,杜剛在戰場上殺人無數。從來沒有膽怯,但是在橫行、霸道面前卻總是有些惴惴不安,他用雙手托著橫任的粗壯的前肢,忙道:「橫行,別鬧。」橫行精力特別旺盛,它緊緊撲住杜剛,用低沉地胸聲打著招呼,杜剛無可奈何地對著林中虎喊道:「阿虎。快把橫行招呼住。」
橫行、霸道跟林中虎最親,只要林中虎一聲令下,橫行、霸道就會毫不遲疑地立刻執行,這也是林中虎最為得意之處,時常為了此事向羅青松炫耀。
參軍封沙聽到了杜剛的聲音,從偏房走了出來,道:「杜郎,你到小廳稍坐一會。節度使有事還未過來。」封沙現在已成為侯大勇頗為信任的謀士,許多大事皆由其操辦,說話辦事,自信心也就滿滿地。
林中虎見參軍封沙走出門,就滿臉笑意發話道:「橫行。回來。」
一串鴿哨從空中響起,隨後一隻鴿子「撲騰騰」從天而降。
小院之中,橫行、霸道兩條大狗稱雄於地面,它們倆一心想襲擊院內角落的鴿子。可是名為「鄭和」的鴿子們也是極為精明地傢伙,它早就知道下面地兩條大東西對自己不懷好意,警惕性高得驚人,從來不飛落到兩條大狗的勢力範圍,而總是高高在上、悠然自得地俯視著兩個不懷好意地大傢伙。
杜剛在小廳裡坐了一會,孟殊也來到了小廳。
如今孟殊成為杜剛的大舅子,兩人關係自是非同一般,經侯大勇同意。孟殊主要掌管富家商舖,飛鷹堂地具體事務,就全部交給杜剛來負責,飛鷹堂的活動經費仍然由富家商舖單獨列帳處理。
孟殊和杜剛等了一會,侯大勇還沒有回來,封沙就命親衛送來一盤圍棋和茶水,請兩人安心等候。
到了中午,侯大勇仍然沒有回來。
中書門下。范質、侯大勇、王蒲、魏仁浦、王著等人圍坐在一起。
范質心中極為惱怒。在心中狠狠地罵道:「符家小女子真以為自己是大漢呂後、大唐武皇,竟然數次駁回我的奏折。」范質用眼解瞟了一眼端坐不語的侯大勇。他心裡十分清楚,沒有侯大勇的支持,符皇后絕對不敢輕易否決宰相們的提議。
范質再次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禁軍主力大部分隨著趙樞密北上抗敵,大梁城不過有鐵騎軍一萬人,實是一座空城,必須要加強帝都的力量,不知為何陛下屢次不同意輔政大臣地意見?」
「若論兵精將勇,禁軍自然是第一,其次就要算各地邊軍,抽調一些邊軍到大梁,整訓成新禁軍,確實是當務之急。」魏仁浦做過數年樞密使,他雖然沒有在一線帶過兵,對軍隊作戰並不在行,但是對大周各軍的狀況極為瞭解。
王溥也贊成此議:「范閣老的意見是對的,六部禁軍共有十二萬,北伐之戰,禁軍總的傷亡有三萬多人,雖然補充了青州軍和德州軍,也只有十萬之數,這裡面還包括了汴河水師地二萬人,如今趙樞密帶著六萬五千人北上禦敵,京城中不過一萬多人,力量實在太過薄弱。若南方、西方出現緊急之事,朝中根本無兵可用。」
侯大勇默不作聲,符皇后兩次駁回范質的提議,他正是始作俑者。
調哪一部人馬入京,事關京城安危,是極為敏感的話題,亦成為各位宰相較勁的焦點。范質提出從兩個地方調動人馬進入大梁,一是李重進部調一萬軍隊,二是從安審琦部調一萬軍隊。
這個方案侯大勇自然不能同意。
柴榮駕崩以後,侯大勇就在謀劃調動黑雕軍進入大梁,卻一直沒有合適地借口調動黑雕軍南下,趙匡胤和范質聯手之後,侯大勇更加堅定了調動黑雕軍南下的決心。
陛下對大事有最後的決定權,這是由侯大勇提出、經眾輔臣同意的制度,范質兩次提議被駁回以後,有一肚子無名火卻無法發洩,被迫再次請輔政大臣一起議事。
王著雖是新任宰相,卻是是柴榮舊人,王樸為人嚴肅,王著為人瀟灑無羈,他們倆人最得柴榮信任,柴榮病重期間,曾專門召見過他,讓王著盡收輔佐柴宗訓,在各位宰相中尋求平衡,不讓一人獨大。
此時,王著表面平靜,大腦卻飛快地轉動著:
唐朝初期恢復府兵制,較隋朝更為完備。府兵為基本的常備軍,分為隸屬於皇帝的十二衛和皇太子的東宮六率,統稱為禁兵;駐防邊境的軍事機構稱鎮、戍,主要任務是配合軍隊防衛邊疆。
自唐睿宗時起,開始設立節度使,天寶中期,節度使增至安西、北庭、河西、范陽、平盧、隴右、朔方、河東八個,這些節度使各鎮一方,所轄兵力極為雄厚。安史之亂後,軍閥佔據地地節度使,形成了半獨立的政權,即使表面上聽命,也始終是唐朝政府力量所不能控制的地方割據軍閥。
柴榮吸取了晚唐的教訓,著力加強了禁軍的建設,不斷地限制各地節度使的力量,內地節鎮只有少量維護社會治安的地方軍隊,而且這些軍隊的裝備、訓練和禁軍相差甚遠,已經不足為患,只有邊境節鎮因為要防禦外敵,還保持了相當軍力。
從歷史地角度來看,加強禁軍、削弱節鎮是必然之勢,把精稅邊軍改造成禁軍,也是順應天命之事。
從現實角度來看,各位宰相都願意自己熟悉地部隊進入大梁,范質所調兩部顯然是他能掌控的人馬,這自然會引起了侯大勇等人地不滿。
王著既不願意范質勢力太強,也不願意侯大勇一枝獨秀,等到王溥說完,就淡淡地笑道:「邊軍有守衛邊境之重任,目前,大周西南有蜀軍陳兵數萬,西北有契丹、黨項、回鶻諸胡,北面有北漢軍狼顧於前,南是南唐水師虎視於後,若單從一個地方抽調上萬人馬,勢必削弱各地的兵力,若為外敵所趁反而不美。」
「在下有一個提議,我們從西南面抽調李重進將軍所部五千人馬,從西北面抽調石虎將軍所部五千人馬,從東面面抽調安審琦將軍所部五千人馬,再從南面抽調王彥超部五千人馬,這樣一來,既有二萬邊軍調入大梁,也可以減輕各節鎮的壓力,各位閣老,在下這個提議行否?」
王著的建議是可說是滴水不漏,照顧了各方的利益,又達到了調邊軍入城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