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原卯時初起床,吃了半碗肉餡匾食,現在是辰時三刻。就已經覺得有點餓了,長耳竹籃裡有六塊巴掌大的sumi餅,手指輕觸,還有餘溫,便拈起兩塊su霉餅吃了,喝了兩口水,打量整個考棚,考棚呈長方形,三面透風,只一面有牆,棚內擺放著二十八張連座長條桌,每張桌子有兩夾多長,可坐八人,整個考棚可容兩百多人,像這樣的考棚有十二個,呈八卦狀排列,圍在中心的是大堂和申明亭考生陸續到來,原本空闊的考棚越來越擁擠,張原所在的那條連座長桌很快就坐滿了人,這些儒童磨墨、吃食、搶座位、考籃碰撞、
呼朋喚友,一時間考棚內嘈雜無比,張原只在社學讀過半天書,所以不認識什麼人,獨自安安靜靜坐在一邊,他不認識別人,可別人認識他,在他右側的一個二十來歲的儒童向他拱拱手,低聲道:「張公子,還請多照應啊。」
又來一個要照應的,看來縣試作弊是很普遍的,張原微笑道:「在下亦是心裡七上八下打鼓呢,仁兄若作得早,還幫小弟代作兩篇如何?」
那儒童愕然道:「張公子是口佔八股、七步成詩的呀,怎麼一?」
張原道:「那都是傳言,傳言信不得的,知道嗎,1小弟今日就仰仗仁兄了,等下你寫一個字我就抄一個字,一抄到底,絕不遺漏一」
那儒童目瞪口呆半晌,提著考籃去找別的座位坐,不和張原同桌了,這寫一個字就抄一個字的誰受得了啊。
人丁,丁」擊磐六響,兩千五百二十三名考生盡數入場,考棚龍門封門落鎖,這時是正辰時,要三個時辰後才能放頭牌開龍門。
山yin縣令侯之翰是主考官,從出題到閱卷都是主考官一個人的事,孫教諭、朱訓導等教官只幫忙維持考場秩序。
見縣尊大人步入考棚中心的大堂,十二座考棚再千五百多考生霎時都安靜下來,等待出題,很大一部分考生都在心中默禱,期望能猜中題一過了大約半刻時,十二個縣衙胥吏舉著十二塊題牌進入十二個考棚,張原眼力不好,離得遠,還沒看清題牌上的字,他身邊的一個儒童就已經嚷嚷道:「一個題是「國有道不」另一個題是「如有用我,便有儒童叫苦道:「我的親娘哎,我只知邦有道,不知國有道,哪位仁兄指點一下,這題是出自哪裡啊?」
沒人搭理他。
那胥吏大聲道:「題目就在題牌上,看清楚了,眼睛不好使的豎起耳朵聽好了,一個題是「國在道不」另一個題是「如有用我,一」
一邊說著,一邊舉著牌子繞棚一周,然後將題牌插在考棚正前方的木台邊,這胥吏坐在高高木台上俯視眾考生,還有一個衙役在考棚那一端監考,見考棚交頭接耳、盈盈沸沸,胥吏喝道:「各安本座,不得喧嘩,再看到交頭接耳說話者,叉出考棚,發現夾帶抄襲者,戴枷示眾。」
考棚漸漸靜下來,然後便是展開卷紙的「沙沙」聲、咳嗽聲、鞋子磨地聲、歎氣咂嘴聲,難有真正的靜。
張原倒了一點水在紅絲硯上,捏著牛舌墨慢慢地磨,一邊思索「國有道不」這道小題,此題出於《中庸》,完整的句子應該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這是截上題,是縣試常用的小題出題法,想了大約半刻時,一硯墨已經磨得膠濃,張原沒有動筆,繼續想另一道題「如有用我」這題出於《論語》,全句是「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這也是截上題這兩題不算難,張原心中篤定,也不忙作文,方才思考了一刻時,兩篇八股題的破題、承題都想好了,他的長處就是善於打腹稿,這與下盲棋是一個道理,心裡有一張紙,心意一動,墨字滿紙冷眼看考棚內其他考生,煞是有趣:有那連題目出處都不知道的,抓耳撓腮,不停嚥唾沫:有那伸長脖頸想偷看鄰座的,鄰座卻橫著肘護著卷紙不讓他看,當然不讓看了,不然抄得一模一樣,縣尊大人肯定要追查的:絕大多數考生都在起草稿,邊想邊寫,張原發現有不少連座的考生互相打眼色,將草稿紙暗中傳遞,木台上坐著的胥吏也不怎麼管,可當你以為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管時,他卻突然跳下木台,揪出一個考生,扯著那考生的青衿,那青衿裡側密密麻麻寫著淡紫字跡後面的衙役也過來幫忙揪扯,說道:「這是用藥汁寫的,用壁泥一滲,先前搜檢時看不出來,現在用手一搓,泥粉脫落,字跡就顯現了。」
胥吏道:「只聽說鄉試時有這作弊的法子,沒想到小小的縣試也有,走,見縣尊去。又著那哭哭啼啼的儒童出考棚去了。
殺一儆百,眾考生都慄慄危懼,各自收斂,考棚為之一肅。
又過了一個時辰,張原依舊不答題,將幾塊sumi餅吃光,然後雙肘支桌,雙拳抵額,閉目養神,兩篇八股已在心裡,只等「颼颼颼」動筆刷到紙上。
近午時,侯之翰巡場踱到二堂東號這邊,看到了張原,別有考生都在一邊思索一邊作文,張原支著腦袋像是睡著了,看張原面前的卷紙和草稿紙,一個字也沒有…
侯之翰眉頭微皺,心想:「怎麼回事,這兩道小題把他難住了?」
輕輕敲了一下桌子,提醒道:「趕緊答題。」
張原「啊」的一聲坐端正,向侯縣令一躬身,提起筆在卷紙上就寫,竟不起草稿,侯縣令就站在邊上看他寫,張原現在的一筆小楷已大有長進,雖算不得好,但中規中矩,看著不會覺得礙眼了,先作的是「國有道不」這題,只見張原寫道:「達觀其所守,而君子之大勇見矣。蓋達則所守易變也,而能不變焉,非大勇則孰與於斯。且和不流,中不倚,固可以言強矣,然未於其所遇觀之故之也……故曰強哉矯,信乎非天下之至強弗能也。」
張原下筆如風,看著那羊毫筆尖在卷紙方格上騰挪跳動,很快一篇近四百字的四書小題八股文就寫好了,緊接著就作下一篇「如有用我」破題道:「聖人廣賢者之見,示以用世之大權焉。蓋東周可為,用則實有其事矣。此夫子無可無不可,非子路所能知也……」
張原寫這後一篇八股雖也是代聖賢立言,卻也有自己深沉的感慨,孔子周遊列國推行自己的仁義之道,卻最終只能回魯國授徒講學,他張原生逢此末世,欲要力挽狂瀾,比孔夫子匡扶周室還要艱難百倍吧,孔子有堅定不移的理念,絕不願改變,而他不同,他要與世浮沉,從中尋找一切可能的契機,在這篇八股文的大結中他寫道:「用而興周室,聖人神化不測之用,子路尚未能知,後人之紛紛揣度又奚為也。」
侯之翰見張原不須一頓飯時間將兩篇八股文寫完,笑了笑,說道:「填好名字,揭去浮簽,交到大堂來。、,一邊走一邊微笑搖頭,搖頭絕不是表示張原八股文寫得不好,而是驚歎其捷才,只兩刻時,兩篇八股刷到紙上,當然,張原先前已想了很久了,但這樣不用草稿,直接謄真能不錯一字的,恐怕只有張原一個人吧。
張原捧著卷紙出考棚來到中心大堂,向侯縣令行禮,又向旁邊的孫教諭施禮,孫教諭笑呵呵過來接他卷紙,轉呈侯之翰道:「張原是第一個交卷的,縣尊現場批卷吧。」
侯之翰先前已看過,這時執著硃筆,一路閱卷一路圈點下來,兩篇八股文滿是硃筆圈圈,然後遞給孫教諭道:「教官且看看,此捲過得否?」孫教諭執卷細看,不時用手敲一下膝蓋,須臾兩篇看完,道:「鄉試中式的墨卷也不過如此,依下官看,本次縣案首非張原莫屬。」侯之翰是主考官,當然要矜持一些,不肯輕易許諾,說道:「後面還有兩千多考生,焉知沒有更佳的制藝。」對張原道:「不枉王老師對你的悉心教導,這樣的制藝中是必中的,三日後揭曉出榜,本縣還要把前十的墨卷張貼示眾,看誰還有閒言碎語。」
看來考前有針對張原的流言,無非是說侯縣令會包庇張原云云,但在這件事上,侯之翰絲毫不懼流言蜚語,張原是提學大宗師親口說了要送到道試去考的,而且張原也的確才華高妙,這樣的八股制藝就是在會試中式也不是不可能,那些宵小流言,又何足懼!
侯之翰對張原道:「現在還只是午時,你且在申明亭等著,再有幾個人交卷,就放你出去。」張原便去考棚提了長耳竹籃到申明亭上坐著,等了大半個時辰,亭上有子二、三十個交卷的儒童,衙役班頭劉必強便過來招呼放頭牌出去,一出考棚龍門,卻見幾班吹鼓手上前報喜,問那住得近的儒童,就吹吹打打送到家去報喜討賞,有一個交卷早的考生是因為題目都不知道出處,破不了題,胡亂寫了幾句就交卷了,卻也被當作放頭牌的優秀儒童送到家中討賞,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書友們果斷支持一下一抄到底的張介子吧,求票求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