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穿越重生 > 傲世三國之縱橫

第三卷 大鵬同風起,扶搖九萬里 第十一章 傳聞交州初陵梁,東連五溪西氐羌(三) 文 / 黃河大鯉魚

    更新時間:2012-12-04

    在拿到董卓制定的作戰計劃之後,楊騰才發現自己和董卓的差距究竟有多大。

    整份作戰計劃十分複雜和詳細,董卓也是在自己之前已經制定好的作戰計劃的基礎上連夜進行了修改,將楊騰的護教軍第三軍加入了計劃之中。整份作戰計劃分為兩個部分,整體作戰目的和董卓前一天對楊騰的介紹基本相同,而在詳細作戰計劃方面,由於董卓的第一軍的斥候對南方的偵查也只到淹江-苗嶺一帶,所以詳細的作戰計劃也只定到對這些地區的進攻。

    楊騰雖然自身能力一般,但是畢竟是目前太平道內的五個軍長之一,在太平道內擁有一定的地位,加上還曾經有過「氐王」的虛銜,在氐人中的地位非常的高,所以也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智囊團隊。

    楊騰的幾個兒子中,長子楊駒和次子楊騏現在都在白虎軍中任職,而他的三子楊驥、四子楊馳、五子楊駟和六子楊驍年紀還小,目前還住在太平城的楊府之中。由於閻明之前把護教軍的編制打散,原本在護教軍第三軍中擔任重要職務的氐人將領大多被調整到了其他的軍隊之中,而目前第三軍中的師、旅一級的將領目前大多都是之前護教軍的其他軍中的軍官。這就使得楊騰在第三軍中很少有什麼心腹,雖然這些將領對於楊騰的命令並沒有絲毫的違背,可是短時間內楊騰實在無法將他們看做心腹,他在護教軍整編之後最為倚重的一直是是自己的智囊團。

    在楊騰的智囊團中,楊騰最為重視的乃是一位名叫楊福的中年人。楊騰對於此人的來歷也不是十分的清楚,但是此人仍然憑借過人的才華贏得了楊騰的信任。

    楊福剛開始也不叫楊福,而是叫吳福,楊福這個名字還是在他投靠楊騰之後才改的名字。在太平城整體基本建好之後,很多投靠太平道的豪族以及太平道中的很多羌氐部落頭人都開始在太平城的外城之中興建府邸,楊騰當時也是緊隨潮流打算在太平城中修建一座府邸。當時太平城的外城之中還幾乎沒有什麼建築,除了基地的一些資源生產建築之外全都是大片的空地,所以可供選擇建造府邸的空間非常大。越是這樣,楊騰越不可能隨便找一個地方把府邸修建起來。再修建之前,楊騰打算找一個方士為自己選擇一塊風水寶地。

    楊福當時正在太平城中為人解籤算卦、看相測字,楊騰一時之間也找不到太過出名的術士,便請了楊福為他尋找風水寶地。楊福費勁心血連做了七場法事才為楊騰選擇了一塊依山傍水、背陰朝陽的寶地,加上楊福對楊騰深入淺出的解釋,讓楊騰對楊福產生了信任。在楊府建設的過程中,建築的佈置和房間內物品的拜訪等細節楊騰完全按照楊福的意見進行,而在楊福建成的當天,楊駒被提名為白虎師的七個旅長之一更是讓楊騰對楊福加深了信任,並且在幾次試探之後得到了楊福的效忠,將他改名為楊福並正式收留在楊府之中。

    在隨後的很長時間裡,楊騰遇到什麼事總是會先讓楊福為他卜一卦,楊福每次在解卦的同時都會給楊騰提出很多的建議,楊騰雖然只是將這些建議當做參考,但是後來的事實證明楊福提出的建議之中絕大部分都是十分正確的。這就使得楊騰對楊福越來越重視,在護教軍的編制改革之後,楊騰原本的心腹都被調整到了其他軍中擔任職務,這就使得楊福的建議對楊騰越來越重要,楊騰對楊福的建議也越來越重視。

    後來太平道的高層幾乎每個人都會招攬一些人組織自己的幕僚集團,楊騰也跟隨大家一起組建了屬於自己的幕僚集團,楊福很自然的就成了這個幕僚集團的核心。在護教軍第三軍出征在外的時候,這個幕僚團也一直跟隨楊騰出征在外,為楊騰的作戰出謀劃策。

    「楊福,你覺得我軍如果按照這份計劃作戰勝率大概有多少?」楊騰對楊福問道。

    「回稟大人,董軍長的這份計劃已經十分完善,幾乎將所有的可能都考慮進去。只要董軍長掌握的情報是真實的,那麼按照這份計劃作戰,勝率應該在八成以上。」楊福對楊騰的態度雖然和謙卑,但是話語中卻流露出深深的自信。

    「八成的勝率,倒也不算了低了,那你覺得還有可能有更完善的計劃嗎?」楊騰接著問道。

    「請恕在下無能,是在是不可能再制定出比這份計劃更完善的計劃出來了。不過對於這份計劃中的一些細節,在下可以根據實際作戰情況進行一下調整,可以保證這份計劃更加順利的進行。」楊福回到到。

    「那就這樣吧,一會兒我把各師的師長還有各旅的旅長都叫過來,你給他們詳細佈置一下作戰安排。三天之後,我的第三軍和董軍長的第一軍將同時出發。」

    「是,大人!」

    三天之後,大軍同時離開了成都城和江州城,開始向益州南部進發。

    在大軍開拔之前,護教軍第一軍和第三軍的先鋒已經出發。護教軍第一軍的兩路前鋒之一的第一軍前師師的三個旅在護教軍抵達成都之後並沒有進城休息,而是沿著岷江繼續南下,在抵達岷江和瀘江交匯的僰道(今宜賓)之後才停下腳步。

    僰道處在兩江交匯之處,三面環水,易守難攻,在這裡,第一軍的先鋒部隊按照董卓的命令加固了僰道城,就在僰道城的加固工作完成之後不久,交州叛軍的前鋒也抵達了瀘江南岸。

    這支交州叛軍並沒有直接攻城,而是首先向城內下達了勸降信。在信中,對方自稱是大越國的西路軍大元帥,奉大越國皇帝陛下恢復百越舊土,希望城內守軍能夠主動獻城投降。

    城外,交州叛軍中最大的一面旗幟上繡著的是一個工工整整的漢隸「越」字,其他的帥旗、將旗等上繡的也都是工整的漢隸。

    面對著自稱大越國的叛軍,守城的士兵只送上了一聲輕蔑的冷哼。

    由於先鋒軍數量並不算多,所以董卓給他們的命令也只是據城防守,並沒有沿江佈防。

    大越國的軍隊很快從僰道城的東西兩側渡過了瀘江,但是由於僰道城的南、北、東三面都是沿江而建,交州叛軍根本無從進攻,只能從唯一不臨江的西面狹窄地帶發動進攻。

    大越**空有龐大的軍隊,在西面狹窄的通道上卻施展不開,對僰道城內的守軍毫無辦法。

    而董卓率領著第一軍的主力已經離開了成都城,正在向南趕路。

    第一軍的第二路先鋒軍從江州出發,沿江水逆江西進,佔據了江陽、符節兩城。江陽和符節兩城也都處在兩江交匯之處,易守難攻。加上江州和僰道,這四座城池幾乎完全扼守住了長江一線的防禦。

    董卓在派出這兩路先鋒的時候還沒有接到閻明南下的建議,這些先期南下的先鋒一方面是為了防禦南方的交州叛軍,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提前為自己的兩方面計劃做準備。

    楊騰雖然沒有提前制定什麼作戰計劃,但是為了鞏固自己南方的防禦,讓然向南派出了一支先鋒。這支先鋒由護教軍第三軍中師組成,從成都向西南方向進入蜀郡屬國,一支抵達了蜀郡屬國和越雋郡交接的犛牛縣。蜀郡屬國是一個少數民族為主體的半自治區域,境內以羌族和氐族為主,漢人只佔了很少一部分。而第三軍中師是楊騰目前唯一能掌握的核心部隊,雖然經過整編,但是全師仍然以氐人為主,其次是羌人,漢人只佔很少一部分。讓這樣一直軍隊進入蜀郡屬國正是最合適的選擇。

    果然,第三軍中師憑借自己的民族優勢很快就和蜀郡屬國的各個部落打成了一片,徹底控制住了蜀郡屬國。

    由於越雋郡東部有大小涼山以及瀘江等山水阻隔,大越**並沒有選擇從犍為屬國進入越雋郡,而是選擇從益州郡進入越雋郡。因此當第三軍的主力從成都出發的時候大越國的軍隊剛剛從益州郡自南向北進入越雋郡境內,距離犛牛城還有很遠的距離。

    根據作戰計劃,護教軍第三軍將負責肅清越雋郡境內的交州叛軍,同時接替護教軍第一軍的前鋒接手僰道城的防禦,保證交州叛軍無法從這裡突破進入長江以北。

    兩路軍隊一攻一守,互相配合,最終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楊騰親自率領第三軍的前師奔向犛牛城,準備於中師會合後向南進攻。

    第三軍的左師和右師合兵一處奔向僰道城,而後師則被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駐紮在益州北部諸城之中,另外一部分則和第一軍的一部分駐紮在益州和荊州的交界處。

    在僰道城外,護教軍第三軍左右兩師共兩萬五千人遭遇了大越國西路軍主力近十萬人。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