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穿越重生 > 傲世三國之縱橫

第三卷 大鵬同風起,扶搖九萬里 第九章 傳聞交州初陵梁,東連五溪西氐羌(一) 文 / 黃河大鯉魚

    更新時間:2012-12-01

    岷嶺南蠻北,徐關東海西。此行何日到,送汝萬行啼。

    絕域惟高枕,清風獨杖藜。危時暫相見,衰白意都迷。

    風塵暗不開,汝去幾時來。兄弟分離苦,形容老病催。

    江通一柱觀,日落望鄉台。客意長東北,齊州安在哉。

    諸姑今海畔,兩弟亦山東。去傍干戈覓,來看道路通。

    短衣防戰地,匹馬逐秋風。莫作俱流落,長瞻碣石鴻。

    ——————————————————————————————————————————————————————

    太平道對益州的進攻進度遠比想像中的要順利。

    在中平元年中原黃巾軍被平定之後,賈詡就代表太平道和何進進行了談判,對於未來太平道的勢力範圍進行了劃分。

    何進在之前已經向太平道承諾將益州和荊州南部劃歸太平道控制,這次的談判只是再次確認,而且讓何進想辦法讓大漢政府承認太平道對這些地區的管轄權。

    益州和荊州南部此時畢竟還不在太平道的控制之下,雖然大漢政府也沒有能力對這一地區進行有效的統治,但是將之許諾給太平道的南部還是不小。

    但是對於何進來說,也只是有些困難而已,畢竟現在何進對議事院的控制力已經不是之前可比。

    在將五大中郎將送進議事院之後,何進聽從了邊允和韓約的建議,突然變得低調了起來,對於楊賜、曹嵩和袁隗三人達成共識的建議,何進全部表示了贊成,而對於三人之間還存在分歧的問題,何進則不偏向任何人,保持完全的中立。

    由於黃巾軍被平定了之後楊賜、袁隗和曹嵩三人之間最大的共同敵人已經消失,何進雖然之前在議事院中給他們造成了很大的威脅,但是突然的低調使得三人慢慢的忽視掉了何進的威脅,轉而陷入了內鬥之中。

    曹嵩和袁隗雖然都是被楊賜一力提拔到三公的位置上的,但是他們兩人背後畢竟都有自己的勢力,在外敵被消滅之後即使他們自己不想內鬥,他們背後的勢力也將逼迫他們為自己的勢力爭取更多的權利。

    更何況,太尉楊賜已經年老體衰,漸漸的顧不上朝中的政事了。

    如果楊賜再年輕十歲,肯定能夠一眼看出何進的打算,然後對曹嵩和袁隗二人做出一定的讓步,先聯合兩人共同將何進的勢力盡可能的削弱。可是現在楊賜已經老了,在歷史上楊賜將在中平二年的九月去世,可是和歷史上一直擔任實為虛職的三公不同,楊賜再十常侍被誅殺之後眾望所歸的擔任了太尉,掌握了朝政大權,為了平衡朝政,團結更多的勢力對付黃巾軍,楊賜可謂殫精竭慮,費盡了心血。當中原黃巾軍被平定之後,楊賜的身體就一天不如一天,到了現在,已經可以說是病入膏肓,難以為繼了。

    楊賜病危之後,曹嵩和袁隗的鬥爭就白熱化了起來。兩人雖然都是楊賜提拔起來的,但是現在問鼎大漢權力最高位的機會就在眼前,兩人是肯定不會放過的。

    楊賜再病重之前將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處理朝政以及安排各方共同平定黃巾軍的戰爭之中,對自己的家人以及一直追隨自己的人都沒有安排。

    楊賜的獨子楊彪之前因為處死了宦官王甫而被袁逢報復,從京兆尹的位置上罷免,驅逐出京擔任了一個下郡的太守。在十常侍被誅殺、楊賜擔任太尉掌握朝政之後,很多人都勸說楊賜將楊彪重新召進京中任職,但是楊賜一直都沒有答應,最終還是楊賜自己表現出色,政績卓著,通過朝廷的考評之後從下郡太守升任了一個中郡的太守。

    楊賜的這番作為自然是又得到了士林的一片稱讚之聲,當然也有很多人斥責楊賜的虛偽。但是楊賜依然不為所動,很多追隨楊賜的人看到楊賜連自己的兒子都不提拔,也都無話可說。

    在楊賜病重之後,為了讓楊彪回京照顧楊賜,曹嵩和袁隗才瞞著楊賜將楊彪召回了京城,擔任了司農寺少卿。

    曹嵩和袁隗為了爭奪太尉的位置而不顧朝政的行為讓很多原本保持中立的公卿大臣對兩人非常的不滿,而何進正好趁著這個機會在私下接觸了很多的公卿大臣,並借此重新拉攏了一大批人。

    如今何進在議事院中已經擁有了將近一半的選票,因此何進才對通過太平道對益州和荊州南部控制的決議充滿信心。

    事情果然沒有出乎何進的意料,在議事院的投票中,最終通過了將益州和荊州南部劃歸太平道的勢力範圍。當然,能夠通過這項決議並不僅僅是因為何進的施壓,還有太平道向大漢朝廷承諾的各項條件。

    第一,荊州和益州的刺史在之後仍然由大漢朝廷任命,太平道將對大漢朝廷的任命完全接受。荊州和益州境內各郡的太守將由各州刺史和太平道共同提名,經朝廷確認後任命。

    第二,太平道將保證為朝廷上交足額的稅收,以過去五年每州上交稅額的平均數為基數,太平道保證每年上交的稅收比前一年增加一成,但是朝廷不得再以任何理由和任何借口向兩州徵收額外的賦稅。

    第三,在大漢遭受外敵入侵或者向外擴張的戰爭中,太平道必須為大漢提供支援。具體數額為每州五萬人的士兵以及足夠十萬人使用的武器裝備糧草物資。目前太平道控制範圍內有雍州、涼州、新州和西州四州,如果遇到外敵入侵大漢或者大漢向外擴張,太平道需要提供二十萬人軍隊的支援以及四十萬人所需的兵器裝備糧草物資,而如果太平道控制了益州和荊州,那麼太平道所需要提供的支援數量就變為了三十萬士兵和足夠六十萬人使用的兵器裝備糧草物資。

    兵器裝備和糧草物資倒還好說,基地每升一百級,和兵器裝備等製造相關的科技就能升十級,兵器和裝備就將升級一代。之前生產的老舊武器和裝備就會被新的裝備和武器所替換,而閻明將每次升級替換下來的武器裝備都儲存了起來,這些武器裝備對於太平道來說已經落後,但是相對於大漢政府軍使用的武器仍然稱得上精良,完全可以當做支援的物資使用。糧草和其他後勤物資對於太平道來說更加不是問題,最大的問題就是這三十萬的士兵。

    三十萬的士兵已經幾乎是目前太平道所能控制的全部兵力,而目前太平道的控制範圍內徵兵比例已經達到了十分之一,在太平道控制範圍內,農田開發、道路建設、工業發展、耕地種植,到處都需要勞動力。在加上太平道對轄境內十六歲以下的少年實施強制教育,對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實施強制養老,使得太平道轄境內勞動力不足的情況更加突出,目前太平道控制範圍內壯年女性工作的比例已經達到了驚人的六成,想在太平道的控制範圍內繼續徵兵幾乎是不可能的了。

    這就需要太平道盡快的控制益州和荊州,獲得兩州龐大的人口,這才能使得軍隊的規模得以繼續擴大。

    在這道決議通過之前,賈詡專門會見了荊州刺史王敏和益州刺史劉焉。王敏和劉焉都是在黃巾之亂被平定之後朝廷重新任命的官員,還沒有去過自己的轄區。王敏的情況還稍好一些,在南陽郡重新被大漢朝廷控制之後,至少王敏可以順利的到達自己的轄區。而劉焉的情況還要更慘一些,因為漢中郡如今被五斗米道的叛兵控制,從關中經漢中進入四川平原的道路被阻斷,劉焉如果想要去自己的轄區,只能從荊州沿長江而上,不僅路途上遠了很多,而且路上也多了很多的危險。

    賈詡表示可以讓兩人保留刺史的職務,保留在議事院中的地位,但是不能插手太平道對益州和荊州的具體治理措施。太平道可以給兩人保留一些郡縣官員的名額,太平道控制的各種生意也可以給二人特別的份額。

    王敏和劉焉深知太平道的強大實力,何況大將軍何進也完全倒向了太平道,兩人知道如果自己不答應這些條件何進和太平道聯手完全可以將自己踢下州刺史的位置,而選擇可以完全接受這些條件的人擔任兩州的刺史。

    有了朝廷的支持和州刺史的支持,太平道對兩州的控制進展十分迅速。

    漢中郡被五斗米道的賊軍佔據,但是董卓帶領著護教軍第一軍的士兵只用了不到十天的時間就攻佔了漢中郡的郡治南鄭城,在留下了五千人負責徹底平定漢中郡的同時,董卓帶領著剩餘的軍隊繼續南下巴郡。

    從南鄭向南翻過米倉山之後就進入了四川盆地,由於有了朝廷的詔書,一路上漢昌、閬中、充國、安漢等縣直接開城將太平道的軍隊迎送入城。

    從安漢縣開始,大軍兵分兩路,一路西進經廣漢、郪縣進軍成都,一路繼續南下進軍巴郡郡治江州。

    楊騰帶領的護教軍第三軍進軍也十分的迅速,由於有了朝廷的詔書,白水關和葭萌關直接打開了關門迎接護教軍入城,楊騰得以帶領大軍沿西漢水南下,只派出了一隻偏師進入了廣漢屬國,在經過劍閣關之後,兩軍又合為一軍,沿梓潼、涪縣、綿竹一線南下,最終來到了成都平原。

    這一路上各城也都是直接開城迎接護教軍入城,並沒有發生任何的戰鬥。

    最終,護教軍第三軍的全部五萬人以及第一軍的一部分兩萬人共七萬人匯聚在了成都。而護教軍第一軍的一部分共兩萬五千人也順利的進入了巴郡郡治江州城。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