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穿越重生 > 傲世三國之縱橫

第二卷 崑崙湧五河,烈火浴鳳凰 第九十二章 冀州飛檄傲英雄,盧植平賊顯英名(十) 文 / 黃河大鯉魚

    更新時間:2012-10-25

    隨著基地級別的提升,基地內的翰林院也升到了二十三級,不僅原有的科技都可以進行等級的提升,而且產生了大量的新的科技。

    大量的科技需要升級就使得由基地等級提升而產生的科技點漸漸的有些不太夠用了,閻明開始不得不在已經研究過的科技中選擇作用更大的科技進行升級,而將作用不是很大的科技延遲升級。不過利器系科技在升到二十級之後所出現的一項新的科技「善其事」的出現卻極大的緩解了閻明手頭科技點不足的窘境。

    善其事,可以將利器系已經使用的科技點按照比例返還,而且因為使用科技點而產生的基地經驗也不會因此而扣除。此項科技每升一級可以將利器系科技已使用的科技點返還百分之零點五。

    目前翰林院達到了二十三級,善其事科技也可以升到了二十三級,可以將利器系的科技已使用的科技點返還百分之十一點五。目前利器系共有利其器、墨門、固若金湯、公輸、無堅不摧、觀海、縱橫四海、執銳、絕世好劍、天下名槍、射日神弓、后羿之箭、披堅、明鎧、刑天之盾和善其事共十六項科技,每項科技都已經升級到了二十三級,每項科技消耗了二百七十六點科技點,十六項科技總共消耗了四千四百一十六點科技點,按照百分之十一點五的返還比例,共返還了五百零七點科技點(取整數),雖然相對於目前基地總計消耗的兩萬多點科技點來說並不算什麼,但是這五百多點科技點也足以將幾十個科技再向上升上一級。

    除了利器系科技之外,生產系科技在能工巧匠這項科技升到二十五級之後也可以產生一項返還科技點的科技「神工之巧思」。「神工之巧思」的返還比例和善其事的返還比例一樣,但是生產系的科技數量更多,到時候返還的科技點數量也將更多。

    除了科技的研究之外,歷史名臣和歷史名將的選擇和克隆一直是閻明最為關心的地方。上一次由於英靈之魂和民心值的數量不足,閻明只選擇了衛青和霍去病這兩名歷史名將以及桑弘羊這一名歷史名臣,而隨著時間的退役,基地擁有的民心值在逐漸增多,而護教軍在西域打破大月氏軍的戰鬥更是為基地帶來了大量的英靈之魂。

    如今,基地擁有的英靈之魂和民心值都有上百萬,足以讓閻明再招募幾位歷史名臣和歷史名將了。

    由於歷史名將所消耗的英靈之魂的數量是按等差數列增加的,而閻明在此之前已經克隆了九位歷史名將,招募第十位歷史名將所需要的英靈之魂是十萬,第十一位是十一萬,以此類推,因此這一百多萬的英靈之魂可以克隆八位歷史名將。閻明經過一番篩選,在候選名單中選擇了李廣、李陵、趙充國、馮奉世、陳湯、朱序、郗超和陶侃這八位。其中李廣、李陵、趙充國、馮奉世和陳湯是西漢中後期的將領,而朱序、郗超和陶侃這三位則是東晉的將領。

    李廣自然不用多少,王勃在《滕王閣序》中的一句「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道出了多少壯志未酬者的心聲,而李廣一生的悲慘遭遇也一直被國人銘記。只是從智腦給李廣的評價來看,李廣差衛青和霍去病的距離還是很遠的,頂多也只是夠得上准一流武將的水平,可能正是因為他的悲慘遭遇和太史公對他的過分同情才造成他在中**事史上的地位。

    李廣的綜合能力為二十星半,其中個人武力四星半,統兵能力四顆星,進攻指揮三星半,防守指揮四星半,計謀能力四顆星。

    而他的孫子李陵可謂仕途順利,從小就被選進宮中,擔任武帝的侍從,從從郎、加侍中一直升到監建章騎。李陵在任建章監後曾奉武帝之命率領八百騎,深入匈奴二千餘里,過居延,視地形,沒有遇到敵人。等到李陵回到長安之後,被拜為騎都尉,率領五千士兵在酒泉、張掖兩郡訓練以備匈奴。

    天漢二年(前99年)秋,漢武帝遣貳師將軍李廣利帶騎兵三萬出征匈奴,在天山與右賢王相遇、戰鬥。漢武帝在武台召見李陵,令他為李廣利軍監護輜重。李陵並主動請纓率所部獨立成軍,牽制匈奴軍隊,以輔助李廣利的正面作戰。武帝應允,因為戰馬不足,所以李陵只能將步兵出征。

    李陵率五千名弓箭手從居延北行軍一個月,在浚稽山與且鞮侯單于的三萬騎兵遭遇,匈奴軍將漢軍圍在兩山之間。漢軍以輜重車為營,佈陣於營外,前列士兵持戟盾,後列士兵持弓箭。匈奴見漢軍人少,便向漢軍進攻,結果遭到漢軍千弩急射,匈奴兵應弦而倒,被迫退走上山,漢軍追擊,殺數千人。單于大驚,急調左右部八萬餘騎攻打李陵,李陵且戰且退,士兵傷重者臥於車上,傷輕者推車,再輕者持兵器搏戰。第二日再戰,斬首三千餘級。

    行十餘日,退至某山,單于派兵攻擊,李陵與匈奴兵步戰於樹林中,斬殺數千人。又發連弩射單于,單于逃走。

    當時,兩軍一日戰數十次,漢軍又傷殺匈奴二千餘人。匈奴見形勢對已不利,便想退兵。漢軍在谷中,匈奴在山上,四面對射,矢如雨下。漢軍南撤,未至鞮汗山,一日五十萬矢皆盡,即棄而去。此時,漢軍尚有三千餘人,以短刀,車輻為武器,退至一峽谷內,被匈奴阻斷後路。單于隱藏在漢軍身後,在角落裡向漢軍投石,漢軍多數戰死,無法前行。

    匈奴招降李陵,李陵曰:「無面目報陛下。」遂降匈奴。僅有四百餘人回到了漢境。

    這場戰役李陵以步兵與匈奴騎兵抗衡,孤軍苦戰,充分發揮了遠射兵器弓、弩的作用,殺傷匈奴騎兵萬餘,其戰術運用和戰役指揮是成功的。但是由於漢軍未能對李陵部實施必要的接應和支援,實力相差懸殊,最終造成李陵幾乎全軍覆滅。

    有些人認為李陵在這場戰鬥中所取得的戰果過於驚人,因此對這次戰鬥的真實性表示懷疑。不過這次戰鬥是被司馬遷的《史記》明文記載的,而《史記》能被選為二十四史之首,他的客觀性和準確性還是值得相信的。因此這次的戰鬥的真實性也是值得相信的。

    根據智腦的評價,李陵的綜合評價為二十二顆星,比他的祖父多了半顆星。其中個人武力四星半,統兵能力四星半,進攻指揮四星半,防守指揮四星半,智謀能力四顆星。除了智謀能力相對較低之外,李陵的其他能力十分平均,可謂攻守兼備。正是閻明最喜歡的一類武將。

    趙充國是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麒麟閣十一功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有皇帝為自己的臣屬編製的榮譽。後來和麒麟閣十一功臣齊名的還有雲台二十八將和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趙充國曾經跟隨李廣利出兵作戰,並且還救過李廣利的性命,不過他的榮譽幾乎全部來自於對河西羌人的作戰。

    聚居在河西地區的羌族,經常向內地侵擾,攻城略地。武帝派去的士兵也為羌人所敗。這時,羌入又逐漸向湟水以北移動,找尋農民棄耕的地方去放牧。同時羌人各部落也有聯合一致的趨向,郡縣官吏也禁止不了。這時匈奴又想勾結羌人,以擴大對漢西部的侵擾。趙充國年逾七十,仍督兵西陲,挫敗羌人進犯。回來以後,三向朝廷上書,詳細分析了形勢,建議防事變於未然,提出了「以兵屯田」的主張,得到宣帝的讚賞。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