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穿越重生 > 傲世三國之縱橫

第一卷 長風晦昆溟,潛龍動泗濱 第九十二章 左昌(第二更求收藏) 文 / 黃河大鯉魚

    更新時間:2012-09-08

    新鮮出爐的第二更送到,求收藏求紅票!

    這樣前師就成為目前護教軍中唯一滿編的一個師,而且全師上下除了扎西姆外其他人在職位上幾乎都沒有變化,因此並未引起大家的不滿。

    西姆由右師右旅的旅長升為前師副師長,生了半級,但是小武對西姆的喜愛是眾所周知的,而且在全殲護羌校尉部前軍一千騎兵的戰鬥中西姆的確立下了大功,因此這個任命倒也算是正常。其他的幾個旅長在之前都是旅長,並沒有變化。

    在整編完成後,小武帶領西姆和前旅的騎兵出發前往自己之前駐紮的山谷,打算把裡面的輜重和營地搬遷到臨羌縣城外,這個山谷未來只是作為一個中轉站,為了給臨羌縣城保持足夠的壓力,攻城的軍隊必須駐紮在臨羌縣城之外,而為了防止吳江進行騷擾,最好的紮營時間自然是晚上。

    涼州,漢陽郡,隴縣,涼州刺史府。

    涼州刺史左昌此時十分糾結。在接到護羌校尉泠征和金城太守陳懿聯名的求援信後,左昌立即召見了涼州軍校尉董越,咨詢他的意見。

    董越自從擔任涼州軍校尉之後從來沒有自己拿過什麼主意,都是在董卓和左昌達成共識之後直接向他下達命令,董越每次只需要執行命令就可以了。可是這一次,左昌非要聽聽董越是怎麼想的。

    在左昌心裡,收復西域才是最重要的,只有收復西域,自己才能對得起將自己扶到這個位置上的朝中諸公,對得起是幾年來的忍辱負重,對得起自己親手訓練起來的這三萬州兵。對於鎮壓叛亂這件事,他其實非常擔心在鎮壓叛亂的過程中會出現太大的傷亡,影響日後收復西域的作戰。在朝廷的旨意下達之前,自己完全可以無視泠征的請求,不發一兵一卒,靜觀其變。

    可是作為一個傳統的士人和大漢王朝的子民,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以及殘酷鎮壓叛亂的思想已經深深的印入了他的腦海,看著身邊發生這樣的叛亂而不做什麼的話也是一種煎熬。

    所以他想先聽聽董越的意見。

    董越一直沒有發表過意見並不代表他對每件時間就沒有自己的看法,事實上,董越一直希望加強自己在涼州州兵中的影響,畢竟他才是這支軍隊名義上的統帥,而自己的族兄董卓在名義上只是一個幕府參贊。但是這只軍隊畢竟是董卓依靠自己的聲望建立起來的,董越也就一直做自己的悶嘴葫蘆。

    這一次,對於泠征的求援信,董越是十分重視的。對於收復西域這件事情,董越和董卓的看法是一致的,僅憑涼州一州之力是不可能收復西域的。因為收復西域不僅僅是軍事問題,更重要的是後勤保障。如果真要收復西域,董越和董卓的推算結果都是只需要五萬精兵就已經足夠,以涼州一州之地,訓練出來這五萬精兵雖說吃力但是也並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是想要供應者五萬大軍行軍萬里收復西域,僅僅是轉運糧草的農夫就需要二十萬以上,倒是需要供應的就不僅僅是這五萬大軍的糧草,而是這二十五人的糧草。以涼州二百萬的人口,供應二十五萬人的糧草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目標。

    想要收復西域,就必須傾大漢全國之力,至少也要在涼州之外加上司州和并州兩州的支持,可是以目前大漢的國力來看,將西北三州的稅賦全部用於收復西域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既然收復西域是不可能的事情,那麼董越也就只能希望這三萬州兵能夠保得一方平安了,這樣也就不枉自己日夜辛苦操練。所以對於金城的叛亂,董越自然是希望能夠率兵前去鎮壓。

    在向左昌表達了自己的想法之後,董越生怕左昌不同意,便向左昌列出了出兵鎮壓叛亂的幾個好處。

    一是可以練兵,涼州州兵自從創立開始到現在雖然每天都經歷著嚴酷的訓練,但是畢竟沒有經歷過戰爭的洗禮,還只是一群戰場初哥,現在鎮壓叛亂畢竟還是內戰,打輸了還不至於太過丟人,日後收復西域就是國戰了,萬一打輸了那就會影響大漢帝國的國威。

    二是可以借這個機會向豪門大族徵收銀錢糧草用於鎮壓叛亂,這樣可以大大緩解涼州州兵的財政緊張狀況。

    三是再一次向羌人展示大漢帝國的天威,日後收復西域自然不可能僅僅依靠漢人將士,徵募羌人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而一旦這次叛亂得不到及時的鎮壓,整個涼州的羌人都有可能起兵響應,日後再想徵募這些羌人就不那麼容易了。

    四是涼州刺史本就有守土之責,涼州境內出現叛亂身為刺史的左昌自然是責無旁貸。萬一叛亂愈演愈烈,涼州刺史將不得不承擔責任,到時候萬一朝廷追究,左昌將被免職,而收復西域自然也就無從談起了。

    果然,只要一牽扯到收復西域,左昌立即表示同意。當即下令董越收拾行裝,準備糧草,待一切準備就緒之後,立即出兵前往金城鎮壓叛亂。

    董越自然是歡天喜地的前去準備了,但是沒想到剛剛準備了兩天,刺史左昌就接到了董卓的急信,要求左昌不要發病救援,至少也要等到自己返回隴縣再做打算。

    左昌對董卓的信賴遠比對董越要強得多。見董卓在信中信誓旦旦,便認為董卓掌握有什麼內部信息,因此立即就命令董越停止準備。

    董越此時的鬱悶心情自然是難以用語言來描述,不過對於董卓他也是又服又怕,但是又不甘心就此放棄,一番據理力爭之下,左昌終於同意董越先行進行準備,另外等董卓回來再做打算。

    可是左昌沒想到剛剛安撫好了左昌,竟然會又冒出來了一個麻煩。

    北地郡李氏的嫡長字李傕要來投軍!

    按理說有人投軍是件好事,可是對左昌來說,這個李傕投軍卻絕對不是什麼好事!

    北地郡李氏是秦將李信、漢初名將李廣的後代。李家世代為將,滿門忠烈,族中無數子弟為國守邊,戰死沙場者不計其數,是大漢王朝數一數二的軍人世家。而且經過數百年的發展,李家通過不斷的聯姻已經編織起了一張龐大的關係網,成為全國都數得上的豪門大族。不僅如此,李家近些年還積累起了驚人的財富,整個北地郡幾乎有一半的土地都在李家名下。

    可是就是這個曾經人丁興旺的家族,在最近卻出現了嚴重的危機,在李傕之前,李家已經三代單傳,李傕出生之後立即被全家人視為掌上明珠,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奢華生活。如果僅僅是這樣,李家驚人的財富足以供李傕揮霍,李家人反而不會這麼擔心了。

    可是自從李傕六歲時讀過自己先祖李廣的事跡之後,李傕立下了傚法先祖從軍報國的理想,從此這個已經習慣了錦衣玉食生活的富家子弟開始了艱苦的習武生涯。李傕的家人本來以為李傕只是年少興起,也沒有太過在意,給李傕請的師傅都是當世名家,其中很多人還曾將是軍中宿將。就這樣,李傕的武藝迅速提高,在他十五歲那年整個涼州已經找不到能教他的師傅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