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惡搞三國傳

取道江東 第一百四十四章 曹操和張繡 文 / 烈火暗靈

    第一百四十四章曹操和張繡

    與曉峰留在曲阿幫助孫策一路攻伐江東相比,中原大地也開始了新一輪緊鑼密鼓的備戰。許昌的曹操此時已經會同手下文武大將,準備商討進攻呂布的事情了。

    「呂布實屬背信小人竟然視朝廷聖旨於不顧,接連使出陰謀詭計,不但前日取了我的袞州,而且還趁劉備火並袁術的時候佔了他的徐州。如果任由此人這麼發展下去,恐怕待其養足精力中原一地便要歸於他手了。」曹操點著牆上的中原地勢圖說道。

    「現在劉備落魄到下邳屯軍,與徐州彭城只有一水之隔,上次雖然被呂布佔了根本之地,可是據我所知此人主力部隊尚在。如果傾巢而出的話,估計也有萬餘兵馬……」曹操向下掃視一圈說道:「我等經營許昌已久頗攢下了一些糧草軍器,前日我已經發書冀州袁紹、壽春袁術、下邳劉備,商量四面包夾呂布一舉將其徹底殲滅免留後患。」

    曹操一番話說完,屬下謀士都瞇起眼睛思考起應戰對策,而武將則躍躍欲試想要在戰場上證明自己的武勇。

    曹操對於這種情況非常滿意,只有高昂的戰心和縝密的計劃,才能百分之百的保證最終的勝利結果。也只有文武各行其事互相攜手,才能發揮出一支軍隊全部的戰鬥力。

    「這幾日三家均有回報,因為現在呂布擴張的甚為厲害,各人無不擔心自己成為他的下一個目標,所以這次聯盟倒是水到渠成,只要我們定下時日,其他三家必定立刻出兵合戰呂布。」曹操看到郭嘉好像愁眉不展的樣子,於是遂開口詢問道:「奉孝覺得有何不可儘管直言。」

    「主公,我覺得此事看似易成,卻極為容易造成嚴重惡果。」郭嘉摸著下巴說道:「冀州袁紹向來好大喜功色厲內荏,上次聯盟討伐董卓之日,如果不是他缺謀少斷躊躇不前的話,恐怕也不會讓涼州軍輕易撤回長安。現在看那長安猶如鐵桶一般,就知道袁紹當日犯下的錯誤有多麼嚴重了。」

    「而他之所以會答應出兵,無疑是呂布派遣張遼守住濮陽而已。袁紹害怕成為并州軍下一個目標,所以才發書同意,以定主公進攻的信心啊。」郭嘉繼續分析道:「可是在他背後還有公孫瓚虎視眈眈,我想此人必定不能派遣主力出戰,最多只會分出一兩萬的人馬攻擊濮陽裝裝樣子罷了,至於長驅南下進攻呂布我想是指望不上此人的。」

    「奉孝所言極是。」程昱接口說道:「袁紹如此,袁術又怎能例外?此人和劉備本有間隙,更何況聽說孫堅的兒子孫策已經和袁術勢成水火,並且此子先後擊敗曲阿劉繇和吳郡的嚴白虎,如果再讓他佔了會稽那麼江東盡入他的手中了。如果袁術全力進攻,孫策必定會迅速帶兵北上,找這個老東家報仇雪恨,所以袁氏兄弟打得都是一樣的主意,無非想隔岸觀火坐山觀虎鬥罷了。」

    「就算我們自己進攻怎樣!」典韋掄起拳頭甕聲甕氣地說道:「難道我們這裡這麼多兵將人馬就怕了呂布不成?看我典某在軍中取那呂布的項上人頭!」說完還作勢虛劈幾下呼呼帶風聲勢不弱。

    典韋的話極大的鼓舞了武將們的氣勢,他們離席而起叫嚷著喊成一片,無非就是想要出戰立功之類的,不但曹家兄弟鬥志昂揚,就連那些外姓的將領也信誓旦旦勢要將呂布拿下。

    「諸公莫要衝動,且聽郭某說完。」郭嘉說完話望向曹操,曹操知道此人心思縝密,所料無不中的者,所以揮手制止了下面武將的請戰聲,示意郭嘉繼續講下去。

    「或許是諸公只見得呂布被四面包夾,沒想到我們許昌也處於四戰之地耶?」郭嘉環視左右娓娓而談:「北面袁紹向來和主公面善心惡,如果待其消滅公孫瓚,我們又戰勝呂布的話,那麼接下來最強勁的對手便非他莫屬。冀州同許昌大為不同,不但米糧產出甚多,而且人口稠密兵員甚廣。袁紹得其地遠久於我們佔領許昌,我想此人雖然寡謀,卻也不是百無一用之人,苦心經營之下其實力並非我等可以抗衡的。」

    「更何況公孫瓚與呂布不可同日而語,袁紹滅幽州北平只會增強實力,而我們戰呂布輸贏尚且不論,可是先前幾次都是損兵折將大為虧損。由此觀之,如果我們傾全力劇戰呂布,那麼最後無疑是要便宜了袁紹的。」郭嘉歎了口氣,搖首說道。

    「西都長安雖然距離我們尚遠,可是董旻和呂布之情世人皆知,如果我們出兵攻打呂布,那麼長安必定會派出兵馬襲擊我軍背後。除非主公能派一穩妥之人扼守洛陽,讓長安兵不能從容而過,這樣才不失為穩妥之計。」郭嘉對於朝廷方面並不太擔心,因為曹操這段時間加緊了洛陽的恢復工作,城牆已經修整大半,只要派一得力大將鎮守,應該可以將長安軍拖在那裡,讓他們不敢有所寸進。

    「只不過我軍現在最大隱患,還非上面所述兩軍,其實宛城張繡才更加值得疑慮啊。」郭嘉一句話說完,惹起身邊一片驚訝聲。

    「據我軍得到情報,這張繡本來是張濟的侄子,可是此人野心不小在董卓死後,竟然公然和董旻作對站在牛輔身後。誰曾想牛輔實在無能,在討伐白波之戰中被自己親信砍了腦袋,而這個張繡害怕受到董旻的報復,所以會同賈詡佔領了宛城自己稱王稱霸去了。」郭嘉說完看著曹操說道:「此子早有擴張之心,只是時機沒有成熟罷了。那賈詡在洛陽之時,便甚有薄名好斷善決。如果讓他們在我們身後撿了便宜,那麼我軍在中原再也沒有立足之地了。」

    「奉孝之意是,我們先出兵平定張繡,再回頭討伐呂布?」曹操瞇著雙眼看著地圖說道:「如果高順趁著我軍出擊,順勢佔了許昌豈不是更加危險,要知道我們這裡距離袞州更加接近啊。」

    「主公不知高順為人,和呂布的意圖了。」程昱拜首說道:「這高順雖然勇則勇矣,可是其人甚為保守忠心,呂布命他守住東郡左右兵馬不過兩萬餘。這便可以看出其實呂布只不過想讓他遏制我們的進攻,而非對我軍有何意圖。加上高順忠厚為人,此人就算看到我軍破綻,必定會先考慮到自己的任務,而不敢率然攻擊的。如果此地換成濮陽張遼,那麼我們恐怕就應該好好籌劃一下了。」

    「可是如果呂布帶兵親自來攻?」曹操剛說完這句恍然大悟說道:「下邳劉備現在兵馬不多,正是呂布急於消滅的,而關張二將我想就連呂布也不敢心生大意。既然如此,我們迅速點兵輕裝直襲宛城,待到將張繡小兒拿下,我們實力增強之後再回頭討伐呂布!」曹操心意已決,拋下了心腹大患呂布不顧,將注意力轉到了張繡身上。

    而呂布此時也正在厲兵秣馬待戰劉備,前日在陣上交手,對於關羽和張飛的武藝,呂布心中頗以為意。他知道現在佔了劉備的徐州,對方肯定心中充滿怨恨,如果不盡早將其斬草除根的話,很有可能今後會惹出什麼禍亂。於是在曹操率兵七萬餘前去宛城的時候,呂布也領出三萬馬步,與劉備相隔汶水紮營相對。

    且說宛城張繡自從上次軍中逃脫之後,在賈詡的幫助下大力發展其地,不但精修城池招募兵員,而且連接荊州劉表互為往來支援。這日張繡忽然聽到急報,說是許昌的曹操竟然率大軍來攻,前鋒夏侯惇已經貼近澦水下寨,與自己的宛城也只有一水之隔了。

    「文和,莫非這曹操也歸順了那個賊子,幫助他來討伐我們麼?」張繡沒曾想到,自己來到這裡本來還算事事順利,可是朝廷上的追殺沒有來,這許昌的曹操倒是大老遠的到了。究竟那個曉峰是何方神聖,為什麼這麼多人都要受到他的蒙騙呢?

    「將軍不必多慮,我想這次曹操並非奉了朝廷之命,只是擔心被我們從身後偷襲罷了。」賈詡眼睛轉了幾轉便有了對策:「現在曹操征討呂布乃是當務之急,他為了以絕後患所以才發兵來襲的。」

    「可是這曹操實力我們也都知道,就憑著我們現在的兩萬兵力,恐怕不是這個傢伙的對手啊。」張繡一想起對方手下的那群武將就頭痛,更何況對方這次出兵七萬之多,和自己比較起來那絕對不可同日而語的。

    「將軍不要有所疑慮,退敵妙計盡在文和掌握之中,只不過上中下三計不知將軍挑選哪條呢?」

    「文和不愧為天下第一智者,不知這下計如何?」張繡沒想到這火燒眉毛的時候,賈詡竟然不慌不忙頃刻間就想出破敵之策,並且一次還想出三條,所以心中喜悅之情自然溢於言表。

    「這下計……將軍叛出涼州軍,恐怕每日也是提心吊膽惶惶不可終日,既然曹操乃是有名豪傑有實力爭奪天下,那麼不如我們就此棄械投降,歸降於曹操便是了。我知此人向來大度,如果你言辭懇切心意甚誠,曹操必定不會奪宛城之地,況且他的重點是要征討呂布,如果我們求降他定會立刻返回許昌的。」賈詡微微笑說:「這樣我們既不會失去此地,而且還找了一個頗有實力的靠山,將軍意下如何呢?」

    「這……」張繡有點為難了,因為他並不相信曹操真的會像賈詡所說的那樣,繼續留著自己待在這裡成為大患。所以張繡略微思考一下回答說道:「曹操雖可寄托,可是呂布這人實力外人不知,我們涼州人那是親眼所見的。我怕就此歸順曹操,到時候萬一呂布將其擊潰,那麼我們立刻被人抓住把柄,有了相攻的口實。與其將命運交給別人掌握,還不如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為好。不知文和的中計如何呢?」

    賈詡欣賞的點了點頭說道:「將軍果非怯懦之人,既然應戰之心甚堅那麼我便說出中計好了。」

    「荊州劉表和我們乃是同盟,雖說此人頗為老成持重,可是對於信義之事卻最為看重。」賈詡微微笑著說道:「這襄陽距離我們最近,如果將軍急速向劉表求援,那麼對方必定會立刻派兵來援,這樣我們兩軍夾擊之下,曹操或有可能被我們聯手擊敗。」

    「不知此計有幾分把握?」張繡本來就想死守宛城,然後等待劉表軍朔江而下前來救援的,可是誰知道賈詡說話間也沒什麼底氣,看來連這個人也並不看好這條計策。

    「劉表雖然兵多,可是卻無真正可用大將,如果對上曹操後果難以預料,這勝負之數五五波罷了,只有天能預料。」賈詡看著張繡失望的神色,輕笑一聲一陣寒光從雙眼中迸射出來,他湊到張繡身邊說道:「其實將軍不必多慮,前面兩計只不過是文和堅定將軍戰心罷了,這必勝殺招乃是最後這條計謀。」

    「哦?文和果然還有妙計。」張繡的心情一下子從低谷升到巔峰,他滿臉興奮的看著賈詡等待對方的答案。

    「這上計就是……歸降……」賈詡惡狠狠的從牙縫裡擠出最後兩個字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