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佔平壤、與新羅開戰的戰報通過各役所不分晝夜的傳遞,很快就送到了遙遠的京師長安,這在長安朝野引起了軒然大波。這可是先帝太宗就想完成的遺業,大多數百姓遠處戰火之外,對於李林龍和唐軍戰無不勝的表現很敬佩,而李林龍一系的紫薇派和蒼鷹軍舊部自然也是歡欣不已;惱火憤恨的當然也少不了,長孫無忌一系的,李績一系的,許敬宗、李義府一系的都擔心李林龍一系更加強橫,不約而同地採取了打壓的對策。
大家都知道,平定半島後朝廷一定要論功行賞的,這樣才能激勵將士為國浴血奮戰,李林龍一系勢力將進一步壯大,這導致其他系的發展空間進一步縮小,也就是說構成了致命的威脅。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是官場的潛規則,但事要關己,就要暗地插刀了。歷代朝堂,都是如此。
早朝之上,各系人馬各懷心事,紛紛擇機開始了對李林龍的誹謗和攻擊。
「陛下,李林龍這次作戰雖然立下了大功,但也犯下了不可饒恕的藐視君王之罪!」先出來攻擊的是李義府,他想徹底扳倒李林龍,所以叨住了理往死裡踩。
坐在金鑾寶座上的高宗皺了皺眉,問道:「愛卿,這話怎麼說?」
「新羅與我大唐主僕有盟,這個盟約是先帝時建立的,在陛下手裡發揚光大。可以說,新羅對我天朝忠心耿耿、恭敬有嘉,其心其志無不表現著對陛下的尊崇,而陛下是英明之主,心胸博大,也視新羅國王及百姓為自己子民,多次向他們表達天子的慈愛和威儀,所說的言辭、所做的恩典是新羅百姓景仰陛下的因由,原本一切都很好,但現在被李林龍未得到陛下的授權,未得到兵部的指令,擅自用兵,毫無理由地毀約,新羅人必以為這是陛下准許的,必然視陛下為無道、無信用之君王,這還是他一國想法,這事要是傳遍天下,天下的諸蠻夷也必然認為我天朝和天子是無信用之國君,定然心生叛逆,如此一來,不知道出現多少禍亂。」李義府義憤填膺。
「陛下,臣以為,李林龍做事鹵莽,膽子太大了。他開了個武將私自行動藐視君王的先例,這樣的開端不加懲治,恐怕朝廷如何約束邊軍?邊將是否都可以任意妄為了?那樣的話蠻夷雖除,邊將擁兵自立,危及社稷安危呀!」一名屬於李績一系的官員也站出激烈評說。
「陛下,李林龍所做之事到底對否,自有陛下和各位大臣定論,臣不敢亂說。不過幽州、雍州一帶官員的折子上提到,他把高句麗人大量遷移到這些州郡,還強令各州郡妥為安排,頤指氣使之態昭然。州郡官員還哭訴道:高句麗人源源不斷被遷移過來,地方要給他們安置住所,給他們提供糧食,地方的財庫、糧庫很短時間都被掏空了,還有這些高句麗人因是被強迫遷移過來,普遍思念故土,對大唐心懷嫉恨,隨時可能爆發大的騷亂,危及地方安全!」許敬宗也插話捧場。
高宗聽到這裡,已經氣的臉色發白,半天罵出一句話:「胡來……」
「陛下,他們所言雖然確鑿,可李帥這些措施都是有因由的。新羅是想借我大唐之手統一百濟、高句麗,然後自身壯大,再與我朝分庭抗禮,將來必是我朝大患也!李帥深通兵法和治理地方之道,故先下手為強,至於沒有請示陛下,那是路途遙遠,戰機稍縱即失,因此才有雷霆一擊,此舉都為國家社稷著想,陛下明鑒。」狄仁傑見這些人對山主不利,不顧高宗已經震怒,不懼危及自己,搶出班來辯解道。
「狄大人所說確有道理,把高句麗人大量遷移到內地,把我子民大量遷移到高句麗,一是有利於高句麗之地真正被我大唐管理;二是有利於各民族混雜居住,便於民族融合,短期看有些混亂,長期看利於社稷安定。」大理寺卿周興也急忙幫言。
高宗雖然心裡彆扭,不過也知道他倆人說的有些道理,因此還不好發火,他眼光看向李績,想知道他的態度。
李績自然明白該表態了,老謀深算的他沉思片刻,出班奏道:「論戰功李林龍確有功勞,論作為滅新羅遷移民的確有利於社稷,但這些功勞和遠見再高,也無法掩蓋藐視君王之事實。陛下如不責罰,則天下將輕視君王之權威,不利於陛下的威儀,故其人有功,但也有過,功雖大,卻不能抵皇嚴威儀受損之過,陛下應責處之!」他把皮球踢給了君王。
高宗很滿意李績的綜評,略一沉思,下了聖喻。
……
半島三國相繼滅亡,但殘存的一些地方武裝依然很強大,他們見唐軍驅趕高句麗人離開故土,而唐人則大量移民過來,原住民普遍反感,趁亂鼓惑各地百姓起來反抗,半島各地隨之湧起了無數的叛亂。
「山主,漢城州大地主金錶順聚集十數萬人準備對抗我們,黎元城有原百濟貴族福壽聚集十餘萬人也不准官員到任。除這兩支較大的武裝外,其餘大小不等的武裝有十多支……」孫仁師向李林龍稟報著軍情。
「嚴格彈壓,否則將致使我們治理半島的意圖夭折,絕對不能手軟。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要想擁有別國的土地就要用血腥手段摧毀其國其民的抵抗意志,這是強國實現目標的唯一手段,假仁假義只能禍害自己,我不願意看到以後半島局勢因我們今天的仁慈和軟弱變的動盪不安。」李林龍毫不猶豫地下了殺罰令。
「山主,咱們成了嗜血的軍隊,這樣會被這些民族嫉恨的!」盧照鄰文人習氣,心中不忍。
「哼,如果讓他們有反盤的機會,使他們可能建立新的國家,那麼我們這些人的確會被子子孫孫痛罵,但我們要是將這半島徹底變成我大唐領土不可分割一部分,使他的百姓與我們各民族融合在一起,那麼他們的後世子孫會把我們當成英雄崇拜。」李林龍不屑回應道。
……
平東軍殺進了漢城州,反叛的金錶順軍隊雖然拚命反抗,但他們倉促拼湊的軍隊,持著簡陋的武器,與訓練有素的平東軍比起來相差太遠了,城內血流成河,成了屠宰場。
黎元也被平東軍攻克,遭到血洗。接著又先後有三十多城被血洗,因涉及叛亂至死的人達數十萬。半島上很多城市都空閒下來,五萬平東軍將士、兩萬劉仁願管轄的五軍都督府軍隊、兩萬新組建的新營軍隊,一萬高侃所部和一萬王方翼所部,共十一萬人都分到了數百垧不等的土地。
蜂擁趕來的關內百姓有二十多萬人,也都平均分到了百垧以上的土地。
有土地就需要有人耕種,很多人開始僱傭新羅和百濟人做幫工。
……
在平壤皇宮內,李林龍召集將領們商討如何治理半島。
盧照鄰拿著一個厚厚的簿記,向大家講解:「高句麗人全部被遷到了關內,新羅百濟百姓叛亂被鎮壓後,大約不到二百多萬人,其中年輕婦女被將士們娶走的有十萬多人,平均每名將士擁有一個女人,剩餘的婦女、老人、孩子有一百四十萬,男丁有五十萬人……」
「除了有牴觸情緒的反抗分子,不能再殺了,這片土地需要有人耕種建設。頒佈一個法令,只要是臣服大唐,服從各地官府治理,就是大唐子民。我大唐不分民族,只有唐人,無有其他的什麼民族;州府籌建養老所,贍養那些在戰爭中失去兒女的孤寡老人;僱傭任何幫工等必須給予正常合理的酬勞,讓他們能夠安居生活;百姓生活富足,隱患就會降到最低。這樣,二、三代人後,這片土地上將只有唐人,所認的字,所講的話,都與關中一般。」
「通過沒收高句麗、百濟、新羅王公、貴族、地主的財產,累計為數千萬貫,糧食五百萬石,這些錢和糧食如何分配?」盧照鄰問道。
「財產折現後一半留做軍費及撫恤費,糧食一半留做軍糧,其餘劃給州府,用於發展生產和改善民生,救濟貧苦百姓。」
「軍隊咱們分為四支,不利於集中指揮調度,大帥該給合併了!」孫仁師也提醒道。
「不錯,高侃所部、王方翼所部、黑齒常之所部四萬人返回營州駐防。其餘軍隊合併為一支平東軍,原數量為十萬,現無戰事,壓縮到五萬人,但建制不變,遇到戰事,即可擴充。分別駐防熊津、周留、漢城、平壤、金城五地,由樸逆風、柳斷刀、許滄海、耶律順達、黎黑分別統領,孫仁師為總大都護、劉仁願為副大都護,統管五軍。暫時先這麼安排,我擬了聖旨已經送往京師了,具體如何安排還要看陛下的。」李林龍回應道。
……
京師皇宮內,秀香按照李林龍密信的安排進了皇宮,見到了皇后武媚娘,請求皇后對於半島的軍政人事安排要多多照顧有功將士。
「林龍總是說,要報答姐姐對他的知遇之恩,在邊軍如何苦都能忍,但為了長治久安,他在信裡讓妹妹跟姐姐說,多多嘉獎那些出生入死的將士,這樣姐姐在軍中的威望就會越來越高;至於他自己,等到戰事了了,想讓姐姐安排他回京修養,繼續當他的逍遙公,再也不管什麼軍權了。他說,就想活的輕鬆。姐姐,你看他,真是不成器,無法為姐姐分憂呀。」秀香明著貶李林龍,實則是想武媚娘吃寬心丸。
武媚娘已然知道高宗欲召李林龍回京,而且有可能施加手段嚴厲約束,甚至可能貶官,她對這個處罰,心裡也很贊同,李林龍勢力過大,不利於她對其駕御,所以適當地要給李林龍點顏色,讓他知道她才是他永遠的天,是他的永遠主子。
「唉!林龍一些作為,大臣們議論很多,陛下和本宮也要考慮群臣們的意見,所以這次讓他回來,會有些說法,不過忍忍就過去了,畢竟他戰功顯赫!他回來,讓他休息一段時間,多陪陪你,這也是好事,戎馬勞累催人老啊!」
秀香知道因由,為李林龍強爭,卻是害了他,故借坡下驢說道:「姐姐做主吧!只要讓他舒心就好!」——
修改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