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炮火1906

第二卷 黃金之路 第四百四十一章 西線僵局 文 / 費虛

    第四百四十一章西線僵局

    後世的二戰中,美國正是因為在島嶼上與***逐步的拼消耗失去了耐心,不想再用巨大的傷亡來換取這些星羅棋布的島嶼,才導致了原子彈在***的爆炸。

    想必***此刻也是同樣的心情,太痛苦了,這簡直就是太痛苦了。

    塞班島這麼一個小小的島嶼,居然連續幾天的攻擊都沒有辦法拿下來,這簡直就是恥辱。

    實際上,這種大規模的登陸戰役,是需要詳盡的策劃與指定計劃的,可是日軍如此倉促,不能不說,還是犯了輕敵的致命錯誤。

    文萊軍居然利用飛艇在各個島嶼之間補給,也算是一個奇觀,但不得不說,無比奏效。

    雖然海風很大,洋面上也經常有風暴,但是對於這種短期內的作戰來說,還是相當有用。

    正當塞班島激戰正酣的時候,進攻青島的***軍隊卻遇到了大麻煩,他們的進攻毫無進展,連續多日的進攻,換來的卻是數千具屍體。

    「誰說日軍要付出四五萬人才能拿下青島?照我看,沒有十萬人的犧牲,日軍別想拿下青島。」

    的確,在李安生看來,有了四萬多中***隊的加入,青島還守不住的話,那還真是戰略決策失誤。

    德軍之前在青島徵召了三萬多人的中國民兵,作為輔助,實際上這些中國人並不直接參戰,後世歷史也的確如此,也就是說,德軍雖然號稱有四萬多人,但實際卻只有一萬餘人。

    李安生讓有過要塞防禦經驗的東北軍兩個師一個教導隊的移花接木,取代了那些中國民兵的位置。

    這讓德國青島總督瓦爾德克欣喜若狂,中***隊的出手,意味著青島的固若金湯。

    果然,第一個月的戰事,***軍隊沒有任何的進展,***艦隊發射了總計上萬發的炮彈,卻毫無用處。

    中***隊到來之後,幫助德國進一步的修建炮台、堡壘與工事,修建各種防禦設施,又能防禦好,又能殺敵的要塞上的要塞。

    事實上,青島這個小小的戰場並不引人矚目,世界的目光依然聚集在歐洲,聚集在了那麼一群人身上。

    馬恩河戰役之後,戰鬥又持續了十天但收效甚微。隨後,在一連串的血戰中,雙方輪番試圖迂迴對方的翼側,史稱「奔向大海」。

    阿爾貝國王率領他的野戰軍於10月6日撤離被圍困的安特衛普,9日該城陷落。法爾肯海恩使用他的高唱戰歌向死亡前進的年輕志願兵,試圖在低窪的佛蘭德平原第一次伊普雷戰役中,突破聯軍防禦薄弱的戰線。在一個月(10月12日11月11日)的血戰中,從防線中部調到翼側的英國部隊、比利時部隊,加上法國後備部隊,借助洪水氾濫——比軍利用漲潮,打開閘門,讓海水氾濫成災,勉強頂住了德軍突擊,並且發動了一場徒勞的反攻。

    泥濘、鮮血與恐怖相結合的伊普雷戰役,是1914年西線的最後一場大戰役。由於幾個月激烈而連續的戰鬥喘不過氣來的、疲憊不堪的交戰雙方,都在挖掘塹壕,設置帶刺鐵絲網,構築固定陣地;在隨後3年中,雙方陣地的進退都不超過10英里。機關鎗佔據著統治地位。

    1914年以德國人在西線控制法國最富庶的地區而告終。率先投入戰爭的各***隊的骨幹都消耗殆盡。法國的傷亡人數遠遠超過50萬人。英國遠征軍的正規部隊士兵,俗稱「湯米?阿特金斯」,實際上已在伊普雷和那以前進行的戰役中打光了。比利時人喪失了大部國土,和大約百分之四十的野戰軍。但是德國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而且它輸掉了這場戰爭。

    就其範圍、屠戮、交戰者之盡心竭力和軍情之變化萬千而言,東線遠遠超過所有類似的人間悲劇的規模和緊張程度……殘酷而淒慘的戰爭;凜冽冬戰;慘淡而荒涼的大地;身負重荷,時而向前、時而向後的長途行軍;套著韁繩而死的戰馬;在自己流出的鮮血中凍僵的傷者;不計其數的、暴屍千里的死者;又被趕進肉磨子的生者……。在這裡,整個中歐把自己撕成碎塊,在痛苦中奄奄一息,待到重新站起來,已是面目全非。

    只有這位溫斯頓?丘吉爾的如椽大筆,才能如此真切地描繪整個大戰中東線展示出的廣袤無垠的空間,深重的苦難和萬般恐怖。正如g?l?麥克恩蒂所指出的,有人曾說過這樣的話:西線是軍隊太大而戰場太小;東線是戰場太大而軍隊太小。

    1914年最後幾個月,正當西線馬恩河的棋盤上決定著各國命運的時候,在這裡,在東線的森林湖泊和河流中,在進行著另一場決定性的戰役。

    俄國遵守它的參謀部戰前對盟國所作的承諾,同時為了滿足8月間法國提出的緊急要求,在它自己的動員尚未完畢之前,就對德國和奧匈發動進攻。

    俄國(西部邊境)的波蘭突出部決定了這個方向的戰略。在突出部的南沿和東側,作好戰備的俄軍主力(38個半師,編為4個集團軍),與同等數量的奧匈師相對峙。另外兩個俄國集團軍(17個半師)則從突出部北側和東北楔入東普魯士,當面只有一個德國集團軍,即第8集團軍,轄14個師。俄國人在數量上佔優勢,但在技術、訓練、武器裝備(特別是通信設備)、公路和鐵路網方面,加上隨後顯示出來的統帥才能方面,同盟國的優勢要大得多。

    與俄軍不同,德軍受到嚴密的控制。這控制是基於對敵人的運動、能力,甚至他們的意圖瞭如指掌;信息的獲取主要靠截獲俄軍的電訊,其次靠空中偵察。

    儘管俄國人才動員了三分之一的兵力,而且明顯地缺乏補給和支援部隊,但他們還是於8月13日發動了攻勢。

    向東普魯士的進軍兵分兩路,矛頭均指向德國第8集團軍:一路為俄國第1集團軍,由帕?倫南坎普夫指揮,位於馬祖裡湖區(大約在東普魯士中部,由若干設防的大小湖泊形成)以北;另一路為俄國第2集團軍,由亞?薩姆索諾夫指揮,位於湖區以南。兩個集團軍都受(西北)方面軍司令官日林斯基將軍協調,但是通信裝備不足,參謀工作不力,車輛匱乏,加上指揮拙劣,恰恰暴露了這次東普魯士進攻戰役的一個突出特點——缺乏協調。

    幾年前,馮?史裡芬就預見到這樣一次進攻。德國人對付進攻的計劃規定,首先集中兵力打擊(俄國)第1集團軍,爾後利用他們所處的內線或中心位置,及其優越的交通網絡,將部隊迅速西調,打擊(俄國)第2集團軍。

    然而,此次進軍,俄國人初戰告捷,但這個勝利給他們帶來了不幸的後果。指揮第8集團軍的是馬克斯?馮?普裡特維茨-格拉弗羅恩中將,他是一個利己主義的政治將軍。其人表面傲慢,內心虛弱。他的部隊於8月17日在斯塔魯佩倫與倫南坎普夫首次接觸(這一仗是一位能幹而富進取心的德***長赫爾曼?弗朗索瓦硬要打的)之後,第8集團軍的3個軍於8月20日在貢賓嫩對俄國第1集團軍發動一次協同得不好的進攻;同日遠在南邊的薩姆索諾夫(第2)集團軍越過東普魯士邊境。德方一個軍[譯者註:弗朗索瓦指揮的第1軍。]在貢賓嫩取得了戰術性勝利;其他兩個軍則被擊退了,於是普裡特維茨陷於動搖。他向位於西線的德軍總部的毛奇報告,說他打算撤退到維斯瓦河以西,從而放棄整個東普魯士。這是毛奇無法容忍的。普裡特維茨不得不滾蛋。他的繼任者是保爾?馮?興登堡將軍,此人原已退役,現在應召復出;他是一個「木頭巨人」,後來充當阿道夫?希特勒的傀儡。曾協助攻克列日要塞的埃裡希?魯登道夫被任命為興登堡的參謀長。

    但是他們到任之前,事態正向高潮發展。第8集團軍參謀部作戰處長馬克斯?霍夫曼中校向普裡特維茨表明除非打退薩姆索諾夫集團軍,否則向維斯瓦河西岸撤退幾乎肯定是不可能的。因此,普裡特維茨批准霍夫曼的明智計劃,即用鐵路和強行軍將第8集團軍主力從貢賓嫩和因斯特堡間隙向南向西調動約130英里,以便集中兵力打擊薩姆索諾夫,同時留下1個德國騎兵師在依托哥尼斯堡城垛的要塞守備部隊的支援下,牽制整個俄國第1集團軍。

    8月23日夜間,當興登堡和魯登道夫接管指揮權時,德軍變更部署的工作(8月21-25日)進展順利。奉命阻滯薩姆索諾夫緩慢前進的德軍第20軍己投入戰鬥;在魯登道夫鞭策下,其他兩個軍於26日猛攻薩姆索諾夫的右翼。27日,另一個軍——弗郎索瓦將軍的第1軍一趕到俄軍左翼,就開始合圍進攻。

    隨後進行的坦嫩貝格戰役於8月30日結束,這是一場現代的坎尼之戰。薩姆索諾夫兩翼都被擊退;他的中央被打垮並被包圍。在大約5至6天的戰鬥中,俄軍第2集團軍被消滅。或許有三分之一的人員倖免於難;其餘12.5萬人被俘,數千人死亡,成為德國在東線首次輝煌勝利的證明。德方付出的代價約為1.3萬人,包括傷亡和失蹤。

    與此同時,北部的倫南坎普夫第1集團軍對南部的大禍一無所知,還在緩慢進軍,直到大勢已去。

    坦嫩貝格戰役慘敗的消息傳到倫南坎普夫時,他才停止前進;把他的南翼部隊「轉移」或者說撤過馬祖裡湖區,並準備戰鬥。興登堡、魯登道夫和馬克斯?霍夫曼只用了四天時間就重新部署了第8集團軍,並制訂了新的作戰方案。德國人計劃以正面攻擊釘住第1集團軍,同時通過湖區間隙迂迴其南翼。

    倫南坎普夫實際上投入全部兵力實施固定的線式防禦,只保留兩個師作為預備隊,從而喪失了靈活性。不過,他的部隊開始打得很好。4個德***,包括9月2日從西線到達這裡的兩個軍(這兩個軍對坦嫩貝格戰役來說為時太晚,但卻正當決定性的馬恩河戰役進入高潮的時刻),於9月9日發動牽制性正面攻擊。但是深溝高壘的塹壕體系抵銷了德軍的重炮優勢,進攻被擊退了。好景不長,同日拂曉前,德第1軍(在虛張聲勢的馮?弗朗索瓦將軍驅趕下,四天行軍77英里;馮?弗朗索瓦曾在坦嫩貝格戰役中大出風頭)卷擊倫南坎普夫的南翼,使之潰不成軍。但是,倫南坎普夫雖然在此以前行動遲鈍,這次卻作出了迅速而正確的反應;9月1日他下令總退卻,並以兩個師實施反擊以掩護退卻。這樣,興登堡錯過了獲得又一次坦嫩貝格大捷的機會。不過,這第一次馬祖裡湖區戰役把最後一批俄國部隊趕出了東普魯士的土地,而且又抓到一大批俄軍戰俘。到9月17日,此役在後衛戰鬥中進入尾聲,一場典範的大戰役宣告結束。

    正如西線的馬恩河戰役一樣,坦嫩貝格-馬祖裡湖區戰役產生了巨大的後果。它並沒有把德國從兩線作戰的戰略困境中解脫出來,而且其戰果由於同一時間俄軍在奧匈的加裡西亞取得的勝利而被部分地抵銷了。然而,全世界都感覺到了這場大戰役在軍事上、戰略上、政治上和心理上的衝擊波。兩個俄國集團軍被擊破,總共損失約30萬人。所謂俄國「蒸氣壓路機」的神話被揭露了。的確,俄國人並不是以壓倒一切的力量來對付敵人。而是拖著沉重的腳步茫然地邁向死亡;他們的錯誤和判斷失誤如此之多,如此愚不可及,以致於成了所有的軍事院校都採用的戰例教材。

    坦嫩貝格戰役對俄國是一場災難性的失敗,使俄國人「遭到一次永遠未能完全恢復的打擊,而且在不小的程度上導致他們後來從大戰中消失」。這一估計似乎過分了,因為俄國人,正如兩次(世界)大戰顯示的那樣,具有承受可怕的傷亡和巨大的失敗的能力。然而,這次戰役畢竟對東西兩線的戰局均有影響;如果說德國輸掉馬恩河戰役(最終)導致輸掉這場大戰,那麼它在坦嫩貝格的勝利卻延長了這場大戰。的確,對德國人來說,坦嫩貝格的捷報有助於掩蓋馬恩河的敗績。德國人民在興登堡和魯登道夫身上發現了英雄偶像,他們將追隨這兩尊英雄偶像直到土崩瓦解。

    俄國人在東普魯士遭到慘敗,然而在遙遠的南部卻取得了多次成功。在波蘭突出部的南側直到羅馬尼亞邊境,沿200英里長的加裡西亞戰線,尼古拉?伊凡諾夫將軍統帥下的4個俄國集團軍(第4、第5、第3和第8)面臨康拉德?馮?赫岑多夫指揮下的3個奧匈集團軍(第1、第4、第3)和第2集團軍的一部分。奧匈第5、第6集團軍和第2集團軍的大部則已用於對塞爾維亞作戰。

    康拉德於8月23日發動攻勢,企圖打亂俄國的動員時間表。他的主力位於他的左翼(西翼),即維斯瓦河與布格河之間,面向盧布林和霍爾姆。俄國的計劃差不多完全與康拉德的計劃相對應;結果是兩個巨人迎頭相撞。在克拉希尼克戰役(8月23日至26日)和科馬羅夫戰役(8月26日至31日)中,奧匈軍強大的左翼第1、第4集團軍差點贏得一場大勝利。但是競爭的雙方有點像兩個被蒙住眼睛爭奪獎賞的鬥士,彼此都幾乎不瞭解對方的行動,再加上混亂的命令和拙劣的協同,使康拉德除取得一次戰術性勝利外,一無所獲。

    與此同時,奧匈軍薄弱的右翼(東南翼)第3集團軍和配屬約其他支援部隊處境不妙。在格尼拉亞利帕河戰役(8月26-30日)中,俄國第3、第8集團軍在數量上至少以三倍於奧匈軍的優勢,壓倒了奧匈第3集團軍,使之遭受慘重的損失,向西後退若干英里,退到它原先的出發地倫貝格。俄軍左翼現在處於向奧匈第1和第4集團軍側翼和後方運動的位置。

    康拉德在他的第2集團軍餘部的增援下從塞爾維亞戰線匆匆轉移到北部,企圖在臘瓦-魯斯卡亞戰役(9月6日-10日)中改變方向,重新部署他的部隊,並迂迴俄國第3、第8集團軍。雙方均在混亂和非決定性的戰鬥中互相攻擊。但是,奧匈軍部署的變更在奧匈軍左翼第1集團軍和康拉德其他部隊之間留下了一條40英里長的間隙。俄國騎兵利用了這一間隙,危及奧匈軍的後方。奧匈第4集團軍及時得到警報——不是來自它本身的騎兵巡邏隊,而是來自破譯敵人無線電明碼電報。9月11日,康拉德下令撤過桑河;復於9月16日撤至戈爾利采-塔爾努夫一線,左翼達維斯瓦河,右翼達喀爾巴阡山,倫貝格以西(或後方)135英里;奧匈軍勝利的美好希望和天花亂墜的夢想就是從這裡開始的。

    康拉德的退卻,使奧匈帝國的整個加裡西亞淪於俄國之手,只剩下一座被圍困的普熱米什爾要塞,它位於戰線後方數英里,被洶湧前進的俄軍圍得水洩不通。

    加裡西亞戰役中,奧匈軍死傷約25萬人,被俘10萬人,而全國參戰部隊不足百萬人,這是極其巨大的損失。這又是一個歷史災難的預兆,一個衰亡帝國垂死掙扎的開端。

    俄國的勝利危及德國富饒的西裡西亞省。勝利的「三執政」——興登堡、魯登道夫和霍夫曼從東普魯士調來4個軍對付這個威脅。德國人又一次以出色的條頓民族的效率使用他們優越的鐵路網。在9月下旬的11天之中,動用大約750列火車把部隊轉移到克拉科夫地區,行程約500英里。這是後勤計劃及其實施的一個典範。

    這些較小的德國部隊加上其他部隊組成第9集團軍,並於9月28日向波蘭地區發動一場肆無忌憚的掠奪性攻勢;當時俄國最高統帥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大公借助強大的增援部隊重新部署他的部隊。奧匈軍沿維斯瓦河一線掩護德軍的南翼,並向桑河挺進。德軍的進擊取得初步成功。而且進展迅速;到10月12日,華沙已經在望。但是,如同巴黎一樣,華沙城那朦朧的塔尖卻可望而不可及。俄軍數量上的優勢(大約是4個集團軍對1個集團軍,60個師對18個師)發揮了作用。經過維斯瓦河沿岸的激戰之後,德軍放棄了他們的全部佔領區,秩序井然地退到他們的邊境,同時炸毀橋樑、實施焦土政策和大規模的破壞,阻止敵人的追擊部隊。奧匈軍也縮回桑河,再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扔下普熱米什爾不管,從而結束了波蘭西南部戰役。

    這是一場流血的、針鋒相對的博弈;它推遲、分散了俄軍進攻西裡西亞的準備,但未能阻止這次進攻。11月1日被任命為東線德軍所有部隊總司令的興登堡,面臨佔絕對優勢的敵人——德國第9集團軍對俄國第5、第4、第9集團軍。奧匈軍已被粉碎;北部的俄軍再次越過防禦薄弱的東普魯士邊境。

    擁有戰爭必需的工業和礦產的富饒的西裡西亞再次處於危險之中;德方開始疏散和拆除工作。

    但是德國人又一次乞靈於他們以鐵路為依托的戰略機動力,發動了另一次大膽的破壞性攻勢。他們得力於截獲的俄軍無線電報;這一因素在整個戰爭過程中幫了東線德軍的忙。現由奧古斯特?馮?麥肯森(此人曾在東普魯士擔任軍長職務)指揮的第9集團軍,於11月初集結於托倫和波森之間,並於11月11日在來自東普魯士的第8集團軍部分兵力加強下,攻擊向西裡西亞進軍的俄軍翼側。

    這一行動幾乎又獲得另一次坦嫩貝格大捷,接著來個向後轉,導致德方一個軍陷入包圍,同時打了一場史詩般的羅茲戰役。到11月中旬,麥肯森的攻勢至少向前挺進了50英里,並且利用了俄軍第1集團軍與第2集團軍之間的間隙。但是尼古拉?古拉耶維奇大公行動果斷,把第5集團軍從南線調來,組成一支反擊部隊。包圍者反被包圍了。在羅茲的德軍第25後備軍進行了一場混亂而又可歌可泣的會戰,最後於11月底突圍,戰俘和繳獲的火炮均全部帶出。到12月6日,隨著俄軍撤退並建立了一條新的鞏固的防線,德軍進入羅茲,大規模戰鬥宣告結束。

    在波蘭西南部和西北部的兩次閃電行動,儘管屢遭挫折,或者按最好的說法,在戰術上打成平局,但破壞了俄國擬定的西裡西亞攻勢,的確,實際上終戰爭之局消除了俄軍對德國本土的威脅。

    至此,從西線抽調的和新動員的部隊開始源源不斷地加強興登堡的實力。到1914年底的嚴冬,東線局勢平靜。

    這種使人感到冷酷無情、無可改變而且毫無意義的大起大落的局面,把流血的後果留給了這次大戰以後的進程。奧匈帝***隊在加裡西亞戰役中喪失了大部分訓練有素的軍官,而這是唯一能夠把多民族的軍隊凝聚在一起的粘合劑。俄軍也損失慘重;他們的正規軍官成百上千地倒在一堆堆的死屍之中。

    康拉德起初部署了3個集團軍對付塞爾維亞,其中包括第2集團軍,但後來該部被調到俄國戰線。這一調動,使得已經動員了50萬軍隊的塞爾維亞(外加小小門的內哥羅的4萬至5萬民團)在戰爭開始時略占數量和質量上的優勢,並確保給奧匈軍以迎頭痛擊。奧匈軍渡過薩瓦河和德裡納河發動的首次進攻,在荒涼的塞爾維亞山區陷於停頓,接著縮回國境。這一切都發生在短短12天(8月12-24日)之內,而且付出約5萬人的代價。9月初,奧匈軍又一次發動進攻,渡過了這兩條河流,終於佔領了兩座小小橋頭堡,但陷於塹壕戰的僵局。

    兩個月以後,這個被一個不到500萬人口的小國一再打敗、擊破,因而蒙受恥辱的奧匈帝國,決心結束這種局面。現在,它的戰鬥兵員在數量上與塞爾維亞相比,約占3比2的優勢,在武器裝備和彈藥的數量與質量方面也佔有很大的優勢。在山區冬季嚴寒條件下經過頑強的拉鋸戰鬥,奧匈軍從側翼迂迴貝爾格萊德,12月2日佔領了塞爾維亞的這座首都。但是足智多謀的塞爾維亞統帥普特尼克正在等待彈藥(塞爾維亞人總是缺少彈藥),他於12月3日發動一場反攻。到9日,奧匈軍又一次全面退卻。作為他們的征服的紀念碑只有滿是車轍的被踐踏的泥濘地、潰退的軍隊丟棄的物品、路旁的屍體和雪地上的血滴……。到12月16日,貝爾格萊德再次光復,敵人被趕出去了。但是幾個月的勝利付出了高昂的代價:傷亡或被俘的塞爾維亞人約達10萬之多。奧匈軍的損失也不相上下。

    1913年底,德國將軍利曼?馮?贊德爾斯開始訓練和整編土耳其陸軍。1914年8月初歐洲戰爭爆發時,土耳其與德國簽訂了一項秘密條約。但是德國還得努力拉攏,並且利用英國心理上的錯誤,經過幾個月的戰爭才把這個「歐洲病夫」拖進這場衝突。

    戰爭爆發後不久,在地中海巡弋的兩艘德國巡洋艦格本號和佈雷斯勞號避入土耳其的一個港口,名義上成為「土耳其」的艦隻。10月30日,德國人指揮下的一支土耳其艦隊炮擊俄國的敖得薩港,這一行動實際上使土耳其介入了這場正在擴大的衝突。(法理上土耳其於10月31日宣戰。)

    土耳其的參戰自動地開闢了幾個新戰區,同時也帶來了新問題和新機遇。經由達達尼爾海峽進入黑海這條通往俄國的補給線被***了,但是土耳其的亞洲帝國,因幾個世紀的內部**而變得很虛弱,現在已經不起攻擊。土耳其各條戰線的特點是距離遙遠、氣候差異極大——從嚴寒的高加索到酷熱的沙漠,加之交通條件很差。沒有直達的鐵路線,從君士坦丁堡到巴格達需要幾周艱苦的跋涉。起初土耳其集結了約40個師,50萬人左右,最後編成4個集團軍:第1集團軍部署在土耳其歐洲部分;第2集團軍部署在小亞細亞;第3集團軍在靠近高加索的俄國邊境:第4集團軍位於從巴勒斯坦到西奈的黎凡特沿岸;還有兩個軍在美索不達米亞。小規模的戰役立即展開在靠近波斯灣源頭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當地英國統治者從印度抽調部隊;同時也展開在蘇伊士運河沿岸地區,這裡英國利用其埃及領地來進行防禦。英國一個印度師的主力部隊於11月22日佔領巴士拉,並挺進到美索不達米亞的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會合處。11月間,英國艦隊大張旗鼓地但也是徒勞無益地炮擊土耳其達達尼爾海峽要塞,這是未來事件的不祥預兆。

    到此時為止,土耳其戰區最重要的戰役是1914年11、12月至1915年1月初在海拔高達8,000英尺的高加索前線嚴冬條件下的搏鬥。

    利己主義的庸碌無能的土耳其陸軍大臣恩維爾帕夏,親自統率約15萬人的第3集團軍。與之對壘的俄軍約10萬人。在恩維爾帕夏的光榮之夢的驅使下,土耳其方面計劃先發制人,但是俄國人對此有先見之明。倒霉的土耳其人在卡爾斯和阿爾達漢遭到慘敗。第3集團軍大部消失——或戰死或凍死。到(1915年)1月初戰役達到高潮時,土耳其一個完整的軍又被殲滅。

    而同樣作為外圍戰場,經過結果各不相同。

    在南非,布爾人發動的短命的暴動被鎮壓下去了。

    德屬非洲殖民地——威廉二世皇冠上的第一批寶石,立刻感覺到這次戰爭的衝擊。多哥在8月底以前被英軍佔領;英法兩***隊開進了喀麥隆。但11月德屬東非擊退了一支從印度運來的遠征軍。當地一支白人和土著人混合部隊在一位年輕的軍事天才保爾?馮?萊托-福爾貝克中校(後提升為將軍)的統一指揮下,於1914年間對英屬東非發動了幾次短暫的進攻。

    而太平洋上的殖民地陷落,同樣是外圍戰場中不堪入目的一筆。

    為了洗雪恥辱,德國戰爭機器更加的暴跳如雷的轟鳴起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