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說哪裡話,素貞豈能忘了舊友。」白素貞迎了上去。
寧采臣一臉的不解,因為無論這白素貞是什麼,她都不應該認識這麼多人才對。
小青卻開口解釋說:「那人不過是左侍郎同族遠親,仗持以前幫助過老爺,總是騷擾姐姐。」
寧采臣大張著嘴,一副有口難言的架式。
小青奇怪了,心想:我演的不動嗎?「你是怎麼了?」
寧采臣合上嘴巴,心說:好吧!你們又勾起了我的好奇心。
本來寧采臣是已經打定了看戲的主意,反正沒有法海後,一個巴掌也就拍不響了。戲看人生,也是樂趣。
但是,拜託,你們又不是人。即使按你們自己所說,你們是天上的仙女。又哪兒來的人間父親。就算你們想認,也得有人當得起玉帝之女之名。
沒辦法,又是細節。不同的是,受生命威脅時,他總是忍不住那活的細節。而現,平靜了,也正常了。
小青真是演多了。
你說你們已經告知了寧采臣你們的身份,現又多個身份。這身份用來忽悠許仙,他沒意見,反正那就是個傻小子,可用來忽悠寧采臣,那只會引起他的好奇心。
寧采臣嘴上不說,但是他卻暗中放出了蜘蛛精。他真的需要知道他們確切的身份。
好吧!他承認,白素貞這名字太不像七仙女的名字。可對方不僅救了自己一命,同時還渡去自己的死之力。
面對救命之恩,對方一心不承認,他也不能強逼不是。
可是她救自己已經用去了一株靈芝仙草,若她們就是白蛇青蛇的話,實是無法保證許仙不會被她們嚇死。
雖然有什麼蝴蝶效應,但是又有誰能保證這效應只扇向好的一面,不會向壞的一面進軍。
唉!如果你們是仙女,那我就簡單多了,只要看戲就好了。可一玉帝的女兒卻有一凡人「爸爸」。哪個凡人受得起。
這邊正想著,那邊卻見李公甫帶著差人們闖了進來。
許仙本來還氣白素貞為一浪蕩子所纏住,看到氣勢洶洶進來的李公甫,立即問道:「姐夫,發生了什麼事?」
李公甫說:「漢文,你怎麼這?這專你別管。」直接來到白素貞面前。「白姑娘,你的案子犯了。」
「你是什麼人?膽量不小,竟然敢拿白姑娘。」左玉郎英雄救美,挺身而出。
見是個士子,李公甫不敢大意,抱拳行禮道:「這位相公請了。我是奉縣尊大人之令,來捕人的。」
英雄救美,本就會讓人打腫臉稱胖子,何況這左玉郎確實有個本族京中任侍郎之職。「縣令算個什麼?小小芝麻綠豆官,我叔姥爺可是左侍郎。」
許仙也追問道:「姐夫,白姑娘到底犯了什麼罪?」
李公甫見他不說個一二三四來,是帶不走人了。也就說了。
這事的起因還是庫銀。
原來,自從寧采臣把許仙的庫銀調了包之後,這李公甫是一直沒有再找到別的線。直到這白素貞從裡頭手裡盤下這店面來。
那裡頭得了銀子,當天便花用了。喝茶時,偶然得了這線,他便急匆匆來捕人了。
這一聽,白素貞說道:「李捕頭,雖然我是盤下了他的店子,但他花用的卻不一定是我給銀子,又如何能賴我的頭上來。」
白素貞說的很有道理,又有左玉郎幫腔,一時間李公甫倒難辦了,因為他這趟來是請了縣堂令牌來的,這捕不回人,他的屁股又免不了要挨板子了。
還是白素貞通情達理,願意跟他們去一趟,讓小青留下來幫著看鋪子,招呼客人。
只不過這事一鬧,也就沒什麼客人了。
寧采臣沒有離開,他沉思,想了一下,這才把小青叫到僻靜處。「青姑娘,這盜來之財,總是用不長久,還是還了吧!」說著取出那兩錠銀子來,擺放桌案上。
「寧公子,這是做何?我們沒有偷,你給我銀子做什麼?」
「不用裝了。這銀子是你們給許仙的,為我所換下來。這庫銀都是有官印的。盜取庫銀可是大罪,不是我動作快,許仙早發配了。」
小青一看,銀子下面果然有官印,不由小聲嘀咕道:「這人類就是麻煩,小動作不斷。」
「你說什麼?」
「沒,我沒說什麼。」小青突然眼珠子一轉,身似花嬌,羞羞答答道,「多謝公子救命之恩,奴願以身相許。」
她是發什麼神精?
寧采臣不敢多呆,立即離開。
小青卻還不放過,說:「親嘴也行……」寧采臣卻走得急,小青恨恨道,「書上不都這樣寫的嗎?怎麼不靈呢?」
年紀大的五鬼靠過來說:「青姑娘,你還沒放棄那個內丹,想吸回來?」
出了醜,還被手下看見。小青橫眉一豎,怒目圓瞪。「關你什麼事?還不幹活去!我要出門一趟,看好鋪子。」
「有什麼好看的,我們既不認得藥,又不會抓藥。」
「讓你看就看,哪這麼多廢話!」
小青走了,其餘四鬼圍上來,嘻嘻笑道:「挨罵了吧?」
「去去去。我這算什麼。倒霉的是那書生,他若還了,也就罷了。若不還,有他受的。」
「可白娘娘不是讓青姑娘不要要了嗎?」
「青姑娘小氣了,白娘娘讓不要,她就不要了。」
「去去去!都去幹活,這姑娘們的事,咱們就不要再參與了。」
五鬼回頭打掃客人走後的狼籍。
寧采臣是往錢塘縣衙而去,這次李公甫的麻煩有點大。雖然那左玉郎不過是其本家同族,但就是如此才麻煩,正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這官之間,總是有份情面的。他們有了情面,又有了白素貞的證詞,這不妙的絕對是那李公甫。
這邊寧采臣正擔心別人,卻不知同時有人擔心他。
季考結束,主考們便忙著審卷。李翰林是直奔寧采臣而去。
宋,以文治自稱,再加上豈時位的皇帝又是徵宗這麼個書畫雙絕文藝皇帝。怎麼襯托這文治鼎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