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玄幻魔法 > 辛魂

作品相關 佛祖的傳聞 文 / 燃絨

    佛祖大部分的言傳都是指的如來,釋迦牟尼,下面便是一些傳說史料,和大家共享

    如來,佛的十號之一,超九界以獨尊。【如來】是從性上說的,指妙明真心。如者,不變之體,湛然寂靜;來者,有隨緣之義,無為而用。體雖不變,但可隨緣而起一切妙用;雖隨緣起用,妙用無方,教化一切眾生,但體元不變,湛然寂靜。不變而常隨緣,隨緣而常不變,故名如來。六凡眾生【來而不如】,因其隨業受生,心為境轉,此心隨風披靡,輪迴六道,恆受生死之苦。二乘聖者是【如而不來】,雖已了分段生死,不入輪迴,但知見不圓,住偏真涅槃,故而沉空守寂,不肯涉世度生,視三界如牢獄,觀生死如冤家。雖證人空,而法執未空,故執著於空。認為眾生既然是五蘊假合而有,亦是空,何有眾生可度?所以不肯涉世度生。然菩薩法界則【非如非來】,菩薩不同於二乘人沉於涅槃之樂,不肯從空出假,利益眾生,亦不同於凡夫隨業受報,不能從假入空,終日為外塵境界所轉,起惑造業,輪轉不息。菩薩廣運悲心,來往六道,居塵不染,乘願利生,不畏生死,亦不住涅槃。佛者,【亦如亦來】,故稱如來,不為一切煩惱所惑,不為八風境界所動,能隨機化眾,為九界導師。如來有三身:法身如來毗盧遮那佛,即遍一切處,如《金剛經》曰:【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報身如來盧捨那佛,如如不動,名如;應化身,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如來隨類化身,觀眾生心,應所知量。依理起智(用),以智照理(體),惑盡智朗,成等正覺,名來。又曰:【如來者諸法如義】,義同一,所謂:【性如其相,相如其性;理如其事,事如其理】。相即是性,事即是理,這種理事不二,性相一如的即是如來。如來,即萬法空寂,不生不滅,本來一如,沒有差別,故一切法平等空性,名為如。能如義而悟入,即為如來。《佛頂經》曰:【性真常中求於去來了不可得】。佛在《轉法%輪經》上也說:【第一義諦名如,正覺名來】。《成實論》:【乘如實道來而成正覺,故名如來】。所謂如來者:【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古德也有詮釋:【如來者,今佛如古佛之再來】】,亦即是佛佛道同,也有以如過去佛所說不變,從六波羅蜜來,至大涅槃,故名如來。若以《華嚴經》所說的四法界來解釋:理法界是如,事法界是來,理事無礙法界則可稱如來。

    佛有三身:法身、報身、應身,也只有法身一般才稱為如來。故吾人之自性本即清淨,並能生出一切諸法,即是如來法身。故此如來就是佛的法身,眾生自性。自性所生之般若之光能除一切貪垢**,智慧威德無窮,則如一輪明日高懸於萬里晴空之中,光芒萬丈,圓滿無缺,那是我們本來的面目。由於能離開一切見惑煩惱、思惑煩惱、無明煩惱,得證聖果即是如來。《金剛經》說: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所以,諸佛的心如如不動,切能來度無數大眾離苦得樂,得名如來。如來萬德莊嚴,我們學佛,應該學習戒、定、慧,從而進入如來三種品德:一:法身德。法即正¥法。謂諸佛由正¥法而得成佛。故名法身。此之法身。在諸佛不增。在眾生不減。眾生迷之而成顛倒。諸佛悟之而得自在。迷悟雖殊。體性恆一。具足常樂我淨。是名法身德。二:般若德。梵語般若。叫做智慧。謂佛究竟始覺之智。而能覺了諸法。不生不嚴滅。清淨無相。平等無二。不增不減。具足常樂我淨。是名般若德。三:解脫德。不系名解。自在名脫。謂佛永離一切業累之縛。得大自在。具足常樂我淨。是名解脫德。由如來三種品德得解,我們應以為大眾演說法要,使大家成就法身慧命;用智慧利益眾生;送福蔭令眾滿足,使其內心解脫常樂,共入如來願海。所以,偉大的佛陀福慧圓滿,又具足法身,故稱法身佛為如來。

    象猴得渡

    釋迦牟尼一日坐在尼連禪河邊菩提樹下靜思,一隻獼猴手捧蜜果,一頭大象鼻卷竹筒甘泉悄悄跪伏於前。佛祖睜慧眼詢問其故。獼猴答道:「我原居住山麓林中,有親眷數百,每日攀樹摘果自在生活。但王子遊獵射殺我輩,夥伴盡皆喪身,我幸攀樹枝蕩過溪流而免。今剩一身,求佛祖救度。大象也說:「我所居處附近有一惡人,對我像群十分凶狠,陷阱捕捉,刀箭殺傷,我為避滅禍逃匿於此,幸遇佛祖,祈求庇護。釋迦牟尼聽後,對像猴說道:「傷生害命是佛門第一大戒,濫施強暴的人終將受懲。你們欲要解脫苦厄,須精修磨煉。」說罷遂與象猴同飲甘泉,分食蜜果。像猴大喜,叩拜佛祖,投入尼連禪河,溺水而死,待轉世為人,再出家修行,以求解脫。今河畔林中,佛度象猴處,仍有遺跡可尋。

    普渡眾生

    佛陀帶領摩訶迦葉等三位弟子到古印度迦屍彌羅國傳教。國內有一青年名毗闍先,心地善良。當時久旱無雨,他就到曠野撒穀物喂鳥,以此向天祈雨。毗闍先父母年邁多病,他盡心奉養,非常孝順。毗闍先妻子賢惠,幼子乖巧,家庭和睦幸福。他好學不倦,略有積蓄,就請妻子購回書籍學習,求取真知。毗闍先勤勞仁厚,常於夜半起來為飼養的性畜加添飼料。持之以恆不失善行的毗闍先為佛陀賞識,就吩咐摩訶迦葉前往渡化他。毗闍先悉聽了迦葉尊者的種種教誨,明白了許多真諦,遂皈依了佛陀,後來成為著名的在家弟子。

    佛渡眾生

    古印度摩揭陀國某村有一少女名叫優那陀耶。她父母雙亡,一人為生。她擺設一個小攤,出售水果蔬菜等雜貨。由於買賣公平,生意還不錯。後來,她與同村一個青年經為夫婦,婚後感情融洽,丈夫料理生意,她在家中操持家務。不久,她生了一個可愛的孩子,家庭生活更增添了樂趣。可異好景不長,丈夫因病去世後,幼子亦即患病身亡,她抱著死去的孩子來到正在菩提樹下坐禪的佛陀前祈求超度。佛陀對她講道:娑婆世界的一切,本性都是「苦」。人生皆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苦、別離苦。生活在塵世上,就是生活在「苦」中。優那陀耶回村後,迫於生計,便求助粼裡時逢瘟疫流行,病死之人甚多,人人自顧不及,無力相助。她深感喪夫失子以及人世生活之苦,憶及佛陀的教誨,決心脫離苦海。優那陀耶皈依了佛門,佛陀應允收她為徒。後來,她精心修行,終成正果。

    普渡眾生

    中印度摩羅拘陀國有位婦女名叫波摩,她丈夫雖非常富有,但男耕女織,感情甚篤。每逢丈夫在田間忙碌時,波摩忙完家務,總要到田里去幫助他。他們還有兩個天真可愛的孩子,家庭生活幸福美滿。有一天,丈夫去地裡後,波摩在海邊的樹下給小兒子餵乳,大兒子在海灘上嬉戲。她輕拍小兒子,幸福充滿她的心田。但是,人世間的幸福不會是長久的,波摩哪裡知道,當她喂完幼兒,把他放在樹下的時候,災難已開始降臨到她身上了——正在田地收割莊稼的丈夫,被竄出的一條毒蛇咬了一口,很快就毒發身亡……一隻兇猛的兀鷲,忽然從天而降,叨起樹下的幼兒,剎時便無影無蹤……大海掀起了洶湧的浪濤,捲起了正在海灘的大兒子……短短的一天之內,波摩便失去了丈夫和兩個嬌兒。她悲痛欲絕,望著正在焚燒丈夫遺體的火焰,深感世間之苦。家破人亡的波摩皈依了佛陀,虔誠地祈求解脫。在佛陀的點化下,她潛心修行,勇猛精進,後來成為有名的佛門女弟子。

    佛說前生

    佛陀有一次向弟子們這樣說:以前有一國王叫勒那跋彌,他秉性善良,體察民情,得到百戴,由於無子,他虔誠祈禱天帝,不久王后就給他生下了一個兒子,人稱善事太子,太子少時即十分聽慧,熟讀經書,深明其義理。他常端坐菩提樹下靜思,或聽僧眾誦經講道,看見過他的人,都說他相貌堂堂,酷似天帝。一日,他途經郊外,見農夫犁田,便下車試之,隨即看見了這樣一件事——耕地之時,地中的許多蟲蟻被驅出:一隻蛤蟆趁機飽餐蟲蟻;爾後一條蛇又吞食了蛤蟆;接著一隻大雕飛來啄食了那條蛇。太子看後,感慨不已,心尤不樂。他一面隨國師遍訪名山,求學尋道,一面勸告父母多做善事,更加體恤民間疾苦。後來,當善事太子到了紺琉璃山時,眾多天女手持珠寶,奉獻於他。佛陀最後說道:那時的善事太子,就是現在的我啊!勒那跋彌國王就是現在的淨飯王,那時的王后就是我母親摩訶波耶。

    割肉喂鷹

    釋尊有一次外出,正好遇到一隻飢餓的老鷹在追捕一隻可憐的鴿子。鴿子對老鷹說:「你放過我吧!錯過我你還有下一個,可我的命只要這一條啊。」老鷹說:「我何嘗不知道你說的道理,但我現在餓壞了。不吃你也沒法活,這個世界大家活著都不容易,不逼到絕路我也不會緊追不放的。」釋尊聽了慈悲心起,就把鴿子伸手握住,藏到懷裡。老鷹怒火中燒,跟釋尊理論說;「釋尊你大慈大悲,救這鴿子一命,難道就忍心看我老鷹餓死嗎?」釋尊說:「我不忍心你傷害這無辜的鴿子,又不想你白白餓死。有道是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於是釋尊就取出一個天平,一邊放鴿子,另一邊放上從自己身上割下的肉。這鴿子看上雖小,但無論世尊怎麼割、割多少肉似乎都無法托起它的重量。當世尊割下最後一片肉時,天平終於平了。天地風雲為之變色,真正的佛祖誕生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