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大唐紈褲

第二卷 名顯京兆 第21章 入院考核(四) 文 / 柳一條

    第21章入院考核(四)

    高仁老夫子做起事來,跟他說話時的態度一樣,簡單,直接,不拐彎抹角。

    陶儼與杜荷前腳方到甲子學堂不久,甚至連屁股都還未曾坐熱,高老夫子便手捧著幾張書卷後腳跟了過來。

    再一次確認了杜荷的選擇之後,沒有一點廢話,直接從三份書卷中抽出一份由交杜荷,並親自監看著杜荷在學堂裡答起了題目。

    至於陶儼,縱是不遭老夫子待見,卻也沒有被高仁給攆出學堂,畢竟院規在那放著,院試之時,不管考生多寡,都必須要有兩名或以上的夫子在旁監看,以防有徇私或舞弊之舉發生。

    而陶儼,顯然也知道這個規矩,所以壓根也就沒有想要離開的意思,在慇勤地為老夫子搬了一張座椅之後,他自己在在杜荷的側旁坐下,眼巴巴地看著杜荷審視試卷上的題目,迫切地想要知道這小子到底能夠做出幾題。

    「農為國本,農富則國強,論如何富農,如何強國?」好大的題目,看到第一道題,杜荷便使勁兒地巴咂了兩下嘴,只是一個小小的入學考試而已,有必要整得這般上綱上線麼?如何富農,如何強國?這應該是皇上還有負責農事的那些朝廷官員該去操心的事情好不好?

    再看下個:「如何治貪,如何防賄?」

    再看下下一個:「突厥敗後,大唐下一個對手會是哪個?」

    第四個:「科舉利弊,最可能禍亂朝綱者,世家門閥還是寒門子弟?」

    第五個:「……」

    杜荷覺得自己有點蛋疼,第五題甚至連看都沒看上一眼,不愧是上等入院測試,每道題目幾乎都是讓人那麼地,無從也不敢輕易下手。

    就這樣的題目,動不動就關係著國家大事,別說是他們這些只有十幾歲的小年輕,縱使老爹他們那樣的肱骨老臣,怕是也不能或是不敢盡數答出,稍有不甚,那就有可能會落一個妄議朝政、不尊主上的罪名。

    雖然不知道這家書院的院主有多麼地神通廣大,能夠直接以這種題目示人,但是他杜荷,卻是萬萬不敢輕易下筆作答的,即使有些問題他也確是能說上兩句。

    安全第一,還是老老實實地做幾道數學題,糊弄過去也就算了,所以,心中有了計較之後,杜荷直便將前面的五題忽略不計,把所有的心思全都放在了下面的五道算術題上。

    「說夫子不知井深,以繩測井,繩折三測,井外余繩三尺;繩折四測,井外余繩一尺,問井深及繩長?」

    「今有出門望九堤,堤有九木,木有九枝,枝有九巢,巢有九禽,禽有九毛,毛有九叉,問各幾何?」

    「今有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剩二,五五數之剩三,七七數之剩二,問物幾何?」

    既然三題就能通過,所以對於試卷上的五道數學題,杜荷也只認真瞧看了三前道,畢竟只為入學而已,多做無益,又何必非要出那個風頭?

    看了第一題,杜荷想都不想,直接在旁邊的草紙上列出一個一元一次的方程式來,三下五除二地將結果算出,鄭重填上:「井深五尺,繩長二十四尺。」

    寫完之後,在兩位老夫子的注視下,杜荷又快速蘸墨,將草紙上所列方程以墨塗黑,直至一片模糊再看不出一點痕跡為止。消滅證據,免得之後被人問起,解釋起來會有太多的麻煩。

    見杜荷此舉,高仁的眉頭微皺,不過卻也沒有多言,而另一邊的陶儼,則是一臉地著急可惜,原還想著多看一會,企及著能從那幾個奇怪的字符中找出杜荷這麼快算出答案的原因所在,不想這個小二實在是太過狡猾,在自己還沒有將其中的字符全部記下的時候,就已經高舉筆墨來了個徹底的毀屍滅跡。

    若不是懾於一旁高老夫子在側,陶儼說不准早就已經開始破聲喝斥並出手將那張草紙給搶奪過來了。

    至於第二題,無非就是幾個九相乘而已,杜荷甚至都沒有在紙上演算,直接就提起筆來,邊心算邊在捲上答道:「有木八十一,枝七百二十九,巢六千五百六十一,禽有五萬九千零四十九,毛有五十三萬一千一百四十一,叉有四百七十八萬兩千九百六十九。」

    「嗯?」高仁與陶儼全都瞪大了雙眼,見杜荷甚至連想都不想一下地直接在試卷上寫出最終答案,且每一個亦都是正確無誤,與他們手中所掌握著的答案沒有一絲偏差,兩位夫子不由同時抬頭對視了一眼,從彼此的眼中都看到了一絲不小的驚異。

    若是說第一題杜荷還算得稍有痕跡可尋的話,那這一題可就不免有些天馬行空,讓人覺著驚詫了。

    倒不是說這一題會比前一題難,事實上這第二題當算得上是這五道術算題中最沒有懸念最為簡單的一道,但是若是想要將其正確算出,卻遠非一時半會兒之事,不說旁人,就說他們院主韋隘,在初次算出這道題目時,也用了將近一刻的時間,遠沒有眼前這個杜荷算得這般輕鬆自在。

    難道這小子真的是個天才?高仁又一次地仔細打量了杜荷一眼,心想這個天才是不是太小了點兒?

    等到杜荷開始做第三題時,高仁與陶儼已經基本上接受了杜荷是為術算天才的事實,所以對他再一次快速寫出答案的舉動,也開始變得有些麻木起來。

    不過這一次,與前面兩題稍有些不同,在杜荷一筆寫出正確答案之後,隨後又在題目後面的空白處,似又即興提了一首詩句。

    「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樹梅花甘一枝,七子團圓正半月,除百零五便得知。」

    看上去像是解題的方法,但是卻怎麼也瞧不出其中所蘊藏著的奧妙來,看著這首幾乎都是數字組成的詩句,高仁與陶儼不由再一次地凝起了眉頭。

    這個倒不是杜荷故弄玄虛賣弄詩詞,事實上這個類型的題目,杜荷前世高中的時候曾經見過,而最佳的解題方法,據說就是從明朝時一個名叫程大位的大數學家所寫的這首詩中得來,所以,在隨手寫出答案的同時,杜荷也就將這首詩給順帶地寫了下來,省得事後會有夫子挑理,說他杜某人做起題來連個過程都沒寫明白。

    至於這首術算詩唐朝的這些夫子能不能看得明白,那就不在杜荷的考慮範圍之內了,對他來說,只要能夠順利通過此次院試,那也就萬事ok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