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大漠烽煙

龍騰世紀 第七章 草原集市(上) 文 / 鬥氣刃

    這段時日的相處以來,孩兒郭進的表現有些特異,李萍全都記在心裡,並沒有什麼特別的舉動。如果是在以前,她肯定會尋根究底,將孩兒身上的秘密全都掘出來。可現在情況不同了,草原上的環境太過惡劣,家庭的負擔更是讓她感覺有些不堪重負。在這種情況下,竟管孩兒郭進還很小,但孩兒越是表現出乎常人的能力出來,李萍反而越是高興。因為這就表明孩兒郭進已經有了一定生活能力,也能減輕她身上的一些不必要的麻煩。(比如:哄孩兒餵食洗尿布等等)

    李萍同時也知道孩兒郭進乎一般小孩的懂事,心中明白孩兒這樣做只是為了多添家計,讓家裡盡快的擺脫貧困的境地。見孩兒沒了羊毛衫,衣著立顯單薄,李萍淌著眼淚,急著要解下身上的皮襖給孩兒披上。郭進這才反應了過來:這怎麼成呢?他體內的真氣無時無刻都在運行,體內的能量時刻都在增長,外面的冷空氣對他根本就沒影響,加不加衣都一樣。但母親就不一樣了,她的身體本來就不太好,可承受不住這樣冷的天氣。於是郭進就急忙上前緊抓住母親的衣襟,堅決不讓她脫下皮襖。

    這下李萍急了,心說這可不行,孩兒要是凍壞了咋辦?她急忙連哄帶嚇的硬要把身上的皮袍脫下給孩兒郭進。可她卻沒想到孩兒郭進人小力大,又不肯鬆手。李萍竟是掙脫不開,兩母子一時倒也爭執不下,僵在了那裡。

    母子兩這邊的動靜大了一些,人群中瞧過來的好奇目光一時間就多了起來。李萍畢竟是一個婦道人家,臉皮子薄,見都把周圍的人給驚動了,心裡一慌,手上的動作就衿持了許多。他畢竟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沒有一般草原女子那樣放得開。只不過李萍這幾年重擔在身,是家裡的支柱,經過了一番風霜的磨礪後,到也不會在大庭廣眾之下像南邊宋國女子把般扭捏作態。,但心中難免就有些尷尬。

    郭進見母親冷靜了下來,連忙趁機勸說母親,笑呵呵直說自己不冷,拉著母親的雙手貼到了身上。郭進在前世怎麼說也混了十幾年社會,在人情世故方面可以說是個老油子了。怎麼會看不出母親此時的尷尬,他可不希望母親太過難堪。小事而已,犯不著如此。見母親不在那麼堅持,郭進當然會抓住機會。不過想想也是,就算是在後世,被人群這麼圍觀。只要不是臉皮厚比城牆,被圍觀著心裡多多少少也會有些尷尬的。那就更別說是在這中古時代儒家文化盛行的年代了,母親的表現已是大大的出乎了郭進的意料。

    可能是感覺到孩兒郭進身上持續傳來的溫暖,想及孩兒平時特異的表現,而且李萍在雪地產子的時候,當時還在腹中的孩兒還救了她一命。想來孩兒是不怕冷的了,李萍這才大鬆了一口氣,只是她還不時要探一探孩兒的額頭,看孩兒有沒有受冷。

    經過了這一段小插曲後,周圍的牧民對於這一對母慈子孝的母子兩都是讚不絕口,設身處地的想一想,如果他們碰到這種情況的時候,他們的子女會怎麼做。雖然草原上的風俗和中原有些不一樣,但人們在碰到能感動他們的情況時,心中多少也會有些觸動。

    賣完了羊毛衫,郭進和母親的雙手就空了下來,接下來就是買些雜糧、油鹽等生活用品回去。在草原上,牧民之間仍大半保留著以物易物的傳統。這或許是因為草原上的生活物資太過匱乏的緣故,牧民們最需要的是糧食物資,而不是什麼金銀貨幣。只有糧食才能在最困難的時候救他們的命,至於金銀貨幣,它們能在關鍵的時候當充飢物吃麼?

    可那些販賣糧鹽的行商卻是要真金白銀交易,對他們來說,越少累贅越好。所以一般牧民要買糧鹽,先得將牲畜賣給收購牛羊馬匹的商人,得了真金白銀,再向行腳商購買糧鹽。卻不想那些收購商們將牲畜的價錢壓低了不少,交易中牧民難免就要吃些虧了。雖然牧民們質樸,也沒多少心機,但是他們卻也不是傻子,只是牧民們一向只能以放養牲畜為生,根本就不會其它謀生的手段,就算心知吃了虧也不得不認了。

    當然,那些行腳商們也只能在草原地區四分五裂的時候,欺負一下沒有交易矩道的牧民。一但草原地區統一後,牧民們就可以自由的選擇交易的對象,商人們也就不敢隨意的調整貨物的價格,不然生意都沒得做,沒有牧民和他交易,還做個的生意啊。如此說來的話,草原地區的一統那也是民心所向了。從歷朝歷代草原地區的分分合合來看的話,還真有那麼點意思在裡面。不管怎麼說,統一後的草原牧民們的生活條件確實好多了,當然那都是建立在其它民族的痛苦之上才得來的。

    草原牧民向來以奶、肉製品為主食,那雜糧也是吃膩了油腥時,偶爾換換口味的,牧民需求的並不多,所以糧商倒也不敢將價錢抬得過高。不過怎麼說價錢也比中原地區的糧價貴了近兩倍有餘,一斤就要五厘銀子。(真的很肉痛)李萍身上還剩有幾兩金銀,雜糧一下子就買了一百斤,打算撐到秋高馬肥的時候再來交易,想必那時家裡的情況要好得多吧。至少到了那時候,應該也能多織幾件羊絨衫才對,

    鹽商的食鹽一般都是從青海那邊走私過來的,那時候還沒有曬鹽一說,在宋國的東南沿海一帶到是有煮鹽一說,但那個的成本有些高,並不適合內地。況且內地也沒有海水可煮啊。(那時這種方法也還沒有流傳開)而內地,特別是西部地區的食鹽一般取之於井鹽或礦鹽,因為人們還不懂海邊的煮鹽要加典才能食用,吃了海鹽的人有可能會因為缺典而生病,不像井鹽或礦鹽是海洋變成陸地後乾枯後沉碇而成,有時天然混有典或典礦物。再加上受金國的控制,一路從從山東走私海鹽到漠北,遠比青海要擔上更多的風險。相比而言,青海尚屬邊疆地區,對販賣私鹽的管制自是嚴不到哪兒去,再加上運往草原遠比運往中原更加容易,所以草原的鹽價不會太貴,不像中原關中那樣鹽價貴如白銀。(宋國和西夏接壤的陝西邊境的情況和草原地區差不多,也是私鹽氾濫,到是讓那兒的百姓省下了一大比開支)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