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珙(1195年1246年),字璞玉,絳州(今山西新絳)人,南宋傑出的軍事家。四世祖孟安是岳飛部將,祖父孟林也是岳家軍一員,父孟宗政,子孟之經。
紹定六年(1233年)六月,孟珙大敗割據一方擁有鄧州一帶20萬人馬的武天錫,斬首5000級,俘虜400餘將士,戶口12萬餘。孟珙又攻破金國呂堰(在今襄陽東北七十里處),斬首3000級,俘虜52兵士,戶口3.2萬餘。金國鄧州主管移剌瑗舉州投降,南宋盡得鄧州五縣二十餘鎮、馬軍1500、步軍14000、戶35300、口125553。金國順陽令李英、申州安撫**、漢兒將領劉儀一部也紛紛投降。孟珙於岵山之戰擊敗並殺死金將兀沙惹,俘虜七百多人。七月,孟珙攻破石穴九砦,敗金國恆山公武仙於銀胡蘆山,武仙本人易服而遁,孟珙降其眾七萬人,獲甲兵無算。[1]。八月,孟珙圍唐州,金哀宗命權參政烏林答胡土領忠孝軍百人、並詔西山招撫烏古論換住等援軍2萬騎救唐州守將烏古論黑漢。孟珙乘金國援軍一半入城將入未入時,伏兵四起夾攻,斬首1200級,烏古論換住戰死,烏林答胡土帶著三十騎逃走。烏古論黑漢在唐州城內糧盡,殺妻子兒女作軍糧,有漢兒部下開西門投降,唐州被攻克。此時,蒙古要求聯宋滅金。
端平元年(1234年)正月,率宋軍支援蒙古軍在蔡州攻滅金國,當時蒙古軍攻城北,孟珙所部宋軍攻城南,先於蒙軍入城。至金字樓,列雲梯,令諸軍聞鼓則進,馬義先登,趙.榮繼之,萬眾競登。[1]金哀宗剛傳位給金末帝完顏承麟,典禮剛完,而南面已立宋幟,俄頃,四面呼聲震天地,南面守者棄門。[2]進城的宋軍打開西門放下吊橋,蒙古軍方得入城。金哀宗自縊,金末帝為亂軍所殺,金國滅亡。孟珙將金哀宗遺骸帶回臨安府供於南宋太廟,以功升任建康府諸軍都統制,又兼權侍衛馬軍行司職事。
端平三年(1236年),蒙古伐宋,中路襄陽府、隨州(今屬湖北)等地失守,孟珙奉命救援,連破蒙古軍二十四寨。蒙古中路軍被擊敗。
嘉熙元年(1237年),蒙古軍又攻至漢陽境內,孟珙在沌口反擊成功。蒙古軍轉攻黃州,孟珙又堅守黃州。一個多月後,蒙古軍被迫退兵。
嘉熙二年(1238年)初,孟珙出兵收復郢州(湖北荊門東北)、荊門。
嘉熙三年(1239年)春,孟珙出兵收覆信陽、襄陽、樊城,以功升兼樞密都承旨、鄂州知州。十二月,又收復夔州(今重慶奉節)。
淳佑六年(1246年),因病五次申請致仕退休,但宋廷均未批准。此時蒙古河南行省范周吉願向孟珙投降,孟珙向宋廷報告準備受降,宋廷又未批准。孟珙感歎:三十年收拾中原人心,今志不克伸矣,於是病重。九月初以節度使致仕,隨即病死。死後特贈太師、封吉國公、謚忠襄。
在蒙古大軍橫掃歐亞的黃金時代裡,誰能夠在硬碰硬的野戰中擊敗蒙古大軍?放眼世界,能完成這個答案的人屈指可數,而南宋名將孟拱卻正是其中一位。不過這位名將在當代的知名度不算太高,既不如同時代的余階的釣魚城大捷,也不如他身後的文天祥等耿耿忠臣。人們只記住了南宋欲趁蒙古滅金時機趁火打劫收復汴梁,卻偷雞不成蝕把米被蒙古軍痛打的搞笑過程,而孟拱的出現,卻至少部分救贖了南宋錯誤戰略所付出的代價,延續了南宋的國命。
在南宋末年的將領中,孟拱是少有的善打進攻戰的將領,在蒙古聯宋滅金的過程裡,正是他率兵北上,與蒙古軍聯手攻下了金國最後的堡壘蔡州,把末世的金王朝徹底送進了墳墓。於是,頭腦發熱的宋朝皇帝宋理宗開始憧憬光復中原了,趁蒙古兵北撤之機,宋朝派軍進入河南,企圖收復被金國佔領的失地,卻恰好給了雄心勃勃的窩闊台可汗以南侵的借口。於是,剛剛橫掃了歐亞的蒙古大軍掉轉槍口,以宋朝背約為名,於公元1235年從江淮,襄樊,四川三條戰線向南宋發動了猛烈的進攻。遭受慘重打擊的宋軍很快退卻,戰火燃燒進了宋朝的國境,而襄樊地區的防禦更成為了南宋抗蒙戰爭重中之重的生命線,不幸的是,蒙古軍很快攻陷了襄陽,全面掌握了進攻的主動權。危急之下,宋朝急忙調孟拱北上,來收拾這個殘破的爛攤子。不過在窩闊台看來,這個時候誰來都沒用了,蒙古軍氣焰正盛,滅宋,也許僅僅是時間問題。
然而孟拱很快就給了蒙古軍以教訓,面對蒙古軍咄咄逼人的攻勢,孟拱主動出擊,在江漢平原上連破蒙古軍24個軍寨,取得江陵大捷。打了蒙古大軍一個下馬威。窩闊台不得不正視這個對手了,然而他沒有想到,本來應該是勢如破竹的襄樊會戰,卻從此以後演變成一場漫長的拉鋸戰,孟拱的宋軍與蒙古大軍在江漢平原上相互攻守,互有勝負。強橫的蒙古軍始終無法再前進一步。蒙古軍把賴以為生存的各種戰術用了個遍,卻始終無法戰勝孟拱,公元1239年,宋軍在廬州會戰中重創蒙古軍,孟拱乘勝追擊,接連在進攻戰裡重創蒙古大軍,終於成功收復襄陽信陽等失地,使蒙古軍以江漢平原為跳板南進的戰略徹底破產。然而孟拱卻並未就此滿足,在粉碎了蒙古人在江漢平原的進攻後,孟拱火速率兵西進,痛打蒙古人進攻四川的部隊,在大亞寨會戰中再次擊敗蒙古軍主力,並收復夔州等失地,至此,南宋防禦蒙古的整條戰線成為了一個堅固的正面,而蒙古第一次對南宋的戰爭,也在歷經六年後以失敗而告終。
襄樊爭奪戰是蒙古軍與南宋軍第一次真正意義的硬碰硬較量,此戰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延續了南宋五十年的國祚,更讓蒙古軍因連勝而狂熱的頭腦漸漸轉向了清醒。素來被認為孱弱的宋軍在抗蒙戰鬥中打出了強悍的戰鬥力以及高技術化的裝備優勢,更證明了一件事:經濟佔優的宋朝,一旦戰爭機器全面開動,其效能無疑是非常可怕的。高素質的軍事指揮人才與高效率的指揮體系,完全能夠讓宋朝把其經濟和科技上的優勢發揮到最大。如果宋朝能夠出現一位善用人才的有為君主,能夠適當的調整國策,賦予武將更多的主動權,如果能夠出現幾位真正以國家為己任的賢良文臣,宋朝免於滅亡的命運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遺憾的是,我們看到的多是宋朝功臣不得善終的結局,除了孟拱以外,宋朝多數抗蒙名將都幾乎遭陷害身死。而奸臣的亂政與皇帝的昏庸更把宋朝推向了深淵,即使如此,孟拱襄樊爭奪戰的勝利,還是為宋朝打造了一條足夠抵抗蒙古大軍南下的堅固屏障,讓蒙古軍無數次的南侵都付出了血的代價。而從中吸取教訓的蒙古人,也開始調整自己原有的整治政策和軍事政策,把學習南宋的科技與水軍戰術作為重點,並廣泛任用漢將漢軍,後來的蒙古滅宋之戰,基本成為了北方漢人與南方漢人之間的戰鬥,這不能不說是一種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