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殘唐重生李世民

第四卷 第三百五十三章 削蕃(一) 文 / 尋香帥

    第三百五十三章削蕃(一)

    時光如梭,轉眼半年的時間過去了。又到秋天。

    這半年的時間裡,在蔡州與長安之前,往來於淮西節度與朝廷之間的使者,來回走了十幾趟,就像是拉踞一樣。

    正如李世民等人所預料的,吳少誠沒那麼容易就範。李錡對他來說,就是財神爺,是淮西的一個重要支柱。少了他,淮西的元氣就要大傷。因此,他不停的寫信跟皇帝討價還價,妄圖讓皇帝放過李錡。李錡自己,也多次寫信上奏皇帝,聲聲淚字字血的哀求皇帝,讓他念在同宗血脈之情的份上,饒他一命,就讓他在淮西養老送終。

    對此,皇帝和朝臣們達成了統一的意見:態度十分堅決的回絕了吳少誠與李錡的無理請求。並多次下嚴旨催促,讓吳少誠盡快交出國賊李錡,與他卷帶走的國庫銀錢。

    就這樣,朝廷與淮西之間,就李錡的問題產生了重大分歧。討價還價勾心鬥角的政治斡旋,進行了足足半年之久。

    蕭瑟的秋風襲捲關內。枯枝敗葉在風中飛舞,田土裡的莊稼,也結上了沉甸甸的果實,開始收割入稟。

    天公作美,今年是一個大豐之年!

    穩定發展的大唐王朝,展現出了驚人的力量開始觸底反彈。朝廷掌控下的疆域內,百姓安居樂業,政治清平治安良好。農牧豐富商旅如潮,經濟異常的活躍。去年一年朝廷免收了許多的賦稅,讓百姓們都有了盈餘。今年的大豐收,則是讓朝廷和百姓徹底的甩到了貧困的帽子,溫飽已不是問題。大唐的天空下,再次出現了一絲繁榮的味道。穩定與和平,保證了大唐這一年的蓬勃發展。

    秋收之後,朝廷的糧稅徵收工作緊張進行。長安的太倉,所有的糧屯都被利用了起來。足足六十萬石的糧食,將太倉堆積滿稟。洛陽關內的其他幾處公倉,也是糧滿為患。

    這個時候,門下侍中陸贄提出了建議。眼下朝廷糧食充足,應當在各地建起應災應變的『義倉』。義倉,全由國家出糧填充。每逢自然災害或是兵亂糧荒,就可以從義倉中拿出糧食來,專門賑濟百姓災民。這一提案獲得了皇帝和所有大臣的全票通過。很快,在長安、洛陽、河南等關內重鎮,建起了義倉,儲備了大量的應災糧食。不久,關內的其他州縣和西川、山南、江南等地,也相繼建起了義倉。

    這一義舉,獲得了百姓的高度讚揚和擁護。要知道就在幾年之前,天下幾乎還有三分之一的百姓,從年頭到年尾吃不飽飯。他們流浪、乞討、充軍甚至是作奸犯科佔山為匪,為的就是求得一日三餐。現在,不僅是人人有飯吃,還有閒餘的糧食建起義倉了。

    這在幾年前,幾乎是不敢想像的事情。生活環境在短短的幾年之內就發了這樣的轉變,百姓們自然是歡欣鼓舞,對皇帝與朝廷更加的擁戴和感激。革新與變法,在景興二年的這一年裡,取得了輝煌的成果。

    淮西的情況,則是與大唐朝廷的現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眼看著淮西以外的其他大唐州縣都變得富裕、安寧,吳少誠這些軍閥們日夜不得安寧。他們其實也知道,朝廷推出的變法與革新,能夠讓淮西也發生好的轉變。但是,他們是絕對不敢執行的。只要執行,他這淮西無冕之王就算是做到頭了。看到大唐朝廷一天天穩定壯大,越來越受天下百姓的擁護,吳少誠異常的心慌。這個時候,他只能憑藉著手中的最後一張王牌——五萬大軍,與朝廷對恃抗衡。與此同時,為了壯大自己的勢力增加淮西的財富,他屢屢派兵搶劫蔡州附近的州縣,提高蔡州的賦稅以增加收入,肆無忌憚的硬拉壯丁入伍。蔡州與附近的百姓苦不堪言,紛紛開始流亡出逃。眼見這樣的情況,吳少誠更加的驚慌。他下令關起城門不許一人出城,強制將百姓扣在了蔡州城中,任其奴役。

    短短的半年時間,關內就收容了從淮西逃難而來的五千餘名難民。李世民下令,對這些人妥善安置,不得有絲毫的怠慢。

    大唐朝廷的寬容,與吳少誠的暴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景興二年的唯一一次御前會議,於九月初三在弘文館舉行。今天要商議的事情,可以說是大唐自安史之亂以來,最重要的一件大事——削蕃!

    「朕今日召你們來,只議一件事情——削蕃。」李世民說道,「景興革新推行了兩年。現如今,倉稟充實,國庫盈滿。將士們枕戈待旦,戰馬驃肥體壯。不管是文治還是武功,大唐在這一年裡都取得了異常驚人的成績。淮西吳少誠,包庇國賊尾大不悼,屢屢挑釁於朕威脅朝廷,現如今又在蔡州施行暴政,為天地人神所不容。朕打算削除淮西節度。眾位愛卿都來發表意見。」

    御前會議,是只有宰相和皇帝欽點的特定人物,才能參加的最高會議。今天在座的人,有門下省最高長官、侍中陸贄,諫議大夫薛存誠;尚書省的左僕射、宰相馬燧自然在例;兵部尚書、宰相李晟也到了。同時,戶部尚書王鍔與吏部尚書武元衡,也被皇帝欽點參加。而讓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是,年僅十七歲的左羽林衛大將軍李愬,今天居然也出席了御前會議。恐怕,他是史上參加御前會議最年輕的人物了。

    皇帝說出了『削蕃』二字,所有人的心中都不免有一陣激動。從安史之亂起,但凡有識之士,誰不想削盡蕃王重複大唐昔日氣象?只不過這幾十年來,誰也辦不到。就連當初功高社稷、挽大唐於水深火熱的郭子儀與李光弼,也只能左支右絀的死保大唐,無力徹底的對蕃王做出什麼改變。

    大唐走到今天,景興二年,他們終於能將『削蕃』二字理直氣壯的說出來了。誰能不激動?

    「陛下,削蕃一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侍中陸贄,最先發言說話了。做為三省之一門下省的最高長官,專司為皇帝進諫的大臣,他總是敢於第一個站出來說話,「經過兩年的休養生息,朝廷現在是兵強馬壯,百姓也對陛下感恩戴德非常擁護。將士用命,百姓用命,則天下用命。朝廷現在是得道多助,削平蕃鎮節度,就在此時。淮西吳少誠,暴虐無道殘害百姓,已是眾叛親離秋後之蝗。朝廷以眾擊寡以強擊弱,將有很大勝算。但是,微臣仍然建議陛下,盡量避免重大的戰爭。雖然眼下大唐有了一些積蓄,但羸弱數十年的底子仍然很薄。這個時候如果爆發大面積的內戰,那麼有可能將這兩年的成果都付之東流,得不償失。微臣建議,盡量用政治手腕逼迫吳少誠就範,主動撤蕃歸順朝廷。若能逼降,則是上上之策。」

    「朕明白你的意思。」李世民說道,「《兵法》也有雲,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再次伐兵。這半年以來,朕與他吳少誠也是交手多次。朕也想通過一些政治手腕,讓他吳少誠就範投降。可是事實證明了,吳少誠不想放棄割據稱王,不想放棄他手中的榮華寶貴,是鐵了心要與朝廷對抗到底。時至今日,朕不是沒有給過他機會,而是他自己並不在乎。現在,朕已經沒有耐性了,大唐王朝前進的路上,也不能有這樣的絆腳石一直擋著路。既然它自己不肯乖乖的讓路,那朕就將他連根拔起!」

    陸贄默然無語。本來薛存誠也還想進諫勸皇帝暫時不要用兵的,聽到這樣的話,也不出聲了。因為他們都看出來了,皇帝武力削蕃的決心,已經是異常堅決!

    「王鍔,你來給大家說一說,大唐在景興二年這一年,都收穫了一些什麼。」李世民說道,「打仗,打的就是錢糧。朕要先讓大家都清楚,眼下大唐是一個什麼樣的家底。」

    「是,陛下。」王鍔站出來,不急不徐的說道,「秋收已經完畢,各地的糧稅徵收也已經進展過半。現在,僅長安的太倉裡,就屯積了六十萬石的糧食。洛陽、雍州一帶的六個公倉裡,還有一百三十餘萬石糧食。現在,還有各地的糧稅在源源不斷的運來。為了容納這些糧稅,微臣正在派人緊急加修糧倉,以備候用。另外,今年還有三個月才過完。可是徵收的賦稅已經超過了去年。由於兵制改革,朝廷不再對已退役的軍人發放軍餉,他們自己也能自給自足了,因此國庫至少節約了三成開支用來組建龍驤衛。由於吏制改革與削去了許多皇親王公的爵位,也為國庫節約了大筆的開支。更重要的是,現在的百姓們都積極生產、樂於納稅;官場上的貪污奢靡之風幾乎已經蕩然無存。再加上朝廷推行節儉,而且沒有進行重大的工程建築勞民傷財……這諸多的事宜加算起來,那就是開源節流。因此,在這一年中,朝廷雖然比去年多了近五成的開支,但現在清算財產盈餘,仍然比去年年底時還要富有。這多出的五成開支,是用來組建龍驤衛、興修水利、發展農桑、修建學堂、安撫流民、安頓退役軍人的。這筆開支,利在當代,功在千秋,是一筆十分划算的開支。微臣相信明年的這個時候,大唐的國庫與倉稟,會更加的充實;百姓們,也會更加的富祫!但是,也有一個棘手的問題急待解決:那就是,今年將有一萬多名僱傭軍將士要退役。朝廷能拿出足夠的錢來支付他們的退役恤金,但卻難以籌措到足夠的土地來安置他們。至少,關內的百姓居民人數,已經飽和了。」

    「這麼說,就是人多地少,分派不過來了?」李世民反問了一句,表情卻是依舊輕鬆,說道,「這個狀況的出現,也是朕預料之中的事情。本來充軍入伍的將士,基本都是失去了百姓的農民。他們來自五湖四海,退役時卻要朝廷安排在有限的一些領土裡。淮西與河北的蕃王們,少少的幾個人,佔據了大唐王朝近五分之一的國土。現在朕的這些將士們退役了沒了土地安家,朕不找吳少誠他們,又能找誰?這場戰爭,已經是無可避免。吳少誠等人,除非主動放棄節度使一職回歸朝廷,否則絕對沒有商量的餘地。在一個不臣的蕃王與一萬退役的將士們之間,朕當然會選擇照顧後者。他吳少誠,現在已經成了大唐王朝前進的絆腳石。就算是朕要姑息他,將士們也是不會答應的。現在朝廷仍然有以前遺留下來的僱傭軍數十萬人。這些人,都陸續要退役,需要大量的土地來安置。因此,淮西與河北的領土,朕是一定要拿回來的。朕與他們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不可調和。」

    群臣,已經非常清楚皇帝的意思了。朝廷與蕃王的矛盾無法調和,戰爭自然是無可避免。二年了,皇帝帶領著朝廷進行著一場艱苦的革新與變法。如何安置這數十萬僱傭軍,一直是他非常頭疼的問題,也是這一場革新與變法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問題。今後的十年、乃至十里年裡,這數十萬將士都將陸續退役。到最後一名將士退役化作良民,這一場土地與兵制的改革,才算是徹底的完成。到那時候,退役的軍人就不必再需要分派土地了——因為他們,都將是來自於有土地的龍驤衛義務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