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殘唐重生李世民

第四卷 第三百五十章 成果豐收 文 / 尋香帥

    第三百五十章成果豐收

    長安城中的百姓都有一個感覺。這一年的冬天,似乎比往年都要暖和許多。也許是因為身上的棉裘比以往要厚了,倉稟中的糧食和地窯裡的酒肉,都比以前要豐富了許多。短短的一年時間,朝廷的一系列革新與變法,讓每一個百姓都得到實惠。時局穩了,賦稅輕了,農田的收成更多的是收入了自己囊中。商人免收了除陌稅,收入大增,也不必再擔心有宮市的人來搶奪貨物。長安城中的商貿空前的繁榮起來。好多走商了幾十年的老商隊,彷彿又有了盛唐時的感覺。現在的西市上,商舖比以往更加活躍了,每天的交易額都翻了倍還不止。各國的商人,又開始如同過江之鯽一樣,趕赴這天下第一城來淘金。

    農林織桑穩定發展,商業與手工業,也隨之漸漸復甦。大唐的帝都,成了這一場改革的風向標與見證物。日趨穩定,不斷繁榮,是當前一個主要的現象。

    景興元年臘月二十二,今年的最後一場朝會正在進行。

    從辰時初刻起,一直到現在未時三刻,皇帝和所有朝臣都沒有離開過太極宮。這一年來的所有工作,都要在今天做一個總結和參評。

    最讓大家關心的,當然還是糧食與賦稅的收成。這也是所有人一直所擔心的問題。

    戶部尚書王鍔交上的答卷,出乎了所有人的預料之外。景興元年,皇帝免去了所有退役將士、赦免的奴僕、歸家的流民的一切賦稅和勞役,關內賦稅減免五成,天下賦稅減免三成。但是,今年一年,全國財政總收入(納入國庫的實際錢財)多達一千四百餘萬貫,折合黃金二百萬兩。這比去年的錢政總收入一千二百餘萬貫,還多出了兩成!

    怎麼會這樣?包括李世民,都對這個數據產生了懷疑,表示不可信任。

    結果,王鍔領著皇帝和宰相們,進了國庫實地察看。果然,之前空蕩蕩的國庫中,現在已經堆滿了朱紅色的大箱籠。一箱箱的黃金、銅錢,著實刺得人眼睛生疼。

    國庫收入,看來是真實的!這一年的時間裡,通過革新與變法,大唐的國力居然出現了顯著的提高。或許這國庫中,還有一些是從皇親國戚貪官污吏手中,罰沒來的錢銀。但是同樣的,這一年的消耗又是何等的巨大?安置了數萬退役大軍、數萬奴才、近十萬歸家的流民。同時,朝廷新立百廢待興,什麼地方都要花錢。那些罰沒來的錢財,幾乎都已經花光了。這也就相當於,朝廷用罰沒的錢糧,辦下了這許多的實事。而實際落入國庫的罰金,則是少之又少。

    在減免賦稅的情況下,今年的國庫收入居然還如此喜人,著實讓李世民和滿朝大臣興奮了一陣。看來在新政策的推動下,百姓們生產的熱情已經是空前高漲。雖然免除了一部份賦稅,但真正所繳納的賦稅比往年還多。因為,他們今年這一年的收入大大增加了!就算是比以往交得多,那也是樂意的。因為他們自己在交除了賦稅以後,也可以豐衣足食。這就好比,賺一千個銅板交一百文的稅,與賺一萬個銅板交二百的稅,其意義是大不相同的。

    國庫收入比去年還要多,這讓李世民異常的高興。倒不是高興收了這麼些賦稅,而是為『藏富於民』的政策獲得了初步成功而高興。國家要強盛民族要強大,那就必須要『藏富於民』。前隋其實是十分富有的。當時洛陽一帶留下的糧食,足以供得上大唐吃五六十年。可是百姓異常的窮苦和困頓,這就是前隋滅亡的原因——因富而滅。天寶時,大唐的繁體達了頂峰。可是土地與財富,也越來越向少數人手中集中而去,百姓又開始的困苦與流浪。於是,這許多的矛盾不斷的堆積,終於在安史之亂時爆發。

    李世民始終記得,自己在貞觀治國之時理會的一個最有用的道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輕徭薄賦藏富於民,仁政慎刑珍惜生命,都是這種思想的體現。

    現在,自己的治國思想和方略,在景興大唐又初見成效,他感覺非常的滿足,非常的高興。

    國庫雖然算不上充盈,但至少不是空底子了。照這樣的發展趨勢再積累幾年,大唐要重現繁榮也不是不可能的。其實往往看起來非常困難的事情,靜心做起來卻未必就很難。當時貞觀初年,大唐的經濟也是十分凋敝的。經過幾年的經營,也是一步一個台階,步步見漲。如今的景興大唐,最初更像是一個病重的將死之人。下了猛藥下治後,一條命算是撿回來了,而且已經恢復了一些生機。花點時間將這一線生機慢慢經營與調理,將來恢復健康變得身強體健,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這一年的成功,讓所有人歡欣鼓舞。其實這一年來,包括李世民自己在內,心裡都感覺有點懸,沒底。現在成果告訴他們,這一步,算是走成功了。

    國庫有了錢,公倉也有了一些糧。雖然淮西動盪漕運不暢,各地的糧稅徵收還異常的困難。但是,今年天公作美,蝗災沒有爆發,黃河沒有氾濫,各地的水罕之災也發生的不多。朝廷的太倉裡,已經積累了數十萬石糧草。洛陽一帶的幾個公倉,也有了一些積蓄。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今年這一年,朝廷應付突發事件的能力將大大增強。有了第一筆積蓄,底氣也就更足了。這一場革新與變法,進行下去就有了後繼之力。

    但是,這一年雖然了得了許多成效,失敗的地方也是很多的。土地組改與兵制革新,觸到了太多人的利益。僅關內一帶,今年一年內就爆發了大小動盪三十餘次。從一些人糾合的集體抗義,到小股兵匪的造亂,還是帶來了很大的困擾,也造成了一些損失。但是,這些人畢竟失去了百姓的呼應與支持,都成不了什麼大氣候。朝廷現在是仁治與鐵腕雙管齊下。對於這樣的人,一律採取了強硬措施進行鎮壓。勸疏無效的,也沒有姑息,都按律治裁了。這些作亂的人,離開了百姓這一片土壤,已經是無根的飄萍,對根深蒂固的巍巍皇朝構不成致命的打擊。而且越往後來,這樣的事例越少。因為所有人都發現,大唐王朝在新的朝廷的引領之下,所邁出的堅實步伐幾乎是不可阻擋。任何人,要麼順從這一腳步與潮流,要麼,就會被無情的撕裂、輾碎。

    各個部門,將今年一年的工作情況一一匯報。所有政務都是公開化的。誰取得了成績,誰捅了簍子,都是一目瞭然。縱觀六部,兵部所做出的成績最為出色。以李晟為首的兵部官員們,在這一年裡可謂是勞苦功高。數十萬血勇健兒的安排與分流,著實讓大唐發生了翻天覆地一般的變化。吏部其次,年輕的武元衡,將吏部的事務打理得井井有條。對大唐每一個五品以上的官員,武元衡幾乎都已經能如數家珍。從朝廷到地方,吏部所辦出的成績有目共睹。素來低調的武元衡,以他的賢能、廉潔、奉公與勤政,得到了所有同僚的認可。原本還有一些人,暗底裡懷疑武元衡是因為與皇帝的私交,年紀輕輕就得到了這樣的重用。尤其是他妹妹嫁給了皇帝被冊封為德妃後,更是加深了這種臆想與歧視。現在,武元衡用自己的實力與業績,給了這些人一個有力的回擊。吏部的事情千頭萬緒複雜凶險,沒有超人的智慧與膽魄,是理不順吏部的事情的。

    兵部的官員當中,李晟已經是宰相與天下兵馬大元帥之一;渾瑊是坐鎮一方的河西道行軍大總管,大唐西方的屏障。這兩個人的官,都已經加無可加。取得了極佳政績的武元衡,被朝臣推舉進入閣部,請求皇帝封他為宰相。

    對此,武元衡是極力的推辭,態度異常的堅決。李世民也明白武元衡的心意,沒有過多的強求。雖然群臣力諫,但皇帝還是沒有准許,依舊讓武元衡擔任吏部尚書一職。只是為了表示嘉獎,將他晉陞為特進加為二品銜,以表恩榮。對於這個虛職,武元衡也就沒有極力推辭了,拜謝皇恩接過了嘉獎。

    不過,所有人心裡都清楚。武元衡對於宰相這個名位,的確是沒必要怎麼在乎。他就算不在閣部辦事,也是皇帝私下裡問策最多的人之一。宰相對於他來說,只是一個頭銜罷了。現在,他已經成了眾人眼中的『無冕之宰』。

    年輕的諫義大夫陸贄與薛存誠,在這一年裡也是特別的耀眼。他們二人主領的門下省,在這一年中給皇帝提出了勸諫八百餘條,被接受七百餘條,著實驚人。皇帝從諫如流的美名,也漸漸流傳開來。每一個臣子,現在都敢於在朝堂之上提出自己的意見,而不必擔心被人攻擊或是被皇帝記恨。朝堂上的氣氛,也變得清明而又團結。勾心鬥角爭權奪利的事情越來越少見,大部份的人都想著如何在朝堂上體現自己的價值,為大唐的發展與革新,提出自己特有的見解。集思廣益成了潮流,奉公守法成了習慣。主流風氣的變化,就在一朝一夕之間,不知不覺的完成了。

    由於門下省這一年做出了特殊貢獻,陸贄被加封為侍中,正式成為了門下省的最高長官。無須再冠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頭銜,而成了名正言順的宰相。年僅三十五歲的陸贄,從此大放異彩,成了朝中最引人注目的名人,也達到人生的巔峰。陸贄所空缺出來的左諫義大夫一職,也由今年表現出色的門下侍郎王叔文所頂替。對於門下省這個部門,李世民是異常的重視。在年會上,他宣佈了一條政令:從景興二年元月起,凡門下省的每個官員,每逢半月都要給皇帝上一道奏疏,議論這半月來皇帝與朝廷的言行得失與政措恰當與否。事無大小,皆可議疏,而且上疏者無論所言何事、所論是否正確,先赦無罪。

    『察納雅言,與人為善』。這是李泌臨走時留給李世民的勸諫。現在,他是切實的做到了。朝廷裡如同吹起了一股清新的風,將以往大唐的渾濁空氣一掃而空,風氣變得清明而又舒適。

    最後,武元衡上了一道奏疏,對年後即將舉行的科舉進行一些改革,防止人才的流失。因為大唐的進士本來就很難考。有些學子考了十幾二十年好不容易考中,後來禮部春闈選試不中依舊落榜,只能離開長安到地方節度使那裡當幕僚,碰運氣看能不能再步入仕途。去年被皇帝追回的韓愈,就是最好的例子。因此,武元衡建議皇帝,倣傚武周朝時則天聖後做法,將進士召集起來進行『殿試』,由皇帝和宰相來合力把關。而且,就算是殿試不中的落榜進士,也可以進集賢殿修書學習,以備朝廷用人之時來選用人才。

    武元衡的這一提儀,獲得了皇帝和群臣的一致認可。眾臣大多都是進士出身,深知這步入仕途的艱辛。武元衡的這個提議非常的人性化,而且能有效的防止人才流失。

    李世民自然是高興應允。他下旨,過年之後就親自主持殿試遴選人才,並將這一措施正式定為一項國策。他還讓宰相陸贄擔任賢殿知院事,年輕的韓愈當他的副手,專門負責編修國書典籍,和管理那些進入集賢殿的學士們。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