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殘唐重生李世民

第四卷 第三百三十四章 消弭 文 / 尋香帥

    第三百三十四章消弭

    當天晚上,在李世民的授意之下,掌握了充份證據的京兆尹張伾,就聯合大理寺卿許孟容,將所有長安的涉案皇族貴戚們,都秘密的抓捕了起來。

    大理寺的監獄裡,一時間住滿了曾經在長安風雲一時的人物。僅郡王、國公就多達十餘人。其他的涉案人員,另有二十多個。這其中,甚至還有皇城監門的將軍。可以想像,要不是路嗣恭提早報信,李懷光等人當真發難了,這一場災難的後果肯定毀滅性的。

    第二天,李世民宣佈不上早朝。

    雖然抓捕是『秘密』進行的,但只要天一亮,肯定長安城裡的人就都能知道。這是繼朱雀門血案之後,長安城經歷的又一次重大動盪。只不過這一次,是典型的政治暴動,暫時還沒有重大流血事件發生。自然,長安城中的百姓沒有受到太大的驚憂,帝都裡的秩序也沒有發生大的變化。

    只不過朝堂的這些官員們,可就都被震驚到了。長安城裡的仕族豪門和王公貴戚們,關係本來就是錯綜複雜。沒有直接涉案被捕的那些官員,之前也少不得跟他們有些往來。現在,那些王公貴戚們都進了大牢,大臣們就免不得有一陣恐慌。

    李世民知道這些大臣們會這樣,朝堂上也會一時間人心惶惶。不過,他並不著急安撫這些人的心。他仍在等。

    一連三天,皇帝不早朝,甚至都沒有在太極殿、武德殿、弘文殿這些地方出現。只是偶爾將李晟和武元衡叫進後宮,詢問一些事情。

    三天以後,發生了一件大事。

    馬燧,率軍回京了。皇帝終於再度出現,升朝議事。

    三天的時間,對一些大臣們來說,就像是過了三年一樣。沒有皇帝的旨意下達,大理寺和京兆尹也沒有急理審理此案。那些王公貴戚們關在大理寺監獄裡都快要鬧翻天了,甚至都有人到了大明宮,托太上皇找皇帝求情。李世民的做法是,一概不予理會,連太上皇也不見。

    因此,對於這個案件皇帝是一個什麼樣的態度,一時間猜測紛芸,莫衷一是。

    武將之首,換成了馬燧,李晟緊隨其後。李世民朝那一個方向多看了幾眼,李晟的後面就站著渾瑊、高固、野詩良輔,沒了李懷光。他看得出,馬燧和李晟等人,也和自己一樣,感覺有些不習慣。

    馬燧自然是最先站出班列來,拜見皇帝,匯報河北的一些事宜。皇帝登基的時候,馬燧都沒在京師,這時才算是補上了君臣之禮。由於馬燧率軍在河北打了兩個勝仗,順利的完成了李世民之前交給他的任務,因此馬燧所部的將軍們,都獲得了獎賞和陞遷。普通的士兵也追加了二月薪俸,算是獎勵。

    這些事情雖然也算是朝堂大事,可是所有人都有些心不在蔫。因為大家都知道,今天可是還有一個重頭戲沒開始。

    馬燧的事情辦完後,朝堂上果然安靜了下來。有些人準備了奏折要上奏一些小事的,都識趣的閉口不言了,等著皇帝發話。

    李世民表情冷峻的掃視了朝中眾臣一眼,開口說道:「朕三日沒有上朝,眾位愛卿肯定都對朕有意見。可是你們知不知道,朕之所以三日不朝,是為了祭奠一位功高社稷的股肱之臣。朕就是為了他,廢朝三日。」

    群臣有些愕然不解,但沒一個人敢出聲來問,因此場面仍然很安靜。

    李世民不急不忙的從金鑾殿龍椅上走下來,踱到了朝堂群臣之間。他慢步緩行,依次從李晟、馬燧等一批武將之間走過。

    「你們有沒有感覺,這裡差了一個人?」李世民指著李晟和渾瑊之間,表情平靜,聲音卻是有一點沉重的說道,「一位與我們並肩作戰的好元帥、大將軍?」

    李晟等人紛紛低下了頭。原來,皇帝所祭奠的,是仍然活著的『李懷光』。

    「不錯,是他。冠軍大將軍、朔方節度使、前中書令李懷光。」李世民說道,「三天前,朕親自將他拿下,囚禁了起來。雖然他還沒有死,可是昔日的冠軍大將軍,已經死了。李懷光,已經不再是那個李懷光。所以朕……才要祭奠他。」

    群臣一起拜倒下來,口中低婉的呼道:「陛下……」

    李世民看著身邊嘩啦啦拜倒的一群人,不由得搖頭歎道:「朕,很失望,也很傷心。就這樣失去了一員最好的將軍,最得力的股肱之臣。」說著,他緩步走上了金鑾殿,坐到了龍椅上:「眾卿,都起來吧。」

    眾人站起,都有些忐忑的等著皇帝的下文。

    李世民看了眾人一眼,轉頭看向馬燧,說道:「馬燧,將你在洛陽辦的事情,說給朕和大夥兒聽聽。」

    「是,陛下。」馬燧站出班列來,說道,「三日前,微臣率軍回京,剛剛進入關內。當時,微臣接到皇帝密旨,讓微臣率軍途經洛陽時,順道辦一些事情。當時,微臣不敢怠慢,馬上開始部署。途經洛陽時,以進城取要補給為由,當場就秘密將密謀造反的東都留守韓全義拿下。然後,在韓全義的指引之下,順利抓捕了造反主謀隋王李迅和荊王李選,以及其他參預謀反的郡王、國公、縣公、公侯共計三十餘人。剿械謀逆軍隊七千餘人,控制了洛陽的各個重要關口、糧倉、府庫和軍屯。所有的事情,都在一夜之間完成。然後,微臣派大將段佐率領三萬大軍鎮守東都穩定局勢,微臣本人火速回京,向陛下覆命。」

    馬燧剛一說完,整個朝堂頓時炸開了鍋。這件事情,可是連李晟和武元衡之前都沒有得到消息的。為此,李晟和武元衡還多次催促過皇帝,務必要早早提防東都生亂。沒有想到,皇帝早就做下了周密的安排,讓率軍回京的馬燧,順手就解決了這一重大隱患。

    兵不血刃,一切就這樣消弭於無形。朝堂上的人,居然都沒有什麼反應和感覺。

    李世民靜靜的坐在龍椅上,看著群臣的反應。眾人驚訝喧嘩了片刻,都不約而同的發現了皇帝冷峻的表情,又都安靜了下來。個個垂手而立,低耷著頭。

    李世民深吸了一口氣,徐徐說道:「朕的皇叔、兄弟,聯合朕最親密的大將軍謀反。這一場謀逆要是成功了,後果真是不堪設想。朕本以來,關內的局勢已經很穩定了。沒有想到,仍然是這樣的暗流洶湧。終於到了今天,一起爆發了出來。若不是東都兵馬使路嗣恭及早給朕報信,京兆尹張伾辦事果敢細心,這一次的災難,定能讓大唐萬劫不復。因此,朕要好好的獎賞路嗣恭和張伾。詔,遷路嗣恭為洛州刺史留守東都,封荊國公。張伾加二品特進,賜紫袍佩金魚袋。欽此。」

    路嗣恭不在場,他的兒子和張伾一起出來領旨謝恩。

    眾人一起在心中歎道:這一下,這兩個人可是大獲聖寵一步登天了!本來都只是四五品的小官,現在都成了二品國公和特進,當真是鹹魚翻身了。

    路嗣恭等人的獎賞也完畢了,大家都提著心眼兒,等著皇帝會怎麼宣判這些皇族貴戚和李懷光。

    按照大唐朝廷的習慣,出現了這樣巨大的謀反之案,定然是要皇帝指派宰相,聯合御史台、大理寺和地方衙門一起會審的。尤其牽涉皇族和軍隊之後,再會動用到宗正寺、衛尉寺、少府監等諸多衙門。有時候,皇帝還會要親自來參預審案。尤其是這一次的案件,雖然沒有爆發,可是牽扯到的人實在是太多了。從皇帝的親叔叔、堂表兄弟,到皇帝最親密的大將軍,誰接手來審這個案子,都會左右為難,這是肯定的。

    所以,李世民這三天以來,也一直在思考這件事情,以一個什麼樣的法子達到自己理想的結果。如果按照正常的章程來辦事,整個大唐的上層結構都會像經歷了一場地震一樣,變得混亂不堪無法收拾。到時候人人自危朝堂大亂,不知道還要經歷多久才能平息。登基之前就爆發了朱雀門爆亂,好不容易獲得了片刻安寧一切歸於正軌,現在又要亂起來。李世民可不想看到這樣的結果。而且,這樣的案件越審,能牽扯到的人就會越多。到時候說不定所有皇族全都有關係,所有官員也因為與這些皇族貴戚們『過往甚密』而被拉下水。倘若出現這種狀況,那可就真的是一片『白色恐怖』,天下大亂了。

    考慮思索了三天,李世民終於下定了決心。

    朝堂之上,一向集思廣益納諫如流的皇帝,這次一反常態,誰的意見也沒有問。因為李世民知道,每個人針對這件事情的看法,都會不太一致。爭議起來,肯定沒完沒了。犯案對象是根深蒂固的皇族貴戚,是功高社稷、門生故吏遍軍中的大將軍,誰也不敢接手審這件案子。誰接,誰倒霉。

    現在需要的是——拍析定案,乾坤獨斷。

    「這一次的謀反案,朕親自審理,並下判。」李世民說出這幾個字來的時候,所有臣子的身體,都忍不住輕輕的顫抖了一下。看似容易的一句話,想要說出來,需要多大的勇氣和膽魄?!

    「按大唐律,謀逆與意圖弒君,乃十惡不赦之罪。李懷光與那些皇親國戚們,都要死,並誅連。」李世民說道,「可是這一誅連下來,可能朝堂之上要空去一大片,連朕都要人頭落地了。」

    本來是一句調侃的話,可是李世民卻說得很嚴肅,因此沒有一個人敢笑。大家都臨襟危坐,大氣都不敢出。

    「朕,正打算重振朝綱的時候,他們給朕來一次密謀造反。說實話,朕真的很生氣,很失望。同時,律法森嚴,也饒他們不得。但是歷來,律法也不外乎人情。」李世民話鋒一轉,說道,「皇族謀叛,這是朕的家醜。朕若是殺了他們,無異於向天下人昭示家醜。李懷光為大唐征戰四十年,大小戰功不計其數,在軍隊裡威望極其卓著。朕若是殺了他,戰死的沙場的大唐英烈們,會痛恨朕;數萬朔方將士,也會心寒。因此,朕也不會殺他。功過相抵,貶李懷光和徐庭光為庶民,流放嶺南。主謀隋王李迅和荊王李選,剝奪王位貶為庶民,罰沒所有家資,流放嶺南。其餘涉案的皇親國戚,同李迅與李選例。其餘附從的人員,貶庶民,徒刑三年。」

    皇帝的旨意下達完了,眾人又驚呼了一聲——這樣重大的一場謀反案,居然一人不殺?!

    李世民何嘗不知道這些人是什麼意思,朗朗說道:「治國以人為本。朕,也要給他們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珍惜生命。希望今後,不會再有人重蹈他們的覆轍。否則,國法巍巍,朕不會再網開一面了。不幸中的萬幸,這一次的事件並沒有完全爆發,因此所帶來的影響,也不算極其惡劣。因此,朕也才有機會,對他們從輕發落。朕的旨意下完了。卿等,有什麼意見?」

    沒有人是傻子。這樣巨大的案件、重大的決定面前,皇帝都拍板了,自然沒有誰敢跳出來說一個不字。就連一向敢怒敢言的薛存誠,也悶著不吭一聲。陸贄也去了并州,不過他就算在場,以他的政治覺悟,也不會發表什麼反對意見。

    因此,『吾皇英明』的呼聲,在朝堂上響成了一片。

    李世民輕輕的吁了一口氣,說道:「既然如此,孔巢父,中書省就開始擬旨下發吧。這件事情,就此了結。」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