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殘唐重生李世民

第四卷 第一百七十三章 天網制敵 文 / 尋香帥

    第一百七十三章天網制敵

    雖然是打了個勝仗,但渾瑊回到帥帳時仍然有些氣鼓鼓的。他是個爽利人,直言快語的對李世民說道:「殿下,末將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將吐蕃蠻子勾了出來……怎麼、怎麼明明進了包圍圈,卻不將它吃掉?!」

    李世民招了招手,示意渾瑊坐下來:「渾大將軍,稍安勿躁。我軍在試探吐蕃,明顯他們也在試探我們。這就跟釣魚一樣,魚兒還在試探,如果倉猝起鉤,只會將他驚走,再也不敢來了。」

    渾瑊剛從戰場上回來,熱血正在沸騰來不及細想。這時才恍然大悟,連連抱拳賠罪:「原來如此——末將無禮,請殿下恕罪。」

    「不必多禮。你有這樣的疑惑,也是人之常情。」李世民微笑寬慰他起來,「剛剛交了一下手,你有什麼感覺?」

    渾瑊濃眉緊鎖思索了一番,說道:「感覺很怪異。吐蕃好像不是吐蕃了。以往他們哪裡還用得著我們去挑唆,常常一見了我們的人不顧一切的就殺將出來了。可是這一回,我讓幾十個懂番語的卒子將天底下最難聽的話都罵了,他們才懶洋洋的派了五千餘人出來跟我們迎戰。」

    「這就對了。」一旁武元衡微笑說道,「看來,我們預料得沒錯。吐蕃屯兵於此,其目的並不是想入侵中原;而是扼險而守,阻止我們下劍南和收復鳳翔府這一處軍事要塞。」

    「不錯。」李世民點頭贊同,然後說道,「與李晟取得聯繫了麼?」

    武元衡答道:「暫時還沒有。涇原節度離此地大約二百里之遙。快馬奔騰往返最快也要兩天兩夜。」

    李世民又拿出了地圖,細細參詳了許久,說道:「涇原節度、岐山以及我軍所在地方,剛好是一個三角形。如果約齊李晟強攻岐山,倒也不是沒有取勝的把握。不過,難免會增大傷亡、拉長戰線拖延時間。戰場之上瞬息萬變,如果不能速戰速決,對我軍將十分的不利。吐蕃坐吃鳳翔的補給物資,而我們要靠後方運送糧草,這是十分吃力的。簡單算個帳,從長安運糧食到我們這裡,路途雖然不是非常遙遠,但我們吃一斗糧,幾乎就要花十斗糧的代價來搬運。所以,戰爭對國力是一個極大的損耗。關內剛剛爆發過糧荒,經不起折騰呀……」李世民曾經也是統籌全局的上位者,現在又是臨陣統帥,深知戰爭的要害之處。國雖大好戰必亡,打仗耗的就是錢米,打的就是國力。吐蕃人靠劫掠維持補給,他們可以耗,可是唐軍卻是耗不起的。

    武元衡點了點頭,說道:「知兵者不好戰,殿下深明其就,思慮得有道理。無論勝敗,戰爭對我們中原農業大國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損耗。臣下以為,漢王要想急戰取勝,也不是沒有辦法。」

    李世民眼神一轉看向他:「有何良策?」

    「臣下記得漢王之前曾提起過,駐紮在岐山的吐蕃人吃水的問題。」武元衡一手指向地圖上岐山的方向,「臣下以為,我軍恰好可以在這方面做做文章。」

    渾瑊也圍湊了過來:「長史大人,你就快說吧,別拐彎抹角的了,急得人心裡慌。」

    李世民呵呵的笑:「看來伯蒼恰好與我想到一塊兒去了。我也正在往之方面打算。既然你有了妙計,就先說出來聽聽。」

    「是。」武元衡也不扭捏作態了,侃侃說道,「方纔我們領兵推進準備接引渾大將軍的時候,臣下特別留意了一下岐山附近的地貌特徵。我發現,他們屯兵於南麓與五丈原,其用意當然是為了佔據有利地形阻擋我軍。但細下一觀察,就不難發現,這兩處地方十分的方便取用飲水。吐蕃人住在高原不會打井,只會從河水中取用飲水。人飲馬喝,四五萬人一天消耗的飲水何其巨大!離他們屯兵之所最近的一條河,就是七星河。眼下正值春汛河水升漲,十分順利的滿足了他們飲水的需要。可是,如果我們繞道十里從上游將此河截斷或是讓它改道走入渭河,也是十分輕鬆的事情。這樣一來,吐蕃人斷了飲水,必定不戰自亂。到那時候,我軍就有可趁之機了。」

    李世民與渾瑊對視了一眼,齊聲道:「可行!」

    武元衡接著說道:「今日一戰後,吐蕃不明我軍虛實,必定死守不出。渾大將軍不妨再去挑戰,奸狡的吐蕃人以為我軍故技重施,一定不會出戰。只要他們緊守岐山營寨,我軍就大可以派出一隊人馬繞道隱隱而行,前往十里外的青石子坡河道,讓七星河斷流。沒了飲水,吐蕃人必將自亂。到時候,我軍再來一個引蛇出洞,就不難讓吐蕃人從岐山上走下來了。只要他們進了我們的埋伏圈,這仗就容易打了。與此同時,可以聯絡涇原李晟:只要我們這邊打響,就讓他出兵奇襲,佔領岐山的吐蕃營寨。對他們形成南北合圍,關起門來打狗。只要岐山這邊拿了下來,鳳翔府就會**裸的暴露在我們面前。一鼓作氣拿下鳳翔府軍鎮,盤踞在五丈原的吐蕃殘兵,不過是喪家之犬無根漂萍,不足為慮!」

    李世民聽完這席話,轉頭對著渾瑊一笑;「怎麼樣,不錯吧?」

    渾瑊愕然的驚喜道:「這讀書人的腦子,就是好使啊!武長史也是第一次來鳳翔、第一次上陣吧?卻對這地方瞭如指掌,真是讓人佩服!漢王本就是神機妙算用兵如神了,現在再有了鬼神莫測的武長史從旁輔佐,我軍想打敗仗都難哪!」

    李世民哈哈的大笑起來:「渾瑊,你也別太誇他了——既然伯蒼提出了這樣的妙計,我們就按部實施,狠狠的算計一回智術短淺的吐蕃人吧!」

    武元衡也不驕傲自滿,拱手輕聲道:「漢王,臣下初次上陣,不過是紙上談兵……具體該如何辦,還請漢王自行斟酌,小心為上。」

    「你的計策很好。」李世民十分肯定的誇讚道,「稍後我們就將高固等將喚進帳中,安排這一次的戰事。」

    武元衡略自有些愕然,但他從李世民的眼神中品讀出了一絲異樣:漢王,這是有意的在眾將面前,提高自己的威望……這條計策本身,正如他自己所說,不過是『紙上談兵』。肯定存在許多的疏漏地方,以漢王用兵的能力,沒理由想不到的……

    不久以後,傾巢而出了一回的唐軍略作整頓,迅速安頓了下來。渾瑊出兵小勝了一仗,好歹也殺敵數百近千,收穫了數百馬匹。功勞薄上先記了他一功。

    瑣事忙碌完畢,李世民將諸軍大將都叫到了帥帳裡,安排下一次軍事行動的安排。李世民在解析作戰計劃與分派人手的同時,反覆說了數次『長史武元衡的計謀』,讓高固、唐漢臣等人,頓時對武元衡刮目相看。武元衡也不動聲色,在一旁細心觀察著漢王揮毫自如的調兵譴將。就算他武元衡是不出世的天才,『經驗』這種東西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具備的。李世民一面注意培養他的威信,另一方面在有意的幫助他集累行軍打仗的諸多經驗。因為李世民發現,武元衡這人不僅智慧過人,在軍事方面更有難得的天才,大局觀極佳。若加以培養和引導,將來不難成為一名出色的統帥。

    瞬息間,七路大軍又被折合成五路人馬,渾瑊、高固、野詩良輔、唐漢臣與漢王自己各領一軍,分派得井井有條。只等與涇原李晟取得聯繫,行動即可展開。

    接下來的兩天裡,渾瑊按計而行,每日到岐山吐蕃寨前挑戰。不出武元衡所料,吐蕃人果然用弓箭死守營寨龜縮不出。兩天以後,涇原李晟派了一員副將到了漢王帥帳中。李世民寫下了一封親筆信,讓他轉交李晟,約定涇原大軍配合這一場大戰。

    一切準備就緒,巨大的捕網鋪天展開,只等吐蕃野狼鑽進來受死了。

    也是天公作美,這兩日晴得可以,艷陽高照。李世民連日來細心觀察,發現岐山的吐蕃大軍正如武元衡所說,每日在七星河中取水無數。

    時機已到,李世民讓高固率領著一千步卒,帶齊了麻袋斧鍬出發了。同時,讓渾瑊帶足了人馬再去挑戰,並讓郭鋼率領三千輕騎,沿著七星河巡視。若有發現吐蕃人前來取水,就亂箭射殺。郭鋼跟著出來有一段日子,還一直沒有分派過什麼『有趣』的差事,一直有些悶悶不樂。這一回李世民也算是照顧了一下他的情緒,分派了這一個可有可無、只勝不敗的差事給他。

    三天以後,七星河轟然斷流。吐蕃人前來取水變得極其困難,之前頻頻被唐軍襲擾倒也還罷了,現在河裡根本就沒有水了。就算是死力衝到河邊來搶水,面對的也是一堆稀泥與水草。

    與此同時,李世民卻將大軍不動聲色的埋伏分撥了下去,本來的軍寨裡虛扎旌旗,時時擂鼓虛張聲勢。吐蕃人完全摸不清了唐軍的動向虛實,只感覺眼前一陣陣危機。可要他們就這樣輕易的放棄岐山這處要塞險阻,卻又是絕不甘心。

    一切戰局的發展,都在李世民的預料和掌控之中。他暗中叮囑渾瑊,這幾日照例去挑唆罵陣,但一定要小心吐蕃隨時衝殺而出。同時,又不妨故意做出一些驕縱懈怠的樣子,勾引吐蕃人從老巢裡衝殺出來。因為吐蕃人這幾天,怕是渴得受不住,要有所行動了。

    這一天,依舊是艷陽當頂,滴水難求。李世民心中暗自歡喜:應該是時候了!

    岐山腳下,渾瑊領著一隊小卒子罵了半天,吐蕃人依舊死守不出。渾瑊下令道:「全都給我下馬,到陰涼的地方休息唱歌去!」

    早就得了囑咐的唐軍們,故意發出轟然的歡呼聲,牽著馬匹三三兩兩的朝一旁樹林走去。渾瑊還讓幾個小卒子唱起軍歌跳起了舞來,領著眾人一起哈哈的大笑取樂。

    守寨的吐蕃人觀察了許久,終於等到了一個出兵的機會——軍寨大門轟然大開,一隊騎兵鋪天蓋地的就衝殺了出來!

    渾瑊等人故作驚慌的大聲尖叫,紛紛騎上馬就朝後奔逃。吐蕃人來得兇猛之極,人數也極多。沒多久就快要追上了渾瑊的人馬。渾瑊假戲真做,狠咬牙翻身回戰。無奈勢單力薄實在無力抵擋,只得拔馬逃跑。

    三五千唐軍騎兵如同旋風一般的奔脫,有近三萬吐蕃騎兵在後緊追不捨。看來他們是想一鼓作氣摧垮唐軍。在他們看來,唐軍連日挑唆他們都沒有應戰,唐軍也沒理由每天都在設置埋伏。更何況,再不出戰奪回地利水源,吐蕃人就得在山上活活渴死!

    渾瑊率領著騎兵,按照既定的路線趟過了乾涸的七星河,直往秦峻方向逃去。吐蕃人對這一帶地形並不熟悉,深追了二十餘里才恍然回神:方向不對呀——唐軍不是駐紮在西面的渭河河畔麼?現在怎麼朝南面的秦嶺撤退了?

    山林的極高處,一面鮮紅的三爪金龍唐字旗獵獵飛揚。李世民笑呵呵的對一旁的武元衡說道:「伯蒼,吐蕃蠻子中了你的妙計了。」

    武元衡連忙拱手道:「臣下紙上談兵罷了……若不是漢王將諸多細節加以完善和修改,又如何能夠成功?看來,臣下還是經驗太過欠缺了,慚愧、慚愧!」

    「呵呵,別忙著在這裡謙虛了。」李世民豪氣大起,一揮手說道,「走,是時候去教訓一下他們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