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殘唐重生李世民

第四卷 第一百一十三章 坐地分贓 文 / 尋香帥

    第一百一十三章坐地分贓

    第二天一大清早,奉天縣可就熱鬧上了。興奮了一夜沒合眼的王公大臣們,早早的拖兒帶口聚集到了北門城外,熙熙攘攘的好大一群,活像是趕集的村民。今天這個日子,他們可是盼了有一段時間了。長安的豪宅良田、美食佳人,早已經將他們的心撩撥得七上八下,哪裡還想在奉天這個窮酸地方再多呆一天。

    卯時三刻,李世民帶著三千鐵甲依仗,護送著皇帝的車駕到了北門,文武百官和百姓們跪道歡呼。李適的精神頭也不錯,坐在龍輦上洋洋得洋,看著眼前跪成一片的人群,彷彿終於找回了那種君臨天下的優越感。同時,他心裡也忍不住對李世民多生出幾分感激和讚賞來。

    『畢竟是咱李家的人,自己收回了帝都嘛!』回長安的途中,李適心中時時的安慰著自己,不讓自己有什麼丟了面子、無顏面再回長安的感覺。一路上,他也時時讓騎著馬的李世民就跟在自己的龍輦旁邊,有一搭沒一搭的和他閒聊。停下來休憩時,則更是將他與太子叫到一起,三人一起用膳。

    同行的文武百官自然是都看在眼裡,心裡默自想道:這下可好,漢王李誼,當真是受盡恩寵一飛沖天了……

    李世民一路上都十分的小心,收斂著自己滿胸的驕傲和不屑,乖乖的扮著『兒臣』。太子李誦則是與他若即若離,偶爾攀談上兩句,也是不痛不癢的閒拉家常。可李誦越表現得無所謂,李世民越發感覺,這個城府頗深性格內斂的太子,已經在對自己深深的忌憚。

    李適也還算有心,記得在高陵養傷的李懷光,於是車駕特意多走了一段路,在高陵歇了一下腳。李懷光擺足派場出城迎接,李適對他大加褒賞好言撫慰。讓他先在高陵養好傷,軍中的事務不必操勞過多,日後國家還有許多的大事要等他料理。李懷光自然也還高興,連連磕頭謝恩。朝堂上的人也就都清楚了,這一回收復帝都,漢王身邊的人,那肯定是個個都要飛黃騰達,就連曾經露出過反跡的李懷光,皇帝也會對他大加讚賞。漢王一系,從此在朝堂上可謂是風聲水起了。

    面對這一切,太子的表現一直十分的淡定。李世民暗中留意了一番,發現他幾乎沒有任何的情緒波動。

    入長安的時候,李世民金甲紅袍領著鐵騎在前開道,長安的仕紳軍民夾道歡呼,跪迎皇帝回京。李適看著井井有條的長安城,感受著人群的歡呼,將之前狼狽逃離長安的尷尬全都拋到了腦後,坐在龍輦上頻頻向人群揮手。彷彿更像是御駕親征後得勝歸來。

    皇城裡的一切事務都打點清楚了,再也看不到大戰後留下的痕跡,彷彿這裡從來就沒有發生任何的事情。李適也自然沒法去想像自己離開皇城的這段日子,這裡究竟發生過一些什麼事情。他只看到,皇宮還是那樣的富麗堂皇,街道還是那樣的整齊平整,每一塊城磚似乎都擦拭得光亮照人,比以前還更加的有氣派了。宮殿裡的物什全都是自己離開時的樣子,宮女宦官雖然換了一些人,但仍然十分的好使。只不過,當時留在後宮裡的許多妃嬙,好像不見了一些。

    對於這件事情,李世民可沒打算要向李適去解釋什麼。皇帝的女人被朱泚這樣的逆徒霸佔了一段時間,或許不會缺胳膊少腿的那樣明顯,但是人都能想像,她們身上究竟會少了什麼,或是多了什麼。所以,凡是被朱泚用過的女人,李世民狠下心來全都暗底裡做了處理。視情況而定,或殺或流放。這種事情,自然做得越隱晦、低調越好。不然,皇家的聲譽將會大受影響。李適倒也沒蠢到哪裡去,沒找任何人問起那些女人去了哪裡,只在心裡有些憋悶,感覺自己成了有史以來最大的烏龜。

    李世民將李適迎回了皇宮,也算是完成了一件大事,自己也放鬆了一些。當晚,他仍然暫時在司農寺裡安歇。俱文珍遠比一般的軍士細心周到多了,擔茶倒水更衣整榻,忙得不亦樂乎。這些日子以來一直都比較累,李世民也想好好的休息一下了,於是早早便睡。

    第二天是個特殊的日子。時隔數月之後,皇城朱雀門再次在卯時三刻準時打開,文武百官前來上朝了。每個人都有一些掩飾不住的興奮神色,整個皇城裡也煥發出了許多的生機來。

    李世民飽睡了一夜,第二天精神頭很不錯,神清氣爽的起了個大早。換下鎧甲刀劍,穿上了紫色親王袍,頭戴三梁進賢冠,手上持了一根玉圭,前往大明宮含元殿上朝。

    剛出了司農寺,巧不巧正好遇到李晟。二人樂呵呵的打過了招呼,便結伴而行。一路上遇到許多的官將,都十分慇勤的上來跟他們打招呼問好,然後不遠不近的跟在他們後面,一起朝大明宮走去。漸漸的,二人身後的人越來越多,遠遠看去,就像是他們二人領頭,帶著後面一大批人去上朝了。

    含元殿鐘鼓樓上的大鼓敲響了,將整座昏昏沉沉的宮殿都喚醒過來。李世民和李晟、渾瑊三人,帶著一幫兒武將從西朝堂裡魚貫而出,走到了宏偉的含元殿前。龍尾前兩側,已經林立了威武雄壯的神策軍鐵甲衛士。抬頭仰望,數百階長的龍尾道末端,巍然屹立的含元殿宮殿彷彿就坐落在雲端,威儀無限。

    太子居左,李世民居右,二人各自領頭,帶著文武百官走上了龍尾道,向含元殿正殿走去。胖太監霍仙鳴今天的嗓門也特別的大,十分起勁的喊道:「皇帝早朝,皇親王公文武百官依班覲見!」

    含元殿裡寬敞明亮一塵不染。金鑾寶殿上,坐著那個容光煥發衣冠楚楚的皇帝李適。他先是十分激動的感慨了一下重回帝都的心情,信誓旦旦的表示,今後一定做個好皇帝。然後,就對李世民這一干人等,做出了賞賜。

    不得不說,李適這一回當真是汲取了『涇師之變』的教訓,變得十分的大方起來。李世民身為收復帝都的統軍大元帥,自然是居功至偉。李適給他加了五百戶食邑,其數量幾乎就要與太子的三千戶平起平坐,達到了二千八百戶;另外賞賜了奴僕百餘人給漢王府,錢十萬貫,絹八百匹。漢王府要修繕重建的一切花銷用度,用皇宮內苑一力承擔。(也就是說。由皇帝私人買單,都沒有調用國庫。)另外,也將他李適當年當過的一個官,賞給了李世民——「尚書令」。

    其實從開唐以來,身為秦王的李世民擔任過『尚書令』這個官職以後,一百餘年來李唐一直沒有讓誰再任這一職,而是用尚書左右僕射或是左右丞來代替它的職能。一直到了李適當太子的時候,才由他擔任了尚書令。只不過現在三省六部的官制名存實亡,統轄六部的尚書令,手中的職權還比不上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宰相。

    對於這一些,李世民倒也不怎麼在意了。自己一個親王,犯不著也入閣當個宰相,與盧杞這種人爭一日之長短。眼下自己身邊的親信黨朋雖然不多,但李晟、渾瑊、李懷光這些人,都那是赫赫有名的有功之人。誰也不敢再輕視他這個只掛了個空頭虛銜的親王。

    李懷光、渾瑊、李晟等人,因為輔助漢王成功收復帝都,也功勞巨大。李適對這三人也是做出了重重的褒獎。除了加食邑、賞錢帛,還讓李懷光繼續擔任了太尉和中書令,渾瑊與李晟則是做到了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以武將入閣當起了宰相。

    李適雖然有點糊塗,有些事情還是相當的清楚的。他很明白,這些人都是漢王的親密僚黨,這一回收復帝都這樣震驚天下的功勞都干下來了,當然要讓他們在朝堂之上也有一席之地,不然就會難以服眾了。另外,他也隱約有些感覺到,盧杞那一班人,的確是勢力太大了一點。如果想要有一些人對他構成制衡,漢王這一撥自然是最好的人選。

    與此同時,李適自己也沒忘了要照顧自己的寶貝兒子李誦也來分一杯羹。東宮左庶子王叔文,連升三級被調入了閣部,升任為宰相;王伾則是由翰林院學士做到了東宮詹事、中書舍人,也入了閣部在宰相們身邊辦差。另外,這一次跟隨皇帝到奉天的大臣們,也都受了賞賜,其中表現得比較好的幾個,也是飛速陞遷。其中最快的,莫過於前劍南節道使張延賞,就是那個給奉天送過幾次錢糧的『大功臣』,李適早早便放出話來要讓他入閣理事的;還有一個,就是陸贄。此人年方三十出頭,卻十分令人意外的從諫議大夫被一舉提成了宰相。

    一個朝會下來,朝堂格局發生了翻天覆地般的變化。明眼人都清楚,眼下朝中呈現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太子、漢王、盧杞三方勢力,旗鼓相當。

    李世民卻感覺,這許多關乎天下大事的決定,根本就是皇帝一個人在左躥右跳像伎子一樣的討好眾人。而太子和漢王他們這些人,則更像是在坐地分贓。所有的一切人事任命,似乎都不是為了帝國的利益而做出的,而是皇帝為了……安撫人心,不得罪人。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