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金牙海盜

龍騰世紀 抗倭設定 趙士楨(1553∼1611) 文 / 牙牙呀

.    趙士楨(約∼1611,明嘉靖三十二年∼萬曆三十九年),字常吉,號後湖,樂清(今屬浙江)人,明代傑出的火器研製專家.他一生中研製改進了多種火器,且善書能詩,還著有、、、等關於火器(即神器)研製開發、使用訓練等方面的論著,是中國古代科技史上不可多得的人才.有人認為他當與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徐光啟相並列.在他研製的所有火器中,最具創新的莫過於『迅雷銃『了.……

    字常吉,號後湖。樂清(今屬浙江)人。約明嘉靖三十二年(年)生;約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卒。火器趙士楨的祖父趙性魯,官至大理寺副,博學多才,工詩詞,精書法,曾參加修訂《大明會典》。趙士楨自幼受祖父熏陶,亦

    趙士楨(約∼1611,明嘉靖三十二年∼萬曆三十九年),字常吉,號後湖,樂清(今屬浙江)人,明代傑出的火器研製專家。他一生中研製改進了多種火器,且善書能詩,還著有《神器譜》、《神器雜說》、《神器譜或問》、《防虜車銃議》等關於火器(即神器)研製開發、使用訓練等方面的論著,是中國古代科技史上不可多得的人才。有人認為他當與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徐光啟相並列。在他研製的所有火器中,最具創新的莫過於「迅雷銃」了。

    迅雷銃是一種裝有5根銃管的火繩槍,銃管環繞在一木製銃桿四周,銃桿中部有機匣,前面套有盾牌,中間有一小斧做支架,整體造型十分獨特。據記載,「5支銃管共重10斤,單管長2尺多」,銃管固定在前後兩個圓盤上,呈正五稜形分佈,夾角為72。各銃管均裝有準星、照門及供裝火藥線用的火門。5根火藥線彼此間用薄銅片隔開,以保證發射時的安全。銃桿的前部中空,內裝有火球一個,另一端安裝一鐵製槍頭。中部的機匣,上有點火龍頭,下有扳機,供5根銃管點火、發射用。前面的盾牌外包生牛皮,裡面墊有絲綿、頭髮和紙等物質,中間開有一圓孔及5個方孔,銃桿從圓孔中通過,銃管從方孔中通過,方孔同時用來觀察瞄準,盾牌用來保護射手的安全。

    發射前,需將迅雷銃的5根銃管裝填好彈藥,套好盾牌,將小斧插在地上,架好銃身,射手左腿前踞,右腿後跪,左手把住機匣,右臂夾住銃桿,用右手控制扳機點火發射。射完一管後,把銃管盤轉動72-,使第二根銃管對準機匣,繼續瞄準發射。如此這般依次輪流發射完5根銃管。如果此時仍有敵兵逼近,還可點燃銃桿中的火球,使其「噴焰灼敵」;當來不及重新裝填彈藥時,還可將銃桿倒轉,當作拚殺武器使用;小斧及盾牌也都可以分別當作武器使用。真是一銃多用,攻防兼備。趙公真可謂用心良苦。

    迅雷銃在歷史上沒有實戰的準確記載,更沒有實物流傳下來,這是非常遺憾之事。為了能更好地領略它的風采,筆者製作了一個1︰10的模型。在製作模型過程中,筆者深感史料不完整帶來的困惑。主要是:圖紙不但沒有尺寸,圖中各零件的比例也不統一;銃管與銃桿之間的定位問題沒有交代;機匣沒有內部結構圖。一般火繩槍的點火龍頭與火門的位置是固定的,點火的準確性基本沒有問題。而迅雷銃的5根銃管可360-轉動,火繩只有與火門上的火藥線相接觸,才能保證銃管準確發射。如果讓士兵在瞄準的同時還要眼手並用尋找火繩與火藥線,並使之對接,恐怕難度較高,不免要顧此失彼了。迅雷銃本是為了提高射速,如果如此使用不方便,就得不償失了。作為火器專家的趙士楨是如何考慮銃管定位問題,目前不得而知。另外當敵人逼近需掉轉銃桿使用鐵槍頭格鬥時,銃桿與銃管連在一起也是非常不便的。總而言之,5根銃管與銃桿和機匣之間,不但要能靈活轉動,還要能適當定位,並可快速拆卸分解。

    筆者在製作模型過程中,既要解決這幾個問題,同時還不能改變迅雷銃的外形,其結構也不能超出當時的技術水平。筆者只好在機匣與5根銃管之間想辦法,使二者相連,做了一個快裝手柄和一個類似棘輪的裝置,從而解決了以上全部問題。至於機匣內部的結構,筆者只好臆造了,最終使扳機與點火龍頭聯動,做到「捏之則落,射畢自行彈起」。史料中的迅雷銃,其盾牌前面為曲線狀,與我們通常的認識正好相反,於是就自做主張進行改動,並且也沒有用生牛皮和頭髮、絲綿來製作,主要是考慮到效果的問題,模型採用銅質盾牌。史料中,作為支架的小斧插到了5根銃管之間,如果真是這樣,那麼銃管就無法轉動了。筆者對此亦進行了改動。

    隨著所有問題的解決,模型也就完成了。最後一道工序就是如何把迅雷銃架起來。筆者曾設想過幾個方案,都不理想,最後還是《神器譜》的插圖給予啟示,完成了模型的「架設」,這就是現在讀者見到的題圖照片。這種方式既展示了當年的風貌又淡化了士兵,突出了主題。

    迅雷銃既然有那麼多優點,為什麼沒有大量裝備使用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原因。一是其自身存在的缺點。世上器物但凡功能一多,必然體積較大,結構較複雜,迅雷銃或許存在這方面的不足。二是與當時的封建制度有關。當時任何有關軍械的發明研製、使用與推廣,全部取決於最高統治者的意志。趙士楨只能將研製成果「恭進御前」、「進呈御覽」,請求「恩准製造」,皇帝一人的決斷就決定了一項發明的命運。而當時的西方國家社會制度比較寬鬆,百姓可以比較自由地研製各種器械,包括兵器,並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即使本國沒人賞識還可以賣到國外,至於能否有市場或投入戰場,主要靠本身的實用性。而在中國,頑固落後的封建社會制度不知埋沒了多少人才,壓制了多少發明創造,極大阻礙了社會的進步。況且中國的儒家思想一貫重文輕武,以至於趙士楨極其豐碩的成果被深深地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幾乎被人們遺忘。不單《明史》無名,《四庫全書》亦無記載。不過令人寬慰的是英國學者李約瑟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王兆春先生的《中國火器史》、《速讀中國古代兵書》,洪震寰先生的《自然科學史研究》等書中,對趙士楨和迅雷銃都有詳實記載與高度評價。

    據記載,趙士楨不僅僅是一位火器專家,還是一位具有獻身精神的愛國者,他廣泛汲取古今中外各種知識,一生辛勞,碩果纍纍。鄭振鐸在《玄覽堂叢書》中形容其「竟成鍛癖……似醉若癡」,「千金坐散而不顧」,「備極勞苦而不辭,……」。他曾自籌錢財研製火器進獻朝廷。在趙士楨諸多成果中,不僅限於輕型火器,還有各種重型火器和戰車。為對付倭寇,他還專門研製了「震疊銃」。同時,著書詳述以便於士兵作戰、訓練等,並闡述了各種火器的結構、性能、特點、

    製作過程、試驗情況、工藝材料以及使用方法、射擊姿勢等等。他在著作中還論述了火器與富國強兵的關係,戰術戰法、排兵佈陣、部隊的組成等等。甚至頻頻上奏朝廷,闡述自己對固國安邦、國防建設和兵器工業長遠發展的諸多見解,真不愧是一位德才兼備、具有實幹精神的科技專家。

    筆者謹以此模型、此文紀念兵工事業的先驅——趙士楨。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