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大宋金手指

第二卷、滄海雲帆揚 第一四零章 暗行密道通春來 文 / 聖者晨雷

    第一四零章暗行密道通春來

    大宋寶慶元年(西元1225年)四月初,原本暗流洶湧的朝堂,突然間劍拔弩張起來,屬於史彌遠一黨的部分言官,原本整日指摘真德秀等人過失,但轉瞬之間,他們調轉矛頭,開始指責外戚楊氏貪婪不法。

    楊氏如今在朝者,主要是楊谷、楊石兄弟二人,他們一向謹慎,雖說貴為國戚,卻能約束族人與家僕,不做些強橫不法的勾當。突然之間遭此攻訐,兄弟二人都是瞠目結舌不知原由。幸好那些人指責的,不過是些捕風捉影之事,沒有絲毫證據,二人雖說也依例請罪閉門思過,實際上卻並未因此受到責罰。

    在濟王之事發生之後,楊石憂懼史彌遠手段狠辣,原本便想激流勇退,勸得楊太后撤簾歸政。此事發生之後,他更是如此作想,與楊谷一商議,卻被楊谷激烈反對。

    「賢弟,你我身為貴戚,累受皇恩,如今權臣當道,天子幼弱,所倚仗者,無非朝野清議與你我兄弟罷了。」楊谷正色道:「若是太后撤簾你我求去,滿朝之中,官家再無可倚仗之人。只憑真景希他們,豈是史相公對手!」

    他二人與史彌遠一黨原本交好,與薛極更是好友,可如今情形,卻是不得不為了自保而奮起反擊了。

    薛極此時也極是納悶,那些言官之所為,明眼人都知道,是史彌遠背後指使,可是如此重大的事情,史彌遠竟然沒有透露任何消息給他。他不知史彌遠葫蘆裡究竟賣的是什麼藥,只是覺得朝堂中這麼重大的事情,竟然不召集他去商量,未免有些太過詭異。

    為此,他特意去尋了宣繒相問,這才得知,宣繒事先也不知此事。

    「史相公這是何意?」二人都是迷惑不解,更有幾分驚懼,他二人入朝時日雖算不短,但一直依附史彌遠,若是史彌遠意欲撇開二人,那麼依著他們這些年來為史彌遠做的那些事情,只怕立刻要被貶竄了。

    「莫非是因著你我與楊家兄弟頗有交情的緣故?」思忖再三,宣繒試探著問道。

    「只怕是如此了……」薛極點點頭,二人對望一眼,雖然未曾說出來,但都知道對方心中的埋怨之意。

    史彌遠一向與楊太后內外勾通,故此他們這些史黨,也與楊氏頗有往來。特別是在立儲之事上,為了得到楊太后支持,更是史彌遠授意他們,自兩年之前便與楊氏兄弟拉交情送厚禮,通過他們來影響當時還是皇后的楊氏。可如今帝位已定,史彌遠要與楊太后爭權,也不該為著他們與楊氏的交情便將他們撇開。而且,若朝堂如此爭執下去,到時無論是史黨敗北,還是楊氏離朝,他們這夾在中間的,必然要受其牽連。

    對於二人而言,這是無妄之災。

    史彌遠其實倒並非很懷疑這二人,隨著他年紀增長,一切權奸的毛病,漸漸在他身上顯露出來:多疑,固執,剛愎。他信任自家門客勝過自己一黨的朝官,因為這些門客衣食都須依附於他,而朝官隨時可以改換門庭。他雖然還不至於聽得干萬昕一語,便真將宣繒、薛極等人視若寇仇,只是從謹慎起見,對付楊氏之時,他便未曾知會這二人。在他想來,只需逼得楊太后撤簾,將楊氏兄弟趕出朝堂,再慢慢察問自己人中誰是奸細也為時不遲。若是此時就大張旗鼓盤察起來,一則怕打草驚蛇,二也怕寒了部屬之心。

    可偏偏是這般舉動,讓宣繒與薛極這兩員大將,不得不在他與楊氏爭鬥之初保持表面上的中立。

    接下來自然是流言四起,朝官之中竊竊私語,瞧史彌遠、宣繒與薛極等人的眼神便不同了,也有風聲傳入他們三人耳中,說是史黨內訌,宣繒、薛極與史彌遠反目,宣繒有意取史彌遠而代之云云。

    宣繒與薛亟亟是惶恐,可此事又不可自辯,總不能跑到史彌遠面前去說傳聞中我欲取而代之之語實乃謊言,這反有欲蓋彌張之嫌。特別是宣繒,他與史彌遠原是姻親,多年的交情,更不可能為這還沒有影的事情去自辯。史彌遠倒沉得住氣,原本有些疏離二人的,聞得這流言後反將二人請至府中,設宴小酌。

    「近日頗有些流言蜚語,二位不必放在心中。」見二人戰戰兢兢的模樣,史彌遠撚鬚一笑:「本相與二位相知多年,豈會為小人所蒙蔽!」

    聽得他這般說話,宣繒與薛極相互對視了一眼,薛極反應得快些,立刻諸如「明察秋毫」、「慧眼如炬」之類的諛辭滔滔江水連綿不絕,宣繒年邁尚知恥,雖不曾如此露骨肉麻,卻也是一臉受寵若驚的神情。

    「朝中頗有奸小,見天子初登大寶,意圖蒙蔽聖聽,勾通串連,圖謀老夫。」史彌遠瞇眼道:「你二位可曾聽得風聲?」

    宣繒與薛極心中立時雪亮,史彌遠之所以發動對楊氏一族的詆訐,便是因為此事了。他們二人也自有耳目,雖不如史彌遠之般廣,卻也聽得說太學諸生頗有勾連者。

    聽得宣繒與薛極也說此事,史彌遠心中更是確認,這背後必是有個對付他的陰謀。他柄政多年,手段極是老辣,像這般隱在暗處的對手,原先也不是第一次遇上,只不過以前有秦天錫助他,總是能將隱藏者揪出來,唯一一次未曾揪出來,便是當初指點濟王那人。

    想到此處,他心中一動,那人曾指點濟王,自己通過綠綺也未能打聽出他是誰來。會不會又是那人在背後使力,勾結楊氏一族,又串連真德秀魏了翁之輩,再次向自家發難?

    且不說史彌遠在為那背後之人操心擔憂,只說如今身為天子的趙與莒。滿城風聲鶴唳之中,他卻如無事人一般,聚景園跑得越發勤了。

    天子有令,自然行事極是便宜,聚景園那些名品梅樹,盡數搬遷至別的園中,而且園子還有所擴大。宮牆重新補了起來,因為是做農圃,故此未曾如同別的宮牆般刷上白灰。對著西湖,自是不愁水的,不過為了便於瀉洪與灌溉,還是挖出了溝渠。

    整個園子裡,開挖出了三百餘畝平地,再加上山坡上開出的梯田,共有四百五十畝左右。

    三月正是種植時節,這些流求「農夫」在田中辛勤耕作,他們動作都很熟練,至少鄭清之等人是無法瞧出,他們與真正農夫有什麼區別,便是有瞧出來的,也只道那是流求耕種手段,或者這些飄洋過海而來的種子便是要這樣種的。

    在開出的田地之外,綠草如茵,已經有不知名的野花燦爛綻放,蜂蝶徘徊於其間,令人一見便生悠閒恬然之意。

    趙與莒坐在馬扎之上,呼吸著這園子裡的清新之氣,他瞇著眼,露出一絲笑容。韓妤奉上毛巾,他摸了摸額頭的汗子,然後對鄭清之道:「鄭卿,這些作物幾時能成熟?」

    「有些早的,像是南瓜之類,不過兩三月便可開花結果,也有些晚的。」鄭清之只是自「流求農夫」口中得到只鱗片爪,自然說得不清楚,趙與莒微微皺眉,然後笑道:「鄭卿,此事重大,不可讓這些流求農夫虛言搪塞,如今只是這幾百畝地,自然可以由他們耕種,若是幾萬幾十萬畝,便得咱們大宋農夫耕種,不知道詳情,如何勸農?」

    趙與莒的批評讓鄭清之有些臉紅,他應了一聲「是」。趙與莒又道:「你且去問問,朕小憩片刻。」

    聽得天子之命,鄭清之不得不離了去尋流求農夫,趙與莒站起身來,看了身邊韓妤一眼。韓妤面色微紅,頭上戴著一隻野花編成的花冠,趙與莒伸手過均拉住她皎潔的手腕:「阿妤,你這花冠極好看。」

    他二人相擁一處,緩步行向旁邊的屋子,侍衛們待要跟上,龍十二卻伸了伸手。他如今也被提拔起來,做了這隊侍衛的頭目,他雖說深默寡言,看上去有些憨傻,這隊侍衛卻都領會了他的意思。天子如今興致大發,摟著後宮美人要去做什麼,便是用膝蓋也能想得出來,他們這些人去驚了天子之興,那卻是大罪!

    趙與莒與韓妤進了那屋子,韓妤仍是面帶赤潮,趙與莒卻已收斂了笑容,神情有些淡淡地道:「阿妤,有些對不住你,只是那人耳目遍佈內外,不如此無法避開。」

    「奴知曉,能對官家有用,奴心中極歡喜。」韓妤沒有用「臣妾」自稱,仍是「奴」,以示不忘本之意。

    「我過去了,你在此掩人耳目吧。」趙與莒笑著擺了擺手,然後將那間屋子裡一處書櫃用力推動,露出一條暗道來。他拎起馬燈,進了那暗道,片刻之後,便自宮牆外的一間華屋中出來。

    「官家來了!」

    見到他,孟希聲極是歡喜,這條秘道雖不是第一次使用,但孟希聲卻是第一次在此見到趙與莒。自當初趙與莒入嗣沂王至今,算起來也有四年多未曾見面了。

    「審言!」趙與莒見他神情既是歡喜,又是敬畏,上去便給了他一個擁抱,就像當初在郁樟山莊時一般。孟希聲自制力強,卻也幾乎激動得流出淚水來:自家大官人雖說已經是九五至尊,卻仍待他們如以往一般親近!

    此時百姓,對於天子極是尊崇,況且孟希聲自幼追隨趙與莒,人生中最關鍵的成長時期,幾乎都在趙與莒身邊渡過,對於趙與莒的情感,卻又是與普通百姓不同。念及當初,再想起他自一介沒落了的宗室遠支到今日成為一國之君,孟希聲越發欽佩起來。

    「官家!」

    看了看趙與莒,他又喚了一聲,趙與莒擺了擺手,面上的激動已經消失了:「在此處還是喚我大官人吧,聽得順耳些。」

    「大官人,如今個頭比小人都要高了呢。」孟希聲試探著說了一句,見趙與莒仍是那神情,雖然最初的親熱模樣不見了,他心中反倒覺得一熱:自家大官人,雖是天子之尊,卻仍是當年脾性!

    「有四娘子寫與大官人的信,還有方有財、陳子誠的。」孟希聲想起正經事,慌忙拿出一疊信來,遞與趙與莒,趙與莒一邊看信,一邊道:「說說流求如今情形吧,當著鄭清之與侍衛之面,大石他們卻不好說。」

    「流求如今極好……」孟希聲一邊思量一邊道。

    自打流求開港之後,往來的商船便絡繹不絕,此前去倭國、高麗,唯有自慶元府出海,如今有些泉州、廣州的海商,在淡水補給中轉之後,駛向倭國高麗。海商多了,不唯流求公署抽取的稅額增多,而且流求所需的原料也更為充裕。特別是流求自施行《流求貸款協議》以來,先後向十六位有實力的海商放貸,這些海商憑著流求的支援,自閩廣兩地置購大量田地,專門種植棉花、桑樹、茶樹等經濟作物,已經形成一定規模。充足的源材料與廣大的市場需求,使得流求的各作坊不斷擴大規模,最大的棉布織坊裡,已經雇了足足六百名工人。

    流求的人口增長也極迅速,越來越多的北地、倭國、高麗人被招了來,加上老移民在授田落籍之後紛紛成家,並由此帶來了一輪嬰兒潮,如今流求落籍人口便超過三十萬,另有十餘萬人在等待落籍。饒是如此,由於工業發展,流求還是覺得人手不夠使用,特別是那些受過專門訓練的人手。流求初等學堂出來的畢業生,幾乎一瞬間便被流求各個「單位」哄搶一空,而正在初等學堂中學習的孩童少年,總數已經超過一萬五千。

    中等學堂人數也在增長,前後加起來已經有六百餘人了。

    關於流求學堂的消息,趙與莒聽得最為詳細,甚至放下了信件,全神貫注地傾聽。在他心中,流求學堂是根本中的根本,若是想推動社會變革,鼓勵創新進步,都離不開這流求學堂裡的人才。

    「大官人,如今你已是天子之尊,對付那史賊,何必如此遮掩,一紙聖旨,他便得俯首就縛,若膽敢抗拒,咱們秘營不是調進來了麼?」孟希聲說完之後,有些不解地問道。

    他雖說見事極明,又有獨當一面的本領,但畢竟未曾見識過官場險惡,更不知史彌遠手段。趙與莒微微一笑:「若能如此輕易,我也不必這般謹慎,連見你們一面,也得這般躲閃……不過,快了,你們只須依計行事,很快咱們便可光明正大地見面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