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民國立志傳

第十一卷 夏天到了 第二十七章 文 / 黑鬍子

    第二十七章

    「伏爾加—烏拉爾油田」的開發使得蘇俄石油儲量位居世界前列,成為了中東之外重要的石油產區。

    受利好消息的影響中石化、東方石油公司在美國證券交易所的股價迅速上揚。

    美國的石油商人將楊洪森所領導的中石化視為全球重要的合作夥伴。另一方面,石油商人在國會積極活動,要求承認蘇俄的政治地位,因為這樣將有效的擴大他們在蘇俄所獲得的利益。

    美國石油商人的行徑引起了英國石油商人的不滿,兩國因石油導致的戰爭很快就波及到全球。

    廉價的蘇俄石油開始進入國際市場,巴庫油田由於一些特殊原因產量一直不高,國際市場的蘇俄石油主要來自西伯利亞的秋明油田,在國際市場需求刺激下,秋明油田的產量翻了幾番。

    中石化和美孚加快了對伏爾加—烏拉爾油田的開發力度。

    莫斯科方面尤其是列寧希望由中石化接手巴庫油田,迅速恢復巴庫石油的生產。

    蘇俄代表列奧尼德·克拉辛為此與西伯利亞石油公司總經理德普勒進行了磋商。

    中石化資金充足,但是中石化在開採、煉油、銷售這一整套環節中與那些老牌石油公司差了不只幾個檔次。莫斯科方面想與美孚紐約標準石油公司來個面對面的接觸,可是美孚不願意與莫斯科發生直接關係。他們可不想像新澤西公司惹著注目,而且比起洛氏與列寧的關係,楊洪森與列寧的關係更「鐵」。在蘇俄關係「鐵」就是資本,幹什麼事來就能順順利利,那些紅衛兵就不敢找茬,那些小官僚乖乖讓路。

    英國人將蘇俄的石油稱為「黑油」,稱美國商人都是走私販子。

    在全球價格中,意大利加入了美國陣營。

    一戰時意大利在英、法的重金許諾下加入協約國,事後英、法翻臉不認人。而在利比亞的石油競爭中,英國使壞水向阿拉伯提供武器,甚至還派出教官,使得意大利在利比亞屢屢受阻。意大利工商界早就對英國人心懷不滿,作為歐洲第二大產油國,在英、美爆發戰爭後,他們迅速加入美國陣營,在英國後方煽風點火,搶佔市場。意大利還向英國政府發出外交抗議指責英國在利比亞支持抵抗軍,意大利將國家的內部矛盾向外引導,國會認為利比亞遠征這一系列的失敗並不是意大利軍隊素質差,戰鬥力不高,而是英國人為阿拉伯人提供了大量的武器的教官,因為那些英國人想偷取意大利的石油。

    意大利極端分子喊出了「保衛利比亞,保衛意大利。」要求政府對英國宣戰的極端口號。

    意大利的石油散戶更是群情激憤,他們預購的油田正被一群英國指使的強盜用於放牧,他們指責**無能,他希望能有一個強權人物站出來。

    意大利人的情緒很快就體現在了石油價格上,同樣廉價利比亞石油讓身為同盟的法國都難下拒絕。

    利比亞錫爾特石油每桶價格只要0.9美元/桶。

    為此,意大利與德國、法國、瑞士、匈牙利、奧地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均簽訂了石油供應協議。

    英國石油商人希望與意大利方面停止這種無意義的折本競爭。

    意大利人驕傲的告訴英國,「我們的石油從開採到提煉成本只要0.55美元,只要我們願意,我們可以繼續大幅度下調。」

    意大利政府在未來幾年準備將利比亞石油年產量提高到了800萬噸,新的煉油廠建立後,其加工能力達1500噸。

    英國政府表示將協助意大利圍剿利比亞的阿拉伯抵抗勢力,可是意大利方面根本不相信英國人的那張嘴。有意大利在歐洲牽制著英國,美國人可以集中拳頭打擊一點。楊洪森私下則積極尋求與英國人的合作。英、日同盟被美國活生生的撕開後,楊洪森便頻頻向英國示好,英國政府也察覺到了楊洪森有意改善兩國的關係。中國已經崛起成為了遠東的大國,最近的一次中、日衝突表明日本在遠東的勢力正在消退。為了保護英國在遠東的利益,有必要加強與中國的關係,尤其是經貿往來,而楊洪森也為此向英國派出了商務代表團。

    對日本來說這個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政治、經濟、軍事最困難的時期。

    政治上的孤立、經濟的困局、軍事上的失敗,讓日本在思想上出現了極大的混亂。軍方提出血戰朝鮮,寧可國家破產也決不向中國人妥協。不與中國妥協,那麼就要面對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的制裁。根據日本在美國的情報網所獲得的消息,中國人頻繁地與美國國會議員接觸,鼓動對日制裁。英國對日制裁的態度不明確,法國有些想幫中國人的意思。

    法國與中國之間私下就東南亞問題進行了一系列的利益交換,法國不願為日本損害自身在遠東的利益。

    在澳門問題上受到脅迫的葡萄牙也成為了對日國際制裁支持者之一。

    在東盟主席會議上,中國zf提出對日本制裁,得到了多數國家的同意,迫使日本代表一怒之下退出東盟,這讓日本在遠東政治變的更加孤立。

    中、日談判中,中國zf對賠償的金額一再加價,從最初的2000萬美元,增加到8000萬美元。

    談判僵持不下,朝鮮衝突再度激怒起來。

    美國方面為此進一步加大的對日制裁力度,美國人不怕日本人翻臉,這個時候日本再愚蠢也不會選擇兩線作戰。在美國國會例行會上,一些議員提出用實際的行動支持中國盟友。

    海軍方面希望能對日本在太平洋的擴張進行一次小小的懲戒,而幫助中國盟友的確是個不錯的借口。

    國會中這些少數人的提案未被採納,不過為了對日本zf進一步施壓,美國海軍二艘巡洋艦被派往遠東。

    經過了二個多月的談判,中、日再次達成的停戰協議,雙方對三·八線,甚至半島的駐軍數理都做了進一步明確,在英國zf的協調下,日本補償中國800萬美元。至於,雙方在戰爭中投入大量的化學武器,在英、美、法、意四大國的主持,要求雙方對各自的化學武器進行銷毀。

    中國zf認為發展化學武器是中國的自由,其它國家無權干涉。

    眼看協議無法達成,英、美、法、意四大國許諾只要中國放棄化學武器研究,他們願意放寬對中國的武器出口,對於美**火商來說這的確是一個好消息。中國有數百萬軍隊,軍火需求量之大非美國陸軍可比。對於這塊大餅,英、法、甚至意大利也早就盯上了。

    日本對於西方放寬對華武器出口極為驚恐,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比中國研究化學武器更可怕。

    《中、日華盛頓協議》的簽訂,西方各國外長認為遠東將從此進入了和平。

    簽訂協議的日本代表感到了從來沒有過的羞辱感,這一情緒很快就轉化成為對西方各國的不滿,以及對中國的強烈復仇心。

    因為簽訂了這份日本歷史上自所未有的喪權辱國條約,代表團回國家後遭到了圍攻,首相及大部分內閣成員向天皇遞交了辭職書,800萬美元不是一個大數字,但是他的意義重大。當中國人走上街頭歡慶的時候,日本下層軍人正在密謀刺殺現任日本首相等一班子日本官僚。

    隨著,西方各國放寬對華武器出口,美、英、法軍火商紛紛來到中國兜售他們最先進的武器,楊洪森要他們的武器,更要他們的生產線。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