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民國立志傳

第十卷 春天狂想 第二十七章 文 / 黑鬍子

    第二十七章

    徐樹錚離開蒙古意味著其放棄了北洋皖系最後一塊根據地。

    作為上位者的徐樹錚很瞭解同為上位者的心理,如果他是南京政府的領導層,他也不會允許龐大的地方軍事力量存在。如果他有馮玉祥那樣的實力,或許他會賭上一把,但是他身在蒙古,且兵力只有3萬,與其讓中央來繳械,還不如自己投誠,至少在輿論方面已經收到了應有效果。

    遷都北京基本敲定,南京政府的各政府職能機構,陸續遷至北京,西方各國也跟著一起搬。

    對於中國此次由南京遷都北京,西方各國在華機構都進行了評述。

    唯一讓人遺憾的是南北雙方終究沒有打起來。

    宋美齡不太習慣於北京的生活,北京的道路環境差,現代的娛樂設施少等等。

    遷都北京又不是為了滿足宋美齡的需要,這是出於軍事、經濟、政治、文化的需求。

    南北問題和平解決後,各國大使都發來了電文,蘇俄駐華大使契夫科親自拜訪了楊洪森。

    蘇俄紅軍目前正在烏克蘭與波蘭干涉軍展開激烈交火。中亞克裡木半島白匪仍然伺機反攻。遠東西伯利共和國已經今非昔比,西伯利亞大鐵路車裡亞賓斯克至伊爾庫斯克一線幾乎處於紅軍的控制下,整條鐵路基本可以正常運行,莫斯科方面希望打通西伯利亞鐵路,所以契夫科希望中**隊協助圍剿盤踞在烏蘭烏德、赤塔一帶的白軍。另外,莫斯科方面請求中國提供糧食、衣物等人道主義援助。

    西伯利亞鐵路的正常運行,不但關係到了蘇俄內戰的進程,也同樣關係中國的經濟發展。

    為了中國政府的利益,西伯利亞共和國只好委屈一把。

    布列拉夫斯基雖然回到了總統的寶座,但是西伯利亞的形勢不容樂觀。隨著,高爾察克的陣亡,伊爾庫斯克失守,美、英、法、日的軍隊陸續通過中國領土撤離遠東。中國政府也撕掉了虛偽的面紗,大肆與紅軍進行邊境貿易。西伯利亞共和國已經是朝不保夕。

    以科洛佐夫為首的共和軍私自撤入中國境內,造成烏蘭烏德、赤塔方面兵力空虛。

    蘇俄紅軍方面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展開反擊,主力部隊在游擊隊和自願軍的協助下對白匪發動了猛烈的進攻。西伯利亞共和軍難以抵擋。總統布列拉夫斯基在共和軍司令溫琴的保護下逃入中國境內,其它各部各自為戰,分散突圍。遠東的戰事只持續了數天,烏蘭烏德、赤塔兩地便落入紅軍之中。

    西伯利亞共和國首都赤塔被攻陷後,少部分白匪一直跑到了雅庫茨克。

    在西伯利亞共和國一些上層人士忙於組建流亡政府的時候,總統布列拉夫斯基悄悄地回到上海,數日後乘商船前往美國。

    科洛佐夫在哈爾濱等到他的家人,作為西伯利亞最高武裝力量的指揮,其宣佈解散共和軍,同時辭去了「俄羅斯」師團長一職,拿著10萬美元的支票,離開遠東流亡美國。

    作為西伯利亞共和軍另一重頭目溫琴,他以自己的妻子是中國為由,向中國政府提出保護,並且希望為中國政府效力,發揮其軍事上的才能。這個凶狠殘暴傢伙,正是蘇俄政府要求引渡的數位白俄高級將領之一,溫琴男爵從哈爾濱一路狂奔到了北京,這位異國的迷途羔羊得到了活佛哲布尊丹巴的庇護。由於受到中國上層宗教人士的保護,中國政府委婉了拒絕了俄方的要求。

    逃入中國的白俄軍官但凡有門路的基本都順利的逃過了一截來到了上海,不過被中情局列入的黑單名的人卻又是另一番機遇。他們在中國境內被捕後,被秘密押解至中俄邊境,這些人當中大部分都是毫無價值的小角色,他們成為了中、俄邊境友誼之樹的優質肥料。

    西伯利亞大鐵路幾乎完全處蘇俄控制之下,這使得大規模的物資集散成這可能。蘇俄紅軍正在西線的烏克蘭、白俄羅斯,南線的克里米亞與白匪以及外國干涉軍展開拚死搏殺。國內急需麵粉、食油、食鹽等大批生活物質,他們需要這些來維持社會的正常秩序,另外,莫斯科方面還急需藥品和軍用物資。

    中、俄之間的秘密貿易的貨款,其中一部分是用遠東鐵路的收益抵償,另外則直接用真金白銀和外國金融貨幣支付。

    楊洪森在蘇俄內戰投下了大筆的錢,與華街爾的金融家們投資協約國一樣,不同的蘇俄內戰結果他早已知曉,所以這是一筆只賺不賠的生意。由於陷入內戰蘇俄政府的支付能力有限,國府主動提供大額的低息貸款,這些貸款絕大多部都用於在中國的物資採購。

    由於蘇俄戰爭,中國的家庭式工廠得到了充分的發展,這種家庭式的小工廠,以投資小,見效快,在政府組織下,產品統一銷售,別看他們生產的都是些日常生活用品,但是因為價格低廉在俄國供不應求。

    死人的身上都刮出一層油,更何況這只駱駝。

    通過西伯利亞大鐵路麵包、食油、肉類、鞋帽、衣服、火柴、食鹽、煤油等大量生活物質由俄國東部運至西部戰場。

    俄國的需求進一步刺激中國的經濟發展,國府充分發揮中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優勢,從長三角到珠三角,一大批中小型企業迅速發展起來。同一時期日本輕工業產品對華出口翻了一番,由於價格低廉,日本廠商訂單無數,為了節約成本,一批日本紡織企業重新登陸上海灘,他們在租界把原來的工廠再次籌辦了起來。由於日本輕工業的復甦,經濟衰退得到了扼制。

    日本經濟專家們認為日本要擺脫戰後經濟衰退的影響,繼續高速的發展,就必須依靠中國這個廣大的市場來消化日本生產的工業產品,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日本應當與中國建立更加牢固的關係。

    對於某些議員提出的加入東盟的意見,日本內閣方面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南京的孫中山一直致力於恢復中、日之間的邦交與經貿往來正常話,實現中日共榮,乃至於大東亞共榮的目標。其在公開場合表示歡迎日本加入東盟,參與到遠東事務。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