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民國立志傳

第四卷 only you 第十八章 五人當政 文 / 黑鬍子

    第十八章五人當政

    12月1日南京光復,楊洪森所屬皖軍並未入城,而是駐紮於南京城外,事實證明了他的決定是多麼正確的。

    南京光復後不久,革命軍內部變開始了爭權奪利,南京亂相漸生,市面上搶劫、暗殺如同家常便飯。而這種混亂局面的起因原自於鎮江軍林述慶與徐紹楨不和。

    聯軍進佔南京後,原新軍第9鎮主要兵力都落入鎮江軍都督林述慶的手裡,林述慶實力雄厚,頗有不可一世之概,不願受徐紹楨控制,他率部入城後,擅自住於兩江總督署花園大洋房內,不許其他部隊駐紮。其更是改換旗號,自改稱江寧都督。

    徐紹楨率聯軍總司令部到兩江總督署,鎮江軍不准他們入署,徐紹楨只得將總司令部帶往諮議局屯駐。

    林、徐不和在這一時期逐漸公開話。

    林述慶夜郎自大與楊洪森全然沒有關係,他來南京目的主為是為了撈好處;其二是來露露臉,提高一下知名度。

    王天培部在南京光復後數日,楊洪森便命令其為蕪湖軍政使返回安徽,至於他自己則繼續留在南京幹著齷齪的買賣。

    柏文蔚從楊洪森的手中搞到了大量的武器裝備和糧餉,其中步槍1000餘枝,馬克沁10門,山炮8門,子彈30萬發。

    楊洪森不只是對柏文蔚豪爽,對蘇軍、浙軍、滬軍都是有求必應,這為楊洪森在短時間內贏得了極好的口碑。

    就在其右手大把散出的時候,左手則在大把的吃進。

    楊洪森本人不參與打劫,但是他卻大肆收購贓物,唆使別人去搶劫。

    另外,楊洪森還看中了南京軍械所,比起現在楊洪森控制的安慶軍械所檔次高不了多少,而且所還被林述慶所控制著,這就變相的導致了楊洪森與林述慶的矛盾。

    林述慶原來不過是徐紹楨的部下的管帶,論其資望及功勳,與徐紹楨實相差甚遠。在林述慶將徐紹楨逼下野後,鎮江軍內部出現分裂,有人揚言要舉兵打他。蘇、浙兩省也因此事與林述慶關係交惡。

    楊洪森利用眾人對林述慶的不滿,突然對其發難,皖軍的發難在事前沒有任何徵兆。

    皖軍一部首先對駐紮在南京軍械所兩營鎮江軍發動襲擊,整個戰鬥只持續了不到15分鐘,守軍大部投降。

    接著皖軍開進城內進攻兩江總督署的那棟花園式大洋房,蘇軍、浙軍、滬軍等各路人馬等到消息神經緊繃,一探之下才知原來皖軍楊洪森是在打林述慶,便命令各都回營繼續睡覺了。

    「報告都督,皖軍楊洪森正在捕殺我鎮軍。」林述慶一聽冷汗直冒。

    那越來越近的槍炮聲,容不得林述慶多想,大罵,「這該車的楊三郎,老子什麼時候招惹他了。」

    他沒有招搖楊洪森,只不過他手上的東西讓楊洪森眼紅了。

    「鎮軍兄弟們,林述慶背叛革命,背叛三民主義,背叛孫先生,企圖搞分裂另立山頭,不要和他錯下去了。」

    ……

    「各位鎮軍的同志們,林述慶反黨、反人民的罪行,昭然若揭,你們為了他的野心,與人民為敵這樣值得嗎?」

    ……

    楊洪森手下的政工幹部手持大喇叭重複著手中的稿子。

    聽的那些友軍汗顏,他們沒有想到林述慶行為不僅僅是個人野心的問題,而是已經上升到了反人類的階段了。

    「怎麼還沒有把林述慶的部隊解決掉?」楊洪森不滿的說道。

    「報告總指揮,目前我們還在對他們進行說服教育。」

    楊洪森臉一黑,「傳令對反革命軍隊予以堅決、徹底的消滅。」

    林述慶被楊洪森這一悶棍打的羞憤異常。蘇、浙等部見楊洪森打林述慶高興還來不及,怎麼會去幫他,均坐壁而觀。

    駐守在署衙內的林述慶直屬部隊,在內無彈藥,外無援兵的情況下,很快就被殲滅了。逃出南京城的林述慶準備召集部隊與皖軍楊洪森再戰,只可惜第1師柏文蔚斷然拒絕,第2師徐寶山不加理睬。林述慶只好到鎮江與軍政使鄭權商議,鄭權當下沒有表示。

    就在林述慶上竄下跳的時候,楊洪森電請徐紹楨出山主持工作,徐紹楨婉言拒絕了楊洪森的電請。

    這種情況在楊洪森的意料之中,所以他出面牽頭成立了南京軍事革命委員會,委員會成員來自於蘇軍、浙軍、滬軍、鎮江軍中,對南京城實行民主管理,原鎮江軍第1師師長柏文蔚被蘇軍、滬軍以及楊洪森所屬的皖軍公舉為委員長。

    柏文蔚當選致電上海:「江蘇本為一省,寧蘇分治,原屬滿廷弊政,今既改為共和,一省之中應只設一行政總機關,俾民政有所統一。而寧蘇相較,自以駐寧為宜。程德全平昔行政,注重民事。現在金陵光復,擬即請程公移駐寧垣,撫綏保定以慰全省民望。」

    黃興、宋教仁、章太炎以及滬軍都督陳其美立即復電:「此間已公推程德全移駐江寧,為江蘇都督,並推柏文蔚為出征臨淮總司令。東南要人,本黨英俊,共表同情。德全即日赴寧,北征尤為重要。」

    柏文蔚接電後移駐浦口積極組織北伐事宜,南京的實際控制在了軍事革命委員會五人小組手中。

    隨著軍事革命委員會的成立,諮議局被完全架空,南京進入了短暫的武人當政時期,而這段時間內,被楊洪森這五位搞的烏煙瘴氣。

    清政府遺留下來的官辦企事業單位,經過委員會五人小組內部運作,被瓜分的一乾二淨。其中原金陵機器製造局被逼關破,後經委員會內部運作,製造局所屬機械設備及人員全部遷往安慶。

    官商合辦的工廠,也都在革命的名義下,破產後被肢解。那些私營企業的命運更加悲慘,只要被委員會成員看上,基本上都逃不出五個小組的魔掌。

    在不久前這些將領還是熱血革命,兩袖清風,但是此時他們在楊洪森的腐蝕下,個個變的肚肥腸圓,膀大腰粗,現在除了錢、權、女人已經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打動他們的了。

    本著陸上要刮,水上也要撈的思想,那些起義後停留在下關的軍艦自然也難逃楊洪森的算計。

    為了得到這些軍艦楊洪森曾不止一次的到下關,代表委員會對他們這些起義的海軍表示慰問,並且極盡關懷的詢問他們存在的困難,長時間與海軍士兵們談心,請艦長吃喝聯絡感情,這些行動的最終目的就是想把這只艦隊拉到安慶去。

    可惜楊洪森的這些小花招只是讓這些人感激,或者對其有好感,但要說到離開下關,去安慶投靠在他的名下,他們還真沒有想過。再者此時北伐準備積極準備,他們也收到北上的作戰命令,楊洪森的籠絡沒有收到效果。不過,他總會有機會、有辦法先搞一、二艘為其所用。

    南京光復的消息傳至上海,程德全、湯壽潛、陳其美等人議決以南京為臨時政府所在地,並約獨立各省代表投票選舉黃興為暫定大元帥,黎元洪為暫定副元帥兼任鄂軍都督,並發表通電說:

    「現在南京光復,鄂軍務適緊,援鄂之師北伐之師待發,急需統一。今同人公議不如暫定南京為臨時政府所在地,舉黃君興為暫定大元帥,黎君元洪為暫定副元帥兼任鄂軍都督,藉動搖而牽大局,俟赴鄂代表返滬同到南京再行發表,所有編製日內併力準備俾進行無滯,事機緊急,不得不從權議決,務乞鑒原。」

    湖北戰事日緊,這給楊洪森藉機調走軍艦的機會。

    經委員會五人小組研究決定,楊洪森被任命為援鄂先遣軍總司令,同時協同「楚觀」、「楚同」、「楚泰」、「楚謙」四艦一起入鄂作戰。

    12月11月,楊洪森帶領皖軍在南京百姓的歡送中分乘十一兵船,向湖北進發。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