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職場校園 > 血沙

卷九 第二百三十四章 戰略決策 文 / 閃爍

    第二百三十四章戰略決策

    告別李廷軒,劉威再次轉道英國,參加了安妮公主舉辦的慈善晚會,捐了一筆善款,才返回拉斯維加斯。

    李廷軒安排的任務很簡單:給美國聯邦政府製造麻煩,讓克洛寧無暇他顧。

    具體怎麼做,由劉威決定,李廷軒沒有做出明確安排。

    對劉威來說,這也算不上什麼大事。大選臨近,斯科特已經獲得共和黨提名,成為總統候選人。雖然半路上馬的克洛寧沒有參與大選,民主黨提名的候選人是國務卿斯滕博格與即將退役的羅博特上將,但是為了在大選中勝出,克洛寧仍然要把很多精力放在選舉上,斯滕博格更是如此。

    要知道,美國沒有「外交部長」,由國務卿負責外交事務。

    隨著搜救工作進入收尾階段,曼哈頓襲擊事件的善後工作也進行得差不多了,民眾更加關心的不是死了多少人,而是誰製造了這場災難,以及聯邦政府會如何打擊報復敵人。作為民眾的代表,國會議員更是緊咬這兩個問題不放,連續向聯邦政府施壓,要求聯邦政府公佈更多的信息。

    按照劉威的安排,斯科特沒有指責聯邦政府,而是把重點放在了報復行動上。

    可惜的是,查找真兇並不容易。

    雖然在善後工作中,聯邦政府獲取了很多新的線索,比如襲擊者使用的武器裝備、製造大規模爆炸所使用的爆炸物與引爆裝置、以及襲擊者在曼哈頓的集結地點等等,但是這些線索只能說明襲擊者如何襲擊了曼哈頓、以及如何在隨後的戰鬥中擊敗美軍,製造了難以估量的慘重損失。

    至於襲擊者來自哪裡,由誰在幕後支持,仍然沒有任何頭緒。

    這個結果,並沒讓參與調查的聯邦特工,以及剛剛住進白宮的克洛寧感到意外,可是要向國會交代,顯然不能含糊其詞。

    沒有一個明確的目的,國會不會接受聯邦政府的任何說辭。

    查不出真兇,就只能製造一個「真兇」。

    送走利川小次郎之後,克洛寧就把重點放到了這個問題上,即應該讓誰來承擔襲擊事件的責任,或者說應該把矛頭對準誰。

    這不是一個簡單的選擇題,而是關係到了美國的未來。

    即便是剛剛上任的總統,克洛寧也非常清楚,即將爆發的這場戰爭,將決定美國在未來數十年內的發展方向。

    雖然幾乎所有瞭解內情的人都知道,有能力、有動機製造這起襲擊事件的國家不會超過三個,而且都是實力雄厚的大國,但是在拿不出任何確鑿證據,又必須製造一個敵人的前提條件下,美國不可能將矛頭對準一個大國。哪怕選擇一個實力稍差的地區性強國,美國也很難承受戰爭帶來的巨大損失。

    明確了這個範圍之後,美國當局就只能從國家利益出發,選擇報復對象。

    正如李廷軒所說,有資格成為美國打擊報復對象,又能讓世人相信其於曼哈頓受到的襲擊有關的國家只有兩個,分別位於亞洲東西兩端,即朝鮮與伊朗。

    到這裡,問題就變得複雜了。

    單純從報復目的出發,伊朗是最佳選擇。原因很簡單,在打垮了薩達姆政權、攻佔了阿富汗之後,美國已經完成了對伊朗的戰略包圍,算上西面的土耳其,能從三個方向上對伊朗發動進攻。從國際關係上看,伊朗沒有一個足夠可靠的盟友,即便是一直在與美國明爭暗鬥的俄羅斯與大陸,也不會在美國大動干戈的情況下替伊朗出頭。只要美國能夠拿出令人信服的證據,所有大國都會保持沉默。更重要的是,如果製造曼哈頓災難的是某個大國,更加會默認美國針對伊朗的報復打擊行動。

    問題是,打擊伊朗,很難給美國帶來實質性的好處。

    雖然伊朗擁有非常豐富的油氣資源,還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但是美國已經控制了國際能源價格,即便佔領伊朗,也很難從中獲益。從軍事上看,伊朗的國土面積與人口數量均是伊拉克的三倍,而且除了南部胡齊斯坦省位於兩河平原上之外,其他都在伊朗高原上,全境多山,不適合大規模地面作戰。

    可想而知,要想擊敗伊朗,美國需要付出非常巨大的代價,收益卻非常有限。

    如果僅僅是報復打擊行動,美國不會猶豫,可是在挑選敵人的前提下,不管是克洛寧與聯邦政府高官,還是他們所代表的利益集團,都不會接受這種收益與風險完全不成正比的戰略決策。

    省下的,只有朝鮮了。

    從政治上講,攻打朝鮮的風險更加巨大。別的不說,大陸與朝鮮簽訂了《和平友好互助條約》,而六十多年前的那場戰爭結束的時候,雙方僅僅簽訂了「停戰協議」,而不是「和平條約」,因此只要朝鮮遭到入侵,大陸就有理由出兵。按照藍得公司提交的分析報告,大陸出兵朝鮮的可能性非常大,很有可能再次與美國對決。

    雖然在這份報告中,藍得公司的國際局勢專家特別提到,大陸不會像六十多年前那麼積極,也不會為了朝鮮與美國決裂,其出兵的主要目的仍然是保持朝鮮的獨立性,而不是幫助朝鮮實現統一,從而限制了大陸軍隊的作戰行動,但是該報告同樣提出,即便是一場範圍有限的局部戰爭,與大陸這種實力強大的大國正面對抗,美國仍然會遭受難以估量的損失,甚至會徹底改變國際局勢。

    除了政治風險,還存在一定的軍事風險。

    按照五角大樓提供的評估報告,朝鮮擁有規模龐大的常規軍事力量,至少能在戰爭的前三個月內發揮積極作用。雖然從總體上講,技術裝備仍然停留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遂平的朝鮮軍隊不足為患,根本不是美軍的對手,通過長時間的空中打擊,能在發動地面戰爭之前瓦解朝鮮的防衛能力,但是誰也不能忽視朝鮮的非常規軍事力量,即可能存在的核彈頭、以及上百萬噸的生化武器。如果朝鮮在戰爭中使用這些非常規軍事力量,必然會對美軍、以及協同作戰的韓***隊構成嚴重威脅,甚至會對該地區的盟國構成威脅,從而迫使某些盟國在本土安全受到威脅的情況下,退出美國的戰爭行動,甚至不給予美國應有的支持,讓美國承擔全部戰爭負擔。

    嚴格說來,這個軍事風險並不大,至少五角大樓的官員有足夠的信心擊敗朝鮮。

    與這兩個風險比起來,收益顯得更加明顯。

    從長遠來看,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美國必將進入戰略收縮期,全球霸權地位不再那麼明顯,而作為最為強大的潛在競爭對手,大陸肯定會抓住這次機會,用十五年到二十年的時間,在經濟上超越美國,然後依靠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的地位,挑戰美國的世界霸權,最終取代美國。

    也許,這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甚至在二十一世紀都難以見到結果。

    可是站在美國當政者的立場上,這又是一件非常快的事情,如果美國不能在一開始就做好準備,那麼在接下來的競爭中,就很難掌握主動權,更難以阻止大陸全面崛起,更難以在下一場大國競賽中取勝。

    美國要做的,就是把大陸拖下水,讓大陸無法把握住這次機會。

    發動一場針對朝鮮的戰爭,正好能夠達到這個目的。

    按照藍得公司提供的分析報告,如果大陸沒有出兵朝鮮與美國對抗,其國際聲譽與地位將受到沉重打擊,很多與大陸關係密切的國家,比如南亞的巴基斯坦,都會重新考慮本國的根本戰略;如果情況恰恰相反,大陸就得為這場戰爭付出巨大的代價,即便最終能夠使保住朝鮮,在經濟上付出的代價也能使大陸的發展速度大大減緩,甚至激化大陸的國內矛盾,讓大陸難以在短時間內超越美國;如果大陸在出兵後,輸掉了這場戰爭,美國的國際地位將得到鞏固,讓那些蠢蠢欲動的國家有所顧慮。

    可以說,只要戰爭打起來,不管結果如何,美國都能獲得難以估量的好處。

    更重要的是,把矛頭對準朝鮮,得到了美國國內眾多利益集團的支持,而且這些利益集團通過各種方式向白宮施壓。

    由此可見,在這個問題上,克洛寧沒有主導權。

    他能做的,只是盡量拖延時間,把這個足以影響未來數十年的重大戰略決策留給白宮的下一位主人。

    問題到這裡,又變得複雜起來。

    雖然共和黨利用輿論炒作,在大選前期的民意調查中顯得咄咄逼人,斯科特表現出來的強硬立場,贏得了很多選民的支持,但是斯滕博格與羅博特的競選組合,同樣具有非常巨大的吸引力,而且有不少選民認為,在國家面臨史無前例的重大挑戰時,應該盡量保持政策的連貫性。

    只要大選結果還沒出來,克洛寧就不能輕舉妄動。

    問題是,如此重大的決策,絕對不能拖下去。特別是,國會與民眾一直要求聯邦政府盡快公佈調查結果,而這個結果將決定美國的戰略走向。如果遲遲不公佈消息,只會削弱聯邦政府的威信。

    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克洛寧只能親自出面,邀請斯科特與斯滕博格前往戴維營。

    不管怎麼說,總得給民眾一個交代。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