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宰輔之唐相

第一卷 長相思,在長安 第082章 邀請 文 / 宛裕子

    第082章邀請

    其實,這個主意還是子陵出的。」李添邑指了指柳隨風,說到。

    「哦,說說看。」蕭睿非常感興趣地看向柳隨風,問到。

    「其實也沒什麼。」柳隨風笑了笑。「我推斷,當年侯君集作案,肯定是因為郎君的父親知道了或者是郎君的家離寶藏之地並不遠。想到這裡,所以我就建議從郎君家附近開始排查,畢竟漫無目的的排查,只怕是很難找到……」

    「結果如何?」蕭睿問到。

    「找到了,三天以後我們就找到了。」李添邑接過話說到。

    「在哪裡找到的?」蕭睿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寶藏的地點是否離自家的故宅很近,便追問到。「離我家故宅很近吧?」

    「確實很近!」柳隨風望了一眼李添邑,隨即對蕭睿說到。「其實,何止是很近;而是根本就在郎君家故宅的後面。」

    「說仔細一些。」蕭睿平靜地說到。

    「郎君您也知道,您家的故宅,是三面環山,一面是平地,而您故宅的後面即是一座大山,兩側是兩座小山。」柳隨風道。

    「不錯!」蕭睿點點頭。故宅的地形他也大致看了一下,被北面南,北面和東西兩面都是山,以北面的最高,東西兩側的山脈呈遞降。「你接著說下去!」

    「寶藏就在北山的另外一面。」柳隨風說到,他抬頭看了一眼蕭睿,發現他並沒有任何異樣,便繼續說到。「在山的北面山腰中,有一處山洞,是在我們搜索時無意間發現的。當我們進去的時候,發現裡面確實有很多珠寶和錢幣之類的。不過,有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發現這些珠寶和錢幣似乎不是貞觀三年存放的,要比貞觀三年早得多;還有一點就是,它的數額估計在百萬貫。」

    「一百萬貫?」蕭睿倒吸了一口氣,有些不相信。

    「是的,甚至可能還要多一些!」柳隨風點點頭,不過他又遲疑了一下最終還是說了出來。「不過郎君,這百萬貫屬下目前還不能確定是不是侯君集的。畢竟,這一百萬貫隨然很多,但是以當時侯君集的地位,這麼一點兒錢似乎不用轉移到離長安那麼遠的地方吧?」

    「不錯!」蕭睿想了想,認可了他的推斷。「你們發現的山洞時的情景怎樣?可帶了幾枚錢幣回來?」

    「帶回來了幾枚。山洞外面四周比周圍有些塌陷,完全被草叢遮擋住了,腐草非常厚。要不是趙四一不小心掉了下去,一腳踩了空,我們還發現不了啊。」柳隨風說到。「至於說山洞裡面我倒沒有進去,是子褚兄進去看的。」

    「子褚,裡面具體是什麼一個情況?」蕭睿扭頭看向李添邑。

    「這個山洞非常小,從洞口進去,走了數十步就到了頭兒,裡面很小,最寬地地方也就能容三個人並排站立。」李添邑說到。

    「那這些珠寶和錢幣在什麼地方?」蕭睿問到。

    「就在山洞的最裡面。」李添邑說到。

    「將你們帶回來的錢幣拿來給我看一看。」蕭睿說到。

    「是!」柳隨風點了點頭,轉身看向趙四。趙四隨即解下了一個包袱,將他們帶回來的一些錢幣一一擺在蕭睿的酒案前。當他從裡面看到一枚刀幣的時候,他就知道這批珠寶和錢幣絕對不是侯君集的寶藏。

    「這不是侯君集的寶藏!」當趙四將錢幣完全呈現在蕭睿面前的時候,他說到。「而且,這一大堆錢完全是廢錢,拿出去根本花不了。」

    「啊。」其餘三人都吃了一驚,柳隨風隨口問到。「郎君,這堆錢怎麼了?」

    「你以為這帶出去能花嗎?」蕭睿隨即拿起一枚刀幣,問到。

    「不能,這我知道。」柳隨風問到。「可是那些圓錢呢?」

    「也不能花。」蕭睿說到。

    「怎麼就不能花了?」柳隨風追問到。

    真是一群錢盲,蕭睿歎了一口氣,問到:「你們知道王莽嗎?」

    「知道,就是那個篡漢的傢伙嘛。」隨柳風隨意的說到。

    「那你也應該知道他也改了錢幣吧?」蕭睿問到。

    「那是肯定的。就像前朝立國不久就改了錢幣,我朝立國不久先帝也改了錢幣。他要不改錢幣,我就奇怪了。」柳隨風說到。

    聽到這話,蕭睿恨不得將這傢伙給拍死,其實這傢伙還是不知道。他決定今天好好給這傢伙補一補王莽錢幣知識。蕭睿知道這些史實,完全是被王莽這個人給吸引了。因為他覺得王莽這個人完全是一個極品,甚至讓他懷疑是不是現代人穿越過去的,盡然能這麼折騰。整個歷史上除了明朝建文帝時的方孝儒之外,似乎還沒有那個人能像他這麼一般折騰;不過方孝儒怎麼說也是臣子好歹也有人掣肘,而他王莽改制時是以帝王身份,毫無約束。尤其是在錢幣上,完全就是想一出是一出,比小孩子過家家還不靠譜。

    王莽,字巨君,漢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縣東)人。漢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幼年時父親王曼去世,很快其兄也去世。王莽孝母尊嫂,生活儉樸,飽讀詩書,結交賢士,聲名遠播。

    王莽對其身居大司馬之位的伯父王鳳極為恭順。王鳳臨死囑咐王政君照顧王莽。

    漢成帝時(前22年),王莽初任黃門郎,後升為射聲校尉。王莽禮賢下士,清廉儉樸,常把自己的俸祿分給門客和窮人,甚至賣掉馬車接濟窮人,深受眾人愛戴。其叔父王商上書願把其封地的一部分讓給王莽。

    永始元年(前16年)封新都侯、騎都尉及光祿大夫侍中。綏和元年(前8年)繼他的三位伯、叔之後出任大司馬,時年三十八歲。翌年,漢成帝去世。漢哀帝繼位後傅太后、丁太后及其外戚得勢,王莽退位隱居新野。其間他的兒子殺死家奴,王莽逼其兒子自殺,得到世人好評。

    前2年王莽回京城居住。次年漢哀帝去世,並未留下子嗣,由太皇太后王政君掌管傳國玉璽,王莽任大司馬,兼管軍事令及禁軍,立漢平帝,得到朝野的擁戴。一年王莽在推辭再三之後接受了「安漢公」的爵位,將俸祿轉封兩萬多人。三年王莽的女兒成了皇后。

    元始四年(4年)加號宰衡,位在諸侯王公之上。大力宣揚禮樂教化,得到儒生的擁戴,被加九錫。5年,王莽毒死漢平帝,立年僅兩歲的孺子嬰為皇太子,太皇太后命王莽代天子朝政,稱「假皇帝」或「攝皇帝」。從居攝二年(6年)翟義起兵反對王莽開始,不斷有人借各種名目對王莽勸進。初始元年(8年)王莽接受孺子嬰禪讓後稱帝,改國號為「新」,改長安為常安,是為建國元年。

    為了緩和當時的矛盾,於次年推行「托古改制」,就是歷史上的「王莽改制」。

    「王莽改制」主要有六點:一是「更名天下田曰王田」,私人不得買賣,用恢復井田制的辦法來解決土地問題。二是改奴婢為「私屬」,亦不得買賣。三是實行「五均六莞」,即在國都常安及五大城市設立五均官,政府管理五均賒貸及管理物價,徵收商稅,由政府經營鹽、鐵、酒、鑄錢和徵收山澤稅。四是改革幣制。五是改革中央機構,調整郡、縣劃分,改易官名、地名。六是改變少數民族族名和首領的封號。

    這六點可謂是一個比一個不靠譜。這第六條吧,倒也無所謂,只能算是王莽的惡趣味,將「高句麗」改成「下句麗」,將「匈奴單于」改為「降奴服於」。但是前五條可謂是讓社會動盪不安,尤其幣值改革。

    王莽自西漢末年起,先後進行了四次幣制改革。第一次改革(西漢居攝二年,即公元7年)新發行大泉五十、契刀五百、一刀平五千三種貨幣,與五銖共同流通。與此同時頒布禁挾黃金令,「禁列侯以下不得挾黃金,輸御府受直,然卒不與直。」

    第二次改革(新朝始建國元年,即公元9年)發行小泉直一,與大泉五十共同流通,禁五銖。王莽採取了派諫大夫五十人分赴郡國鑄錢的方式,以圖使新貨幣佔領市場,更好地取代五銖。但五銖未能禁絕,人民對新貨幣接受程度不高。

    第三次改革(新朝始建國二年,即公元10年)是幣制改革中引起爭議最大的一次,推出了五物(金、銀、龜、貝、銅)六名(錢貨、金貨、銀貨、龜貨、貝貨、布貨)二十八品的複雜貨幣系統。因為造成了市場混亂,反對聲浪巨大,這次改革堅持了五年便停止了。

    第四次改革開始於新朝天鳳元年(即公元14年),鑄造貨泉與貨布,在「復申下金銀龜貝之貨,頗增減其賈直」的情況下,又廢除了小錢,並在六年後徹底廢除大錢。這最後一次改革直接影響到東漢初年的幣制,貨泉與貨布在東漢初年仍在鑄造。

    「你明白了吧?」蕭睿話說完,問到。

    「他還真能折騰。」柳隨風咂咂舌頭,說到。

    「這些錢都是王莽改制後發行的錢幣,所以我才說都是廢錢。」蕭睿又指了指其中的幾枚錢幣,道「這幾枚,就是小泉直一。」

    「那豈不是說這些錢都沒用了?」柳隨風歎息一聲,李添邑也是哀歎不已。

    「那倒不盡然。」蕭睿說到。

    「郎君,有什麼用處?」柳隨風趕緊問到,李添邑也很感興趣,看向蕭睿。

    「對了,這些錢有多少?珠寶有多少?」蕭睿問到。

    「各一半。」柳隨風道。

    「將珠寶到當鋪中兌換成錢,分五分之一給趙四,讓他去慰勞諸位弟兄去。」蕭睿說到。

    「謝郎君!郎君之恩,趙四定然以死相報!」趙四感激道。在他的想法中,自己得到幾百貫就已經是天大的恩惠了,沒想到會這麼多。

    「好了,起來吧。只要是為我好好做事,我不會虧待你們的。」蕭睿笑道。「好了,你先回家中歇一歇吧,已經勞累了許多天了。」

    「謝郎君!只要郎君又用得著小的們的地方,小的與兄弟們定然萬死不辭!小的先告退了!」趙四大聲說到。

    「嗯,下去吧。」蕭睿笑道。

    趙四退下後,柳隨風突然一腦袋,說到:「我明白郎君的意思了。」

    「你明白什麼了?」蕭睿笑道。

    「『開元通寶』是銅,這字兒廢錢許多也是銅。」柳隨風壓低聲音說到。

    「你不想活了,竟然打這個主意。」蕭睿哭笑不得。這柳隨風也太大膽了吧。

    「我說的是實話呀。」柳隨風道。

    「不得胡來,萬事有我。」蕭睿急忙說到。「沒有我的命令,不許動那些錢幣。」

    蕭睿的主意,就在司馬長風身上。次日,蕭睿便命人將請柬遞到了司馬長風手中,邀他三日後全聚德赴宴。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