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亂世強國夢

龍騰世紀 第十五章中日新約書 文 / 人生逆旅不言敗

    一月二十八日。()薩拉熱窩刺殺事件生後。假使在這個國能夠現塞爾維亞相和內閣事先都已知道的事實,則全世界都將允許奧地利採取一次報復行動。事實上,最初大家都同情奧國;英國駐巴黎的大使向倫敦報告說,假使俄國因為如此勉強的理由而動對奧戰爭,則法國將很可能不支持其同盟國。英國駐維也納大使也指責塞爾維亞的作風相當可恥。

    奧國外長貝赫托德認為同塞爾維亞「算帳」的時候已經來到,必須對該國提出最嚴厲苛玄的要求,等到被拒絕後奧軍就應立即打擊。他也考慮到俄國還是會支持塞爾維亞。

    不過俄國的實力再在不斷增長,所以戰爭若無可避免,就不如現在就開打,因為目前在奧國之內的南斯拉夫人大部分都還是反對脫離帝國的。貝赫托德所要知道的第一件事是德國能否支持他的強硬政策,他希望斐迪南的身亡能夠刺激威廉二世的私人感情。事實的確如此:威廉感到刺殺任何一個親王的企圖都代表對整個君主制度的攻擊,更何況斐迪南又是他的好友。同時,威廉也認為俄皇絕不會幫助謀害王室的暗殺者,尤其是因為俄國還未完成其軍事準備。所以似乎很明確,奧國可以懲罰塞爾維亞而不至於引歐洲大戰。不過他必須趕快行動,趁著公憤尚未平息先行動手。於是,威廉二世向奧國表示:無論如何,他將像一個忠實的同盟國那樣站在奧國的一邊。這就是他的立場,除此以外他不對奧國之所為提供任何意見。

    得到了這麼好的空白支票,這是貝赫托德做夢都想不到的。德國駐奧大使更加明確地向奧國人說,如果奧國現在還不攤牌,則德國也就不會把它當作同盟國看待。這對於貝赫托德是一種有力的刺激,於是他說服奧皇盡快動戰爭。

    七月二十八日,奧國向塞爾維亞宣戰。於是,事情簡單了,俄國根據密約支持塞爾維亞,於七月三十日宣佈軍事總動員。德國知道俄國下令總動員的消息後,向俄國出最後通蝶要求其取消動員,並以口卜時為答覆期限。同時德國也宣佈該國進入「戰爭危險迫近狀態」此時,德國才想起詢問英國:如果德國保證在戰後不兼併法國的任何歐洲領土,同時也恢復比利時的主權完整,則英國是否願意保持中立。隨後。英國駐德大使正式向德國表示英國不能接受此項要求。

    戰爭的機器並動起來,所有人都認為戰爭不可避免。儘管英國拒絕了德國。但德國仍然認為目前毒打擊的好時機,因為俄法再**事實力都還不太充實,而且季節也有部分地區均已秋收,而本年度的新兵已經完成練。

    八月一日,德意志帝國對俄宣戰;八月三日,德意志帝國對法宣戰;八月四日,英國對德意志帝國宣戰,第一次大戰由此全面展開。

    大戰前幾年,日本正處於內外交困的境地。在國內,軍部長期以來逼迫政府擴軍造艦,對外擴張,以至開支浩大,賦稅繁重,債台高築,通貨貶值,人民生活日益惡化。由此而引起的群眾減稅廢稅浪潮和護憲運動,匯成一股強大的激流,一連衝垮桂太郎、山本權兵衛兩咋,內冉,新上台的大限重信也對此感到棘手,窘於應付。

    歐戰爆了,意想不到的「良機」突然降臨日本。它轉移了人民的視線,幫助日本統治者從政治經濟的危機中擺脫出來,加上方便的地理條件和相對的軍事優勢,是獨霸中國的天傷良機。元老井上馨歡呼本與歐美列強並行提攜、世界問題不能將日本置於度外奠定基礎。日本應該定剪舉國一致,停止政爭,收回為一黨一派利益的一切要求,例如減稅廢稅等,鞏固國家財政基礎,和英、法、俄聯合起來,確立日本在東洋的利權。」

    這個主張得到山縣、大限等人的贊同,並且他們預料協的國必將最後獲勝,同時考慮到奪取德國屬地比奪取英、法、俄等國屬地更容易些,所以,在八月三日,英國還沒有對德宣戰時,日本已經著手制訂進攻膠州灣的作戰方案,第二艦隊也已在佐世保集結待命了。

    日本的報紙也開始為參戰進行著輿論準備,它們煽動戰爭狂熱,極力渲染三國干涉還遼以來日、德間的種種新仇舊怨,攻擊德國破壞了遠東和平。大偎相甚至親自出面表演說,強調日本參戰是對德國鼓動三國干涉的復仇戰,想用以掩蓋奪取

    確實,歐戰的爆,給日本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但事情總有意外,就在日本人沾沾自喜的時候,一個重磅消息被披露,緊接著迅傳播到各個國家,使日本人的如意算盤還沒有打響,就遭到了狙擊。

    《日中新議書》由一位神秘的匿名者提供,先在英、美媒體上刊登,其中不僅將日本要借歐戰之機,強佔膠州灣和青島,並且要借歐美各國注意力轉移之機,獨霸中國,乃至亞洲的企圖公之於眾。更令人震驚的是,其中還詳細披露了日本的下一步對華要求,類似於歷史上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條」。

    這些苛刻的條款,其內容導日俄戰爭以後,日本強迫弗國接受的保護條約基本相似,如果中國接受這些條款,將徹底失去獨立國家的地位。一旦日本將中國變為其保護國,下一步就是按朝鮮之例實行吞併。

    新議書的公佈不僅引起了中國方面的震動,也引起歐美各國的密切注視和詢問,更引起了西方列強的猜疑。中、美、英、法等國駐日大使立亥向日本政府提出質詢,外務省當然矢口否認,但卻無法得到各國大使的相信。

    因為,早在舊舊年6月引日,日本的《朝日新聞》就登出過日本即將向中國提出的「中日新議定書」共六條,內稱「因第三國侵害支那共和國之安寧、或於領土保全上有危險時,日本帝國政府可採取臨時必要之處置支那共和國不得妨礙日本帝國政府之上述行動,而予以便利日本帝國為達前項之目的,得臨時收用在軍事上必要之地點非經兩國政府承認,不得與第三國簽定違背本協約之條約」等等,這個議定書草案一望而知是日韓議定書的翻版。當時,日本政府迅否認此事,並嚴厲處罰了《朝日新聞》,算是暫時平息了輿論的抨擊。

    現在,再次的爆料讓日本政府陷於了被動,也影響到了日本預定的計。

    先,英國在是否邀請日本參戰問題上,還遲疑不決。八月一日,英國以同盟關係通知日本,它可能對德宣戰。但外交大臣格雷在通知裡表示,他本人「並未預見到英國因同盟關係有向日本求助的可能性二日,德國國在三日急忙電告東京:如果戰事擴大到遠東,威海衛或香港遭受攻擊時,希望能得到日本的支援。四日,看到報紙的格雷對向日本的輕率求援感到極度後悔,他立刻召見日本大使,表示英國將「盡可能避免牽涉日本」如同日本在日俄戰爭期間那樣保持克制態度。

    美國對新議書最為反感,授命駐日大使不斷追問日本外務省,並敦促日本政府作出公弄保證,絕無新議書上的無理要求和野心。自然,日本政府很尷尬,既不能承認,又不能堵死以後侵略中國的大門。

    中國政府方面此時表現出了理智和克制,號召民眾在真相確認前,不要輕舉妄動,不要使用暴力。但調兵遣將卻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重點是東北和山東,沿海駐軍也進入了戒備狀態。

    「呵呵小日本,老子陰的就是你。」肖志華冷笑著將報紙扔在了桌子上。

    沒錯,始作俑者正是他。給日本下絆子,延緩英國邀請日本參戰,為中國收回青島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另外,使得列強對日本產生了猜疑和不信任,日本以後想對中國提出無理要求,就要小心他國的掣肘了。對其他帝國主義來說,戰爭爆後遠東最大的和最令人關心的問題,是日本參戰和它在中國的地位。列強根據各自的利害關係,制定新的遠東政策。特別是英國,對於中國提出的遠東和太平洋地區中立化的主張,他只同意一半,即贊成遠東大6的勢力過於膨脹;但反對太平洋地利亞、新西蘭都垂涎德國在太平洋的屬地,想據為己有。

    英國不希望日本參戰,但又不得不依賴日本海軍的幫助,以消滅德國遠東艦隊,保護對華貿易,尤其怕日本倒向德國,於戰爭大局不利。這種矛盾心理,造成了英國在日本參戰問題上的猶豫和反覆。

    肖志華並不奢望英國放棄邀請日本參戰,他只需要爭取一些時間,將日本侵佔青島和膠州灣的借口消除乾淨。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