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亂世強國夢

龍騰世紀 第五十五章回到海南 文 / 人生逆旅不言敗

.    干海外僑胞。肖志有著比較複雜的心情。南洋處盡量不撤的,因為肖志華對那裡有野心。而且那裡的情況與拉美不同,在很多地方,華人的比例已經接近或過了當地土人,這就為中國強大後。支持南洋華人搞民族自治或爭取政治權利打下了基礎。

    至於象拉美這樣既局勢動盪,又有排華傾向,且離中國又遙遠的國家。肖志華稟持的是「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的信條。再說,國內的建設和展,辦需要大量資金和人才,這些受過西方教育,視野開闊的價胞正是回國創業的好時候。

    不卓古巴的僑胞們是否能像肖志華所想,離開這個動盪不安又有種族歧視的國家,肖志華認為率艦宣慰的目的已經達到,並且對古巴華僑的熱心款待表示了感謝,在這些海外華人的灑淚相送下,兩艘軍艦緩緩啟航,向墨西哥駛去。

    在船上,肖志華讀著駐墨西哥大使沈艾孫剛剛來的電報,稍稍想了一會兒,還是決定繼續航行,本著負責任的做法,非到墨西哥去炫耀一下武力不可。但名義可以稍微改變一下,由原來的最後通牒改成微僑和宣慰。

    大清國駐墨西哥代辦沈艾孫,已經向墨西哥政府提起交涉,要求懲辦兇手、撫恤死難者家屬、設法保護華僑並給予經濟賠償。沈艾孫提出的索賠令墨西哥政府大吃一驚:三千萬墨西哥銀元。墨西哥政府這邊。看到中國「大軍壓境」基本接受了懲凶、撫恤和賠償的要求,雙方正在談判賠償數額,墨西哥政府希望中**艦停止訪問墨西哥。

    儘管墨西哥政府服了軟,但肖志化認為軍艦的抵達,將更有助於談判盡快達成協議。中國至近行以來。一直是向外掏錢賠款,今天終於要見到回頭錢了,怎麼也不能讓這件事情泡湯。想想,這對積弱已久的中國,憤懣已久的民眾來說,是一件多麼揚眉吐氣的外交勝利啊!

    於是,肖志華給沈艾孫了電報。告訴他中國艦隊順訪墨西哥的計劃不變,要他一方面可以在賠償金額上作些讓步,以加快談判節奏;一方面讓他通知旅墨僑胞,墨西哥局勢動盪,短期內無法改變,希望他們能做好撤出的準備。

    現在艦上的人員減少了很多,段棋瑞帶著些人在德國考察學4陸軍。一些見習水兵留在了美國船廠。另有一批補充的駐外人員也未隨船回國,如果墨西哥華僑人數較少。擠一擠,應該是可以同船而回的。如果實在裝不下,租艘客輪也不是件困難的事情。中華共和國,在取得了爭奪外蒙主權的勝利之後,贏得了難得的一段安寧時間。但正如件界所料,派出去的軍隊基本沒有再撤回,而是留在了東北和西北,以及內蒙。牢牢地控制住了這些邊遠地區。

    國家的安寧,使得大總統宋教仁能夠領導復興黨,切實地開展國家建設。向海南移民,向青海移民。向新疆移民,向東北移民,這些措施不僅實現了移民實邊的戰略,加強了國防,也使大量的災民有了新的生活之地。對這些偏遠落後地區進行開。並減輕了國家的負擔。

    人口遷徙是社會進步和經濟展的重要推動力,既有利於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和經濟效益的提高,又有利於個人生活環境的改善和生活質量的提高。同時,國內外的移民史也告訴我們,移民是當地社會的新鮮血液和最活躍的力量,經濟越達,社會的流動化程度就越高。

    藉著這難得的安定時期,宋教仁以陸海軍總司令的身份下達了全軍大練兵的命令。政府領導核心充分認識到,在進入新的歷史時期後建設一支現代化正規化的軍隊,對於保衛國家安全,維護國家的領土主權、海洋權益和社會秩序,保障國家經濟建設是極為重要的。

    而建設現代化正規化軍隊的重要途徑,就是強化軍事刮練。基於此。宋教仁總統主持召開國家安全委員會擴大會議,反覆重申和強調,部隊工作要以軍事毛練為中心,「在沒有戰爭的條件下,要把軍隊的教育練提高到戰略地位,使國防軍的軍事刮練走上具有自身特點的正規化建設的軌道。」

    此次大練兵運動由總參謀部負責,為此而制定出了一系列的考核標準。按照這個標準,將在一年後把全國的軍隊以師為單位進行甲種和乙種的劃分。陸軍甲種師是值班師必須做到齊裝滿員,必須達到一聲令下能立即行動。甲種師的火力猛,重裝備多,將實行完全騾馬化或半機械化。而乙種師除了配備必要的地炮團以外,重裝備比之甲種師相差極多。

    就在外界普遍預測中國將大量擴充軍隊,以人多取勝的時候,共和國政府再次表現出了冷靜和睿智。將擴軍的步伐減慢,以有限的財政先提升士兵的素質和戰鬥力,並在裝備上進行升級改善。

    即便如此,中華共和國的弈旬書曬細凹曰甩姍)不一樣的體蛤十「一目前也達到了八十多萬,成分也較複雜,其中有滿清樸蝴十、北洋軍、毅軍、巡防營,還有革命後新組成的軍隊。雖然為了穩定,政府對他們採取了分化瓦解,但並未用過激的手段。如今,軍隊中真正的革命軍人比例大大增加,新軍官已逐漸控制住手下的部隊,而那些舊軍官或調或罷,已經沒有了什麼力量。再加上政府因為外蒙問題的勝利。威望很高,正是將軍隊進行純化,牢牢控制的時候。

    能者上,庸者下,真正吃苦耐勞,達到刮練標準的士兵能夠留下,而那些兵痞就無法在軍隊容身了。隨著肖志華出訪的成功,共和國的到了資金和糧食援助,有錢,有糧。才是政權穩固的基石。再加上中國銀行行的紙鈔在全國範圍內的推行和堅挺,新政府通過經濟手段也更加深入地控制了地方。

    與此同時,國家建設的步伐也大大加快,特別是對重工業的展,可以說是不遺餘力。在當時的國際形式下,要想生產和展就要有軍隊。就要有重工業。所以先搞計劃經濟,起碼要在涉及經濟命脈的領域搞計劃經濟也是必須的。要想揮自由市場的活力,只有等到以後再說了。展重工業所需要的技術、資源、資金、人才和市場這幾個,要素目前都是具備的,技術不用說。美德專家再加一些受過高等教育的西式人才,再者中國的資源是豐富的,資金暫時也還是充足的。再者,中國政府雄心勃勃的鐵路計劃開始實施,光是鋼軌的需求量就是個巨大的市場,更何況還有很多的基礎設施的建設。

    日趨穩定的政局,一系列工商業規章和獎勵實業辦法,如:商法、商會章程、鐵路簡明章程、獎勵華商公虱章程、礦務章程、公司註冊章程程等。這些章程規定,允許自由展實業,獎勵興辦工商企業。鼓勵組織商會團體。這些章程和做法,都有利於民族工商業的展,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繁榮。

    中國商人不是不聰明,也不是保守愚昧,相反。他們對腐朽**的朝廷,貪污橫行的官員,束縛手腳的框架是深惡痛絕的。所以,資產階級是極為支持革命的,他們是為爭取自己的利益。如今目的基本達到,他們的熱情便煥出來,藉著國家的一系列優惠政策,工廠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在中國大地上出現了。

    與清末新政時不同,共和國政弈最大的成功是經濟自由。這樣說的不言而喻的前提,是傳統或中世紀中國沒有現代意義的自由。

    中國人獲取自由是由經濟領域開始的。就傳統經濟領域而言,中國人當然可以經營農業、商業和手工業。可是,有個障礙迎面而來:財產所有權的限制。《大清律》承襲傳統,明確規定:「祖父母、父母在。子孫不得私財,舉也。居喪則兄弟猶侍乎親也,若遂別立戶籍,分異財產,均為不孝,故有技一百、八十之罪。仍令合籍共財。」這是嚴重壓抑經營積極性的規定。更為嚴重的是清政府為新經濟的展設置了種種障礙。突出的表現是辦新式工商、交通和金融事業,一律實行批准制,往往相應設置壟斷特權。不准民間資本自由進入。

    說到底,這是制度問題:傳統中國沒有經濟自由。因此,各行各業要辦點當時的新經濟,無不碰到官方批准這一難關。但共和國政弈卻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與國際慣例一樣,辦企業僅須登記註冊即可。與此同時,現代財產所有權亦相應逐步確立。共和國在《民事刑事訴訕法》中明確地將財產所有權從家庭甚至家族所有轉變為以個人為本位。儘管這一規定要不僅在打官司時管用,並要成為全社會的習慣仍須假以時日,但這些法律條文的出現。就意味著主流文化開始承認個,人財產權的正當性。

    這一變革的影響極其深遠,要知道經濟展的決定性因素是制度。良好的制度是左才迅成長和資金積聚的強大推動器;反之,則資金消散、人才流失。現實當中,雖然有很多制約經濟展的不利因素,但政府只要不再愚蠢地堅持以官辦或官督商辦的壟斷經濟為路向,轉而扶植和獎勵私人資本,建立自由的市場經濟制度;加上工資和原料低廉;市場廣闊;這些有利因素足以抵消其他缺陷帶來的不利因素的影響。

    更值得重視的是經濟自由對人的解放的重要意義。沒有經濟自由。只能事事仰承官府旨意,公民權利就失去基礎。沒有獨立之生計。哪裡能成獨立之人格性。

    當然,由於中國傳統觀念中把公私之分視同善惡之別,經濟自由的極端重要性,還需要一些時間才能被廣大民眾所深刻認識。

    海南島,四時常花,長夏無冬,以南渡江中游為界,南北景色迥然不同,南渡江中游以北地區。和雷州半島相仿,具有同樣廣寬的台地和壯麗的火山風光。在南渡江中游以南地

    ,五指山橫空出世,周圍宜陵、劍地和平原圍繞著山地,套,南部沿海,山地直逼海岸,氣勢十分雄偉。

    秦漢時期,在該島耕耘農業渣獵經濟均有展,島上居民主要是黎族先人,漢人很少,不久又退出,故這時期海南基本保持過去狀態,人類活動還未給環境變遷留下更多痕跡。

    隋著為海南環島開初期。隨著漢人和俚人(兩廣大陸少數民族)南遷的增多,島上人口理應有一定的增長,但統計甚為不確。此時期已形成環島作物帶,人口與耕地主要分佈在島四周沿海。與此同時,森林漸從沿海後退,造成森林與耕地錯雜現象,環境有所變遷。但畢竟人口稀少,土地利用率仍很低。

    從宋到元,海南才踏上認真開的道路。這時期移民增加,對耕地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主要是在沿海與內地,土地墾闢越來越多。自宋以後,五指山邊緣的黎族巳廣泛使用鉤刀等鐵質農具,使包括刀耕火種在內的土地利用更多地指向山區。擴大了環境變遷的範圍。由於貿易事業的展,木材輸出數量隨之增加。

    這時期森林變遷在沿海加劇,尤以人口較多的北部、西北部和東部為甚並有向山區推進的趨勢。在這種土地開的新形勢下,先在島西北部,出現「瀕海癮鹵之地生態平衡在局部地區受到干擾。

    明清為海南全面深入開時期。從明代開始,海南耕地有了較為可靠的統計,從明初四4萬畝增加到明末粥5萬畝,二百餘年間幾乎增加一倍多。明末的田畝數直到清末仍居本府田畝統計的最高額,人均耕地已接近全省平均水平,連明政府的地方官員都驚歎「方今生齒眾多。土地墾開,山嵐聾氣,已消滅**分」

    清初,海南人口一度銳減,康熙年間才恢復到四十萬,到嘉慶間徒然猛漲到一百五十萬,清中以後人口上升的總趨勢已很難改變。此時耕地並未能與人口同步增長,如從康熙元年到嘉慶十一年,耕地只有糊8萬畝,為萬曆年間耕地飛%,而同期人口卻幾乎增加三信,造成*人口與耕地分佈不平衡的情況。

    清初兩者還比較協調,以後耕地略為減少,繼而稍為上升,呈一平穩折線,而人口恰好相反,雖間有兩次短暫下降,但總趨勢卻是上升。隨著時間的推移,兩者的差距越來越大。人口給土地的壓力日益加重。其結果,一是迫使部分人口向島內遷移,二是加緊對土地掠奪式經營。前者如文昌、瓊山等北部人煙稠密地區的人口流向西部、西南部和東南部未開墾的遠僻地區;後者則主要從土地中強化攝取物質和能量解決民食問題。

    人口和耕地矛盾的尖銳化及其不合理的解決辦法,其嚴重後果是森林面積減少所引起的連鎖反在東部萬州,明代就因森林採伐過量。以致「條蘿枯盡。」到清代出現「其田斥鹵,率種檳榔為業。」引起了農業結構的改變。在文昌縣沿海,紅樹林被砍伐後,風砂移動加砂地平均每年隨風移動八米,埋沒耕地兩千七百餘畝,其他水土流失小氣候異常等現象更不勝枚舉。反映人類不合理活動給環境和社會經濟生活帶來了種種危害。

    人口土地、環境是一個緊密聯繫,不可分割的統一體。人口數量、分佈,遷移和人類各項活動。對土地資源的開利用、生態環境的變遷等,都起著能動和積極的作用。縱觀海南開的歷史使是如此。

    先,沒有移民就沒有海南的開。人口密度指標最能表達人口與土地的分酣關係。海南人口密度長期低於大陸,豐富的土地潛力和資源,成為吸引大陸移民力量所在。在島內部,後來崛起的東北部和東部較高的人口密度與西部,中南部很低的人口密度的差異,構成*人口從前者向後者遷移的機制,並促使人口與土地佔有的關係趨於均衡。這個過程存在於海南開的始終,自的調節著歷史人口與土地的分配關係。一望無際儘是粼粼的微波,海水似湖光,凝成一片,斜陽的金光,長蛇般自天邊直接到欄旁人立處。上自穹蒼,下至船前的水,幻成幾十色。一層層。一異片的謙了開來。

    回來了,漫漫的旅途,長久的海上航行,使肖志華馬上要見到祖國的土地時,有一種莫名的激動。

    抵達墨西哥,促使談判最後商定。一千萬墨西哥銀元的賠償,這不是錢多少的問題,而是一個外交的勝利,一次揚眉吐氣的事件。隨後。兩艘軍艦從哈瓦那經加勒比海過巴拿馬運河,沿美國西海岸直接橫跨太平洋,只在菲律賓進行補給後。直駛中國海南島。現在,行將完成一次中國海軍遠航史上開創先河的環球航行壯舉的軍艦行將靠上祖國的港口。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