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亂世強國夢

龍騰世紀 第二卷 大潮 第一百一十七章 快刀斬亂麻 文 / 人生逆旅不言敗

    上就歷史經驗來看,武力威逼般都是成功的,也可以綁甘協,口舌之爭……在強權壓制下。滿清王公本無反抗之力,但肖志華要做到師出有名,無踐踏法律的指責,最好是他們自覺自願。

    奕助屈服了,載振屈服了。換句話說,其實他們也並沒損失什麼,正如肖志華所說,錢財不是沒收,是投資。只是暫時由政府支配,十年之後還是他們的。興許十年後翻倍也不是不可能,而不答應的結果太可怕,家破人亡,傾家蕩產,任誰也得思量思量。當然,肖志華可能並不準備這麼做,嚇唬他們的成分還是居多。

    「錢到位就馬上撤掉慶王府的封鎖。總要讓別人看到好處,才會有人效仿肖志華輕輕叩擊著桌案,若有所思地說道:「智庵,你覺得我們下一步該怎麼做?」

    趙秉鈞沉思了一會兒,說道:「屬下有些愚見,卻有些班門弄斧之嫌。」

    「說說看,別還存著那些老套作風。」肖志華擺了擺手,示意他說出來。

    「用奕圃捐出的銀子酌情救濟貧困之民,當然,這名義上是政府的恤民之舉趙秉鈞說道:「把窮困旗人與滿清親貴區別對待,讓他們掀不起風浪。放出風聲,或著意籠絡幾個滿清親貴。以他們為榜樣。讓其他人就範。盡快解決紫禁城裡的那兩位,將優待條件確實下來,省得人心惶惶。」

    「不錯,說得很有章法肖志華佔了點頭,讚賞地說道:「救濟窮困交給徐市長去辦,放出風聲或籠絡滿清親貴,就由你去辦。需要我出面的時候,你預先向我報告。另外,你在北京城裡找些下層的旗人代表,召開優待條件商談會,不能光有皇室貴族。

    還有,替集約見載汗,我要舁始解決皇宮的事情。」

    趙秉鈞很認真地掏出紙筆,將肖志華的命令記錄下來,輕輕鞠躬。轉身而去。

    這個傢伙是個人才,可惜暫時不敢重用,肖志華瞇起眼睛,望著趙秉鈞離去的身影,腦子又轉動起來。

    從紫禁城中趕走浮儀是合乎民意的,人人生來平等,自食其力的觀念早已深入民心,老百姓沒有理由每年花幾百萬銀元去眷養一個無用的宣統。趕走浮儀也是符合國家利益的,消除封建滿清的陰影,保住來之不易的共和制度,關係到全體中國人的切身利益。

    但是否有除惡必盡的必要呢?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肖志華。殺掉浮儀,日本人就找不到可扶植的人選了嗎?博傑,愛新覺羅的子孫,尤其是直系血統的後代,能殺多少就殺多少,好像這不是什麼好辦法。甘心投靠外國人。幫助外國人侵略中國和建立偽政權的壞蛋並不少有,甚至可以找個會說滿語的日本人,說他有愛新覺羅的血統。防是防不住的,那就只有從自身來找對策。打鐵還須自身硬,這句話倒是形容得很貼切。國家強大了。外來勢力自然插不上手,內在敵人也沒有力量進行反抗。一個弱國,那當然會有非常多的機會讓人鑽空子。

    一個小孩子,先放他一馬吧!但以後的監控必須存在,他的生長環境也要處於可控範圍。那些遺老遺少能教出什麼好東西,只能教出一個毫無愛國思想,只把當皇帝作為畢生唯一理想的賣國賊。

    而對於新市長徐錫麟來說,工作更為瑣碎,更為繁雜。當然,如果不負責任,他也不用累得要死。

    北京城旗人眾妾,大多處於社會底層,同樣的,大多漢人也處於窮困之地。要想讓北京呈現出都的新面貌,新政府既然要在北京做出個各族平等,體恤黎民的形象,解決貧困人群這個問題就不能迴避。(網絡小說網e

    這個時候的滿族人民,尤其是北京的旗人,面臨著兩個重大問題。就是民族歧視和生計困難。當時「屯居之旗人。京東、京北一帶。大半衣食無知」困苦萬狀。其貧薄者,則借債無門,謀生乏術」於是橫暴者流為盜賊,無賴者則墮為娼優,比比有之。」

    可見無論什麼時候,遭受苦難的都是下層勞動百姓。對北京旗人來說。他們的生活困苦並不單單是在民國之後才出現的情況,只不過民國期間除了生活上的困苦之外,更多的還有精神上的痛苦。正是因為有了民族歧視,他們的生計問題才更難解決。

    先,媒體上帶有狹隘民族主義的色彩,鼓動民族歧視的文章大為減少,代之而來的是大量宣傳民族平等,自食其力的口號。城裡設置了很多讀報欄,動員一些院校的學生充當義務讀報員,向大眾宣傳。

    同時,一批職業技術學校應運而生,幾家國營工廠開始培刮工人並投入建設。王莊旗田被丈量,主要針對貧困人群進行放,不僅地租低廉,並為他們提

    環衛局、市政工程局建立起來,開始招收人員,滿漢不拘。稅務局布減稅令,鼓勵人們做小買賣謀生,四個大型綜合室外市場被規劃出來,開張營業。

    政府各全部門也響應號召,開始招收工作人員,當然,條件要高很多。最引人注目的是陸軍部開始招收醫護女兵,要求身體健康,天足。能吃苦耐勞。一下子,吸收了大批旗人女孩,領到預的月薪後。都進入短班開始學習醫護知識。並且其中有一些軍內容,由尹志銳姐妹率領的幾十名女兵進行教導。

    有錢好辦事,人多辦事快,新市長徐錫麟除帶來了一部分官員外。又吸收了大量北方革命團體的人員,雷厲風行地開展起工作來。環衛局、公安局、市政工程局、稅務局、民政局等幾個主要部門迅成立起來,並開始運轉。而錢的作用也體現出來。救濟工作安撫了人心。南方物資的援助也很到位。再加上京城部隊紀律嚴明,公買公賣。北京城開始逐漸趨於穩定。

    趙秉鈞確實有些能力,不管他用了什麼辦法,滿清親貴開始一個個,向政府低頭,肖志華的籌資計利進行的很順利。自然,這些滿清親貴府前的士兵開始撤出,對他們人身自由的限制也大大放寬,但依舊不准他們隨便出城。

    而關於「清室優待條件。的談判也接近了尾聲,最後需要解決的問題便是關於故宮公產與私產區分的爭論。

    按照肖志華的最初設想,組織善後委員會,會同清室近支人員,協同清理公產私產,昭示大眾。所有接收各公產,暫責成該委員會妥慎保管,俟全部結束,即將宮禁一律開放,備充圖書、博物館等項之用,藉彰文化而垂久遠。

    然而,善後委員會尚未成立,清室便找人進言,或托人疏通提出古物之分界不分時代,以清廷所現為準。歸清室所有。清朝的遺老舊臣則主張清室多分古物,他們四處活動,同聲一致,不遺餘力。

    著名報人林白水在《社會日報》上表的觀點:宮中各種古物,何者應歸清室,何者應歸國民,應純以有無歷史的價值,及與文化有無關係為標準。大抵小件珠寶、金銀、皮貨、綢緞之類,皆可劃歸清室。而大件重器,及與歷史文化有關之金石書畫等,數千年國寶所流傳。與愛新覺羅全無關係,斷難據為私有,而應作為國家之公產,全數陳列,以供研究歷史美術文化者之參考。最後肖志華非常專橫地一錘定音,就按林白水的意見辦,而且應戈歸清室的財物一分為三,一部分歸還清室;一部分作為投資,換成交通銀行股票,股息提高至五厘,國家每年按時支給股息,以為清室生活之用;另一部分成立安置救濟基金,酌情接濟滿蒙窮困之民。

    拿別人的錢作好事,好名聲留給自己,惡名留給別人。被接濟的窮人只會說政府的好,而政府其實並未付出多少代價。

    袁世凱拿著最新定稿的《優待條款》連連搖頭,作為前清舊臣,他當然覺得很嚴苛。

    大清宣統皇帝即日起永遠廢除皇帝尊號,與中華共和國國民在法律上享有同等一切權利;自本條件達成後。共和國政府每年補助清室家用五十萬元,並特支出二百萬元開辦北京平民工廠,儘先收容旗籍貧民;清室按照優待條件,即日移出禁宮。以後得自由選擇居住,但政府仍負保護責任;其一切私產按優待條款處置,政府當為特別保護;其一切公產,當歸國家政府所有

    「還真是百無聳忌,一點情面前不講啊!」楊士瑣也咧著嘴苦笑道:「肖志華拿著條款與載汗、浮倫等人進紫禁城去了,隆裕太后看到這些,會不會後悔退位讓國啊?」

    「婦道人家,哪有那個膽魄。」袁世凱歎息道:「看史書,這已比很多前朝皇親強上許多,起碼性命無憂。當初若是不主動退位讓國,京城現在恐怕是人頭滾滾,血流成河,愛新覺裡家的一個也不會剩下

    「不得不佩服革命黨快刀斬亂麻的利索勁,雖然沒象李闖那樣追贓助餉,但效果卻是差不多。」楊士椅歎息道:「交通銀行已經籌集了六千萬的股金,再公開行股票。鐵路便能開工建設了。不借外債。恐怕會讓朱爾典非常失望,各列強也目瞪口呆吧!」

    「肖志華還真是個賺錢的高手。我想可能還不止於此,且看他如何自籌資金,大修鐵路吧!」袁世凱長出了一口氣,似歎惜似感慨地說道:「如能不失利權而辦成如此大事,倒也是功德無量。」。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