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亂世強國夢

龍騰世紀 第二十六章 張園拒俄會 文 / 人生逆旅不言敗

    在肖志華看來,中國文化像一棵參天大樹,而這棵參天大樹的根在道家。老子的『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多麼精僻的社會道德的描述,對於個人來說最需要的是人格的平等,需要自己養活自己,要有自主權,有自由的環境去發展自己的智慧。而孔子的道德則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樣便造成國人的大腦嚴重地喪失了自我『人權』的意識,甚至喪失了最起碼的創造性思維的能力。他們都成了自願地成為中國歷史舞台上跑龍套的『木偶』,也即孔夫子及其儒家的『五毒』的陰魂提著線表演的『木偶』。

    宋耀如和卜舫濟走後,他一邊繼續自己的醫藥研究,一邊通過報紙關注著外界的變化,並再次以森樵的筆名發表了類似於魯迅拿來主義的批判繼承這個觀點,具體內容則是佔有、挑選、創新。並指出「採用外國文化的精髓,加以發揮,使我們的思想更加豐滿正確是一條路;擇取中國傳統的優質的遺產,融合新學說,進行別開生面的創新也是一條路。」

    因為事情的發展往往出乎人的意料,國人扒糞的特點大爆發,讓他實在有些看不下去。這已經偏離了他的本來目的,他實質上是要批判那些被舊意識形態所扭曲了的、庸俗化了的孔學,醉翁之意不在酒。當然,即便有一批知識精英因國家的落後挨打而「遷怒」於以孔學為代表的傳統文化,發出了一些偏激之辭,但將其放置在民族處於危亡的背景下,那種恨鐵不成鋼的怨怒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而現在的批判者已經漸漸脫離文本,洩憤式地隨意拾取某一觀點來纏對方的小腳。實質上,就是在互相胡批,已然喪失了明確的目的性,失去了價值指向,淪為毫無意義的聒噪。

    肖志華很鬱悶,很抓狂,可轉而一想,即便是如此,也比什麼都不做要強吧,對,嘗試過就不後悔,改造國人的思想,絕不是短時間內能成功的,這也許需要幾代人的不懈努力。

    冬天再冷,也會一次次地在風雪中消隱,春天雖然千呼萬喚,也總是要來的。堅持,只有堅持奮鬥,才會達到理想的彼岸。而且,肖志華有了相當大的轉變,他決定用實際行動參加到令人熱血沸騰的大革命事業當中,去認識更多的有志青年,去影響更多的愛國志士。

    1903年真是個多事之秋,四月,廣西巡撫乞求駐屯諒山的法**隊入境平定游勇之亂,又向亨達利銀行商借巨款,並答應事平後以廣西路礦利權作為報答。這種無恥的賣國行徑被披露後,犯了上海愛國市民的眾怒。二十五日,上海愛國市民五百餘人在張園舉行拒法會進行抗議。兩天後,在張園又舉行了拒俄大會,抗議沙俄軍隊霸佔東北,聲援留日學生的拒俄運動。

    上海張園,是中國商人張叔和自和記洋行手中購得,後屢加增修,至1894年,全園面積達61.52畝,為上海私家園林之最,園中並有當時上海最高建築「安塏第」(arcadiahall),可以容納千人以上會議,一時登高安塏第,鳥瞰上海全城,成為游上海者必到。是中國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市民公共活動場所,被譽為「近代中國第一公共空間」。另外,由於張園的遊樂中心性質,且處於上海公共租界,清政府權力不到,因此園內除各種遊樂設施外,各種政治集會、演說也多在張園舉行,這倒讓人頗能聯想到英國的海德公園。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

    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

    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後的吼聲。

    起來!起來!起來!

    我們萬眾一心,

    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

    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

    前進!前進!進!」

    伴著嘹亮、激昂的小號,張園裡出現了一支很奇怪的隊伍,一個西裝革履、身材很高的年輕人,用力地吹著把小號,號聲中自有一種令人振奮、驚醒的力量。幾個學生模樣的少年站在他的身後,齊聲高唱著。

    人群被歌聲吸引,慢慢圍攏過來,竊竊私語。

    歌曲連唱了三遍,肖志華才停下小號,稍事休息了一下,然後再次吹了起來。

    「萬里長城萬里長,長城外面是故鄉;高梁肥,大豆香,遍地黃金少災殃;自從大難平地起,姦淫擄掠苦難當;苦難當,奔他方,骨肉流散父母喪;沒齒難忘仇和恨,日夜只想回故鄉;大家拚命打回去,哪怕賊擄逞豪強。萬里長城萬里長,長城外面是故鄉,四萬萬同胞心一條,新的長城萬里長……」

    聽著這慷慨激昂的歌曲,回顧這慘痛屈辱的歷史,圍觀的聽眾自然而然有了激憤的感覺。

    「假如允許俄國七項要求,內失主權,外招大釁,我全國人民萬難承認……」歌聲剛落,一個長髮披散的青年便搶上前來,轉身面對人群,揮舞著手臂滿腔激情地演講起來。

    「我們要當亡國奴,死無葬身之地了!」一個老人用顫抖的聲音呼叫道,隨之便失聲痛哭起來。

    剎時便如電擊一般,白髮垂淚的呼喊引來了滿場的哭聲和痛罵聲。

    這不是淒涼的悲鳴,而是壯烈的怒吼!肖志華此時身臨其境,不由得喉頭發哽,眼睛也潮濕起來。

    「這位仁兄,能請你的樂隊把第一首歌再唱一遍嗎?」演講的青年掏出手帕,擦去淚水,轉頭對肖志華請求道。

    「好的。」肖志華拿起小號,再次吹響了這首象徵著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為捍衛國家和民族的尊嚴不惜犧牲,代表中華民族的堅強鬥志和不屈精神永遠不會被磨滅的經典之歌。

    一開始還是小合唱團在唱,隨後有圍觀的人跟著哼唱起來,再後來唱的人越來越多,聲音越來越大,人們在拼盡全力地唱,用他們全部的真情真嗓在唱!此時此刻,演唱技巧的優劣已不重要,歌曲本身的震撼力已征服了所有的人。

    ………………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