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網游動漫 > 網游之帝國崛起中

第三卷 第一百五十二章縣尉-沈括 文 / 吳牛喘月

    第一百五十二章縣尉-沈括

    陽安和穎川兩縣邊界處,有一座牛頭山。本是荒山一座,近來突然聚起一股山賊,人數不詳,不過從官家斥候偵察得來的大致情報看,至少要有五百人。

    這股山賊不同其它零散山賊,最明顯的特徵就是裝備整齊,步兵是清一色的朴刀加木質圓盾,長矛兵裝配標準制式長矛,還有幾十人的裝備短弓和無羽箭的弓箭手。

    山賊的等級與官兵稍差一些,大致在25級∼30級之間(官兵為28級∼32級之間,可以升級,並非一成不變),裝備和官兵相差不大,按說陽安和穎川兩縣官兵聯合起來也有六百人左右,強攻山寨雖然不容易取勝,但也不至於敗得太慘。問題是,這股山賊的頭領擅使一條金黃色的齊眉短棍,常常激發出一些莫名其妙的領軍技能,使手下山賊的能力得到大幅加持,把官兵殺得落花流水。

    官兵領教了山賊頭領的歷害,再不敢輕舉妄動,陽安和穎川兩縣的官兵在各自的縣域內,對牛頭山形成犄角之勢,距離牛頭山腳下三十里處安營紮寨,互相對峙。

    ……

    李湛聽鄂騰說完,點了點頭,又詢問了一些其它方面的情況。吃完了酒宴,鄂騰將李湛一行玩家和npc安排在客棧,趙明和張鋒等兵士駐紮在兵營,弩車和弩槍被妥善保管起來。

    第二天一早,李湛帶著蹦迪的魚、海洋女孩和四名玩家首領,在鄂騰的引領下,騎著民用馬匹來到距離鄂家村六十里餘外的陽安縣官兵臨時營地。

    營地用木柵欄臨時圍築,陽安縣尉親自帶領200名兵士駐紮在此。其中包括長矛兵50名,裝備普通長矛;劍士80名,裝備普通鐵劍、木盾;步弓手20名,裝備短弓、羽箭;輕騎兵30名,裝備戰馬、高級鐵劍、木盾;弓騎兵18名,裝備戰馬、硬木弓、羽箭;斥候兩名,裝備戰馬、普通鐵劍。

    官兵在武器裝備上統一制式,比較整齊,騎兵和弓騎兵的武器裝備已經高於炎黃村鎮的劍士和步弓手。不過防甲方面卻是連棉布服裝都沒有,與山賊一樣只穿著麻布衣衫,在防禦方面比炎黃村鎮的兵士整整少了9點。(棉布服裝2點+普通皮甲7點)

    鄂騰屬於官家下轄的npc村鎮,平時和官家聯繫密切,因此守門軍卒很痛快地為眾人放行。通過中軍帳前的軍士通傳,縣尉得知有一個丹陽縣的村鎮派義兵前來相助,不由得大為驚喜,連忙命令軍士請眾人到帳內敘話。

    中軍帳內,縣尉端坐在主座之上,旁邊站著四名威武的劍士小隊長。在主座下方兩邊,各有兩排座位,坐著十幾名族長和鎮長,其中有npc也有玩家,都屬陽安縣下轄。

    看到李湛一行人走進營帳內,縣尉隨之起身,笑道:

    「歡迎義士遠道相助,本官不勝欣喜。」

    十來名族長和鎮長也都站起身,紛紛應和。私下裡,卻都在猜測眼前這個鎮長為什麼會不辭遠勞地趕來這裡。

    李湛向眾人拱拱手,在縣尉的示意下,坐在他的右手邊,其餘眾人依次落座。

    坐到座位後,李湛這才注意打量了一下眼前的這個縣尉,給李湛的感覺,這個縣尉一身文氣,更像一個文官,與縣尉這個武職相去甚遠。

    趁著縣尉招呼蹦迪的魚等人落座的功夫,李湛小聲問旁邊的鄂騰,這個縣尉姓氏名誰?

    鄂騰的回復讓李湛大吃一驚,這個縣尉由於聲望較高,剛剛走馬上任,取代原來的老縣尉(老縣尉被太守一頓大罵,抑鬱成疾,告病離職),他的姓名叫沈括。

    ——————————

    沈括:

    北宋時期著名的科學家、政治家,兼有醫學成就。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學家、政治家。1歲時南遷至福建的武夷山、建陽一代,後隱居於福建的尤溪一代。仁宗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進士。神宗時參與王安石變法運動。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提舉司天監,次年赴兩浙考察水利、差役。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出使遼國,駁斥遼的爭地要求……

    沈括的科學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精研天文,所提倡的新曆法,與今天的陽曆相似。在物理學方面,他記錄了指南針原理及多種製作法;發現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歐洲早了四百多年;又曾闡述凹面鏡成像的原理;還對共振等規律加以研究。在數學方面,他創立隙積術(二階等差級數的求和法)、會圓術(已知圓的直徑和弓形的高,求弓形的弦和弧長的方法)。在地質學方面,他對沖積平原形成、水的侵蝕作用等,都有研究,並首先提出石油的命名。醫學方面,對於有效的方藥,多有記錄,並有多部醫學著作。此外,他對當時科學發展和生產技術的情況,如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金屬冶煉的方法等,皆詳為記錄……

    (已經盡量簡化了,似乎還是不少……)

    ——————————

    吃驚之餘,李湛回想自己自從進入中軍營帳後,面前這十來名族長和鎮長們就一直用猜疑的目光看著自己,尤其是那七八個領主玩家,目光中還帶有幾分排外之意。看來他們除了在猜測自己此行的動機外,可能還以為自己是撲奔沈括這位英雄而來,想和英雄套上關係,趁機拉攏。

    李湛暗中搖頭,單憑沈括在歷史上的名氣,他的聲望就不會低,這也是他能夠走馬上任取代原來的老縣尉的原因。玩家和英雄的聲望相差越高,越難和英雄攀上關係,更別提拉攏了。這些領主玩家還真是冤枉了自己,多此用心。

    沈括一臉的和氣,聽鄂騰向自己一一介紹李湛一行人,等鄂騰把眾人都介紹完畢後,沈括問李湛道:

    「李鎮長不辭辛勞,從丹陽趕來數百里外的陽安,這其中除了協助本官剿滅山賊外,是否還有其它隱情?」

    面對沈括單刀直入,李湛覺得自己也沒有必要刻意隱瞞,如實回道:

    「是這樣的,在下想要與貴縣的鄂家村進行長期的商業合作,得知陽安縣遭到山賊襲擾,便帶兵前來看看究竟。」

    沈括點了點頭,李湛沒說具體的商業合作內容,沈括也不往下細問。而是轉換話題道:

    「以李鎮長來看,這場仗該怎麼個打法呢?」

    李湛笑道:

    「實在報歉,本身情報掌握不夠充分,在下實在沒有什麼好的計策。只是依敵我雙方的武備情況來看,強攻山寨是萬萬不可取的,應該多爭取部落和村鎮的支持,或是向其它縣城求援;做好偵察工作,及時掌握敵人動向,在兵力上達到絕對優勢後,再改防守為進攻。這個想法恐怕在座的各位都已經想到。不過,在下心中還有一個疑問。」

    沈括道:

    「請講。」

    李湛道:

    「這起剿匪應該算是一個任務,既然是任務就應該有些獎勵吧?」

    李湛是故意這麼一問,目的是讓面前的的這些領主玩家們把對自己的猜疑轉換個角度,認為自己帶兵前來,除了為鄂家村解困外,更多的是為了這個任務獎勵,而並非單純地以拉攏他們的英雄為目的。畢竟日後互相還要聯合剿匪,一開始就把關係搞得太僵不是什麼好兆頭。

    領主玩家們聽完李湛這句話,每個人的表情稍有輕鬆。沈括呵呵笑了笑,道:

    「獎勵自然是有的,而且還很優厚。對於本縣內的村鎮和部落,剿匪完成後,每名鎮長或族長增加二點聲望,賦稅三個月減半,也可以將二點聲望換成二名兵額,或是半年賦稅全免。至於李鎮長,由於你並非本縣下轄村鎮,如果你肯加入本次剿匪行動,對你的獎勵會有些不同,為三點聲望。」

    李湛聽完,表情滿意地點頭。

    隨後,沈括又與李湛及眾位族長、鎮長們商議了一番剿匪對策。最後,眾人的意見還是回到了李湛先前的論調上,在爭取援軍的同時,密切關注山賊動向。

    商議了一番,沈括沒得到更好的建議,搖了搖頭,宣佈散會,讓眾人各回領地,隨時聽候調遣。

    出了營門,領主玩家們立即圍在李湛一行人周圍,七嘴八舌道:

    「李鎮長來我們陽安縣參加剿匪,真是辛苦了呀。」

    「剛才聽鄂老村長介紹,李鎮長原來就是炎黃村鎮的鎮長啊,聽說你們村鎮有戰狼,一直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我還聽說炎黃村鎮生產服裝呢,李鎮長能不能跟我們透露一下,是否確有此事?」

    另有幾名玩家嘲諷道:

    「事先聲明,沈括是我們陽安縣的英雄,我們這些領主玩家都已經達成默契,互相競爭的同時,絕不對外公開這個秘密。請李鎮長不要把筷子伸得太遠,來打我們陽安縣英雄的主意。」

    「就是,我們堅決不能容忍挖牆角的現象發生在自己身邊。」

    李湛呵呵笑著,好像在聽這些領主玩家說笑話,英雄就像褲兜裡的錐子一樣,再怎麼捂最終還是要被外人看到的。旁邊蹦迪的魚等人怒氣滿面,抽出鐵劍就要砍過去,被李湛用眼神壓下。鄂騰見勢態有些緊張,連忙站出來道:

    「這個,大家不要誤會,李鎮長此行確實是來協助我們陽安縣剿匪的。在此之前李鎮長根本不知道我們的縣尉是沈括(鄂騰一直搞不懂這個沈括到底是誰,英雄又是什麼意思),是剛剛問過老夫之後才知道的,大家不要誤解了李鎮長的一番好意,寒了人心啊。」

    npc村長們這時也都站出來指責這幾個領主玩家。幾個領主玩家一看,可能真是曲解了李鎮長的一番美意,紛紛向李湛賠了個錯,這件事也就算過去了。

    李湛一行人騎馬走後,領主玩家們又紛紛退回軍營裡,想方設法接近沈括,哪怕只是多說一句話也好,爭取攀上關係。李湛暗笑,雖然英雄對領主玩家比較容易親近,不過若想要真正搭上關係,必須有一些特定事節才行,就好像孫陽留在自己的村鎮是因為赤兔一樣,如果沒有赤兔,自己再怎麼挽留,孫陽也絕不會動心。

    走出一段距離,官家軍營已經遠遠地甩在身後,李湛勒住馬,回頭望牛頭山的方向看了看。

    對於剿匪,他此時比沈括和陽安縣的領主們都要著急,原因在於自己有一個「解救七姐妹」的任務,而這個任務要求時間為十五天。十五天不能擊潰這股山賊,就被系統視作未完成任務,減去3點聲望。自己自從進入遊戲後,一共才積攢8點聲望,哪夠這麼揮霍的。

    回頭看了看,李湛讓鄂騰先回村裡,自己帶著蹦迪的魚等六名玩家往牛頭山而去。

    他要趁著這個機會摸一摸牛頭山附近的情況。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