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國策

龍騰世紀 第八十五章 正規戰術 文 / 閃爍

    第八十五章正規戰術

    從時間上推算,最快1月8日傍晚,最遲1月9日清晨,共和國海軍的第一主力艦隊就將到達雅浦群島北面海域,而美國海軍的第51艦隊最快只能在1月11日夜間到達,由此出現了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即在第51艦隊到達之前,第一主力艦隊不但可以從容選擇最有利的陣位,還能選擇戰場,甚至能夠半路伏擊美國艦隊。

    這絕對不是聳人聽聞的猜測,而是合情合理的分析。

    因為第一主力艦隊的最大航行速度為70節、第51艦隊的最大航行速度為60節(「長灘」級的最大設計速度為60節,而不是70節),而且都可以持續航行好幾天,所以兩支艦隊迎頭航行的話,會合海域不是在馬裡亞納群島西面,而是在群島東面大約4000千米處的威克島附近。即便考慮到第一主力艦隊不可能大搖大擺的通過馬裡亞納群島中部海域(美軍在塞班島以北的海域部署了至少10艘攻擊潛艇,而且這些潛艇的首要任務不是襲擊前往塞班島的高速運輸船,而是監視過往的艦隊與船隊,防止駐紮在那霸的共和國海軍艦隊長途奔襲珍珠港),必須繞道而行,第一主力艦隊也有可能在瑪利亞難群島東部海域設伏,偷襲美軍第51艦隊。

    對共和國海軍來說,能不能偷襲第51艦隊,需要的只是勇氣與膽魄。

    顯然,美國當局肯定不會懷疑共和國海軍的勇氣與膽魄。

    也就是說,美國海軍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找到第一主力艦隊,並且密切監視它的一舉一動。

    根據戰後獲取的資料在,在1月7日之前,美國海軍就向琉球群島以東海域派遣了數艘攻擊潛艇,密切監視那霸港,以及群島中所有可以供大型戰艦錨泊的天然港灣。因為美國海軍曾經以那霸為基地,駐紮琉球群島數十年,非常清楚群島的環境,所以美國潛艇能夠輕而易舉的完成這一任務,甚至能夠將用於偵察的小型無人潛艇送到距離那霸港不到10千米的地方,用來搜集進出那霸港的各種艦船的聲紋信息。根據美國海軍的作戰記錄,首先發現到達那霸港的主力艦隊,並且記錄下「秦」級聲紋特徵的就是一艘在那霸港附近活動的美軍攻擊潛艇。非常可惜的是,這艘潛艇發射的小型無人潛艇在跟隨主力艦隊活動的時候被艦隊裡的反潛驅逐艦發現,為了將極為寶貴的資料帶回去,該潛艇在讓小型無人潛艇引開艦隊反潛力量之後就返航了,沒有做得更大膽一些,比如向艦隊裡的那幾艘極為醒目的主力艦發射幾條重型魚雷。

    隨著第一主力艦隊從那霸港出發,美國天軍與海軍展開了一場「追蹤接力賽」。

    雖然在美國參戰的時候,兩個超級大國就在第一回合的戰鬥中將對方的軍事衛星系統一鍋端,並且在接下來的數個小時之內,讓對方的民用衛星系統全面癱瘓,到只剩下有人軌道空間站的時候,也不過就10來個小時。但是這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殘酷戰鬥,並沒讓兩個超級大國對「制高點」失去熱情。可以說,早在戰爭爆發前,共和國天軍與美國天軍就意識到,因為在軌道上運行的航天器不受國界約束,除了極少數運行在特殊軌道上的衛星之外,幾乎所有衛星都會經過敵國、或者敵國盟國上空,從而遭到敵人地基攔截系統攻擊。要想從根本上保證己方的航天器,唯一的辦法就是摧毀對方的地基攔截系統,而這在取得戰爭勝利之前幾乎不可能實現,所以共和國天軍與美國天軍早就在為戰爭做準備,並且制訂了一整套的戰時應急計劃。

    在所有用來佔領軍事制高點的戰時應急計劃中,最可靠的就是發射小型軍事衛星。

    從理論上講,因為無法使小型軍事衛星做到絕對不可探測,能夠用來攻擊大型軍事衛星的地基能量武器也能對付小型軍事衛星,所以小型軍事衛星的生存概率不會比大型軍事衛星高多少,反而會付出更加高昂的相對成本。但是有一點是誰也不能否認的,在不極端追求性能的情況下,小型軍事衛星的成本要比大型軍事衛星低得多,而且更容易發射。更重要的是,在生存週期以「圈」為單位計算的情況下,小型軍事衛星的平均有效價值,也就是在被敵人摧毀前實現的價值與自身價格的比值,肯定遠遠超過大型軍事衛星。綜合這些因素,小型軍事衛星成為戰爭時期,天軍武器裝備庫裡的頭號明星。

    平心而論,在小型化技術已經朝著納米方向前進的21世紀50年代,小型軍事衛星的性能並不落後,足以完成絕大部分軍事偵察任務。當然,小型軍事衛星的作戰使用、以及如何對抗敵人的反衛星系統,絕對是一門高深的學問。

    雖然從理論上講,如同地球同步軌道、某些極地軌道能夠避開美國本土,但是卻沒有可能避開美國設在全球各地的地基反衛星武器系統。同樣的道理,美國發射的任何衛星也不可能避開共和國的所有地基反衛星武器系統。可以說,在以國家戰略防禦系統的名義組建地基反衛星武器系統的時候,共和國與美國就充分考慮了各種情況,沒有給對方留下任何可晨之機。就算某些海外軍事基地容易遭到攻擊,比如丟掉迪戈加西亞之後,美國的地基反衛星武器系統網絡上就出現了一個巨大的漏洞,也能通過海基反衛星武器系統彌補,確保對方無法有效利用外層空間。但是這並不表示地基反衛星武器系統就是萬能的,也不表示軍事衛星就沒有價值了。

    從理論上講,要想確定一顆衛星的運行軌道,至少需要在衛星定軌之後掌握3個時間點的運行數據。如此一來,即便美國擁有遍佈全世界的地面衛星探測基地,也至少需要讓衛星繞地運行一周(這是衛星定規的最低標準)才能完成測量。由此可知,理論上,在衛星繞地運行第二周的時候,才能進行攔截。當然,在實戰操作中,一般會等到衛星繞地運行好幾周之後再進行攔截。

    由此可見,避免遭到攻擊,延長衛星的工作壽命不是沒有辦法,而是有很多辦法。

    事實上,開戰後,共和國天軍與美國天軍都在按照計劃行動,即根據其他軍兵種的作戰需求,在特定的時間以特定的方式發射特定的小型軍事衛星,以完成特定的任務,比如收集戰場情報。比如在2059年1月2日,共和國天軍一口氣發射了10多顆小型軍事衛星,其中一顆在被擊落前從中美洲地區上空通過(最後在加勒比海上空被部署在波多黎各的美軍地基高能激光器擊落),拍下了正在巴拿馬運河中航行,還沒有進入太平洋的幾艘「長灘」級主力艦。

    在5月7日中午(美國東部時間是凌晨),美國天軍就從部署在太平洋中部吉爾伯特群島東面的貝克島附近的海上航天發射船上發射了2枚運載火箭,一口氣將大約20顆小型軍事衛星送上了好幾條完全不同的繞地軌道,以此按照一定的間隔時間,從不同的方向通過琉球群島。毋庸置疑,這些衛星都會被擊落,而美軍需要的,只是在其被擊落之前,至少保證每個批次有一顆衛星能夠到達琉球群島上空,並且按照預定的程序派下與發回照片(接受照片的就是在附近海域活動的美軍潛艇)。

    在接下來的12個小時內,美國天軍的航天發射船又分兩次發射了4枚運載火箭,將將近40枚小型軍事衛星送上繞地軌道。由此可知,至少到7日22點之前(美軍第三次發射小型軍事衛星群),美軍的偵察衛星都到達了琉球群島上空,拍下與發送了照片,而且美軍的情報部門根據照片判斷出了第一主力艦隊的行蹤,不然美國天軍沒有理由浪費資源、進行補網發射。因為美國天軍沒有在5月8日凌晨4點,也就是應該進行第三次補網發射的時候採取行動,所以可以大致斷定,第二次補網發射的小型軍事衛星要麼沒能到達目標區域、要麼沒有能夠發現第一主力艦隊。

    也就是說,在5月8日凌晨的時候,美國天軍跟丟了共和國海軍的第一主力艦隊。

    從第一主力艦隊的航行速度計算,這時所在位置距離關島不會超過2000千米,距離美軍的海上基地也在3500千米左右。而具備海上起降能力的美軍大型海上飛機的搜尋半徑超過2500千米,而能夠部署在海上基地上的大型偵察機的巡邏半徑則在4500千米以上,所以第一主力艦隊已經進入美國海軍的搜索區域。更重要的是,利用美國天軍在此之前掌握的信息,美國海軍的偵察機可以有的放矢,而不是在茫茫大海上,茫無頭緒的搜尋一支能夠在10個時內航行1000千米的艦隊。

    要知道,在使用被動探測設備(因為第一主力艦隊距離共和國的海上基地與海軍基地更近,所以美國海軍的偵察機北上搜尋的時候,只能使用被動探測設備,如果使用發出電磁波的主動探測設備,很容易遭到共和國海軍戰鬥機的攻擊,別說完成偵察任務,飛回去的可能性都不大)的情況下,一架大型偵察機需要大約100個小時才能搜索300萬平方千米的海域,即便出動一個大隊的12架大型偵察機,也至少需要10個小時才能搜索完這麼大一片海域。

    由此可見,有沒有天軍提供的前期情報,對海上搜索行動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從美國海軍的行動上也看得出來,當時共和國的第一主力艦隊確實進入了其偵察機的搜索範圍,而且應該比較靠北,不然美國海軍不會一口氣出動24架大型海上飛機與24架大型偵察機,並且在前兩輪偵察行動中就損失了接近一半的偵察機,讓美國海軍不得不從澳大利亞與夏威夷抽調大型偵察機。

    由此可以推斷,共和國第一艦隊的航行速度並不快。

    也就是說,第一艦隊沒有前去截擊第51艦隊的意圖。因為美軍的偵察機一直集中在從那霸直接南下的航線上,所以可以斷定第一主力艦隊正在南下。也就是說,第一主力艦隊也沒有偷襲第51艦隊的打算。

    難道共和國海軍準備與對手打一場堂堂正正的海戰?

    這個想法並不值得驚奇,讓人驚奇的是,共和國海軍會把想法變成實際行動。

    要知道,戰爭從來就不可兒戲。為了擊敗敵人,沒有無所不用其極,而是按照在國際戰爭法規定的範圍內採取行動,已經算得上是仁至義盡了。雖然在宣戰之前,伏擊對方的艦隊算得上是最可恥的行為,而且還有可能在戰敗後遭到審判,但是在戰爭期間,伏擊敵人的艦隊最多只是一種可供選擇的戰術手段,而不是卑劣的戰略偷襲,也就與「可恥」沾不上任何關係。

    可以說,當時很多人都認為,第一主力艦隊的行動,多半與裴承毅有關。

    原因很簡單,裴承毅的指揮風格就是出其不意,而且出人意料。

    更加重要的是,積極主張在太平洋上與美國決戰的正是裴承毅,而且這也是裴承毅以第一指揮官的身份指揮的第一場以海洋為主戰場的戰爭。如果說裴承毅的軍事生涯有什麼遺憾的話,2037年沒有能夠以軍事顧問的身份讓阿根廷在第二次馬島戰爭中取得全勝,恐怕算得上是其中之一吧。也就是說,在很多人看來,沒有能夠在海洋戰場上建功立業,正是裴承毅作為軍人的最大缺失。受此影響,在有機會指揮海戰的時候,裴承毅肯定不會顧慮到實際情況,插手海軍的作戰行動。不可否認,在大的戰略方向上,裴承毅的才能足以讓海軍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比如穩住菲律賓、首先斬斷美國伸進印度洋的觸角,再強攻馬裡亞納群島等等,可是在戰術上,作為退役的陸軍上將,裴承毅的經驗就少得可憐了,甚至比不上一些正規科班出身的海軍初級軍官。

    當野心與才能不匹配的時候,自然會犯錯誤,而且是非常低級的錯誤。

    結合當時的情況,確實能夠讓很多人相信,正是裴承毅在瞎指揮,讓共和國海軍錯過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問題是,當時指揮第一主力艦隊的不是裴承毅,而是張雪峰海軍中將。

    更重要的是,即便在大後方,裴承毅也沒有插手第一主力艦隊的戰術作戰行動,而是讓請回來,以元首海軍事務顧問身份發揮餘熱的華劍鋒上將在遙控指揮,即通過海軍司令部向張雪峰下達作戰命令。

    當然,裴承毅肯定部署了任務,而他的要求只有一個:殲滅第51艦隊。

    可以說,這也是裴承毅的指揮風格,即只下達命令與下達任務,而不會告訴手下應該怎麼去執行命令與完成任務。這說明裴承毅往往極端相信手下,也說明裴承毅給了手下足夠的自由發揮空間。

    總而言之,在前線指揮官、前線總指揮與聯合司令官位置上的裴承毅在指揮部隊作戰的時候都沒有詳細到下達戰術命令,身為國家元首的裴承毅,更加沒有理由在一次戰術行動中直接向前線指揮官下達作戰命令。真要如此的話,裴承毅就沒有必要住在元首府,完全應該穿上上將軍服,去前線司令部指揮部隊作戰。說得更透徹一點,如果裴承毅沒有這樣的覺悟,他留在軍隊裡還有可能成為共和國建國授勳之後首位元帥,而在元首府裡,他肯定算不上是個合格的國家領導人。

    第一主力艦隊果真由張雪峰與華劍鋒指揮的話,直接南下肯定有原因。

    以當時的情況,只要駛向雅浦群島的確實是第一主力艦隊,而不是某支冒充第一主力艦隊的船隊,基本上可以肯定,共和國海軍並未打算伏擊第51艦隊,而是想在挑選好的戰場上與美軍決戰,即以正當手段奪得絕對制海權。

    這有可能嗎?

    可以說,這個問題讓美國海軍與美國高層頭痛不已。

    為了證明找到的確實是第一主力艦隊,美國海軍不但損失了20多架大型偵察機,還在5月8日天亮前命令所有在該海域活動的攻擊潛艇不惜一切代價攻擊正在南下的共和國海軍艦隊,因此導致至少3艘美軍潛艇在當天晚上的戰鬥中被擊沉,另外還有至少2艘美軍潛艇在伏擊之後沒有能夠逃出共和國海軍反潛巡邏機的攻擊,在5月9日上午葬身大海。也就是說,為了證明第一主力艦隊的身份,美國海軍付出了5艘攻擊潛艇的慘重代價。這還是其次的,在接下來的2天中,美國海軍又損失了4艘潛艇,並且在讓偵察機搜索攻擊潛艇戰沉海域的時候,丟掉了大約30架大型偵察機與近50架大型海上飛機。當然,這些損失也不是沒有意義的,至少到5月11日的時候,美國海軍基本上斷定在雅浦群島北面大約600千米處活動的就是第一主力艦隊,而且之前在琉球群島東南方向上待命的「海南島」號海上基地與在馬裡亞納群島西北海域待命的「台灣島」號海上基地都在11日天亮之前完成轉移,到達第一主力艦隊北面大約1000千米處,並且輪番出動制空戰鬥機,為第一主力艦隊提供防空掩護,驅逐附近的美軍偵察機。

    當然,在此之前,包括杜奇威在內的美國高層都坐臥不安。

    這也可以理解,在明明有機會伏擊第51艦隊的大好局面下,共和國艦隊卻選擇了更加保守、而且很有可能付出更大代價的戰術,沒有問題才是怪事。

    實際上,即便到了11日,即美國海軍已經肯定了第一主力艦隊的身份,而且確定在馬裡亞納群島以東海域沒有共和國艦隊,在第51艦隊附近1000千米的範圍之內,甚至沒有排水量在10000噸以上的他國船隻,杜奇威仍然有點不敢相信,覺得海軍的保證沒有太高的可信度,在雅浦群島北面活動的只是一支偽裝成第一主力艦隊的快速運輸隊,真正的第一主力艦隊早就逃出了監視範圍。當然,杜奇威也沒有完全懷疑海軍的報告,只是覺得第一主力艦隊沒有去偷襲第51艦隊,不等於不會偷襲別的目標,比如第51艦隊的老巢、美國在太平洋中部最為重要的海軍基地:珍珠港。

    根據沒有得到證實的消息,在11日傍晚的時候,也就是第一主力艦隊從那霸出發,經大隅海峽,沿日本列島東部海域向東北方向航行,然後在千島群島東面折向東南,以全速航行到達珍珠港西北大約1500千米處的時候,杜奇威親自聯繫了珍珠港的港口司令部,讓太平洋戰區司令拉響了戰鬥警報,並且讓所有部隊進入最高戒備狀態。杜奇威並不擔心共和國陸戰隊跳過馬裡亞納群島,直接攻打珍珠港,畢竟共和國陸戰隊的主力部隊、以及運送陸戰隊作戰的兩棲艦隊與運送作戰物資的船隊都在美軍與情報機構的監視之中,共和國海軍不可能憑借一支艦隊佔領珍珠港,但是杜奇威必須提防共和國海軍偷襲珍珠港。即便當時港內沒有戰艦,更沒有整支太平洋艦隊,可是珍珠港是美國在太平洋中部的主要中轉站,如果被摧毀的話,美軍向馬裡亞納群島與澳大利亞運送物資與部隊的效率將降低好幾成,從而使美軍在前線遭到慘敗。要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太平洋戰爭中,珍珠港被偷襲之後,美軍一口氣退到了中途島與瓜達爾卡納爾島,最終在用一次很有可能葬送美國海軍的冒險、以及一次極端血腥的兩棲戰役才扭轉了戰局。如果美軍再次遭受如此慘敗,恐怕會一口氣退到太平洋東岸!

    事實證明,杜奇威的擔心完全是多餘的。

    共和國海軍選擇了保守戰術,確實是有問題,只不過不是找到了美軍的破綻、或者說抓住了美軍的破綻,而是來自共和國海軍本身,也是來自共和國本身。

    前面提到過,共和國海軍希望在這場海戰之後,以不戰的方式制服菲律賓。

    雖然沒有任何證據表明裴承毅以直接下達命令或者安排任務的方式,將這一想法告訴過海軍事務顧問,但是誰都知道,華劍鋒是少數幾個能夠與裴承毅合作,而且對裴承毅非常佩服的將軍,也是最瞭解裴承毅軍事戰略思想的將軍之一。更重要的是,華劍鋒算得上是共和國海軍史上最有政治頭腦的海軍司令。可以說,在林嘯雷之後,如果沒有這位來自潛艇部隊,並且參與了自紀佑國執政時期以來,共和國海軍絕大部分作戰行動的海軍司令,共和國海軍肯定不會有後來的發展,甚至有可能在裴承毅當上國家副元首之前沒落。總而言之,華劍鋒不但有值得任何人尊重與敬佩的軍事才能,還擁有非常高的政治覺悟,特別擅長領會國家領導人的意圖。

    如此一來,在部署作戰行動的時候,華劍鋒肯定會考慮到這個「最高要求」。

    更重要的是,第一主力艦隊的司令官張雪峰不但來自潛艇部隊,而且在當潛艇兵的時候就對華劍鋒佩服得五體投地,即便在他當上艦隊司令的時候,華劍鋒已經脫下軍裝,以退役上將的身份出任元首的顧問,張雪峰也不會與華劍鋒對著幹。

    由此可見,當時給第一主力艦隊制訂作戰計劃的,應該是華劍鋒,而不是張雪峰。

    不可否認,做為來自潛艇部隊的將軍,華劍鋒天生就具有冒險精神,可是作為共和國海軍史上最成功的潛艇艇長(實際上華劍鋒保持的絕大部分潛艇作戰紀錄已經被劉海鋒等人打破了)之一,華劍鋒能夠活著成為將軍(像華劍鋒那樣,執行過數十次作戰任務,取得了那麼大的戰果,還活著的潛艇艇長確實寥寥無幾),並且成為海軍司令,足以證明他是一個絕對不會輕易冒險的軍人。事實上,即便在當潛艇艇長的時候,華劍鋒也從來不會做沒有把握的冒險。

    以當時的戰局來看,讓第一主力艦隊到馬裡亞納群島以東海域去伏擊第51艦隊,確實是毫無把握的冒險。

    首先是如何趕過去的問題。第51艦隊是美國海軍的希望,為了保護這支艦隊,美國海軍不但動用了2座海上基地與近2000架作戰飛機,還在2058年12月底之前調動了數十艘攻擊潛艇,並且在馬裡亞納群島到中途島的廣闊海域上組建了一條隨時根據情況進行調整的潛艇警戒線(按照美國海軍的計劃,在潛艇產量跟上去之後,還將把這條警戒線向北延伸到阿留申群島,讓共和國艦隊沒有偷襲珍珠港與美國西海岸地區的機會)。雖然在第一主力艦隊離開那霸的時候,這條潛艇警戒線還非常簡陋,但是美國海軍肯定會根據第51艦隊的航行情況、以及偵察部隊搜集到的戰場信息來調整潛艇警戒線的密度,因此第一主力艦隊在東進的時候肯定存在暴露的風險。

    更重要的是,在伏擊了第51艦隊之後,第一主力艦隊如何安全撤退?

    可以說,這才是最為關鍵的因素。

    不管怎麼說,共和國海軍的海上基地無法跟隨第一主力艦隊活動,在航母戰鬥群暫時喪失作戰能力的情況下,第一主力艦隊單獨東進,意味著主動脫離航空兵的保護。更加重要的是,戰艦的航行速度肯定比不上戰機的飛行速度,而且美軍會全程關注第51艦隊的活動情況,在沿途部署接應力量。也就是說,在第51艦隊遭到伏擊之後,美軍的打擊力量就會傾巢而出。對第一主力艦隊來說,就算能夠趕在美軍航空兵到達之前殲滅第51艦隊,並且利用強大的自衛能力抵抗打擊,在美軍的全力圍剿之下,逃出生天的可能性的微乎其微,全身而退的概率更是無限接近於零。

    客觀估計,只要在共和國海軍航空兵的掩護之外遭到美軍航空兵的打擊,第一主力艦隊全軍覆沒的概率不會低於八成。

    如此高的戰損比例,基本上就是拿第一主力艦隊去交換第51艦隊了。

    不管怎麼看,這都是絕對不划算的買賣。

    要知道,在西太平洋戰場上,更加安於現狀的肯定是美國海軍,因此美國海軍也就更加樂意打這種消耗性的海戰。

    再說了,這也完全違背了裴承毅的戰略準則,即發起這場決戰的最高目的。

    如果考慮到一些戰術上的細節問題,伏擊第51艦隊更是沒有半點可行性。暫且不說伏擊戰該怎麼打,以及該怎麼撤退,僅僅以如何打響伏擊戰、即如何確保第一主力艦隊能夠伏擊第51艦隊,而不是伏擊的一支誘餌艦隊,就是一個天大的問題。就算再理想一點,即美國海軍不會安排誘餌艦隊,畢竟第51艦隊的誘惑力已經足夠大了,第一主力艦隊在沒有航空兵支援的情況下,在馬裡亞納群島東面的浩瀚大海上找到第51艦隊,並且及時將其攔截下來的可能性都微乎其微。到這個時候,因為第一主力艦隊回撤至少需要好幾天,所以美國海軍很有可能利用第51艦隊提供的強大打擊能力,在共和國海軍做出調整之前,支持陸戰隊打上塞班島,扭轉不利戰局,而共和國海軍別說南下攻打提尼安島與關島,就算要想扳回局面,也得付出巨大代價。

    由此可見,華劍鋒有足夠的理由讓第一主力艦隊直接南下。

    事實上,是否偷襲第51艦隊關係到的不是共和國海軍有沒有抓住機會,而是海軍的基本戰術思想。

    不可否認,出其不意在任何戰場上都是可行戰術,但是在冒險上,海軍與陸軍的差別就非常明顯了。眾所周知,海軍受漫長建設週期影響與特殊交戰手段影響,是典型的戰略軍種,即海軍更加倡導海上決戰,而且海上決戰對戰爭的最終結果有著決定性意義。陸軍的情況則恰恰相反,即便是規模宏大的戰略進攻行動,而且取得了輝煌的勝利,也不見得能夠取得最終的勝利。可以說,這兩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都有典型戰例,前者就是太平洋戰場上的中途島海戰,後者則是蘇德戰場上,斯大林格勒會戰之前德軍的戰略進攻行動。要理解得更透徹一點,就得將這兩者的主要因素交換著看。比如說,如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太平洋戰場上,日本海軍能夠像德軍在「巴巴羅薩」中那樣,一次又一次的殲滅美國海軍的主力艦隊,美國別說在中途島海戰中翻盤,能不能守住夏威夷群島都是個嚴重的問題。

    由此可見,海軍實際上是一支不應該過分冒險的軍隊,也是不推崇冒險的軍隊。

    眾觀歷史,幾乎所有經典海戰都是穩打穩扎的一方取勝,而冒險的一方戰敗。即便有中途島海戰這樣的「相反」戰例,可是在考慮到美軍的情報優勢,特別是掌握了日本聯合艦隊的戰役目的對作戰行動產生的影響,完全有理由相信,美軍不是在冒險,真正在冒險的反而是對美軍的情況一無所知的日本海軍。

    很明顯,海軍的基本戰術思想就是避免冒險,打有把握的仗。

    從這個角度出發,更能明白,華劍鋒恐怕連伏擊第51艦隊都沒有考慮過。這同樣也能說明,更渴望取勝的不是共和國海軍,而是美國海軍,不然的話,那些精通海戰戰術的美軍將領也不會在如此簡單的問題上犯糊塗了。這也很好理解,如果美國海軍再次戰敗,哪怕只是與共和國海軍打成平手,共和國陸戰隊也會借助塞班島,首先攻打提尼安島,而美軍卻沒有多少守住提尼安島的資本。

    當然,也不能說共和國海軍不想取勝。

    可以說,以當時的情況,共和國海軍也非常希望獲得一場勝利。只不過,共和國海軍可以接受有代價的勝利。也就是說,共和國海軍可以為了勝利而付出一些代價,而不是一定要大獲全勝。不管怎麼說,陸戰隊花了幾個月,已經將塞班島打造成了軍事要塞,不但可以成為進攻提尼安島與關島的跳板,還能在沒有支持的情況下堅守幾個月。由此可見,共和國海軍就是奔著制海權去的。

    綜合這些因素,美國海軍自然希望第一主力艦隊去偷襲第51艦隊。

    雖然沒有證據能夠證明美國海軍曾經計劃利用第51艦隊引誘第一主力艦隊前往馬裡亞納群島東部海域決戰的資料(根據一些美國海軍與政府的行政管理人員回憶,在戰爭結束之前,美國當局就銷毀了所有相關檔案),但是有足夠的理由相信,美國海軍肯定有類似的作戰計劃,甚至做過相關部署。比如在2058年底,美國海軍就以向前線轉移戰術作戰飛機的名義,將威克島上的機場規模擴大了好幾倍,並且修建了足以容納數百架戰鬥機的臨時停機坪。更加重要的是,在2059年1月初,美國海軍就頻繁在前線與後方調動作戰飛機,使威克島上的戰鬥機數量從未低於過300架。要知道,威克島是距離第一主力艦隊伏擊第51艦隊理想海域最近的島嶼,在對付沒有航空兵支持的第一主力艦隊時,300架戰鬥機就意味著1000多枚反艦導彈,或者2000多枚遠程滑翔炸彈。因為有威克島可以臨時停留,美軍還能從其他地方調遣數百架戰鬥機,加上部署在夏威夷的轟炸機,美國海軍能夠在數輪攻擊中用超過5000枚的反艦導彈淹沒掉第一主力艦隊。

    種種因素都表明,美國海軍在2059年初示弱,很有可能是對付共和國海軍的圈套。

    當然,這些都是猜測,因為美國當局銷毀了全部相關證據,而且能夠參與到這一決策的都是高級人員,數量絕對不會很多,所以沒有任何證據、或者證人能夠在戰後證明美國海軍確實想以暗算的方式對付共和國海軍。

    事實上,即便有,也無可厚非。

    當然,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應出,美軍求勝心切,為了取勝,甚至忽略了戰爭的基本規律,並且不顧客觀事實,將對手想得過於弱智。果真如此的話,對共和國海軍來說,絕對是個天大的好事,因為一個寧願相信主觀臆斷,也不接受客觀事實的敵人,只能算得上是一個沒有頭腦、也沒有威脅的敵人,而且是非常容易戰勝的敵人。

    正是如此,在戰後,一些立場客觀的戰史學家就認為,美國海軍在戰爭期間犯下的一系列錯誤,不但葬送了世界上實力最強大的海上力量,還錯過了眾多千載難逢的機會,而美國海軍犯的這些低級錯誤,又與其戰前發展規劃中的疏漏與偏差有很大的關係,而海軍建設是一個國家終極戰略與基本實力的直接體現,因此可以把美國海軍的失誤看成是美國的基本戰略與綜合國力的問題。也就是說,在戰爭爆發之前,受基本因素的影響,美國已經輸掉了第三次世界大戰。

    不管怎麼種說法有多大的可信度,在被成為「太平洋戰爭轉折點」的「雅浦海戰」打響之前,作為全球海洋霸權持有者的美國海軍已經敗下陣來。正是如此,從「雅浦海戰」開始,太平洋戰場上以爭奪制海權為主的戰役與戰鬥都可以看成是共和國海軍挑戰、以及取代美國海軍的步驟,也是新老交替的必然經過!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