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國策

龍騰世紀 第七十三章 重南輕北 文 / 閃爍

    第七十三章重南輕北

    從攻打奧倫堡與烏法的戰鬥來看,第七戰鬥單位與第十戰鬥單位之前都在「打醬油」。

    奧倫堡的戰鬥只持續了30個小時,2月2日上午,第七戰鬥單位就讓駐守該地的俄軍烏拉爾方面軍的2個步兵師與臨時組建的5個民兵師繳械投降,算上其他軍事人員,該戰總共殲滅俄軍21萬。烏法的戰鬥持續到2日傍晚,第十戰鬥單位完成包圍切割後大約2個小時,在猛烈的炮火打擊面前,包括1個裝甲師、2個步兵師與6個民兵師在內的近30萬俄軍宣佈投降。也就是說,在1天半的時間裡,總兵力大約6萬的2個主力戰鬥單位(實際參戰兵力肯定不到6萬,應該在4萬左右)就殲滅了分佈在兩座大城市裡的50多萬俄軍,並且沒有遭受太大的傷亡。

    大概是戰鬥打得太順利,2日上午,第100戰鬥單位的一支戰鬥部隊從葉卡捷琳娜堡北上,攻佔了下塔吉爾,將葉卡捷琳娜堡北面的包圍圈向北擴展了大約150千米,並且堵住了從烏拉爾山西面的彼爾姆向葉卡捷琳娜堡進軍的通道。

    到這個時候,共和國陸軍的戰線已經拉得非常開了。

    問題是,需要擔心的不是袁晨皓,而是俄軍烏拉爾方面軍的指揮官。

    因為烏拉爾在奧倫堡之前失守,所以俄軍已經失去了守衛烏拉爾河防線的機會,更不可能對烏拉爾河以東的共和**隊構成威脅。對俄軍來說,如果繼續攻打車裡雅賓斯克,即留在烏拉爾河東面,很有可能成為第二支西伯利亞方面軍,即被共和**隊包圍殲滅。受此影響,2日上午,俄軍烏拉爾方面軍指揮官就下達了命令,讓正在攻打車裡雅賓斯克的主力部隊向馬格尼托格爾斯克撤退。這裡是烏拉爾河中游地區最後一處渡河口岸,俄軍要想撤退到烏拉爾河以西,沿南烏拉爾山北上逃出包圍圈,就得不惜一切代價守住這座城市,並且堅持到部隊撤完為止。

    毋庸置疑,馬格尼托格爾斯克成為了新的焦點。

    當時,攻打車裡雅賓斯克的俄軍至少有4個裝甲師、3個機步師、5個步兵師與10個以上的民兵師,總兵力沒有40萬都有35萬。更重要的是,這是烏拉爾方面軍的主力(擁有該方面軍7成的正規部隊)。可以說,如果這股部隊被全殲,俄軍要面臨的問題就不是能不能守住烏拉爾防線,而是要向後撤退多遠才能再次組織起有效防禦。換個角度,站在共和國陸軍的立場上,要想盡快翻過烏拉爾山,到俄羅斯的東歐大平原上縱橫馳騁,就得圍殲這股俄軍,消滅最後的障礙。

    問題是,袁晨皓手裡已經沒有預備隊了。

    按照計劃,這次戰役只投入8個戰鬥單位。打到這個時候,就算不包括在哈薩克斯坦與裡海沿岸地區作戰的第九戰鬥單位與第90戰鬥單位,也已經有8個戰鬥單位參戰,而且都被派上戰場。更重要的是,8個戰鬥單位中的4個主力戰鬥單位全部在主要戰場上,而且都獨當一面,難以抽調。

    正是如此,很多人認為袁晨皓會讓第70戰鬥單位向馬格尼托格爾斯克突擊,盡量壓縮俄軍的活動空間,設法讓30多萬俄軍集中到這座城市。到這一步,共和國陸軍就能利用強大的炮火,讓俄軍嘗到苦頭。雖然肯定有部分俄軍能夠從馬格尼托格爾斯克突圍,進入南烏拉爾山,並且北上繞過烏法,到達彼爾姆,但是幾十萬大軍擁擠在一座人口不到百萬的城市裡面,而且沒有足夠的交通工具,甚至得泅渡烏拉爾河,肯定會有更多的俄軍倒在突圍的道路上。也就是說,袁晨皓能夠將馬格尼托格爾斯克變成烏拉爾方面軍的墳墓,在這裡最大限度的殲滅俄軍有生力量。

    實際情況是,袁晨皓沒有這麼做。

    2月3日清晨,已經到達馬格尼托格爾斯克北面大約50千米的第70戰鬥單位突然停了下來,開始構築防禦陣地。當天下午,該戰鬥單位的第一支部隊向西渡過了烏拉爾河,並且在垂直起降運輸機的協助下進入南烏拉爾山,開始控制山區內的交通要點,擺出了圍殲俄軍的架勢。

    袁晨皓打算用一個戰鬥單位圍殲30多萬俄軍!?

    這下,別說俄軍指揮官不敢相信,就連身在大後方的裴承毅都被嚇了一跳。

    要知道,被壓縮在馬格尼托格爾斯克的30多萬俄軍中,半數以上都是正規軍,而且其中一半還是裝甲部隊。與奧倫堡、烏法等地的戰鬥不同,俄軍沒有完全收縮到市區內,而是打算在市郊部署防禦陣地,也就是與共和**隊打野戰。更重要的是,第70戰鬥單位不是主力戰鬥單位,不但半數以上的官兵是在戰爭爆發後緊急徵召的預備役人員,而且總兵力也只有2萬,而不是3萬。因為炮兵旅留在後方,支援旅半數以上的官兵為非戰鬥人員,所以第70戰鬥單位在前線作戰的官兵不會超過1萬人,即便完全按照營級單位編排,也就只有20個營,而俄軍是20多個師。

    當然,第70戰鬥單位也不是完全沒有勝算。

    在南烏拉爾山方向上,因為沒有高等級公路與鐵路,俄軍只能沿狹窄的山路突圍,依靠垂直起降運輸機機動的第70戰鬥單位明顯更加靈活,也更加適應山地戰,所以只要能夠獲得足夠多的空中支援與炮火支援,加上以遮斷式打擊削弱俄軍的突圍強度,第70戰鬥單位在山區方向上的防禦應該不是問題。關鍵就是在馬格尼托格爾斯克北面的防線,即俄軍在向南烏拉爾山突圍失敗之後,肯定會回過頭來北上,設法從車裡雅賓斯克方向上突圍,如果第70戰鬥單位守不住這條防線,別說圍殲俄軍,甚至會使後面的第100戰鬥單位,以及已經突前的第七戰鬥單位與第十戰鬥單位受到威脅。當然,俄軍還有另外一個選擇,那就是趁第70戰鬥單位兵力分散、無法快速追擊的大好機會,從馬格尼托格爾斯克南下,向位於俄哈邊境北面的奧爾斯克與新特羅伊茨克(前者在烏拉爾河東岸、後者在河對岸)挺進,爭取在這裡渡過烏拉爾河。雖然從局勢上看,因為後勤保障難以為繼,而且得不到民眾的支持與幫助,所以俄軍不大可能從奧爾斯克越過邊境線進入哈薩克斯坦,但是只要俄軍在這裡渡過了烏拉爾河,就能向西挺進,對第七戰鬥單位佔領下的奧倫堡構成威脅。更重要的是,俄軍肯定會設法向奧倫堡發起反擊,所以第七戰鬥單位有可能遭到夾擊,即便能夠在奧倫堡頂住俄軍,接下來的作戰行動也會受到影響。

    綜合這些情況,在第70戰鬥單位能夠守住防線的前提條件下,肯定得向奧倫堡增兵。

    準確的說,是出動一支部隊控制奧爾斯克與新特羅伊茨克。萬幸的是,奧爾斯克與新特羅伊茨克並不是戰略要地,除了在後者有2個俄軍民兵師之外,這兩座城市裡並沒有駐紮多少軍隊,也沒有進行大規模軍事動員。

    關鍵就是,讓哪支部隊去執行這個任務?

    當時,距離奧爾斯克最進的就是第九戰鬥單位的支援旅。

    2月3日夜間,該旅從哈薩克斯坦的阿克托別出發,在天亮前越過邊境線,並且在短暫戰鬥後佔領了奧爾斯克。4日中午,該旅渡過烏拉爾河,控制了對岸的新特羅伊茨克。這個時候,從馬格尼托格爾斯克南下的俄軍烏拉爾方面軍的先頭部隊距離奧爾斯克已不到30千米,而且俄軍的偵察部隊已經渡過烏拉爾河,正在探查西岸的情況。

    從局勢上看,如果30多萬俄軍南下,第九戰鬥單位的支援旅肯定擋不住。

    不是兵力不夠、也不是戰鬥力差,而是過於倉促,該旅不但缺乏重裝備,也沒有辦法及時構築好防禦陣地。

    問題是,俄軍並沒南下。

    從戰後收集到的信息來看,俄軍在發現奧爾斯克與新特羅伊茨克被佔領之後,立即就做出了北上反攻車裡雅賓斯克的決定。原因很簡單,俄軍的電子偵察部隊發現佔領奧爾斯克與新特羅伊茨克的部隊使用的是第九戰鬥單位的通信頻道,而且通信系統的特徵與第九戰鬥單位也完全一致。更重要的是,在此之前,第九戰鬥單位兵不刃血的佔領了烏拉爾,戰鬥力沒有下降,加上共和國陸軍多次以低空突擊的方式突然出現在俄軍後方,所以俄軍指揮官有理由相信,佔領奧爾斯克與新特羅伊茨克的是第九戰鬥單位的主力部隊,即戰鬥旅。毫無疑問,從第九戰鬥單位那邊突圍的難度肯定大得多。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袁晨皓也確實應該讓第九戰鬥單位的主力部隊過去。

    只不過,在第90戰鬥單位已經在裡海西岸站穩腳跟的情況下,袁晨皓肯定希望在戰線南方有更大的作為,也就不會動用第九戰鬥單位的主力部隊。甚至可以說,如果不是必須殲滅俄軍烏拉爾方面軍,袁晨皓甚至不會讓第九戰鬥單位的支援旅北上,因為這會削弱第九戰鬥單位的整體戰鬥力。

    打到這個時候,也就是2月4日下午,俄軍兩個方面軍都陷入重圍。

    也就在這個時候,共和國陸軍面臨一個非常重要的選擇,那就是在戰役收尾階段,把重點放在哪個方向上,南面,還是北面?

    單純從軍事戰略角度出發,肯定應該選擇北面。

    以2月4日夜間的局勢來看,佔領烏法的第十戰鬥單位與佔領奧倫堡的第七戰鬥單位已經形成了進攻的雙箭頭。即便按照最普通的戰術,第十戰鬥單位可以與留在葉卡捷琳娜堡的第100戰鬥單位協同作戰,攻佔彼爾姆與伊熱夫斯克,再一同向基洛夫進軍,最終形成攻打莫斯科的右翼鋒線。第七戰鬥單位則可以在第70戰鬥單位的支持下,繼續向西挺進,攻打薩馬拉與烏裡揚諾夫斯克等地,形成攻打莫斯科的左翼鋒線。到這個時候,進軍莫斯科的陣勢已經排開,即戰線已經拉開,加上進入了俄羅斯歐洲地區的大平原,非常適合大兵團作戰,只需要持續投入作戰部隊,就算再不濟,也能穩打穩扎的向莫斯科推進,最終佔領俄羅斯的首都。

    問題是,戰爭從來就不完全由軍事因素決定。

    雖然從整個戰局來看,即便沒有盟國參戰,擊敗俄羅斯也不是多大的問題,而且從一開始,共和國當局就做好了單獨戰勝俄羅斯的準備,但是在能夠獲得援助,特別是有盟國願意參戰,並且為擊敗俄羅斯效力的情況下,共和國當局就沒有理由讓共和**隊的士兵做出太大的犧牲。更重要的是,裴承毅早就定下了基調,即大陸戰爭必讀為太平洋戰爭服務,擊敗美國才是頭號重任。受此影響,共和國當局肯定希望盟國能夠挺身而出,分擔大陸戰場上的作戰任務。

    為此,共和國當局一直在積極遊說巴基斯坦與伊朗。

    與巴基斯坦的談判比較順利,在1月底的時候,巴當局就做出保證,在完成戰爭動員之後,至少將派遣50萬大軍參與大陸戰場上的作戰行動,並且願意在中東方向上投入同等數量的作戰部隊。當然,巴方也提出了一些要求,比如單獨組建「巴基斯坦軍團」,而不是與共和**隊編在一起,還希望共和國當局能夠提供一些比較先進的武器裝備,特別是地面主戰武器。總而言之,巴基斯坦願意出兵,只是受國力軍力限制,在沒有得到幫助與支持的情況下,巴軍的戰鬥力不會好到哪裡去。

    相對而言,讓伊朗出兵顯得更加重要。

    事實上,在共和國同意不插手外高加索事務,並且保證伊朗在裡海與小亞細亞地區的利益之後,伊朗也樂意出兵參戰。問題是,伊朗仍然不是集約集團成員國,因此在出兵參戰的問題上有足夠的轉圜餘地(巴基斯坦爽快答應出兵,與其集約集團成員國的身份有很大的關係),伊朗當局也提出了一些比較苛刻的要求,其中就包括,共和**隊進入內高加索地區,並且擊敗了俄軍在該地區的主力,確保伊朗本土不會受到嚴重威脅之後,伊朗才會向俄羅斯宣戰,並且出兵參戰。

    客觀的講,這個要求並不過分。

    正是如此,在確定戰役收尾階段的進軍方向時,裴承毅親自向袁晨皓施壓,要他把重點放在南面,即協助第九戰鬥單位與第90戰鬥單位進軍內高加索地區,爭取將戰線推進到伏爾加河流域,佔領伏爾加斯基、威脅對岸的伏爾加格勒(即聞名天下的斯大林格勒),為接下來向黑海與烏克蘭進軍打下基礎。

    可以說,裴承毅的這一決策,受到了很多人的質疑。

    回顧歷史,很容易將裴承毅的戰略決策與100多年前,德軍的進攻選擇聯繫起來。雖然與100多年前的德軍相比,共和**隊是由東向西進攻,方向都不一樣,但是共和**隊同樣重南輕北,即在攻打莫斯科之前,掃蕩俄羅斯的南部地區,佔領內高加索、甚至向烏克蘭進軍。要知道,100多年前,德軍被擋在了距離莫斯科30多千米的地方,就是因為將主力部隊放到了南面,用在了攻打斯大林格勒的戰鬥中,結果也因為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的慘敗而使局勢倒轉。

    質疑者都要問一個問題,即有必要佔領俄羅斯南部地區嗎?

    毫無疑問,這個問題很好回答,那就是有必要,而且非常有必要。

    不管怎麼說,俄羅斯是北半球的高緯度國家,大部分國土都在寒冷的北寒帶,缺乏溫暖的土壤。不管是沙俄帝國有野心的皇帝、還是紅色蘇聯的獨裁者、以及新生俄羅斯的鐵腕統帥,都會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向南拓展,獲得更加溫暖的土壤。為此,還是農奴社會的沙俄帝國為了獲得黑海的出海口就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打了幾十年,甚至不惜與英國敵對。同樣的,在20世紀70年代末,鼎盛時期的紅色蘇聯悍然出兵阿富汗,希望從這裡邁向溫暖的印度洋。到了21世紀初,當外高加索的幾個前蘇聯的加盟共和國蠢蠢欲動的時候,國力已經大不如前的俄羅斯不顧得罪美國,悍然出兵格魯吉亞,並且從事實上讓格魯吉亞分裂成3個國家。

    可以說,俄羅斯堅決阻止烏克蘭投靠美國與歐盟,就是因為烏克蘭在其南面。

    由此可見,內高加索地區實際上是俄羅斯的命根子。雖然該地區的面積僅佔俄羅斯國土總面積的5%,但是糧食產量卻佔了40%以上,而且還是俄羅斯最重要的產油區,以及除莫斯科地區之外最大的工業區。

    從削弱俄羅斯的戰爭潛力,降低進軍莫斯科的難度出發,也有必要掃蕩內高加索地區。

    當然,還得進軍烏克蘭。

    受此影響,從2月5日開始,第70戰鬥單位抵擋俄軍烏拉爾方面軍一波又一波的瘋狂進攻、第八戰鬥單位與第80戰鬥單位在庫爾干-秋明防線上左支右擋,與第六戰鬥單位、第60戰鬥單位一同圍殲俄軍西伯利亞方面軍的時候,袁晨皓對第十戰鬥單位、第100戰鬥單位、第七戰鬥單位、第九戰鬥單位、以及第90戰鬥單位的部署做了調整,即開始為戰役收尾做準備。

    必須承認,「圖蘭風暴」刮得很快。

    到共和國陸軍開始為結束戰役做準備的時候,俄軍還沒有回過神來。

    正是如此,接下來的戰鬥沒有任何懸念。

    2月11日,俄軍西伯利亞方面軍在耗盡最後一點力氣之後,剩餘的大約23萬軍人在高爾察克上將的率領下,向駐守秋明的第八戰鬥單位的黎玉傑少將繳械投降,並且就此宣告突圍作戰徹底失敗。

    在這邊的戰鬥中,俄軍以超過20萬官兵傷亡的代價,換來的只是共和國陸軍4個戰鬥單位1764名官兵陣亡、2781名官兵受傷的微弱戰果,如果算上雙方的兵器損失,俄軍的失敗就更加徹底了。

    當然,這個方向上的戰鬥本身就不是重點。

    2月13日,第九戰鬥單位的先頭部隊到達伏爾加斯基。雖然沒有能夠趕在俄軍炸斷伏爾加河上的所有橋樑之前攻入對岸的伏爾加格勒,但是第九戰鬥單位的突然進攻,徹底打亂了俄軍的戰役部署,更讓還在苦苦支撐的烏拉爾方面軍徹底絕望。要知道,在伏爾加格勒受到威脅的情況下,俄羅斯當局肯定會毫不猶豫的終止救援烏拉爾方面軍的行動,把重點轉向這座曾經創造了輝煌歷史的城市。

    受此影響,次日清晨,俄軍烏拉爾方面軍就在馬格尼托格爾斯克北面、第70戰鬥單位的防線上,向共和國陸軍投降了。根據共和國陸軍的戰役記錄,到清點工作結束的時候,總共收容了187642名俄軍官兵,其中包括11萬多傷員,另外還掩埋了近20萬具俄軍官兵的遺體,其中只有不到一半的身份得到確認。也就是說,在馬格尼托格爾斯克的戰鬥中,傷亡與被俘的俄軍官兵接近40萬人。

    取得如此重大勝利的第70戰鬥單位,僅僅只有2163名官兵陣亡,3647名官兵負傷。

    2月17日,從馬哈奇卡拉北上第90戰鬥單位到達阿斯特拉罕,打響了「圖蘭風暴」的最後一場戰鬥。

    不得不承認,某些時候,絕望反而能夠鼓舞士氣。

    在俄軍全線崩潰,連伏爾加格勒都受到威脅的情況下,孤懸敵後的阿斯特拉罕的俄軍並沒投降,而是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抵抗。雖然阿斯特拉罕的守軍只堅持了3天,但是在這短短3天內,5萬多名俄軍將士用不屈的戰鬥證明了俄羅斯是一個有血性的民族,是一個不會向敵人低頭的民族。

    這場戰鬥,也是俄軍傷亡比最大的一場戰鬥。

    到最後一支俄軍被殲滅的時候,只有不到2萬名俄軍官兵被俘,而且其中八成都是在重傷失去戰鬥力的情況下做的俘虜。根據第90戰鬥單位的作戰記錄,戰鬥中,很少有俄軍主動繳械投降,更沒有俄軍部隊在還能作戰的情況下成建制的投降。如果不是俄軍兵力過於微弱,恐怕阿斯特拉罕將變被炮火徹底摧毀。

    為了佔領這座城市,第90戰鬥單位也付出了6000多名官兵傷亡的慘重代價。

    到2月底,隨著俄軍主動退卻,第七戰鬥單位與第十戰鬥單位先後兵不刃血的佔領了薩馬拉與伊熱夫斯克,「圖蘭風暴」作戰行動正式結束。

    到這個時候,大陸戰場上的態勢已經非常明顯了。

    從共和國這邊看,頂到伏爾加格勒的第九戰鬥單位處於突前位置,而且成為了戰線上的突出部,其左後方是守在阿斯特拉罕的第90戰鬥單位,右後方則是到達薩馬拉的第七戰鬥單位,原本應該突前的第十戰鬥單位因為沒有向基洛夫進軍,所以反而處在戰線後方,而且遠離戰場的中心區域。戰線後方,第六戰鬥單位與第60戰鬥單位將按計劃向東進軍,掃蕩阿爾泰山脈以北新西伯利亞、巴爾瑙爾、克麥羅沃、托木斯克等地,解除共和國西北地區受到的威脅,然後繼續向東進軍,掃蕩貝加爾湖以西地區,最終在貝加爾湖東面與從遠東地區過來的部隊會師。第八戰鬥單位與第80戰鬥單位將在秋明與庫爾干休整,然後趕往奧倫堡,充當下一輪進攻行動的預備隊。總的來說,共和國陸軍不但完成了「圖蘭風暴」行動的既定目的,還超額完成了任務。更重要的是,在戰役結束之前,已經為下一輪進攻行動打下了基礎。不出所料的話,在下一輪進攻行動中,重點仍然會放在俄羅斯南面,以掃蕩內高加索地區,進軍烏克蘭為主要目的,而不是急著向莫斯科挺進。從時間上推算,要到第三輪進攻,也就是2058年6月份,隨著天氣轉暖,共和國陸軍才會把重點轉到北面,集中兵力向莫斯科挺進,爭取在年底之前打到莫斯科。

    換個角度看,俄羅斯當局的日子就沒有這麼輕鬆了。

    雖然伏爾加格勒還沒有失守,但是共和國陸軍的精銳部隊就在河對岸,隨時有可能打過來。更重要的是,共和國陸軍是一支依靠空運發起進攻的地面部隊,即便俄軍炸掉了伏爾加河上的所有大橋,也很難將共和國陸軍擋在河對岸。

    2月份的最後一天,俄羅斯總統契力亞科夫就發佈了「全民動員令」。

    在這份標誌著俄羅斯進入最高戰爭狀態的命令中,不但要求所有年齡在16歲到54歲的男性公民參與衛國戰爭,還要求所有18歲到50歲的女性公民為國服務。更重要的是,俄羅斯當局公開號召敵占區內的民眾進行自衛抵抗。為此,俄羅斯聯邦政府成立了專門的「民兵事務部」,還將成千上萬的槍支送往前線,由民兵運往敵後。總而言之,俄羅斯人將以一切手段進行反侵略戰爭。

    從3月初開始,共和**隊要面臨的就不是俄羅斯正規軍,而是俄羅斯的游擊隊。

    針對這一情況,袁晨皓的第一反應就是在佔領區內實施軍事管制,組建具有執法權的憲兵部隊,並且授予憲兵處理叛亂的一切權力。

    當然,這還不是重點。

    因為集約集團已經在2月下旬做出了集體參戰決定,所以3月初,巴基斯坦軍團的第一批作戰部隊,即5個步兵師的約8萬名官兵就借道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與哈薩克斯坦,開赴戰場。按照袁晨皓的部署,巴基斯坦軍團的首要任務就是頂替共和國陸軍負責佔領區的治安工作,並且打擊日益猖獗的俄羅斯游擊隊。

    更重要的是,到3月中旬,伊朗也以共和國盟國的身份向俄羅斯宣戰。按照約定,伊朗軍團的第一批部隊在3月20日之前就搭乘共和國陸軍提供的快艇與氣墊船,到達了裡海北面的阿斯特拉罕。雖然伊朗軍團指揮官堅決要求執行前線作戰任務,即與共和國陸軍並肩作戰,而不是在後面扮演警察的角色,但是袁晨皓分給這2個伊朗步兵師的第一個任務還是在後面維持治安。

    當然,參戰的不僅僅這2個國家。

    到3月底,包括朝鮮、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緬甸、孟加拉國、印度、斯里蘭卡、尼泊爾、錫金等國在內的10多個集約集團成員國出兵俄羅斯,並且在葉卡捷琳娜堡設立了「集約集團方面軍司令部」。雖然這些國家派遣的軍隊都不是很多,出兵最多的朝鮮也只有1個師、最少的錫金則只派了1個連過來,而且這支「雜牌軍」的戰鬥力也不會高到哪裡去,但是對於維持佔領區的治安工作,以及對付更加「雜牌」的俄羅斯游擊隊肯定是綽綽有餘。

    問題是,這種以佔領為主的方式,肯定無法長久。

    客觀的講,如果不是能夠降低兵力投入,共和國當局並不希望讓這麼多國家向俄羅斯派遣地面部隊。暫且不說集約集團成員國的軍隊都得靠共和國提供物資,如何管理10多個國家的軍隊就是個天大的問題。

    受此影響,早在3月初,共和國當局就在考慮組建「白俄軍」。

    當然,這是個比喻性的稱呼,其正式名稱為「俄羅斯民主自由聯盟軍」,因為軍旗(也是後來的俄羅斯民主聯邦共和國的國旗)的主色調為白色,所以被稱為白俄軍,也有人簡稱為白軍。

    說得簡單一點,共和國肯定會在俄羅斯扶持偽政權,並且組建偽軍。

    從現實出發,這也是解決佔領問題的主要手段。原因很簡單,俄羅斯是一個標準的多民族國家,而且俄羅斯族所佔比例在70%左右,其餘近30%為少數民族,而且少數民族基本上都集中在亞洲地區。更重要的是,俄羅斯的人口主要集中在歐洲地區。也就是說,在俄羅斯的亞洲地區,不但人煙稀少,而且少數民族占的比例超過了50%,因此俄羅斯族反而成了「少數民族」。雖然從20世紀90年代初獨立建國以來,俄羅斯當局一直推行民族融合政策,即給予所有少數民族平等的權利,但是3次車臣戰爭,以及俄羅斯在解決北奧賽梯問題是的很多政策都足以證明,俄羅斯仍然是俄羅斯人的俄羅斯,而不是其他少數民族的俄羅斯,而且民族融合政策的根本目的是緩解國內民族矛盾,而不是讓少數民族獲得夢寐以求的自治權。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從21世紀初開始,俄羅斯就面臨人口老齡化的威脅,而且受民族習俗、比如男性酗酒成性等影響,俄羅斯人的平均壽命一直不長,所以俄羅斯當局出台了很多鼓勵生育的政策,而這些政策明顯偏向俄羅斯族,其他民族受到的照顧非常有限,甚至遭到歧視。比如信封伊斯蘭教的幾個少數民族就不存在酗酒問題,平均壽命也明顯高於俄羅斯族,人口增長率也就超過了俄羅斯族,而俄羅斯當局在這幾個少數民族聚居區實行的社會保障與醫療保障制度明顯就要低得多。

    總而言之,俄羅斯的民族問題很複雜。

    從政治上講,處理得好,俄羅斯的民族結構可以成為解決佔領問題的靈丹妙藥。處理不好的話,俄羅斯的民族結構就將成為佔領軍的噩夢。

    正是如此,共和國當局才顯得格外小心謹慎。

    直到4月初,裴承毅都沒有批准在佔領區扶持偽政權的提議,只是允許袁晨皓在佔領區內招募願意為佔領軍服務的居民,以此為基礎組建居民聯防委員會,協助佔領軍維持地方治安。

    當時,袁晨皓也沒有心情去搞偽政權。

    隨著轟轟烈烈的敵後游擊戰,戰線上的俄軍也坐不住了。事實上,雙方都知道,最遲不過5月初,共和國陸軍就有能力再次發起進攻。隨著時間一天一天的過去,如果俄軍還沒有作為,恐怕不但會丟掉伏爾加格勒,還會丟掉烏克蘭糧倉。為了擋住共和國陸軍的進攻勢頭,準確的說,是為了延緩共和國陸軍的進攻準備工作,從3月底開始,戰線上的俄軍就發起了代號為「伏爾加冰風暴」的反擊戰役。嚴格的說,不是戰役,而是由眾多規模非常小的戰鬥組成的滲透襲擾戰。

    這些滲透襲擾戰的規模有多小呢?很多時候,俄軍都以班為單位進行伏擊與偷襲。

    因為戰線長達2000多千米,而且基本上沿河流、山脈、沼澤地等天然邊界分佈,所以俄軍的滲透行動防不勝防。

    到4月初,隨著傷亡率直線上升,袁晨皓不得不數次命令前線部隊採取適當戰術遏制俄軍的襲擾行動。

    所謂適當戰術,無非就是充分利用共和**隊的優勢。

    以巡邏部隊來說,在此之前,巡邏部隊都是以排、連為單位,搭乘戰車等地面作戰平台在戰線後方500米左右的區域內活動。因為考慮到裝備使用壽命,所以巡邏部隊很少配備主戰坦克這類重裝備,在交通條件比較好的地段,甚至不會配備履帶式步兵戰車,而是以輪式裝甲車為主。更重要的是,巡邏部隊多如牛毛,而且每天都有巡邏任務,所以絕對不是每支巡邏部隊都能及時得到火力支援。如此一來,只要俄軍能夠掌握巡邏部隊的活動規律,就能在巡邏部隊的路線上設伏。對於在本土作戰的俄軍來說,即便沒有高技術武器裝備,甚至沒有幾架像樣的無人偵察機,也可以利用無處不在的俄羅斯民眾獲取情報,並且掌握敵人的一舉一動。在連續遭到數十次襲擊之後,共和國陸軍改變了巡邏安排。在交通條件比較好的地段,所有巡邏部隊都配備了主戰坦克、履帶式步兵戰車等重裝備,而且隨時可以呼叫炮火支援。在路段糟糕、甚至沒有道路的地段,巡邏部隊則從地面改到空中,而且每組空中巡邏編隊中都有2架以上的低空攻擊機,以便隨時打擊地面上的可疑目標,加上大量使用傳感器彈藥,基本上不用到地面上去與敵人交戰。

    當然,這些應對戰術還不能讓共和**隊高枕無憂。

    總而言之,準備發動第二輪進攻戰役時,最讓袁晨皓頭痛的就是俄軍的襲擾行動。雖然客觀的講,俄軍在襲擾行動中沒有佔到多少便宜,即便按照俄羅斯當局的統計數據,要想擊斃1名共和**人,至少損失3名俄軍官兵,共和國陸軍的統計的陣亡比則高達17,但是從軍心士氣上看,這種無休止的襲擾戰對共和**隊產生的影響更大。到4月底,光是因為「戰爭綜合症」而被送離前線作戰部隊的共和**人就接近300人!

    萬幸的是,俄軍還沒有能力襲擊共和**隊的營地與基地。

    不是俄軍沒有做過嘗試,而是幾次嘗試都遭到慘敗,而且損失巨大。

    對共和**人、特別是那些呆在前線,正在為下一次進攻做準備的戰士來說,從2月底到4月底,長達2個月的休整期無疑是最大的獎賞。如果不是袁晨皓嚴令禁止官兵在此期間離開崗位,即部隊只能就地休整,恐怕這2個月會讓很多共和**人獲得一段終生難忘的異國情緣。

    對於共和國海軍來說,陸軍在2月底停止進攻,到4月底都沒有發起新一輪進攻,最大的好處自然是之前配合陸軍作戰的天軍能夠把重點轉向太平洋戰場,協助海軍攻打馬裡亞納群島。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