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拉幫結派
如果說,在準備戰爭的時候,共和國是游刃有餘,美國就是疲於奔命了。
前面多次提到,在2050年之後,隨著世界大戰變得不可避免,共和國與美國都不遺餘力的展開了備戰工作,甚至先後讓一些重要行業進入了准戰時狀態,比如在2055年,共和國就讓22家主要軍工企業進行擴充,以正常時期150%的比例招募工人,相應的薪酬由中央政府以額外採購費用支付。在這種全速競爭中,兩個超級大國綜合國力高下立即浮上了水面。即便在眾多美國新聞媒體眼裡,美國的綜合國力也只有共和國的80%左右,而戰爭潛力甚至只有共和國的70%。因為兩個超級大國的綜合國力在全球範圍內占的比重高達五成以上,即除了歐盟之外,包括俄羅斯在內的其他眾多中小國家的實力幾乎可以忽略,所以在綜合國力相差兩到三成的情況下,美國很難在一場全面戰爭擊敗共和國。
受此影響,從一開始,美國就定下了以防禦為主的基本戰略。
按照這一基本戰略,美國當局除了不遺餘力的建設天軍之外,還集中力量加強海軍建設。更重要的是,早在2050年左右,美國當局與利益集團就認定,如果美國不能將戰火擋在國門之外,就應該在最後關頭選擇投降,以保全本土,為下一次崛起,也為今後擊敗共和國打下基礎。
如此一來,美國的對外戰略就非常清楚了。
站在美國的立場上,沒有任何理由放棄俄羅斯。要知道,到2035的印度戰爭之後,在全世界範圍之內,只有俄羅斯能夠迫使共和國繼續加強陸軍建設。雖然一支天下第一的陸軍足以使共和國立於不敗之地,甚至能夠幫助共和國稱霸歐亞大陸,但是共和國要想徹底打敗美國,還必須擁有一支天下第一的天軍與海軍,特別是一支能夠稱霸太平洋,將共和國的陸軍送上對岸的海軍。也就是說,只要共和國被迫加強陸軍建設,必須確保陸權,就很難挑戰美國的海洋霸權,也就無法對美國本土構成威脅。到這一步,不管美國有沒有能力打敗共和國,至少能夠確保不敗,即通過一場持續數年的消耗戰,拼光共和國的國力,使共和國在強敵環視的情況下,不得不與美國媾和。
回過頭來看,美國就得不惜一切代價拉攏俄羅斯,並且鼓動俄羅斯挑戰共和國。
事實上,半島戰爭之後,美國就在向俄羅斯示好,甚至幾次主動提出結盟。雖然以當時的情況,即俄羅斯與共和國的經濟關係極為緊密,全球性大蕭條又導致美國不大可能在經濟領域有所作為,更不可能滿足俄羅斯的巨大胃口,也就不大可能結盟,但是美國的拉攏政策在很大的程度上讓俄羅斯當局認識到,俄羅斯並不孤獨,在一些重大問題上,仍然可以與美國合作,至少可以利用美國。正是如此,在烏克蘭加入歐盟的問題上,俄羅斯就充分利用了美國的影響力,最終迫使歐盟放棄東擴。
直到2040年,美俄關係才進入蜜月期。
眾所周知,全球性大蕭條在21世紀30年代末逐漸消散,全球經濟走上快車道,新的黃金時代再次到來。與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的黃金時代不同,21世紀40年代的黃金時代有一個顯著特徵,那就是經濟區域化非常明顯。說直接一點,就是由共和國、美國與歐盟這三大經濟體為核心的地區性經濟組織在國際舞台上的影響越來越大,地區經濟交流全面取代的全球貿易。
以共和國主導的集約集團來說,到2050年的時候,集團內部貿易就佔了集團成員國貿易總量的七成,算上與暫時沒有入約的友好國家的貿易往來,在以共和國為核心的國家集團之中,內部往來佔了貿易總量的九成以上。
這種區域性經濟同盟的直接影響就是讓一些獨立國家走投無路。
到2055年底,仍然信守不結盟政策,並且沒有與任何國家同盟、也沒有加入任何政治軍事同盟條約的國家加起來也不到50個,而且其中30多個是沒有影響力的小國,排得上號的國家只有10多個。
當然,俄羅斯不在其中。
問題是,以俄羅斯為首的獨立國家聯合體絕對是全球經濟體中的侏儒,不但比不上共和國的集約、美國的西約、以及法德意領導的歐盟,甚至連非盟、拉盟、阿盟等次要國際組織都不如。根據一家歐洲咨詢機構在2055年初做的調查,如果以國民生產總值為依據,獨立國家聯合體的經濟總量僅佔全球的7%,如果以工業產值為依據,獨立國家聯合體也只佔了全球的9%,兩項排名都在第七。當然,衡量一個組織實力的,不僅僅是經濟總量與工業產值,還包括區域面積、人口多寡、物資資源等等,即便按照綜合實力計算,獨立國家聯合體也最多排名第四,而實際排名很有可能為第五或者第六。
總而言之,俄羅斯絕對是一個外強中乾的「大國」。
前面提到過,在2040年之後,俄羅斯的經濟建設並不順利,錯過了發家致富的黃金時期,也因此喪失了逐鹿天下的實力。
即便如此,這也是美俄合作的結果。
要知道,在30年代末,隨著大蕭條過去,最先在美國獲得最惠國待遇的不是歐盟、也不是拉美國家,而是俄羅斯(加拿大、墨西哥、澳大利亞、新西蘭、英國等國家是美國的盟國,在大蕭條期間都是美國的最惠國)。僅在2039年,俄羅斯對美貿易順差就超過了1500億美元,為俄羅斯獨立以來的最高紀錄,在接下來的7年之內,俄羅斯對美貿易順差年年提高,增幅均在10%左右,直到2047年,受美國政局動盪影響,俄羅斯對美貿易順差才有所降低,但是仍然在4000億美元以上。根據美國聯邦政府公佈的官方數據,在40年代,俄羅斯從美國獲取了高達42000億美元的貿易收入。雖然單純的貿易收入沒有多少意義,畢竟俄羅斯得到的只是在不斷貶值的美元,但是對美俄兩國來說,如此密切的貿易往來,絕對是兩國走向同盟的堅實基礎。
手持巨額美元之後,俄羅斯當局自然要求美國向俄羅斯輸出高科技產品,以換回美元。
正是如此,在2040年的時候,美國國會就批准了由總統提交的一份主要針對俄羅斯的技術出口法案,即以共和國的技術輸出原則為標準,在不影響美國國家安全的情況下,適當輸出高端技術,以增強美國企業的全球競爭力。
當年,美國聯邦政府就批准了20多家企業與俄羅斯簽訂的技術輸出類合同。
總而言之,在美國的幫助下,俄羅斯的經濟才算有了起色。
問題是,兩國同盟的本質不僅僅是在經濟層面與技術層面上合作。嚴格說來,狹義上的同盟指的是軍事政治同盟,至少應該是軍事層面上同盟。也就是說,美國要想拉攏俄羅斯的話,還得更有誠意一些,至少讓俄羅斯分享美國的軍事技術,特別是讓俄羅斯獲得一些急需的軍事技術。
要知道,到2040年,俄羅斯仍然不具備貨真價實的戰略防禦能力。
排除廣袤的國土不說,即便以重點地區的戰略防禦來說,俄羅斯只具備有限的大氣層內攔截能力,不具備軌道空間攔截能力。更重要的是,按照軍情局的估計,到2040年,俄羅斯最多只能確保莫斯科與聖彼得堡的安全,而且在兩個方向上,最多只能同時攔截50個目標。毫無疑問,這樣的攔截能力在世界大戰中等於擺設。要知道,即便是共和國的戰略彈道導彈以最低標準攜帶核彈頭,也能同時攜帶10個以上的誘餌彈頭,並且通過末段助推器彈道修正技術,讓末段助推器分解成為具有誘餌效果的數十個大碎片。如此一來,最多只需要5枚導彈就能使莫斯科或者聖彼得堡的戰略防禦系統飽和,完成對俄羅斯最重要的兩大戰略中心的戰略打擊。事實上,也許遠沒有這麼複雜。根據俄羅斯觀察家消息報在2042年報道的一則消息,因為建設經費長期不到位,加上人才流失嚴重,莫斯科的導彈攔截系統已經行同虛設,根本不具備實戰能力。
對一個大國來說,這顯然是不可接受的事實。
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因為欠缺真正意義上的戰略防禦能力,哪怕只是針對重要城市的導彈攔截能力,俄羅斯才在一些重大問題上不敢與共和國對著幹,只能忍氣吞聲,任由共和國一步一步的侵吞中亞地區。
對美國來說,這自然是拉攏俄羅斯的絕佳機會。
根據軍情局掌握的情報,從2037年開始,美國就有計劃的向俄羅斯提供一些與戰略防禦系統有關的先進技術。因為當時美國國會還沒有批准向俄羅斯出口先進軍事技術的相關法案,所以很多工作都是由CIA等情報機構秘密完成的,其中就包括故意向潛伏在美國的俄羅斯間諜洩露關鍵技術。
到了40年代,美俄的軍事技術合作由台下到了台上。
從2045年開始,藉著《倫敦條約》第三階段削減工作前期談判的便利條件,美國先後向俄羅斯提供了高能激光器、等粒子束發射器、高精度光學瞄準儀等眾多用來建立與改善戰略防禦系統的先進技術,甚至提供了幾套試驗性質的攔截器。根據軍情局掌握的消息,俄羅斯能在2051年進行第一次地基激光攔截試驗,就與美國的幫助有密切關係,不然俄羅斯不可能在這個時候獲得地面攔截能力。當時,軍情局甚至認為,在試驗中擊落來襲導彈的攔截器不是俄羅斯生產的,而是由美國提供的。雖然這一猜測後來被排除,但是美國肯定派人參加了試驗,並且發揮了重大作用。
當然,除了戰略防禦系統之外,美俄軍事合作還深入到了其他各個領域。
別的不說,以在陸軍建設中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高強度合金裝甲來說,在國內產能一直無法提高的情況下,美國當局在2041年就批准相關企業到俄羅斯開廠,美國國會則在第二年批准了以聯合生產方式向俄羅斯輸出技術的法案。正是如此,在2045年之前,俄羅斯成為繼共和國與美國之後,第三個掌握了高強度合金生產工藝的國家。在此基礎上,俄羅斯才在2049年的時候提出了陸軍大換裝的設想,即用全新設計的地面主戰平台,取代已經在俄羅斯陸軍中服役了30多年的T-95式主戰坦克與BmP系列步兵戰車,使俄羅斯陸軍一步邁入輕型化時代。
不管是什麼合作,只有在對雙邊都有利的情況下,才能維繫長久。
軍事合作也不例外。
表面上,美國在為俄羅斯排憂解難,通過各種手段,讓俄羅斯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大國。實際上,美國也在合作中獲益。
以幫助俄羅斯建立戰略防禦系統來說,美國就獲益匪淺。要知道,按照相互確保摧毀的「恐怖平衡戰略」,只要共和國與美國相互扔核彈頭,雙方都不會放過其他具備在核大戰之後稱霸的大國,比如俄羅斯。因為俄羅斯已經與美國結成了同盟關係,所以美國不會主動打擊俄羅斯。問題是,共和國沒有選擇的餘地,在打擊美國的時候,還得讓俄羅斯回到石器時代。如此一來,如果能夠幫助俄羅斯建立起相對完善的戰略防禦系統,共和國就得在俄羅斯身上花掉更多的核彈頭。在彈頭總量一定的情況下,這就意味著投向美國本土的核彈頭將大大減少。雖然從理論上講,這不會使美國完全逃避打擊,畢竟美國仍然是共和國的頭號打擊對象,但是至少能夠降低美國國家導彈防禦系統受到的壓力,使美國受到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從而為美國在戰後崛起、並且再度稱霸奠定基礎。
戰略方面如此,戰術方面也是如此。
拿與俄羅斯聯合生產高強度合金來說,美國本土的產能提不上去,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國缺乏幾種必要原料。雖然美國也是全球3個擁有全部礦產的國家之一(另外兩個就是俄羅斯與共和國),但是這幾種至關重要的稀有金屬的儲量卻不多,加上共和國的資源企業霸佔了全球稀有金屬礦藏的大半江山,所以美國只能把希望放在俄羅斯身上,通過輸出技術獲得俄羅斯的資源。正是如此,在2043年,美國加快了陸軍換裝步伐,並且在2050年的時候提出了全面換裝的設想。要知道,如果沒有來自俄羅斯的資源,美國幾乎不可能在這個時候為陸軍大換裝。
歸根結底,軍事同盟只是政治同盟的前奏。
雖然按照國際慣例,軍事同盟應該建立在政治同盟之上,畢竟軍事是政治的延續,沒有政治同盟,也就不可能有軍事同盟,但是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比如在大國合作中,軍事同盟往往會成為政治同盟的前提條件。比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正是因為在軍事上遇到了同樣的強敵,原本在政治上完全對立的英國與蘇聯才結成同盟。
從基本層面上看,美國與俄羅斯的同盟關係實際上也是因為有同一個強敵。
2050年,兩個超級大國擺開架勢,紛紛為戰爭做準備的時候,美國朝野上下就出現了是否應該與俄羅斯結盟的聲音。因為不管從哪個方面看,俄羅斯不但不可能成為共和國的盟國,反而有可能成為共和國的敵人,所以在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原則下,美國沒有理由不與俄羅斯結盟。加上前面10多年的密切經濟往來,以及在以軍事領域為主的技術交流的前提條件下,美國更應該提高與俄羅斯的關係,將俄羅斯當成盟友看待。
重要的是,美國沒有急著走出這一步。
眾所周知,俄羅斯是共和國的鄰國,而且是最後一個還能對共和國構成現實威脅的鄰國。如此一來,如果美國明目張膽的與俄羅斯結盟,共和國當局肯定連想都不用想,就會在兩國簽訂同盟條約之前,出兵攻打俄羅斯,甚至會為此單獨發動一場戰爭。雖然這對美國有好處,至少能夠為美國爭取到更多的時間,但是也會使美國喪失最重要的盟國,從而使美國在下一場戰爭中失去援手。更重要的是,俄羅斯當局也不是笨蛋,絕對不可能在美國與共和國正式開戰之前與美國結盟。
正是如此,直到2056年,即俄羅斯與共和國翻臉之後,美國才邁出了結盟的第一步。
當年10月,也就是在裴承毅訪問法德意三國之前,美國國務卿以總統特使的身份在訪問了哈薩克斯坦之後順道訪問俄羅斯,在莫斯科與俄羅斯總統簽署了具有同盟性質的《莫斯科條約》。
正是如此,1個多月後,裴承毅去了法德意,並且在羅馬表現得極為高調。
由此可見,2056年的哈薩克斯坦事件,算得上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誘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