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國策

龍騰世紀 第七十七章 遷都 文 / 閃爍

    第七十七章遷都

    2054年12月13日,經過10天討論,共和國全體代表大會對《斯德哥爾摩常規軍事力量控制協議》進行投票表決,最終以68.3%的支持率獲得通過。

    因為此前一天,全體代表大會軍事委員會表決通過了《加裡寧中美俄法四國常規軍事力量控制核查方式實施方法補充協議》(因為簽訂地點在俄羅斯的加裡寧格勒,所以又被稱為《加裡寧軍控補充協議》),加上美國聯邦參議院與眾議院先後在12月4日與12月9日通過了《斯德哥爾摩協議》,其他締約國則在此之前陸續通過該協議,所以12月13日被認為是該協議正式生效的紀念日。

    事實上,這個日子並不值得紀念。

    當天下午,裴承毅在參加了全體代表大會的表決工作之後,沒有返回副元首官邸,而是去了元首府。

    雖然顏靖宇也是代表,但是他沒有參加下午的表決工作。

    在去元首府的路上,裴承毅顯得非常平靜。

    在外人看來,自從裴承毅成為國家副元首之後,顏靖宇就很少過問國防安全事務,似乎把所有相關工作都丟給了裴承毅,自己去安心發展經濟。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在2052年之後,顏靖宇把精力放在了兩件事情上,一是前面提到的政治改革,另外一件就是備受全國民眾關注的遷都問題。

    相對而言,後者更加緊迫。

    眾所周知,在2049年的時候,共和國就訂下了積極備戰的基本戰略。

    制訂這個戰略的時候,共和國的領導人必須考慮一件事情,那就是作為首都的北京有沒有能力在全面戰爭期間承擔起首都的職責。不是說北京的地理位置不夠好,畢竟在眾多戰略武器面前,地理位置對安全產生的影響微乎其微。也不是說北京的戰略防禦力度不夠,共和國的國家戰略防禦系統最初就是圍繞著北京修建的,部署在東北、華北與河套地區的三個攔截指揮中心都在保護北京。影響北京作為戰時首都的不是別的因素,而是北京過於龐大的人口基數。

    要知道,在全面戰爭中,交戰雙方基本上可以說是無所不用其極。

    暫且不說美國有沒有制訂專門針對共和國國內矛盾的戰爭計劃,早在2037年,也就是第二次英阿馬島戰爭爆發前,時任國家元首的王元慶就指示當時的軍情局長李存勳,制定一份專門針對美國國內矛盾的秘密戰爭計劃,即在全面戰爭期間,以各種非常規手段削弱美國的戰爭力量。雖然軍情局從未承認有過這樣的戰爭計劃,但是根據西方新聞媒體陸續披露的一些消息,該計劃確實存在,而且在2038年的敘以戰爭之後就被當成軍情局頭號任務,進入了實戰部署階段。也就是說,到2054年的時候,軍情局肯定有能力在美國、以及其他潛在的敵對國家製造動亂,削弱敵國的戰爭力量。

    毋庸置疑,美國肯定有類似的戰爭計劃。

    早在2047年,一位CIA叛逃的地區級情報機構負責人就向軍情局披露,在印度戰爭結束之前,美國當局就以CIA為核心,對情報資源進行整合,並且在這個時候制訂了一份專門針對共和國國內矛盾的戰爭計劃。按照此人透露的消息,戰爭爆發之後,美國的情報機構將利用共和國不算完善的民主政治體制,利用民眾對政府的不滿,以及少數民族與漢族的矛盾製造動盪,使共和國當局不得不在國內問題上花費更多的精力,無法將全部力量用在對外作戰上。

    從這個角度看,北京確實不是首都的理想之地。

    別的不說,在特殊時期讓一座擁有4000萬人口的城市正常運轉,都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2043年,在遷都工作小組成立之前的論證中,國務院就委託軍情局,對特殊情況下首都安全工作與社會秩序做了計算機模擬測試,結果表明,只要爆發全面戰爭,國家進入全面戰爭狀態,即以配給的方式分配生活物資,取締市場交易,即便沒有發生針對社會秩序的蓄意襲擊,使北京維持正常狀態的代價都十分高昂。

    可以說,這不僅僅是北京才存在的問題,而是全國都存在的問題。

    要知道,在上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如同紐約、倫敦、巴黎、柏林、莫斯科、東京等國際大都會的人口也就100萬左右,當時人口超過200萬的城市屈指可數。即便如此,像莫斯科、柏林、倫敦、東京等城市,都在戰爭中遭到嚴重破壞,而且出現了嚴重恐慌,大量城市人口湧向郊外的農村。

    如果再次發生世界大戰,那些上千萬人口的城市都將崩潰。

    按照計算機模擬的結果,全面戰爭期間,光是向一座千萬人口級的城市運送維持最低標準的食物所需要投入的力量,比向10座百萬人口級的城市運送同樣的食物所需要的力量多得多。雖然在和平時期,城市的人口效應能夠產生更大的回報,但是在戰爭時期,這就意味著浪費寶貴的戰爭資源。

    事實上,在此之前,共和國當局就有這種認識。

    在2019年通過的《國家基礎設施規劃與建設法》中就明確規定,任何一座城市的基礎設施在規劃階段就得以百年發展為標準,即按照使用一百年的要求進行規劃,並且由此制訂新的工程質量標準,2020年,共和國國務院聯合中科院、社科院與100多家企業與民間團體對國家發展進行了一次全面深入的預測,最終得出的結論是,100年之後,即2120年的時候,共和國的人口總量將超過25億,城市化水平達到90%以上,而城市數量只會增加2成,城市規模(以市區面積計算)總體增加100%。照此計算,在2020年的時候還是一座只有20萬人口的中等城市,到2120年的時候,將成為擁有百萬人口的大城市,而且城市人口密度將提高1倍以上。如此一來,在2020年規劃城市基礎設施的時候,就得留出足夠多的余量。以城市地下管網系統來說,供100萬人生活與生產的管網系統的容量至少是供20萬人的10倍,而不是5倍。更重要的是,到2054年的時候,因為共和國的老齡化問題還沒有得到妥善解決,所以共和國的城市人口數量並不比2020年的時候多多少,所以大部分城市的基礎設施都有足夠的余量。換句話說,如果戰爭爆發,共和國的1000多座中小城市將承擔起「分流」的重任。

    正是如此,在遷都問題上,共和國內部存在兩種聲音。

    在很多人看來,完全沒有必要為了戰爭而遷都。不管怎麼說,戰爭爆發後,共和國當局完全可以設置陪都,或者利用戰時的便利條件,將北京等特大城市的人口疏散到周邊的中小城市,就能減輕大城市的壓力,而這麼做的最大好處就是成本低廉,不會對平時的經濟建設產生影響。

    當然,主張遷都的還是佔多數。

    關鍵就是,戰爭會不會一下進入最高狀態?

    雖然在很多人看來,只要共和國與美國直接開戰,肯定是世界大戰,但是仍然有不少人認為,共和國與美國直接打世界大戰的可能性不大,特別是2041年的中東戰爭之後,幾乎所有人都認為,第三次世界大戰是一場漸進發展的戰爭。如此一來,在戰爭初期,共和國當局就沒有理由讓國家進入全面戰爭狀態,也就沒有理由疏散大城市的居民。說嚴重點,在沒有戰爭授權的情況下,政府沒有權力採取強制疏散大城市的居民。問題是,不疏散不等於大城市的問題不存在了,畢竟在戰爭期間,軍事消耗加大,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無法繼續維持平時的生活與生產方式,必須降低物資損耗。從物資利用角度看,大城市、特別是超級大城市的損耗問題非常嚴重,對戰爭非常不利。

    當然,在遷都問題上,還存在看不見的影響。

    用顏靖宇的話來說,如果在戰時設置陪都,首先要考慮的就是軍心士氣,而不是這麼做能夠節約多少資源。不管怎麼說,絕大部分軍人與國民是不會從成本角度來考慮遷都問題的,只要設置陪都就會讓大部分人認為,共和國的戰爭潛力發揮到了極限,無法承擔龐大的戰爭消耗,也就不大可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從這個角度出發,與其到戰爭爆發後才來考慮遷都問題,還不如在戰爭爆發前動手。

    正是如此,2052年的大選之後,顏靖宇加大了對遷都工作的重視程度。

    2052年8月初,顏靖宇就以國家元首的身份,宣佈直接領導「遷都協調委員會」的日常工作,並且要求國務院在年底之前拿出一套詳細的遷都計劃。到了年底,國務院按照計劃提交了遷都計劃,其中明確提到,遷都工作必須分步驟進行,在選定了新都地址、完成第一期建設工作之後,首先把行政部門轉移過去,然後再是元首府、副元首官邸、中央軍事指揮機構、各國使領館、民間機構等等。2053年1月,經過內部討論,並且得到「遷都協調委員會」所有委員的支持之後,顏靖宇正式讓出任國務院總理的焦魃山負責新首都的選址與首期工程規劃工作。

    在這裡不得不提到一個人,那就是頂替閻尚隆出任國務院總理的焦魃山。

    雖然所有人都知道,王元慶能夠出人頭地,與他擔任紀佑國秘書的經歷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但是沒有人認為,作為王元慶首席助理的焦魃山能夠取得同樣的成就。事實上,焦魃山就是一個行政管理型的人才,並不具備成為國家統帥的能力。因為在2047年的換屆選舉之後,焦魃山就獲得了表現機會,加上他與顏靖宇的特別關係,所以當顏靖宇在2052年提名由他出任國務院總理的時候,並沒受到反對。到2052年的時候,70多歲的閻尚隆也到了退休的年紀了。早在2047年,閻尚隆就提出讓葉致勝或者帥永康出任國務院總理,而他則退居二線或者擔任政治協商大會委員長。因為當時顏靖宇的根基還不夠牢固,所以沒有採納這一建議,仍然堅持由閻尚隆出任國務院總理。市絲後上,顏靖宇能夠在2047年的時候出任國家元首,與閻尚隆的支持密不可分。

    總的來說,焦魃山算得上是顏靖宇身邊的一員幹將。

    按照外界的評論,除了裴承毅之外,焦魃山是顏靖宇身邊最得力的助手,而且很有可能是顏靖宇最器重的助手,畢竟裴承毅來自軍隊,而顏靖宇與軍隊沒有太多瓜葛,在重用裴承毅的時候,他必須留上一手。

    不管怎麼說,焦魃山是個做實事的人,其行政能力毋庸置疑。

    2053年4月份,焦魃山就向「遷都協調委員會」提交了一份詳細的新首都選址方案。

    因為遷都涉及到國家重大利益,所以僅僅1周之後,顏靖宇就把這份方案提交給了全體代表大會。2053年6月底,經過2個多月的討論與審議,全體代表大會最終批准了第二號方案,即新首都將設在鄂渝陝交界的神農地區,重點考慮長江北岸與漢江南岸,以建設一座人口在20萬左右,生態環境優越的現代化中等規模城市為準。

    到此,遷都總算邁出了第一步。

    當年年底,地質考察工作結束,焦魃山親自向「遷都協調委員會」遞交了首期工程規劃書,其中既提到了工程進度安排,又提到了工程預算。按照焦魃山提交的計劃,以中央行政部門搬遷為目的的首期工程將耗撕時5年,耗資7800億元。只是顏靖宇覺得這個進度太慢了,而且規劃中的一些細節要求顯得過於保守,比如在城市道路建設上就沒有用上最新的科研成果,即立體交通,仍然以傳統道路為主。如此一來,在批准該規劃的時候,顏靖宇做了大幅度修改,將投資增加到了12500億元,工程時間則縮短到3年(最終由「遷都協調委員會」批准的時候又延長到了4年),而第一批遷移的不但有中央政府行政單位,還有元首府與副元首官邸。

    因為全體代表大會已經授權,而且該規劃出台的時候已經過了年中,所以沒有提交給全體代表大會審議,直到2054年3月,也就是春節之後,顏靖宇才把這份已經啟動的規劃書送到了全體代表大會。不管怎麼說,涉及到12500億元(其中4500億元為追加撥款)的巨大工程,而且是由中央政府主導的工程,肯定需要得到全體代表大會的支持,不然就是違法亂建。

    問題是,中央政府的財政預算已經足夠巨大了。

    要知道,在2053財年度,共和國中央政府的財政預算赤字接近40萬億元,相當於全年財政預算的30%。在正常時期,如此高的赤字率,足以讓任何一個政府垮台,即便在非正常時期,如此高度赤字率也不可能持續太久。更要命的是,按照2050年之後的財政預算發展規律,2054年的預算赤字只會多不會少。也就是說,與共和國的預算相比,4500億元的額外開支算不了什麼,也能讓全體代表大會的代表感到肉痛。

    正是如此,審批工作從年初持續到年底,仍然沒有結論。

    不是代表覺得政府在亂花錢,而是在2054年7月通過的財政預算中,赤字率再次超過了外界預測,國家負擔已經足夠巨大,任何不必要的開支都遭到削減。毫無疑問,在很多人看來,花在新首都上的幾千億肯定不值得。

    事實上,就是為了遷都的事情,顏靖宇才把其他工作丟給了裴承毅。

    站在裴承毅的立場上,他也不希望讓這件事情拖下去。原因很簡單,顏靖宇與焦魃山在遷都的問題上都非常堅決,因此在獲得全體代表大會支持之前,施工工作就開始了,而前期工程款都是從國防部的額外軍費開支中挪用的。因為軍費結算工作將從每年的3月1日開始,所以在2055年3月1日之前,如果全體代表大會仍然沒有批准遷都款項,軍費就將入不敷出,肯定會出問題。

    在裴承毅看來,問題很快就會得到解決。

    不管怎麼樣,大部分人都知道遷都的重要性,並且承認有遷都的必要。導致規劃遲遲審批不下來的主要原因還是利益分配問題,畢竟首都只有一個,不是所有地區與這些地區的代表都能從中獲益。這也正是顏靖宇與焦魃山「先斬後奏」的根本原因,同時也是顏靖宇擴大工程規模與縮短工程時間的原因。隨著建設工作全面啟動,遷都地址再無變動的可能,那麼阻撓該計劃的代表自然會轉變態度。

    當然,這不是重點。

    比起戰爭帶來的威脅,遷都只是芝麻大點的小事。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