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國策

龍騰世紀 第六十一章 由冷轉熱 文 / 閃爍

    第六十一章由冷轉熱

    2050年的美國中期大選,可以看成是中美冷戰的分水嶺。

    在這場選舉中,最出人意料的不是民新黨取勝,而是民新黨取得了絕對勝利。

    2049年的時候,美國的新聞媒體就對2050年中期大選做了預測,認為換帥後的民新黨會捲土重來,充分發揮2048年大選的影響力,拉攏更多的選民,獲得更多的支持。特別是在2049年底,也就是中期大選的準備工作積極開始的時候,共和國在歐洲安全問題上做文章,讓更多的美國新聞媒體認為,由杜奇威領導的民新黨不但能夠獲得鷹派選民支持,還能拉攏一大批中立選民。要知道,在美國的選民中,中立選民佔了六成以上,而各黨派的鐵桿選民只是少數。如此一來,誰能獲得中立選民的支持,誰就能夠在大選中勝出,成為白宮的主人或者國會的主宰者。正是如此,到2050年初,隨著美國國會批准了國防預算追加撥款提案,加上共和國在2050年中期宣佈了新財年的政府預算,所有美國新聞媒體都認為,民新黨在中期大選中獲勝已成定局。

    問題是,中期大選開始前,美國新聞媒體討論得最多的不是民新黨能夠贏得多大限度的勝利,而是民新黨會在未來兩年中支持共和黨、還是支持民主黨、或者獨立自主,因為這將影響到2年後的總統大選。

    由此可見,當時美國的新聞媒體都認為民新黨不可能在眾議院獲得多數席位。

    要知道,以美國的政治體制,控制國會眾議院比住進白宮還要困難。

    美國國會眾議院法定435席,席位分配以各州人口數量為準,且各州至少得有1名聯邦眾議員。也就是說,美國眾議員實際上是各個州單獨選舉的,要想控制眾議院,理論上至少需要獲得四分之一美國選民的支持。對一個成立沒幾年的政黨來說,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要知道,即便是共和黨與民主黨,也很難長期霸佔國會眾議院。在美國歷史上,大約有一半的時間眾議院與白宮並不完全一致。拿眾議院的選舉來說,如果沒有雄厚的實力,恐怕連參選的議員都不夠。雖然民新黨來自民主黨,而且得到了如同洛布林夫人這樣的共和黨元老級黨員的支持,擁有非常廣的人脈,但是在如此短的時間之內,民新黨在國會眾議院中獲得半數以上席位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事實上,民新黨成立之後,就把白宮當成了奮鬥目標,而不是入主國會。

    以美國的國情,就算民新黨在2048年的大選中獲勝,也需要至少20年才有可能成為國會的主宰力量。以2050年的局勢來看,如果沒有出現意外,民新黨有可能成為眾議院的大黨,甚至有可能超越民主黨、或者共和黨,成為第二大黨,但是要想成為第一大黨,甚至成為多數黨,幾乎沒有可能。

    問題是,選舉開始前發生了意外。

    可以說,民新黨成了美國新聞媒體大肆宣傳「東方威脅論」的最大受益者。

    前面就提到,在大選開始前,因為局勢不太明朗,共和黨與民主黨都沒有定下具有足夠號召力的競選口號,所以各州的共和黨與民主黨候選人只能各自為戰。這種局面,只能帶來災難。拿民主黨來說,在加利福尼亞州將「經濟建設」作為競選口號,宣稱應該與大洋對岸的共和國等東方國家改善關係,充分利用美國的地理優勢,提高經濟發展速度,讓選民能夠獲得實實在在的好處。而在紐約州,民主黨的競選口號卻是「非傳統安全」,宣稱共和黨的傳統安全思想已經過時,要想切實保護美國利益,就應該有新的安全思維方式,為提高美國的國際地位做出更大的貢獻。雖然不同的競選口號與實際情況有很大的關係,因為加利福尼亞州是與共和國聯繫最為緊密的一個州,也是美國人口最多、經濟最發達的州,而紐約州則面向大西洋,是傳統的「新英格蘭」地區,而且與共和國的關係並不緊密,經濟發展程度也不如加州。但是這種截然相反的競選口號,讓選民顯得難以適從,也就無法明白民主黨到底想幹什麼。共和黨的情況與民主黨非常相似,在聯邦政府都沒能找準方向的情況下,各地的參選議員也就不可能提出一致的競選口號了。

    如果在以往,還不會有多大的問題。

    不管怎麼說,在40年代之前,美國只有2個政黨,如果兩個政黨犯了同樣的錯誤,最多導致選民參選積極性不高。比如在2000年的大選中,民主黨的戈爾與共和黨的小布什都沒有拿出足以讓選民怦然心動的競選口號,也沒有做出多少承諾,所以當年大選的投票率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最低。

    問題是,在2050年的中期大選中,參選的不僅僅是2大政黨,而是3大政黨。

    正是如此,只要民新黨能夠提出一個鮮明的口號,哪怕是沒有多大吸引力,只要能夠統一步調,就能在大選中取勝。事實上,民新黨不但提出了一個鮮明的競選口號,而且還切中了要害,既把美國的國家利益、國際地位與經濟發展結合了起來,認為要想推動經濟發展就得提高美國的國際地位,從而保護美國的國家利益。也就是說,只要涉及到美國的國家利益,就應該採取強硬政策,絕不是國家利益上做出讓步。

    這一態度,實際上迎合了大部分中產者的利益需求。

    拿美國的製造業來說,正是因為美國的國際地位下降,導致美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急劇降低。雖然直到2024年,美國仍然是全球第一大消費市場,也是全球第一大進口國,只要保護好國內市場,大部分美國企業就不會有生存問題。但是隨著經濟發展,特別是在大蕭條之後,美國在海外市場上缺乏影響力的問題就暴露了出來。根據美國鋼鐵工業聯合工會在2045年公佈的一份調查數據,因為國家威望降低而導致的海外市場佔有率縮小,至少讓250萬美國勞動者失去了飯碗。更重要的是,美國的國際地位還在降低,還會有更多的美國人失業。

    可以說,美國選民對民主黨與共和黨的政策都非常不滿。

    問題是,在此之前,美國選民沒有第三個選擇。

    正是如此,在2048年的大選中,初出茅廬的民新黨才對共和黨構成了嚴重威脅,差點就在大選中取勝。按照後來解密的一些資料,如果不是當時的共和黨總統蘭德斯利用了手中的影響力,讓能夠左右大選局勢的幾大利益集團表態支持共和黨,恐怕在2049年1月初住進白宮的就不是來自共和黨的總統了。

    總而言之,到了2050年,美國選民對兩大傳統政黨的憤怒並沒散去,還更加強烈。

    事實上,這就是杜奇威提出的「彈簧理論」的關鍵。

    200多年來,在美國輪番執政的都是民主黨與共和黨。雖然在過去,兩大政黨創造了很多奇跡,甚至可以說開創了現代意義上的美國,比如共和黨總統指揮美軍打贏了第二次獨立戰爭、南北戰爭、美墨戰爭與美西戰爭,使美國的大國地位得到承認,而民主黨總統則指揮美軍打贏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使美國成為全球頭號大國。但是在最近的數十年間,兩大政黨的表現卻非常糟糕。更重要的是,美國是一個沒有歷史的國家,美國人看重的是未來,而不是過去。當兩大政黨無法率領美國度過難關,取得更大的成就時,肯定會出現第三個選擇。

    當選民對民主黨與共和黨的不滿爆發出來的時候,結果可想而知。

    2050年8月,中期大選結果出來的時候,幾乎沒人相信,民新黨不但成為了美國國會的第一大黨,還成為了多數黨。在參議院選舉中,民新黨贏得了33個席位中的22個,成為第三大黨。更重要的是,在民新黨掌握了24個席位(之前還在2048年獲得了2個席位)之後,共和黨與民主黨都沒有能夠掌握國會參議院半數以上的席位,因此民新黨成為了左右參議院的重要力量。

    顯然,這已經不能用「勝利」來形容了。

    當然,由此也產生了一些麻煩。

    大選結果出來之後,共和黨與民主黨幾乎同時向聯邦法院提起上訴,認為選舉存在舞弊等非法情況,要求重新計票。

    毫無疑問,這絕對是對美國民主開的玩笑。

    要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就在全球宣揚其民主體制,並且自詡為全球民主國家的典範,還想方設法的「改造」其他國家,希望其他國家也能像美國那樣,成為民主國家。當然,美國當局的真正目的是通過民主改造來控制別的國家,從而達到掠奪他國資源的目的。拿菲律賓來說,作為美國的第一塊殖民地(嚴格的說,也是美國唯一的殖民地),早在20世紀初,菲律賓就在美國的控制之中。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受獨立浪潮影響,特別是越南戰爭影響,美國不但放開了菲律賓,還希望把菲律賓打造成西太平洋地區民主政治的典範,以此宣揚美國的價值觀。結果是,獨立之後的菲律賓戰亂不斷,家族政治橫行,經濟發展落後,如果不是日本轟然倒下,恐怕到21世紀中葉,菲律賓仍然是世界上最貧窮落後的國家之一。

    對一個高度民主的國家來說,參選政黨竟然懷疑大選的公正與公平性。

    雖然在此之前,也出現過類似的情況,比如在2000的大選中,戈爾就認為計票存在問題,但是沒有任何一次大選中,由政黨出來要求重新計票,而且是全部統計。

    顯然,這絕對是對美國式民主的極大諷刺。

    事實上,聯邦法院受理了民主黨與共和黨的申訴之後,並沒重新計票,只是通過協商的方式,對部分存在爭議的選取進行了重新計票。

    重要的是,結果並沒因此而改變。

    經過這番折騰,2050年10月3日,聯邦最高法院宣佈大選結果有效,民新黨在眾議院獲得了233個席位,在參議院獲得22個席位,成為眾議院多數黨與參議院第三大黨,超過民主黨,成為美國第二大政黨。

    按照美國的傳統,在中期選舉間,民新黨的黨員多達1.4億。

    2050年10月中旬,新成立的眾議院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重新組建包括軍事委員會在內的各主要職能性委員會,並且對聯邦政府在7月底提交的財政預算進行審議。

    與外界預料的一樣,在民新黨的支持下,美國聯邦政府在2050到2051財年度的財政預算超過了37萬億美元,約為2049年國民生產總值的40%,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聯邦財政預算最多的一年。在這37萬億美元的大單中,國防預算超過公共福利開支,達到7萬億美元,增幅高達28%,也創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增長紀錄。

    實際上,聯邦政府的要求並沒有這麼高。

    從某種意義上講,37萬億美元的聯邦財政預算中,大約40%與國防有關,除了7萬億美元的國防開支之外,用在國家公共基礎建設上的還有3萬億美元,由政府資助的各類科研項目還花掉了近3萬億美元,再加上對外援助,總共近15萬億美元。與2049到2050財年度相比,增長的預算中,八成與上述提到的項目有關。

    按照美國的政治制度,眾議院通過的提案,還需要獲得參議院的支持。

    關鍵就在這裡。如果民新黨沒有那24個參議院議席,那麼在眾議院有再大的權力,也不可能迫使共和黨就範。以當時的情況,共和黨總統要想順利幹完後2年,如果野心再大一點,打算在2052年的大選中勝出,就得給民新黨足夠的面子,讓民新黨在眾議院給共和黨的眾多改革法案放行。為此,共和黨就得在參議院為民新黨全力支持的預算案放行。更重要的是,如果民新黨與民主黨聯合,同樣能夠在參議院讓預算法案生效,從而把共和黨徹底排除在國會之外。因為按照美國的法律,總統最多只能連續3次否決同一項法案,只要眾議院與參議院同心協力,就能將總統排除在國家重大戰略決策之外,讓白宮徹底空置,所以共和黨沒有迴旋的餘地,必須不惜一切代價拉攏民新黨。

    正是如此,這份足以改變歷史的預算案在2050年11月初就通過了參議院的審議。

    2050年11月11日,美國總統簽署了預算案。

    這一天,也被成為「黑色雙11」。雖然歐洲的新聞媒體在取這個名字的時候,主要為了紀念在當天發生的西航空難中遇難的乘客,但是後來很少有人能夠記住那場奪走了544條性命的空難,而是把冷戰變成熱戰的美國預算案。

    對共和國來說,這也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日子。

    當天,顏靖宇正式批准了由裴承毅提交的「國防建設改革方案」,正式啟動了為期5年的國防現代化進程。

    用後來的話來說,這個方案就是戰爭準備計劃。

    說準確點,就是要在5年之內,為共和**隊更新主要裝備。當然,真正要做的,肯定不是更新裝備這麼簡單。按照裴承毅提交的計劃,在更新裝備的同時,還要按照新的戰術體系對軍隊進行整編,並且在不擴大軍隊規模的情況下,強化國家的戰爭動員體制,具備在任何情況下進行戰爭動員的能力。

    毫無疑問,這是一項非常龐大的計劃。

    照此計劃,在2051年7月1日之前,就得投入大約10萬億元的啟動資金,而且這些投入都不是來自國防預算,而是來自追加預算。

    2050年11月15日,顏靖宇正式將該方案提交給了全體代表大會。

    因為該提案已經得到元首支持,所以只要獲得全體代表大會的支持,就將正式生效。

    雖然在審議過程中,有部分代表提出了新增預算太大,必須通過增發國債的方式來湊集資金,從而對共和國的經濟建設產生影響。但是在美國已經提供了國防預算增幅高達28%的年度財政預算,加上軍事委員會等機構的影響,在進行了1周的集體討論與辯論之後,全體代表大會在11月22日正式批准了該方案,授予元首調動國家資源,加快國防建設速度的特殊權利。

    到此,中美冷戰宣告結束。

    按照得到公認的說法,在美國與共和國相繼增大國防開支之後,兩個超級大國間的戰爭已經無可避免,雖然冷戰演變成熱戰需要足夠的時間,沒有任何超級大國會在沒有做好戰爭準備的情況下挑戰另外一個超級大國,但是世界大戰會不會爆發已經不是問題,或者說僅是時間上的問題,而且不會拖得太久!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