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發展方向
以航母為核心,不等於以航母為一切。
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唯一在艦隊實力方面追上了美國海軍,並且在戰爭中重創過美國海軍的海上力量,共和國海軍從一開始並不是以航母為核心,而是把潛艇當成了海軍的頭號力量。21世紀的幾場經典潛艇戰都與共和國海軍有關,而且所有重大戰果都是共和國海軍潛艇取得的。可以說,潛艇兵在共和國海軍中的影響力根深蒂固。林嘯雷出任海軍司令與總參謀長之後,共和國海軍仍然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戰鬥力最強的水下艦隊,而且擁有世界上數一數二的潛艇官兵。
問題是,在林嘯雷的「大海軍」戰略中,潛艇的地位已經大不如前。
如果有人認為,「大海軍」只是林嘯雷一廂情願,或者說只是海軍的事情,與其他軍兵種、以及共和國基本戰略沒有多大關係,那就大錯特錯了。歷史上,所有海上強國的海軍建設目的都與國家基本戰略息息相關,脫離了國家基本戰略的海軍建設不會有任何成果,而沒有海軍建設支持的國家基本戰略也岌岌可危。換句話說,第四次印巴戰爭後,共和國當局沒有趁形式一片大好加快海軍建設速度,提出打造世界一流艦隊的建軍目的,直到半島戰爭之後,共和國當局才批准了海軍的擴軍計劃(當時林嘯雷已經是海軍參謀長),拉開了海軍擴軍序幕。歸根結底,不是共和國不需要一支強大的海軍,而是在半島戰爭之前,一支強大海軍能夠起到的作用並不明顯。
總而言之,「大海軍」是共和國基本國家戰略的一部分。
正是如此,林嘯雷才能按照他的想法來打造共和國海軍艦隊,並且在第三次軍事改革的大背景下,連續建造了上百艘大型戰艦,將共海軍艦隊規模由224艘(排水量在2500噸以上、航力超過7000海里、具備遠洋航行與作戰能力的主力戰艦)擴大到342艘,海軍戰艦的總噸位也由125萬噸增長到185萬噸,使共和國海軍與美國海軍的差距縮小到20%以內,一舉打下了「全球海軍」的地位。
艦隊規模擴大,直接結果就是打擊能力增強。
事實上,這也正是「大海軍」與國家基本戰略的重合部分。
雖然在半島戰爭中,共和國海軍艦隊的表演機會並不多,在海上唱主角的美國海軍的表現卻不夠理想,但是美國海軍在緊要關頭充當的「頂樑柱」作用給共和國當局,特別是高層領導人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隨著與日本的戰爭變得無可避免,半島戰爭後,共和國當局就制訂了擴大海軍規模的計劃。雖然這只是一個應急計劃,其中一些項目沒有可以持續發展的能力,比如為了封鎖日本本土,建造了很多小型艦艇,而這些艦艇在今後的戰爭中很難排上用場。事實上,日本戰爭之後,共和國就處理了很多小型艦艇,即便通過出售與租借等方式收回了部分成本,虧損也非常嚴重。但是不管怎麼說,共和國海軍在日本戰爭中的表現確實可圈可點,為戰勝日本立下了汗馬功勞。在隨後的印度戰爭中,共和國海軍的遠征特遣艦隊更是再接再厲,拿下了印度洋的制海權,完成了對印度的戰略封鎖,阻止了美國的援助行動,為縮短戰爭時間做出了很大貢獻。
從半島戰爭到日本戰爭、在到印度戰爭,共和國越打越強,對海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半島戰爭中,共和國當局對海軍只有一個要求,那就是封鎖朝鮮半島,從側翼威脅日本,而沒有要求奪取制海權。而在半島戰爭之前,比如東海戰爭中,共和國海軍的作用更加有限,只能破壞日本的制海權。隨著共和國的實力越來越強,有能力打造全球海軍,艦隊在戰爭中的作用也發生了變化。
2041年的中東戰爭中,共和國海軍的首要任務就是對地支援。
甚至可以說,除了協助空軍的防空作戰之外,共和國海軍的2支航母戰鬥群在中東戰爭中只有一個任務,那就是按照地面部隊的要求,出動艦載戰鬥機,用射程達數百千米的防區外彈藥打擊敵人戰線後方的重要目標。
也就是說,海軍的打擊能力已經超過了「制海能力」。
事實上,這也是大國海軍的頭號作戰能力。
雖然有足夠的理由相信,隨著共和國與美國的鬥爭日趨激烈,當兩個超級大國間的戰爭變得不可避免的時候,兩支超級海軍的決鬥也將不可避免,到時候,艦隊的首要任務又將變成奪取制海權。但是在現代海戰中,制海能力與打擊能力的區分並不明顯,所以隨著艦隊的打擊能力提高,制海能力也能提高。
在這個大背景下,潛艇很難唱主角。
原因只有一個:潛艇能夠攜帶的彈藥非常有限。如果將攜帶彈藥的總質量與戰艦的標準排水量相比,潛艇是所有艦艇中最低的一個。即便是排水量在2萬噸左右,攜帶20枚戰略彈道導彈的戰略潛艇,這個比值也不會超過5%,攻擊潛艇則在3%以下(也就是1萬噸的潛艇攜帶300噸彈藥),而所有大型戰艦均在15%以上,部分通用驅逐艦的這個比值甚至接近20%。
事實上,電磁炮問世之後,大型戰艦的打擊能力出現了歷史性的飛躍。
到40年代末,隨著共和國海軍新一代巡洋艦與驅逐艦開始裝備第一種海軍型螺旋電磁炮,海軍大型戰艦的遠程打擊能力再次得到飛躍。根據共和國海軍在2045年之後陸續公佈的一些相關信息,新型螺旋電磁炮的基本射程就為800千米,使用增程彈藥的時候,更是突破了1100千米。更重要的是,新型電磁炮的口徑提高到了650千克。因為螺旋電磁炮的炮彈不與發射器接觸,所以可以根據作戰用途選擇不同口徑的彈藥。比如在打擊近距離的堅固目標時,可以選用重達900千克的大威力炮彈,而在打擊通常目標的時候,使用650千克的標準炮彈,打擊800千米外的目標時,使用質量在700到800千克之間的各種增程彈。更加靈活的彈藥配製,賦予了電磁炮更加全面的打擊能力。
當然,誰都沒有忽視螺旋電磁炮的巨大改進潛能。
要知道,軌道電磁炮問世的時候,最大射程也就300千米左右,而在即將被螺旋電磁炮淘汰的時候,最大射程已經提高到了800千米左右。因為不存在摩擦阻力,所以從理論上講,只要加速器夠長、輸出能量夠大,螺旋電磁炮就能將炮彈無限加速,及讓炮彈的初速無限接近光速。雖然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樂觀估計,只要將能量利用效率提高4倍,即由不到10%提高到350%左右,螺旋電磁炮就能賦予炮彈第一宇宙速度,即讓炮彈獲得進入近地軌道所需的速度。如此一來,在地球範圍內,螺旋電磁炮就擁有了「無限射程」,即通過改進炮彈,就能使炮彈到達全球任何一個角落。
由此可見螺旋電磁炮絕對是一種足以改變戰爭面貌的武器。
雖然從技術角度上講,將螺旋電磁炮的能量利用效率提高4倍,或者將第一代螺旋電磁炮的輸出能量提高4倍,難度並不比開發螺旋電磁炮低多少,主要就是螺旋電磁炮的工作原理比較特殊,一味增大輸入能量會導致能量轉換效率急劇降低,也就無法完全通過增大輸入能量的方式來提高炮彈的初速,但是通過改進炮彈、使用更先進的彈載發動機、採用變彈道技術等等方式,也能有效增加射程。事實上,共和國海軍做過測試,在使用800千克級增程炮彈的時候,如果用高強度合金製造炮彈的殼體,將裝藥量減少到20千克,增加火箭發動機的推進劑,採用級間分離技術,就能將最大射程由1100千米提高到1500千米,只是這麼做的實戰意義並不大,畢竟20千克的裝藥量只能對付普通目標,而且增大射程後,精度將急劇降低。
總而言之,對海軍來說,關鍵不是電磁炮的射程夠不夠,而是能不能打中目標。
在對付弱小國家的局部戰爭中,這個問題還不突出。不管怎麼說,共和國擁有世界上最完善的戰略偵察與情報體系,共和國海軍也擁有非常先進的戰術偵察系統。在多兵種聯合作戰中,還可以依靠其他軍兵種提供的戰術信息。事實上,大部分時候,海軍的打擊行動都得到了其他部隊的支持。也就是說,找到1000千米外的目標,並且為裝備了螺旋電磁炮的大型戰艦指引目標不是什麼難事。
問題是,在與超級強國的大規模戰爭中,要想引導炮擊就沒有這麼容易了。
雖然在中東戰爭中,共和國海軍的大型戰艦沒有機會使用電磁炮轟擊地面目標,但是美國海軍的大型戰艦一直是美軍、土軍與以軍的主要支援力量,由戰艦上電磁炮提供的炮火支援佔到了整個戰爭中,美土以軍隊獲得的炮火支援的80%,即便在對地打擊中也佔了大約30%的份額。問題是,美國海軍的炮火打擊效率並不高。不是因為美國海軍的電磁炮不夠先進,其使用的500磅級炮彈的威力與共和國海軍同期使用的450千克級炮彈的威力旗鼓相當,在撒布精度上還稍微好一點。真正的原因還是缺乏引導,即接受炮火支援的前線部隊沒有能夠發揮作用。因為沒有辦法對目標進行精確定位,特別是在打擊移動與半移動目標的時候,美國海軍炮火的效率非常低,所以在實戰應用中,美軍選擇了一個非常簡單、也非常有效的辦法,那就是增強炮火密度,用火力來彌補精度。
事實上,這也是共和國海軍在發展新一代巡洋艦與驅逐艦時首要考慮的問題。
與陸軍裝備不同,排水量20000噸左右的巡洋艦與15000噸左右的驅逐艦在建成之後至少服役30年,有的甚至服役40年以上。因此當共和國海軍受中東戰爭刺激,在2041年年底決定見早新的大型戰艦時,就得考慮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那就是當這些戰艦建成服役的時候,有沒有爆發世界大戰?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麼在設計的時候、準確的說,是在制定戰艦的戰術指標的時候,就得考慮到與美國海軍直接交戰的情況,也就得將戰艦的實戰能力擺在第一位。
毫無疑問,這個問題決定了共和國海軍新一代大型戰艦的命運。
從系統的角度看,這也正好與共和國海軍在半島戰爭之後,也就是強制電磁干擾系統第一次實戰應用之後對未來海戰戰術做出的長遠考慮有很大的關係。要知道,在之前的幾場海戰中,反艦導彈的作戰效率一直不高,有的時候甚至需要由潛艇用重型魚雷來幹掉敵人的大型水面戰艦。如果不能給予水面戰艦更加有效的對海打擊手段,未來海戰中,水面戰艦連存在的價值都沒有。
正在這個大背景下,共和國海軍一直以極高的熱情在開發螺旋電磁炮。
甚至可以說,共和國陸軍暫時沒有必要研製射程超過800千米的電磁炮時,海軍義無返顧的單獨承擔起了研製螺旋電磁炮的重擔。
海軍要的,就是一種能夠在對海作戰中代替反艦導彈的對海武器。
問題是,電磁炮的射程再遠,攻擊精度,特別是在打擊靈活目標時的精度遠不如導彈。
針對這個問題,最簡單的解決辦法就是提高火力密度。
顯然,這也正好與對地打擊需求結合了起來。
正是如此,共和國海軍為「重慶」級航母配套開發的「大型巡洋艦」與「綜合驅逐艦」都是名副其實的「炮艦」。
以開發代號XB(42)(在共和國海軍中,A是航母的開發代號,B是巡洋艦的開發代號,42則表示在2042年立項。因為在美國海軍中,B是戰列艦的代號,所以一些西方新聞媒體認為共和國海軍在以開發巡洋艦的名義,建造已經被歷史淘汰,同樣以艦炮為主要打擊武器的戰列艦)來說,為了讓速度達到70%,這種標準排水量超過20000噸(設計指標為20540噸,建成時肯定會超標)也採用了三體衝浪船型。與「重慶」級不同的是,XB(42)的兩個輔助升力體(通俗的說,就是兩側的小船體)的長度不到主升力體的三分之一,而且位置比較靠前,基本上位於中央,而不是尾部。如此一來,XB(42)除了擁有一個非常寬闊的飛行甲板、採用了「埋頭」設計方式的艦橋(即艦橋頂部與飛行甲板平齊,位於飛行甲板前端)、上層建築沒有一點突起(不是為了提高隱身能力,而是為了提高戰艦的抗打擊能力與生存能力)之外,最大的特點就是主升力體細長的前後兩端,設置細長的艦首與艦尾的目的只有一個,即在戰艦的中軸線上設置多達6門的前後2處火炮群,以及在主升力體的水下以下部位設置2座能夠容納2000噸炮彈的巨型彈藥庫(彈藥庫是完全封閉的模塊,在遭到打擊的時候可以與艦體分離,以確保戰艦的安全)。
毫無疑問,這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巡洋艦」。
雖然XB(42)上還有很多能讓美國海軍眼紅的先進裝備,比如無源探測系統、4套末段攔截系統、綜合防空系統、智能化的戰術指揮中心、以及具有完全封閉能力的全艦電磁屏蔽系統,但是真正值得關注的,還是6門螺旋電磁炮。要知道,XB(42)設計的時候,螺旋電磁炮剛剛問世,單價是軌道電磁炮的10多倍,按照江南造船廠的項目書,以2042年的物價標準,6門螺旋電磁炮的採購價格就佔到了海軍為XB(42)開出的總造價的4成,而在正常情況下,這個比例不應該超過5%。正是如此,早在2042年的時候,美國當局就認為共和國海軍在搞概念研究XB(42)只是一種「試驗戰艦」,不會大批量採購。直到2045年,共和國國防部批准了XB(42)的批量建造計劃,以及全體代表大會在2047年批准了由國防部提交的,用XB(42)取代海軍所有巡洋艦的計劃,美國當局才認識到,共和國海軍沒有拿XB(42)搞試驗,而是將它當成了一種能上戰場的戰艦。
可以說,正是XB(42)由設計走向建造、並且開始批量建造,由共和國海軍投資開發的螺旋電磁炮、以及由此產生的新戰術思想才引起了全世界的重視。海軍到底該朝著什麼方向發展,以及在未來戰爭中有什麼樣的作用,也在這個時候成為了重點話題。
當然,共和國海軍的受關注程度也由此超越美國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