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軍事聯盟
2044年底,在共和國的協助下,由敘利亞與伊拉克國防軍聯合組建的「阿拉伯聯軍第一軍」在伊拉克的摩蘇爾宣告成立。按照敘利亞與伊拉克簽署的相關協議,「第一軍」的司令部將設在摩蘇爾,「阿拉伯聯軍」的司令部則將設在敘利亞的哈塞克。而「第一軍」的主戰武器、「阿拉伯聯軍」的通信指揮設備都由共和國提供。
「第一軍」宣告成立的當天,其先頭部隊就開進了庫爾德斯坦(即土耳其南部的軍事佔領區),頂替敘利亞與伊拉克的部分部隊,負責該地區的治安工作(主要負責庫爾德人的搬遷與轉移工作)。
雖然該部隊的裝備並不理想,畢竟共和國免費提供的都是二手裝備,不可能好到哪裡去,很多裝甲戰車甚至到了快報廢的程度,但是作為一支聯合軍事力量,該部隊存在的意義遠遠超過了執行軍事任務的意義。
在很多人看來,這是敘利亞與伊拉克走向統一的第一步。
事實上,在此之前,敘利亞與伊拉克就借助成立「第一軍」的機會,對軍事指揮機構進行了調整。萬幸的是,因為敘利亞與伊拉克都聘請了共和國的軍事專家,在軍事制度上都效仿共和國,所以在進行適應性調整的時候,並沒遇到多少麻煩,不然也不可能在短短幾個月內解決掉指揮系統上存在的問題。
重要的是,「第一軍」橫空問世之後,共和國的「阿拉伯世界政策」終於浮上水面。
雖然早在中東戰爭結束後,很多西方新聞媒體就開始大肆宣揚共和國的「阿拉伯世界政策」,並且宣稱共和國幫助阿拉伯世界走向統一,絕對不是為了扶植一個強大的阿拉伯國家,因為這不符合共和國的根本利益,這麼做的目的只是為了取代美國,成為中東地區的霸主,但是在幫助阿拉伯世界實現統一的具體政策上,沒有一家西方新聞媒體認為共和國會首先在軍事上做文章。
關鍵就在這裡。
如果共和國的目的是借助阿拉伯世界打擊美國,達到控制中東地區的目的,就應該在經濟上做文章。雖然這讓人很難理解,但是符合實際情況。誰也不能否認,阿拉伯世界走向統一的最佳選擇就是效仿歐洲,以和平的方式一步一步的實現統一。問題是,歐盟能夠逐步走向統一,具有兩個阿拉伯國家不具備的基礎條件,一是高度發達的經濟,二是相近的社會發展水平。可以說,這兩個條件是實現和平統一的不可否缺的條件。就算拿共和國來說,能夠順利收復台灣,完成國家統一,也以兩岸間的經濟水平、以及相當的社會發展水平有很大的關係。
因為不具備這兩個先決條件,所以阿拉伯世界就不能照搬歐盟模式。
共和國要想達到目的,就應該反其道而行之,即在經濟上做文章,讓阿拉伯世界把寶貴的時間浪費在經濟發展上。如此一來,等到阿拉伯世界具備了用歐盟模式實現統一的基礎條件時,恐怕共和國也不會一如既往的支持阿拉伯國家了。
以阿拉伯世界的實際情況來看,從軍事上著手,才是真正的有效辦法。
與歐盟相比,阿拉伯世界有兩個非常顯著的特點,那就是幾個主要的阿拉伯國家擁有共同敵人,而且外來威脅對阿拉伯世界的威脅遠超過了內部矛盾。如此一來,阿拉伯國家除了在語言、文化與宗教上有共同點之外,在安全上也有共同話題,而且都希望獲得更多的安全保障。如果不考慮來自外界的支持,比如由共和國提供的安全保護,或者說加入以某個超級大國為主的國家同盟組織,阿拉伯國家要想獲得更多的安全保障,就應該在安全問題上深入合作。因為早在20世紀40年代末到70年代初,阿拉伯國家經歷了四次中東戰爭,所以幾個主要阿拉伯國家都知道聯合的重要性。即便共和國已經在中東問題上為阿拉伯國家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在涉及到國家利益的時候,敘利亞與伊拉克這樣的阿拉伯國家仍然希望通過軍事合作來增強國家的安全保障。
由此可見,共和國「找對路」了。
在眾多西方新聞媒體看來,這是件很難讓人相信的事情。當然,沒有哪家新聞媒體會在報道中提到共和國正在幫助阿拉伯國家實現統一,而不是借此機會利用阿拉伯國家,畢竟這樣的話題拿不到檯面上來。但是在報道該消息的時候,幾乎所有西方新聞媒體都認為敘利亞與伊拉克在共和國的控制下,走上了窮兵黷武的道路,遲早會像當初的「阿拉伯聯合共和國」那樣轟然倒下。與西方新聞媒體不同的是,阿拉伯新聞媒體在報道該消息的時候,均稱讚共和國是阿拉伯國家唯一的朋友,敘利亞與伊拉克的軍事合作不但是兩國的問題,還為整個阿拉伯世界的安全保障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
當然,更讓人沒有想到的,還是敘利亞與伊拉克軍事合作進程的推進速度。
2045年初,也就是《倫敦條約》正式進入第二階段的時候,敘利亞總統薩納德與伊拉克總統吉拉瓦尼在北京參加「共和國與中東國家經濟合作論壇」的時候表示,兩國正在考慮成立聯合總參謀部,即將兩國的軍事力量完全整合到一起。
可以說,這絕對是關鍵性的一步。
雖然當時幾乎所有西方新聞媒體都認為這是共和國當局在作祟,薩納德與吉拉瓦尼不可能把至關重要的軍事力量交給一個不太可靠的聯合機構。因為敘利亞與伊拉克都有一段不太光彩的歷史,所以兩位總統更不可能輕易放下軍事大權。甚至有部分西方新聞媒體借此機會挖苦諷刺共和國,認為共和國在中東地區的政策會以慘敗告終。但是不到1年,西方新聞媒體的猜測就再次被證明完全不靠譜。
2045年11月,「敘伊聯合總參謀部」在大馬士革成立。
更重要的是,敘利亞與伊拉克兩國政府還在這個時候就成立「聯合國防部」的事情進行正式談判。
毫無疑問,成立「聯合國防部」的難度比「聯合總參謀部」大得多。
不管怎麼說,「總參謀部」屬於軍事指揮機構,在和平時期的主要任務就是為戰爭做準備,主要價值體現在戰爭時期或者戰爭行動中。也就是說,「總參謀部」實際上是一個單純的軍事機構,而不是政府機構。「國防部」就不一樣了,作為軍隊的直接管理者,「國防部」不但是軍事機構,也是政府機構。更重要的是,「國防部」直接管理軍費預算,以及軍隊的人事工作,所以國防部有很大的權力。
問題就在這,「聯合國防部」的經費與人事問題如何解決?
相對而言,人事問題還比較好解決,只需要在聯合部門的人事設置上取得平衡,而兩**隊的具體人事管理各自處理就行了。
關鍵還是經費問題。
國防預算與一個國家的財政預算有直接關係,而財政預算由是由一個國家的國民生產能力決定的。雖然敘利亞與伊拉克的經濟水平旗鼓相當,但是兩國的預算水平與預算開支都有很大的差別,自然難以在國防預算上取得一致。更重要的是,政府只負責花掉預算,而預算的審批權在國會手裡。兩國總統再積極,也只能代表政府,不能代表國會。如果國會不肯在預算問題上妥協,兩國就別想成立「聯合國防部」。
當然,也不是沒有解決辦法。
事實上,現成的辦法就有很多,比如歐盟當初發行歐元的時候,推行的統一財政政策就是個比較靠譜的辦法。說起來很簡單,就是對敘利亞與伊拉克的財政收入水平、與國防開支在財政開支做所佔的比例做硬性規定,只能在某個區間內浮動。問題是,這個解決辦法存在一個先決條件,那就是2國間的合作沒有誰主導誰的問題,而是相對的平等合作,因此兩國間達成的任何協議都需要一個第三方擔保國。說簡單一點,就是敘利亞或者伊拉克違約之後,由誰來承擔責任,以及由誰來懲戒違約國。
顯然,這就是共和國扮演的角色。
換個角度看,薩納德與吉拉瓦尼在北京宣佈該消息,就是希望得到共和國的支持,或者說,兩人就是在共和國的安排下才在北京宣佈這個消息的。
2046年3月份,敘利亞與伊拉克就成立「聯合國防部」的談判取得重大突破。
當時,困擾雙方的主要問題就是針對國防預算在財政預算中的比重,以及財政預算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重的立法工作在兩國的國會都遇到了麻煩,直到伊拉克國會批准了由伊拉克政府提交的相關法案,才算邁過了這道障礙。
2個月後,「聯合國國防部」在巴格達開始「空轉」。
當年年底,在人事安排問題的談判結束之後,「敘伊聯合國防部」的成立工作進入到計時階段。
2047年1月7日,「敘伊聯合國防部」在巴格達正式宣告成立。
雖然兩**事力量的整合工作到2048年底才結束,但是在「聯合總參謀部」與「聯合國防部」相繼成立之後,兩國的軍事力量已經走到了一起。
更重要的是,兩國的軍事力量有一個現成的訓練場地:庫爾德斯坦地區。
從某種意義上講,共和國積極支持敘利亞與伊拉克整合軍事力量,與解決庫爾德人問題也有關係。
中東戰爭後,按照停戰協議規定,共和國在10年之內不會支持庫爾德人獨立建國,即便在10年之後,也只能以投票表決的方式來決定庫爾德斯坦的未來。更重要的是,停戰協議中說得非常明確,只有絕大多數(75%)的庫爾德人讚成獨立建國的情況下,才能在庫爾德斯坦地區建立一個以庫爾德人為主的國家。因為美國當局不肯在這個問題上讓步,所以共和國只能做出讓步。換句話說,美國在庫爾德人獨立建國的問題上做出妥協,就已經是最大限度的讓步了。
因為共和國與伊朗的關係開始倒退,所以在庫爾德斯坦的佔領工作上,共和國當局更加希望由敘利亞與伊拉克承擔重任。更重要的是,共和國不可能仿照當年對付印度的辦法在庫爾德斯坦地區劃分出幾塊佔領區,畢竟該地區的常住居民就只有庫爾德人,沒有理由把庫爾德斯坦分成好幾塊。也就是說,佔領工作必須由多國部隊負責,讓多國部隊聯合行動肯定是件麻煩事。
正是如此,到2047年的時候,共和國仍然在庫爾德斯坦地區駐紮了一支2萬人左右的部隊,負責維護佔領區的穩定工作。伊朗、伊拉克與敘利亞也在該地區部署了幾萬部隊,其中又以伊朗與伊拉克國防軍為主。為了打壓伊朗,共和國肯定要在庫爾德斯坦的佔領問題上做手腳,也就得讓伊拉克出更多的力氣,讓伊朗逐漸從該地區撤軍。問題是,伊拉克的國力並不強大,不可能派遣太多的部隊。因為敘利亞的庫爾德人並不多,所以敘利亞當局一直沒有理由向庫爾德斯坦地區部署更多的部隊。沒有理由,就無法說服國會,也就無法向庫爾德斯坦地區增兵。
隨著敘利亞與伊拉克的國防力量走向統一,敘利亞當局就可以名正言順的向庫爾德斯坦地區增兵。敘利亞國會批准了成立「聯合總參謀部」與「聯合國防部」的相關法案後,敘利亞當局甚至不需要得到國會的支持就能向庫爾德斯坦地區增派部隊。
當然,從中獲益的不僅是共和國。
對走向統一的兩支軍隊來說,最需要的就是磨合,而最佳的磨合方式就是一同執行軍事任務。更重要的是,作為兩**事合作的直接推動者,共和國將為兩**隊在庫爾德斯坦地區的作戰行動提供包括物資在內的各種支持。不是共和國當局慷慨大方,而是共和國不能逃避責任。按照停戰協議,共和國才是庫爾德斯坦地區穩定與安全的主要責任國,在10年的佔領期結束前,共和國都得承擔起該地區的安全工作。雖然停戰協議沒有規定共和國以什麼方式來履行職責與義務,但是共和國也不可能借此機會擺脫責任,畢竟維持一支佔領軍是件非常麻煩的事情,而且需要耗費巨額經費。
萬幸的是,敘利亞軍隊與伊拉克軍隊的境外部署費用均遠遠低於共和**隊。
根據共和國國防部在2048年初公佈的國防藍皮書,在庫爾德斯坦地區支持一支10萬人的敘伊聯軍的費用只相當於共和國陸軍一支2萬人的戰鬥單位。
也就是說,共和國可以用更少的錢辦更大的事。
同樣的,敘利亞與伊拉克當局都不需要為境外軍事部署的費用發愁。
隨著敘利亞與伊拉克軍事力量逐步走向統一,阿拉伯世界的「向心力」開始形成。雖然在2047年的時候,敘利亞與伊拉克仍然只能算得上是阿拉伯國家中的中游水平,兩國加起來都比不上埃及,但是敘利亞與伊拉克的聯合安全模式已經顯現效果,並且得到了一些阿拉伯國家的重視與支持。比如在2047年6月份,蘇丹總統在訪問巴格達的時候就表示,蘇丹對「聯合總參謀部」與「聯合國防部」非常感興趣,希望能夠有更多瞭解,並且在適當的時候與敘利亞、伊拉克進行相關談判。
因為從一開始「聯合機構」就被設置為開放式,歡迎符合條件的國家加入進來,形成多方聯合機構,所以蘇丹的聲音很快就得到了答覆,伊拉克與敘利亞總統先後表示,只要蘇丹得到了幾個硬指標,伊拉克與敘利亞就歡迎蘇丹入盟。
隨著蘇丹表態,其他阿拉伯國家也逐漸表達出了興趣。
雖然真正願意入盟的阿拉伯國家並不多,而且真正積極的沒有幾個,但是這種追求時尚般的行動很快就成了一股潮流,對眾多阿拉伯國家、乃至周邊國家的對外政策與國防政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別的不說,在2047年底之前,一向親美的約旦與阿聯酋就在兩筆軍火交易上選擇了共和國的武器裝備。
毋庸置疑,受影響最大的肯定是以色列。
早在2045年底,也就是「敘伊聯合總參謀部」成立後不久,以色列就差點對敘利亞發動突然襲擊。站在以色列的立場上,一個敘利亞的威脅已經夠大了,而一個與伊拉克合併的敘利亞肯定構成了致命威脅。如果不是中東戰爭的餘波還沒消散,勉強贏得連任的蘭德斯無心關注中東局勢的話,恐怕中東早就沸騰了。
事實上,美國的日子也不好過。
阿拉伯世界走向統一,對美國絕對沒有任何好處。用CNN的話來說,不管最終控制中東地區的是共和國,還是一個新成立的阿拉伯國家,反正不會是美國,而在這輪鬥爭中受害的肯定是美國。
問題是,美國當局根本無法關注中東局勢!